蔡秀麗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調動和整合各種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挖掘古詩詞中蘊涵的文化底蘊,引導學生體情入境。
一、情境教學的內涵
情境指的是人們利用語言、實物或者音樂,人為地創(chuàng)設一種真實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中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引導學生融入到環(huán)境中進行真實體驗,從而塑造學生的人格、陶冶學生的情操,最終達到讓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
二、情境教學與古詩詞的關系
南朝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中就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的說法;清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留下了“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論述;現(xiàn)代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韻》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的名言。這些精辟的論述都闡明了情境與人之間的密切關系,情境是人與景在情的交融下的產物。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詞情境教學就是將古詩詞的學習與學生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運用多種形式將學生引入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相適應的場景和氛圍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其主動學習古詩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情境教學的應用對學生的學習感悟有極大的幫助。
三、情境教學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
1. 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應用廣泛。利用網絡、課件、圖畫、語音等多種媒體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可使課堂內容變得豐富、形象、直觀,有利于學生領略詩詞的意境,達成美的享受。
如在教學《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句詩時,我播放一段春意盎然的錄像。多彩的畫面、教師聲情并茂的配音,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不僅領略到詩中所表達的意蘊和意境,而且還領悟到詩中語言文字運用之妙。
又如學習南宋詩人陸游的《示兒》一詩時,我選用了一段古箏曲做引子,引出詩人臨終前在病榻上跟兒子囑托事宜的圖畫,然后老師進行有感情地吟誦,這一下子將學生帶入了一個悲傷難忘的情境。學生從古箏幽幽咽咽的曲調中,不難感受到詩人的傷感心情;學生從悲傷的畫面上,不難認識到這是一個充滿愛國熱情的偉大詩人;學生從老師深情的朗誦中,不難體會到這首詩的深刻感染力。從而使學生充分把握詩人陸游一生堅持抗金、直到86歲即將逝去也沒有看到祖國統(tǒng)一的沉痛悲壯但卻不失樂觀的精神、信念與情緒。
2. 真情品讀,感知情境
真情品讀是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感知情境的重要途徑,形式主要有:①反復吟誦與文本對話;②激情導讀,啟發(fā)想象;③品詞析句,入情入境,達到情境交融。
許多詩需要認真品讀,方能從委婉、含蓄的詩句中挖掘出深刻的內涵。如《贈汪倫》是李白的一首送別作。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深千尺”與“送我情”相照應,詩人將友情之深巧妙地用“潭水”來作比喻。讓學生融入情境,感受到離別的傷感與踏歌來送的深厚友情。又如“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出自明朝于謙的《石灰吟》,通過反復品讀,學生感悟到作者通過詠石灰來表達自己崇高的人格和磊落的襟懷。
3. 拓展延伸,創(chuàng)設活動情景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彼郧榫硠?chuàng)設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過程,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之一是課內向課外拓展延伸,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誦讀。如開展古詩詞朗讀大賽、古詩詞書法比賽、故事會、綜合性學習等。
在學生外出活動時,看到有人垂釣,可以問:“咱們學過哪些詩句與眼前情境相似?”學生可能會聯(lián)想到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贝禾?,看到柳樹綠意旺然,學生可能會想起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親臨情境,則學生對古詩詞的記憶效果最佳,而且縮短了學生在心理層面上的實際生活與古詩詞的距離。
總之,小學時期,是一個孩子品德與性情的最佳塑造期。師生一起探索、品讀和分享古詩詞,可將古詩詞中蘊含的人生智慧、風骨、操守、情懷內化為學生一生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