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兵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4-0106-01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語文這一負載著中國文化的載體也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發(fā)生了變化。語文教育的變革就必然具有現(xiàn)實的意義和緊迫性。因此,針對目前我國語文教育的模式固化和功利性現(xiàn)狀,現(xiàn)代語文教育回歸教育的“根”,即“人”勢在必行。
1 從葉圣陶教育思想探尋語文教育內涵及目的
葉圣陶教育思想的總綱,即“做人”的教育觀,也即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他也曾經(jīng)疾呼:“學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因而不能不注意教育與人生的關系?!薄叭绻耶斨袑W老師,決不將我的行業(yè)叫做‘教書……卻要使學生能做人,能做事,成為合格的公民?!币簿褪桥囵B(yǎng)“自覺的,自動的,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的,社會的”正是這一著眼于人、人生和人的發(fā)展思想,使葉圣陶教育思想根本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育觀念,從而獲得了鮮明的現(xiàn)代價值和意義。由此總綱出發(fā),葉圣陶先生對語文教育的觀念及所闡述的相關的理論與之一脈相承。
在葉圣陶總的教育思想的視域下,對語文教學的深刻認識與對教育的本質認識完全一致的,即“各種功課有個總目標,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薄梆B(yǎng)成善于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語文教學關注學生的心靈發(fā)展,也即關注人的精神和思想發(fā)育,關注人的自身發(fā)展。
2 現(xiàn)代語文教育常見弊端及根源
語文的教學改革歷經(jīng)多年,存在形式多樣的語文教學理論和專著。然而,目前由于各級各層升學的要求和現(xiàn)實,語文教育還是處在以應試教育、功利教育為實質的社會大背景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還是一種以知識本位的教學方式。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關乎的是知識,把學生當作一個知識的存貯器,而并不考慮學生是活活生生的人,更少的考慮到學生的人性——生命的個體,由此出現(xiàn)模式上也越來越固化等等弊端。主要典型的表現(xiàn)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幾種情況:
2.1“填鴨式”導致學生被動吸收
“填鴨式”語文課堂,往往把學生當作一個個容器,教師上課只是準備好知識點,猶如準備好一桌飯菜,在座的愿吃自取,不吃隨便。更有甚者,假如學生不愿意吃,教師便會指責學生不主動,不尊重教師上課成果,甚至出現(xiàn)辱罵學生的情況。教師關注的是結論,而對于學生的思維引導以及對學生思考問題思維的漸進漠不關心。課堂上鮮見師生互動、合作交流、自主專研、獨立思考,學生沒有機會表達個人想法與意愿,只是充當課堂的配角。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極易出現(xiàn)乏味、疲勞感。
2.2“肢解式”導致學生忙于應付
教師把原來系統(tǒng)的語文知識點“肢解”后呈現(xiàn),本具整體性的、系統(tǒng)性的知識點,被分解的支離破碎。課堂上,教師只需把課前準備的羅列好的“知識點”一一展示,如放電影般過一遍,即完成任務。至于學生能否在知識中間獲得相關內在連貫性和整體感,是否獲得情感上的升華,不得而知。學生忙于應付課堂,應付做筆記,忙于老師展示的“知識點”,經(jīng)常丟了西瓜,撿芝麻。
2.3“功利性”導致學生人性壓抑
語文是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語文教學中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只注重其“功利性”的現(xiàn)狀。嚴重的“功利性”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嚴重的抹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忽視學生的個體心得感受。長此以往,學生學習動力只是來自于對知識的掌握或者外部的壓力,并非來自于內心的追求和喜悅。其結果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看感受不到學習的幸福,得不到真正的通過語文得到心靈的洗滌,內心的成長。并且導致學生內在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反而受到嚴重的壓抑。
2.4“應試性”導致學生“生長”畸形
唯成績論,學生優(yōu)劣的評價標準為考試成績的分數(shù)高低。學生成為做題“機器”,學習的唯一目的是考取高分。“應試性”教育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為獲取分數(shù)學生必須花更多的時間,相對少的機會去增廣見聞,學習如何與人打交道,品格成長。最終,甚至導致學生高分低能。優(yōu)等生受到家長和教師的喜愛,而“劣等生”往往成為人們瞧不起的對象,他們常常會感到自卑。如此,并非教育本質,也不利于人才培養(yǎng)。
縱上弊端,其根源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沒有弄清楚教育的真正價值和目的,沒有著眼于學生的整體人生發(fā)展,脫離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是“功利性”充斥著整個語文教育過程當中。“片面的”追求升學率,為了應付考試,一味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因此,妨害了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的成長。沒有考慮到“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的五個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相輔相成的……割裂了各個組成部分的整體聯(lián)系”。
其次,沒有認識到語文教育的過程和本質特征是讓學生養(yǎng)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沒有認識到教育實施過程中,“教是為了不教”,才導致學生在學習中被動,沒有學習的內在動力,機械地被灌輸知識。難以成為葉圣陶所講到的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因此,語文教學應重在引導、點撥,培養(yǎng)獨立思考,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
3 語文教學如何回歸“根本”
3.1讓語文貼近學生的心靈
學生不是機器人,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都具有獨特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世界。語文貼近了學生,學生才會處于充滿愛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課堂氣氛中,自覺主動地接受教育,獲得知識,訓練智能,完善人格。
3.2讓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精神精髓
優(yōu)秀文學作品是社會的鏡子和時代的良心。所以,要用精品讀物開闊學生視野,豐富校園文化,營造人文氣氛。教師要牽引學生的靈魂沉浮于字里行間,讓心靈浸染著墨韻書香,使學生在同文本真真切切的暢談中,獲得青春激情的勃發(fā)和對生命的感悟。
3.3教學中注意學生人格及適應生活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
應引導學生于寫作過程中確立主體意識,鍛煉獨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古人說:“心生而里,言力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可見,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讓學生開闊胸襟,學會關懷,找到寫作的內在力量。
總之,語文教學只有以“人”為本,才不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方法的選用、過程的實施等相關語文教學的諸多環(huán)節(jié)產(chǎn)生偏頗,否則,就難以為社會需要培養(yǎng)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