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文
教育戲劇不以表演為目的,而是以戲劇或劇場的技巧為方法來從事教育、教學,是借用戲劇途徑推進人的社會學習,對人的認知、情緒、個性和社會性的發(fā)展發(fā)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戲劇被認為是人類的第一發(fā)明,隨著人類的誕生而同步存在?!皯騽〉膶嵸|蘊藏于人類觀察自己的過程當中,人類并非僅是創(chuàng)造了戲?。浩浔旧砭褪菓騽?。”“人類在他的全部生命歷程中本能地使用戲劇活動。”以往我們都認為戲劇是專業(yè)演員的事情,我們多數(shù)人只能作為觀眾進入劇場觀看演員的表演,這其實是一種對戲劇的表象的誤讀。其實,“戲劇職業(yè),不僅僅屬于少數(shù)人,也屬于所有的人,不應該將戲劇職業(yè)的存在和永恒性隱匿起來,戲劇是所有人類的職業(yè):戲劇是人類的真實本質?!蹦敲矗逃龖騽〉降资鞘裁茨??
一、教育戲?。航逃绲男吕砟?/p>
將戲劇作為一種學習媒介應用于教育中,這就是教育戲劇的本質。不同于舞臺表演,教育戲劇不以表演為目的,而是以戲劇或劇場的技巧為方法來從事教育、教學,是借用戲劇途徑推進人的社會學習,對人的認知、情緒、個性和社會性的發(fā)展發(fā)揮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個概念起源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歐美,發(fā)展成熟于五六十年代,目前已成為教育發(fā)達國家一種比較普遍的教育教學手段。
在自身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教育戲劇領域里曾出現(xiàn)不同的詞匯,這些詞匯至今也常會被交替使用,如,發(fā)展性戲劇、創(chuàng)作性戲劇、教育性戲劇、專家的外衣、非正式戲劇、過程戲劇等。從這些不同的名稱中,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教育戲劇的一些特征:發(fā)展性、創(chuàng)造性、過程性、非正式性等。這些特征從不同層面強調了它不同于在觀眾面前有劇本對話的戲劇表演,教育戲劇通常是全班一起在一種想象的情境或框架下即興扮演角色。演員和觀眾的身份并沒有明顯的區(qū)隔,學習者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在與他人扮演的角色互動中扮演角色。課堂中的教師則是戲劇過程的促進者,根據(jù)角色中學生的行動反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不斷改變或者重新構建當前所在的想象的情境,創(chuàng)造一系列戲劇性行動的情節(jié)。教育戲劇對發(fā)展過程的注重大于對表演結果的注重,其實過程本身就是它的結果。因為在發(fā)展或即興表演過程中,學習就出現(xiàn)在不同情境下的選擇和決定之中。
教育戲劇注重情意與美感、創(chuàng)造力與活力、社會合作與自主學習,可以用于不同的學科學習中,如語言、歷史、地理、政治、數(shù)學、音樂、美術等;還可以引進各種社會教育議題,如環(huán)境教育、生命教育、品德教育等。教育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藝術教育方法,在學校里具有靈活多樣的運用形式,非常符合我國新課改所倡導的教育理念。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大量關于戲劇與態(tài)度、行為與道德感的關系研究,證實了通過參與不同類型的戲劇活動,可以提升人們的自尊感、自知力、表達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等,這些基本的心理能力恰恰就是建構人的品行大廈的根基、“鋼筋”與“混凝土”。
二、教育戲?。旱掠椒ǖ男峦黄?/p>
教育戲劇可以成為德育的重要途徑。在過去的四百年里,西方對劇場演出的品德教化功能有著豐富的分析和討論。教育戲劇不是為了演戲,而是為了讓人更好地認識自己,幫助人更好地生活。這與德育的目的是高度一致的,我們的德育工作就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包括人的自身道德認知、道德行為、道德情感的統(tǒng)一與協(xié)調發(fā)展。針對孩子認知、行為與情感的脫節(jié),缺乏道德過程和情感體驗,現(xiàn)行的說教無力、無效、無生機、無趣味的問題,教育戲劇是怎樣帶來改變的呢?
