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眾
(陜西師范大學宗教研究中心,陜西西安 710062)
?
東漢中后期太平道在河北地區(qū)形成研究
左金眾
(陜西師范大學宗教研究中心,陜西西安710062)
摘要:東漢中后期太平道在河北地區(qū)的形成,并不是偶然性突發(fā)的。太平道在河北地區(qū)的產生遵循道教產生的普遍規(guī)律同時,也有自身獨特性。河北地區(qū)地理區(qū)域、悠久歷史文化積累和當時遭受嚴重的天災人禍等等多重因素的促發(fā)太平道在該地區(qū)的產生。在圍繞以上諸因素基礎上探索和理清太平道在河北地區(qū)產生的必然性。
關鍵詞:河北地區(qū);太平道;必然性
太平道是道教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其前史源遠流長,并深深地根植于先秦及秦漢社會的思想文化中。太平道思想理論相比較它的組織制度而言,其形成在先而且尤為分散和緩慢,它是在不同地區(qū)孕生發(fā)育,經過多種渠道匯聚在一起,逐漸形成的。但是太平道作為一個教團組織的形成,卻是在河北地區(qū)短短十數年間霎時崛起。組織或制度是判斷一個成熟宗教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宗教理論學者呂大吉認為,“一個比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具備宗教觀念或思想、宗教的感情或體驗、宗教的行為或活動、宗教的組織制度”。對于太平道而言,組織制度的形成也恰恰是其誕生的顯著標志。
東漢中后期,從順帝初年(約110年前后),宮崇敬獻于吉的《太平清領書》至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張角以太平道為載體的宗教起義,這七八十年間是太平道的思想、尤其是組織制度形成的關鍵時期,日本學者窪德忠認為,“太平道的根基源于于吉……太平道是張角開創(chuàng)的……于吉是祖師,張角是組織者?!碧降雷罱K由張角在河北地區(qū)建立是毫無疑義的。首先,太平道教主張角的籍貫,《后漢書·靈帝紀》記載“中平元年春二月,巨鹿人張角自稱‘黃天’,具部有三十六方人”。《后漢書·黃甫嵩》又言“初,巨鹿人張角自稱‘大賢良師’”。東漢時的巨鹿郡屬冀州,其轄地在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因此,張角確系今河北邢臺地區(qū)人。其次,太平道為載體的宗教起義的核心在河北地區(qū),《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zhèn)鳌份d“中平元年,黃巾軍賊帥張角起于魏郡”;《金石萃編·郃陽令曹全碑》稱“妖賊張角起于幽冀”;《后漢書·傅燮傳》言“張角起于趙魏”。幽冀、魏郡、趙魏,皆屬今河北地區(qū)。再次,從黃巾軍的核心領導人張氏兄弟潰敗地區(qū)來看,“盧植破黃巾,圍張角于廣宗……皇甫嵩與黃巾賊戰(zhàn)于廣宗,獲張角弟梁,角先死,乃戮其尸……皇甫嵩又破黃巾于下曲陽斬角弟寶。”(《后漢書·靈帝紀》)廣宗、下曲陽皆在今河北地區(qū)。因此,從太平道組織者、起義地點和核心主力潰敗地域可以探索出,太平道核心組織形成于河北邢臺地區(qū)平鄉(xiāng)、巨鹿、廣宗、威縣一帶確信無疑。張角以河北地區(qū)為根基,向周邊地區(qū)滲透“遣弟子八人適于四方……十余年間,眾徒數十萬,連接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間,莫不畢應?!保ā逗鬂h書·皇甫嵩傳》)從而最終形成龐大的組織,建立太平道教。
太平道的產生過程是多源頭,多途徑逐漸匯聚和融而成的。許地山認為,“道教的淵源非常復雜,可以說是混合漢族各種原始思想所形成的宗教。”太平道作為道教的一支,其形成與道教的形成,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太平道在河北地區(qū)的形成絕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在地理環(huán)境、歷史思想和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等復雜的多重因素下促成的。