(一)依托有趣活潑的學習情境
戲劇通常需要創(chuàng)建一個假想的情境,所有的參與者都要真實地融入其中,在情境中參與扮演各種角色。情境素材可以取自于歷史故事,或是真實發(fā)生的事件,也可以發(fā)掘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在角色扮演中,學生的想象和經(jīng)驗都能有較大的發(fā)揮空間,這對學生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加之游戲與裝扮本就是人的天性,這個過程就會讓學生覺得很有趣、樂于參與并能較為投入,與傳統(tǒng)枯燥的說教法大相徑庭。
(二)促進角色選用與自我認知
虛擬的情境給了學生想象的空間,扮演角色給了學生暫時離開自我、學習體驗不同角色的認知、感受和行動的機會,促進了參與者角色選用探究能力的發(fā)展。比如,在社會學習課中,可以采用“專家的外衣”戲劇技術,讓學生像一個歷史學家一樣說話,學習者也能走出角色并用一種批判性的方式檢驗先前的思考。因此,教育戲劇可以促進反思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
(三)培養(yǎng)解決沖突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常可以在道德沖突與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獲得道德認知與行為的學習。情境中都會設置戲劇沖突,這些不可避免的沖突能引導不同角色相互理解。沖突通常都是假定了對所涉及人的明確的期待,“我”與“你”或“我們”與“他們”的解決,促進“我(我們)現(xiàn)在做什么”的回應。此時,教師可以適時進行有見地的指導,為學生提供一種支持性的社會環(huán)境氛圍,提供了學習必要的沖突解決能力的機會。
(四)強化體驗式學習的價值
教育戲劇注重體驗與過程。在安全的、虛擬的情境下,學生往往會不自覺地松懈心理防衛(wèi),進入到模擬性的學習經(jīng)歷中。那些短的戲劇情節(jié)都會指向不同的價值領域,如尊重、自控、責任、誠實等,這些價值存在于文化沖突、性別差異、親子關系、性取向和各種哲學問題的話題中。由于這些短劇的素材很多取材于學生的實際經(jīng)歷,學生在這個基礎上發(fā)展故事情節(jié),就會投射出他們的價值傾向,這樣一來就有機會了解彼此的差異與共性,可以就差異進行對話,促進彼此的理解。
(五)創(chuàng)造多維度的對話
一般老師可以通過不斷分組、變更合作對象的方式,通過戲劇情境的變化帶來即興角色的改變,不斷地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角色里思考、體驗,進而可以獲得新的自我覺察與對他人的覺察,促進彼此的不斷對話。下面例舉一個使用“論壇劇場”形式進行的戲劇活動。
首先,教師通過創(chuàng)造性戲劇的方式幫助學生建構一個短劇,這個短劇通常是與一個特定問題相關的現(xiàn)實情境,可以持續(xù)3-6分鐘,包括3-7個演員,其中一個演員是沖突制造者。教師這時候就可以做連接演員和觀眾的協(xié)調人。然后短劇面向全班演出,在短劇進入重要的對抗階段時,協(xié)調人可以讓劇情暫停,邀請觀眾與短劇演員進入對話,或者接替其中某位演員,用他的方式與演員們一起繼續(xù)演下去,這可能就會改變短劇的情節(jié),向這位接替者希望的樣子發(fā)展。在對話時,演員在角色中停留至少10分鐘,回答觀眾的問題并與觀眾互動,也可以與其他演員互動。對話結束時,演員走出角色。最后,教師可以向大家解釋短劇過程,也請觀眾發(fā)表一些評論,促使整個過程的完成。
(六)引導現(xiàn)實生活的改變