巫文化在華夏族源遠流長,“巫”盛行于原始社會的各民族各地區(qū)之間,是一種原始的宗教形態(tài)?!墩f文》“巫,祝也,能齊蕭事神明者,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又言“巫,能事無形,以舞降神”。在原始社會,人通過“巫”與神靈交往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古者……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國語·楚語》)遠古社會“巫醫(yī)不分”《呂氏春秋·勿躬》“巫彭作醫(yī)”,《論語·子路》言“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彭華認為,“燕齊之地,自古有濃厚的巫風”。河北地區(qū)自古屬華夏文明重要組成部分,囊括燕趙,臨近齊地,同時也打上了深深地“巫”文化烙印。
夏、商、周三代社會充斥著巫術、鬼神迷信,“三代皆敬神事鬼,夏道遵命,事鬼敬神……殷人尊神,帥民以神,先鬼后神……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遠之”。(《禮記·表記》)同時又“敬天法祖”對祖先神和上帝神極其崇拜,“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以地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敝敝链呵飸?zhàn)國依然興盛不衰,“庶民知說之事鬼也”。這種原始社會和三代以來的巫術迷信、鬼神祭祀,徹底融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彭華認為,“直至秦漢之時,燕齊之巫術仍然享有盛名?!睆埥且浴肮虬菔走^,符水咒說以療病”的方式,有著濃重的巫術、鬼神色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原始社會巫術和夏、商、周三代鬼神迷信的在河北地區(qū)的遺風遺韻。
春秋戰(zhàn)國時理性哲學和人文精神得到空前的提升,諸子百家爭鳴思想碰撞主要在中原、齊魯、燕趙、三晉地區(qū)進行。當時齊國的稷下學宮是當時中國的學術和文化中心,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墨家等各家人才層出不窮,思想相互吸收完善。而河北地區(qū)恰恰處于或臨近文化交流要沖之地,這為太平道理論和思想在河北地區(qū)的形成奠定哲學思辨、政治理想等人文理性和信徒組織基礎?!秳蛑袊貪h史》中談到,太平道的思想來源于“道家哲理、陰陽五行宇宙論、儒家的天命可能改變的思想和太平理想”。然而單純的理性并不能滿足人的好奇心理,必假之虛無的神學仙方術才可以牢牢的吸引住人的內心世界。
任繼愈在《中國道教史》中認為:“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最顯著之點?!睉?zhàn)國初年,燕、齊一帶出現神仙傳說,在思想淵源上,神仙之說的根源與道家的全性養(yǎng)生和“敬天法祖”靈魂不死的觀念有直接影響。在區(qū)域地理位置上講,陳寅恪認為“神仙學說之起源及其道術之傳授必與濱海地域有連系?!痹谘?、齊一帶臨近海濱地區(qū),海天無窮的變幻、海上隱約的島嶼以及神秘的海市蜃樓,在科學落后的時代,這些都是刺激人們幻想產生神仙傳說的最好的素材。神仙思想產生之后,隨之而來的是求仙的潮流,聞一多認為“在這些假定的原則之下,便產生了各種神仙的方術,從事于這些方術的人便謂之方士”。方士采用原始巫術的一些符咒、齋醮內容,融合陰陽五行思想,吸收道家的養(yǎng)生內容以及哲學思想形成神仙方術,如“宋毋忌、正伯喬、充尚、羨門高最后皆燕人,為方仙道,行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史記·封禪書》又“鄒衍以陰陽主運顯于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茍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河北地區(qū)太平道的興起與燕齊濱海地域神仙方術的盛行緊密聯系,而于吉、宮崇皆海濱區(qū)域之人,而張角之道術亦傳自海濱,顯與之有關。
神仙崇拜在封建社會不斷得到強化,其中統治者的舉措起到了關鍵作用。戰(zhàn)國時期“齊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敝燎厥蓟蕰r崇信韓中、侯公、石生等大批的燕齊方士,并先后派遣徐福(一作“徐市”)、盧生入?!扒笙扇瞬凰乐帯?。在秦始皇最后生命期間,依舊巡游濱海地區(qū),“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最后死在沙丘(今河北平鄉(xiāng)東北與廣宗交界一帶)。上行下效,齊威王、宣王、燕昭王、秦始皇等人的求仙舉措無疑加速了神仙方術在河北地區(qū)的流行,章太炎認為太平道“乃古之巫師,……其術比于神仙,彌為怪妄”,這顯然是受到神仙方術的影響。