波瓦曾經(jīng)說,戲劇不是為了重復過去的生活,而是為新生活做出的彩排。做戲劇就是為了改變現(xiàn)實。戲劇提供了一個美學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每個人都可以釋放回憶和想象,可以演繹過去,也可以演繹未來。在角色里,扮演者可以觀察并覺察到他所扮演的人,這樣就讓他具有二分的特性,一方面他是角色,一方面他是自己,而同時他觀察著他自己。這種由于美學空間帶來的距離感,給了參與者回看自己和反思自己的可能性。如果在教室的有型空間中,讓一個學生用“影像劇場”的方式將個人的困境做出“雕塑影像”(由其他同學的肢體動作來呈現(xiàn)),他就有機會看到“他”自己,也可以用他期待的方式改變“他”自己。戲劇就是有機會讓每個人都在當中做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夢,也可以是讓自己的生活處境變得更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夢。
三、教育戲?。航處熋媾R的新挑戰(zhàn)
通過上面的介紹與討論,我們看到教育戲劇可以施展功效之處在于它能夠提供關于沖突的、并能改善關系的創(chuàng)造性方式;能夠提供可以進行價值問題探索的機會;能夠提供可以提升學生領導力的途徑。在這個過程中,要想讓學生對自身有更多發(fā)現(xiàn),更好地了解他們自己的價值系統(tǒng),教師的責任和挑戰(zhàn)重大。
(一)教師要做一名設計實施者
在國外,設計與實施教育戲劇是一門專門的學科,它最大的挑戰(zhàn)在于教師。教育戲劇可以促進每個參與者既成為演員也充當觀眾,彼此互換與互動。因此,教師需要將自己的“王冠”摘下來,與學生真正成為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學習伙伴。只有這樣信任學生,才可能建立起真實的、安全的課堂氛圍。
教育戲劇的關鍵在于允許學生真實地表達,接納學生真實的情感,這才會發(fā)生真正的反思。伴隨著課堂真實的、安全的感知,大家在開放的、舒適的氛圍中可以自由提問、評論,尤其是對他們通常不會或不敢面對的一個朋友、同學或老師進行提問或評論。他們會調查、會嘗試從這個角色獲得真實的感受,會與其他角色爭論。觀眾可能會情緒化會憤怒,詢問“為什么你不那樣演?”或“為什么你那樣做?”和演員一起討論積極的和消極的價值,提問或反饋那些價值是如何對他們產(chǎn)生影響的。他們也會表達他們自己的感受,“我想我應該對某人更尊重?!边@樣,真正的、有意義的學習才會發(fā)生。
教育戲劇的每節(jié)課都可以是令人興奮的、有趣的、觸動人心的、有意義的學習歷程。這與教師專業(yè)的戲劇技術是離不開的,只有教師設計好對教學內(nèi)容和過程的個性化要求,才能尊重學生的差異并滿足每個學生獲得尊重、交流的需要。
(二)教師要做一名實踐反映者
作為戲劇引導者的教師,需要有冒險的勇氣。這不是來自盲目的自信,而是源于內(nèi)在的價值。就像阿吉里斯的實踐反應理論所說,實踐反映者不是有什么事先設定好的最好的方法,而是可以進入情境中判斷什么是現(xiàn)實,之后選擇恰當?shù)幕锇?。在做判斷時必須明白,任何個體在看待事情時都是戴著有色眼鏡的,他看到的也許和其他人的不一樣。現(xiàn)實判斷需要的是自我意識以及他人的意識的結合,才能夠引發(fā)和進入對話。不敢冒風險的教師常常懼怕改變,認為一切都寫好、想好再進入課堂是靠譜的,認為課堂按照自己設計的流程順利進行才是好的課堂。他們不知道如何應對不照本宣科、“半路殺出程咬金”的狀況。因而他們寧愿選擇保守,把自己限制于書本、經(jīng)驗和教案之中。同時,教師需要悅納自己,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可以犯錯,尤其是在冒險中犯錯。教師越自信,對學生的接納就越多。這樣,教師才會越來越放開自己,再讓教學勇氣顯現(xiàn)出來。
所以,教育戲劇最根本的挑戰(zhàn)在于教師。從事教育戲劇最大的收益人首先應該是教師,只有改變了的教師才能夠運用好教育戲劇方法,帶給學生神奇的教育戲劇之旅,幫助他們成為他們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良好個性和社會性的人。這也是我們德育工作的最終目標。
責任編輯/刁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