兩漢的社會自始至終彌漫著神學迷信之風。漢高祖劉邦憑借“斬白蛇”讖緯發(fā)跡,崇尚“黑帝”,設置巫吏,如有梁巫、晉巫、秦巫、荊巫;九天巫、河巫、南山巫;巫社、巫保、巫先等;孝文帝時,趙國人“新垣平以望氣”迷亂朝廷。孝武帝時,神仙迷信達到一個頂峰?!妒酚洝ば⑽浔炯o》記載“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方士言神祠者彌眾”。其主要表現在李少君以祠竈、不老仙方受重視;齊人少翁,憑借鬼神幻術吸引皇帝;欒大“言多方略,而敢為大言”位列公卿;公孫卿因“候神河南,見仙人跡”而受寵;除此還多次封禪,“敬神泰一,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鄙駥W迷信的充斥,最終釀成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的悲劇。孝成帝晚年也“頗好鬼神”。西漢“元鼎、元封之際,燕齊之間方士瞋目扼腕,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術者以萬數……至初元中有天淵玉女、巨鹿神人、遼陽侯師張宗之奸紛紛復起?!保ā稘h書·郊祀志》)即使到了西漢末年,這股神仙方術迷信之風依舊盛行,哀帝即位之后,“博征方術士,京師諸縣皆有侍祠使者……凡七百余所,一歲三萬七千祠云?!币虼?,有學者認為整個西漢處處充斥著“巫術”神秘色彩。
東漢較西漢有過之而無不及,《后漢書》單獨為方士立傳,可見東漢一朝社會神學迷信之盛況?!斗叫g列傳》載:“及光武尤信讖言,鄭興、賈逵以附同稱顯……自是習為內學,尚奇文,貴異數,不乏時候?!焙罄^之君,明帝、章帝紛紛效法,讖緯迷信的盛行也影響到了儒學,“儒者爭學圖維,復附以訞言?!弊詽h武帝董仲舒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發(fā)揮公羊學“微言大義”,作《春秋繁露》儒學沿著神學化發(fā)展,到東漢章帝白虎觀會議時,儒學徹底與讖緯迷信、神仙方術合流,整個社會完全處于神學、讖緯迷信的氛圍之中。
兩漢黃老道家的興盛,備受統治者推崇,并不斷的與神學迷信合流,神化黃帝、老子。西漢初期百廢待興,統治者采用黃老道術,施行“無為而治”。黃老道家在統治者的支持下得到長足發(fā)展,“竇太后好黃帝、老子之言,(景)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史記·武帝本紀》)淮南王劉安崇尚黃老道家,“言神仙黃白之術”;并招致數千方術之士作《淮南子》。東漢時黃老道學與佛教和讖緯、方術的融合,楚王英“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頌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后遂大交通方士,作金龜玉鶴,刻文字以為符瑞”?;傅邸昂蒙裣墒隆怪谐J讨悋嗫h祠老子。九年,親次老子于濯龍?!秉S老道與神仙方術融合,老子不斷的神仙化。張角的太平道“祖述李叟……憲章神仙……醮事章符標明大道而教甚于俗……至于消災淫術,厭勝奸方,理穢辭辱非可筆錄。”(《弘明集·滅惑論》)“巫術”彌漫的社會之風,儒學、黃老道學與神仙方術和讖緯迷信之間不斷的融合,為太平道的思想理論奠定基礎。
(一)《太平經》及其思想
《太平經》又作《太平清領書》是太平道的重要經典,“順帝時,瑯琊宮崇詣闕,上其師干吉于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其言皆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襄楷傳》)。湯用彤考定《太平經》為漢代舊書,這一觀點得到學術界普遍地認同。關于《太平經》的形成問題,有學者認為,西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的《天官歷包元太平經》是為《太平經》所宗之本。然而,《太平經》一書并不是成于一時一地一人之手,而是在繼承前代思想文化和總結當世社會以及思想文化現狀下,由集體創(chuàng)作和“層壘地造”而形成的。
《太平經》的思想體系龐大,內容豐富駁雜。一方面,在內容上有神秘的氣化思想、“天人感應”和陰陽五行災異思想,天人相同的神仙長生主張,“承負”的善惡報應理論。這些顯然受到原始社會的巫術,先秦的哲學和秦漢的道家學說,神仙方術以及漢代黃老道家學術、讖緯迷信等影響。另一方面,在社會政治上《太平經》代表著寒門士大夫階層的思想主張,它揭露和批判了豪門世家大族、累世公卿黑暗的政治,反對殘酷剝削,維護下層民眾利益的成分,表達了寒門素族地主階層不滿社會現狀企圖改革的愿望;但又主張尊卑貴賤等級思想、反對人們“犯上作亂”,企圖通過和平改革達到一個虛幻的理想“太平”社會,標明他們又不敢公開與統治階層公開徹底決裂。這種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協性的思想實質是維護封建統治階層利益的??偠灾短浇洝返膯柺?,即太平道在理論上的完成。張角以《太平經》為藍本,吸收其中的革命內容和黃老道學、讖緯迷信以及神仙方術便于傳教的方式手段,改造其中妥協思想,從而形成他本人的太平道思想。
(二)太平道與“中黃太一”信仰
太平道之名來源于《太平經》,“太平道,其文約,其國富,天之命,身之寶……急教帝王,令行太平之道”。張角雖然取法《太平經》建立太平道,但是嚴格來講卻不是“太平道”信仰,而應該是“中黃太一道”信仰?!度龂尽の簳の涞奂o》:“賊(黃巾軍)乃移書太祖曰:昔在濟南,毀壞神壇,其道乃與中黃太一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之大運,非君才務所能存也?!币虼?,丁培仁認為“黃巾軍所奉之道本應叫作‘中黃太一道’或‘黃天太平道……《太平經》之道應為‘太平青領道’或‘青領太平道’”。兩漢時,自漢武帝尤其推崇“泰一”神(或作“太一”、“太乙”)。張角雜糅社會主流信仰“太一”、黃老道和《太平經》中“太平道”信仰,外名“太平道”,內行“中黃太一”,“初,鉅鹿張角奉使黃老,以妖術授教,號“太平道”……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驐壻u財產,流移奔赴,填塞道路,未至病者亦以萬數,郡縣不解其意反言角以善道教化為民所歸?!埃ā顿Y治通鑒》卷五十八《漢紀五十》)其有迷惑麻痹當局統治者,減少創(chuàng)教的阻力的目的。
東漢自安順以后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莊園經濟逐漸膨脹,農民土地被兼并,“富者無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外戚、宦官專權,知識分子遭受“黨錮之禍”,朝廷賣官鬻爵,社會一片黑暗,統治岌岌可危。農民紛紛起義,東漢安帝爆發(fā)4次農民起義;順帝時有13次;沖、質二帝不到兩年的統治時間,發(fā)生4次起義;桓帝時達13次;靈帝即位(168年)至180年發(fā)生6次。起義次數逐漸增多,時間間隔逐漸縮短,起義隊伍不斷增大,由數百人發(fā)展到數萬人;起義范圍遍布全國,東自沿海九郡,西至益州;北到趙魏,南迄交趾、南海;其中起義最集中的區(qū)域之一,就是臨近河北地區(qū)的泰山瑯琊地帶。這些起義具有明顯的民間宗教色彩,受到道家、神仙家影響,如《后漢書·騰撫傳》載“順帝末,揚、徐盜賊群起……衣絳衣,帶黑緩,稱‘無上將軍’……冠黃衣,帶玉印稱‘黃帝”……歷陽賊華孟自稱‘黑帝’”?!逗鬂h書·桓帝紀》記載“建和二年冬十月,長平陳景自號‘黃帝子’……又南頓管伯亦稱‘真人’”。這些顯然對張角自稱“黃天”、“大良賢師”、“天公將軍”,“著黃巾”,以及“黃天當立”的口號有重大影響。
太平道之所以形成在河北地區(qū),這與河北地區(qū)嚴重的自然災害和殘酷的壓榨剝削有關。
河北地區(qū)自安帝元年(107年)至靈帝時主要災害狀況列表于下:
年代 公元 現象 材料來源安帝永初元年 107年 “十一月,民訛相驚,司隸、并、冀人流移” 《后漢書·五行志》安帝永初四年 110年 青、冀之人流亡萬數 《后漢書·安帝紀》順帝永建二年 127年 稟貸荊、豫、兗、冀四州流冗貧人 《后漢書·順帝紀》順帝永建六年 131年 “冬十一月,詔連年水潦,冀部尤甚……百姓尤有棄業(yè),流亡不絕”同上桓帝永興元年 153年 “秋七月,郡國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饑窮,流冗道路,至有數萬戶,冀州尤甚” 《后漢書·桓帝紀》桓帝永壽元年 155年 “二月,司隸、冀州饑,人相食” 同上
河北地區(qū)自安帝及其之后,飽受自然災害。除此還深受統治者壓榨,“五侯宗族賓客虐遍天下,民不堪命”。(《后漢書·單超傳》)“桓帝時,魏郡李暠……與中常侍具瑗交通,貪暴為民患”。(《后漢書·蘇章傳》)“宛陵大姓羊元群罷北???,臧罪狼藉郡舍,溷軒有奇巧,乃載之以歸?!保ā逗鬂h書·參晊傳》)官員對百姓的盤剝壓榨,使得百姓生活雪上加霜,百姓渴望“太平”社會。
然而,張角的太平道順應民心以“符水咒說以療病”和“太平”的社會理想,對處在水深火熱中廣大百姓具有極大吸引力。“百姓信向之”,“或棄賣財產,流移奔赴,填塞道路,未至病死者亦以萬數。”(《資治通鑒》卷五十八《漢紀五十》)又張角分遣弟子八人去往全國傳教,經歷十余年的經營,“眾徒數十萬,連接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帥?!保ā逗鬂h書·皇甫嵩傳》)自此太平道以方“為”單位編制信徒,設立“渠首”形成了一個以河北地區(qū)為總部的完備的系統的宗教組織,徹底標志著太平道的建立。
同樣的宗教素材被張角在不同的階段采用改造,使得太平道性質迥然不同。王明認為,“一種宗教或教派的開始形成,自有一定的政治傾向,但一旦創(chuàng)立之后,就能相對獨立的開展活動,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們都可以信仰利用它。”張角最終在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利用太平道在河北冀州巨鹿郡發(fā)動了全國性的宗教起義,起義之前的太平道“以善道教天下”,起義之后“燔燒官府,劫掠聚邑”,致使太平道向宗教極端和“邪教”方向發(fā)展,這需另當別論,非本文討論范圍。
結論
總之,太平道之所以能在河北地區(qū)最終形成原因是多方面,除兩漢時代的神仙方術、讖緯迷信大環(huán)境和張角個人努力外,河北地區(qū)在地理區(qū)域上毗鄰渤海、齊魯、中原、三晉,并深受其文化影響;在歷史上有著由來已久燕趙的巫文化和神仙方術文化。這些為太平道在河北地區(qū)的形成奠定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礎。同時自東漢中后期以來河北地區(qū)民眾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和殘酷的剝削,所以具有極強的反抗性為太平道奠定了群眾組織基礎。因此,東漢中后期太平道在河北地區(qū)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張志剛.宗教研究指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4.
[2]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61.
[3](日)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82-83.
[4]許地山.道教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43.
[5]彭華.燕國史稿[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460-474.
[6](英)崔瑞德,(英)魯唯一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秦漢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772-773.
[7]任繼愈.中國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
[8]陳寅恪.金明從稿初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2-3.
[9]聞一多.聞一多合集(第三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42.
[10](梁)僧佑.弘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1.288.
[11]李養(yǎng)正.道教概說[M].北京:中華書局,1998.22.
[12]王明.太平經合校[M].北京:中華書局,1960.154-170.
[13]丁培仁.求實集:丁培仁道教學術研究論文集[M].成都:巴蜀書社,2006.283-292.
[14]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4.
[作者簡介]左金眾(1991-),男,河北廣宗人,陜西師范大學宗教研究中心,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宗教學、佛教、道教和儒家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19
中圖分類號:K2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658(2016)02-0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