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絲綢之路的發(fā)展,絲綢打開了西方的大門,同時佛教也通過這條絲路傳入東方。佛教受到高度重視,在不同時期興建了大量的寺廟,并多以皇家建筑和裝飾方式為藍本,體現威嚴之感。文章從絲織業(yè)發(fā)達,并極具裝飾代表性的唐代入手,通過研究寺廟中常用裝飾絲織品的種類、形態(tài)、特征等,探索寺廟裝飾用紡織品的傳承與發(fā)展。
關鍵詞:唐代;寺廟;裝飾;絲織品;禪式風格
鼎盛時期的唐代,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共同促進下,絲織業(yè)異常發(fā)達。大量珍貴的絲織品用于寺廟裝飾,絢麗的絲織品與深沉幽靜的寺廟院落彼此映襯,帶來獨特的視覺審美。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于禪”,自唐以下的中國佛教,禪宗特盛,繼而禪凈合一。承載著交流作用的絲織品,不僅對寺廟建筑有著重要的裝飾意義,也可以說是佛學禪意文化傳播的重要物化載體之一。
寺廟裝飾用紡織品屬于“莊嚴具”的范疇,“莊嚴”一詞有“裝束、修飾、加意的打扮”之義,呈現出帶有佛教特色裝飾效果的狀態(tài),顯示出“佛與菩薩從內心到外表以致環(huán)境的一種整體精妙宏偉盛飾的壯麗境界”,[1]莊嚴用以裝飾嚴凈廟堂。其中,五彩的絲織品以其高貴、典雅的柔性之美映襯在莊重、幽靜的寺廟建筑中,散發(fā)出獨特的裝飾氣質。
1 錦繡佛帳
帳是用布或其他材料等做成的遮蔽用的東西。佛、菩薩像前常懸掛門字形大幔帳,此種幔帳也稱為“歡門”,多半在作法事時張掛使用。歡門兩側一般懸幡,故又稱為“幡門”。自先秦以來古代室內裝飾中劃分空間,一般采用幔帳等紡織品,在重要人物的床榻上施帳,以示尊重。自佛教傳入中國后,人們?yōu)榱吮磉_對佛、菩薩的尊崇與敬仰,往往在佛像前面也裝飾以帳。[2]盛唐時期,通過絲綢之路,絲織技術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下快速發(fā)展,絲綢品類、數量大幅增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為斜紋緯錦,可制成花型較大、色彩豐富、幅寬較寬、略為厚重的織錦,多用于裝飾。佛帳上的圖案常呈左右對稱的狀態(tài),并在織錦等絲織品上用金線或彩色絲線繡制佛像、菩薩、文字、雙龍、蓮花、八吉祥紋、珍禽瑞獸、奇花異草等,邊緣多以二方連續(xù)的蓮紋裝飾。唐代刺繡水平發(fā)達,多采用平繡、蹙金繡等。其中,蹙金繡算得上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刺繡工藝,用捻金線在織物表面盤成圖案,然后用其他絲線進行固定,可自由表達多變的形象。印度國立博物館至今還保存有一幅刺繡千佛帳,上面有幻化成不同形象的千佛小像。
2 幡幢飄揚
梵文Ketu,音譯為“計都”,是用于裝飾殿堂,供養(yǎng)佛、菩薩的莊嚴具。按形狀分為幡和幢,多為絹質。其中幡為大宗,是最常用的莊嚴具。幡為旌旗的總稱,后用于佛教,體現佛、菩薩的威德。幡似人形,由四部分組成,上部為三角形幡頭,幡頭上有掛袢,用來掛幡;中間主體部分為長方形幡身;幡身左右兩側各有一條幡手與幡身同長;幡身下方由三至五條幡足構成。幡的高度一般為2米,也有大型幡,長達7米至9米,如敦煌崖臂上懸掛的長達9.15米的絲織幡,上面裝飾有七尊黃色的菩薩。唐代為絲織品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用于幡的材料品種繁多,一件幡可能用多種材料制成。例如,幡頭用絹,幡身、斜邊為綾,幡手、幡足則用較為輕柔的羅,[3]還有極其珍貴的緙絲也被用于佛幡,可見世人對佛、菩薩的敬仰。幡頭采用蓮座佛像、奇花珍禽或素色等裝飾,多鑲以包邊。幡身因面積最大,有著最為華麗完整的裝飾圖案,除了不同形態(tài)的佛或菩薩像外,由于受到西域裝飾紋樣的影響,還有寶花、花鳥等親近自然的主題。
幢是一種圓筒形狀的旗幟,和幡都可稱為“計都”。幢原用于王者儀衛(wèi),或指揮三軍,掌握進退。后被應用于佛教,用來贊嘆佛、菩薩及莊嚴道場,后多為祈福而掛。懸掛在殿堂內的幢,一般為圓形長筒狀,也有六角或八角等多面幢形,采用綾、羅、絹等,上面以繡畫經、咒者為主,局部裝飾多用蓮花或八吉祥紋。
唐代佛教除了通過不同宗派向群眾宣傳教義,還可以直接向群眾進行傳教活動。懸掛的幡、幢有著獨特的用途,若幡掛于旗桿上,意味著道場為法會,若為幢,則道場講經,人們可以根據個人需要選擇參加法會或是聽經。“只問來學,未聞往教”意為“你來找我,向我請教,我盡心盡力為你解答。而我不是全知全能,怎敢教你?”體現出佛、菩薩、圣賢都是非常謙虛的,不會大肆宣傳,而是通過含蓄的方式傳遞信息,古時在風中飄揚的幡幢便是最有利的通信工具。
3 凌空寶蓋
寶蓋原為古代帝王出門或儀仗時,戴在頭頂或撐在車上的華麗傘蓋,稱為華蓋、傘蓋等。多用于尊者頭頂之上,以示尊崇。唐代駱賓王《帝京篇》中提到:“寶蓋雕鞍金絡馬,蘭窗繡柱玉盤龍?!斌w現了出行時馬車上的華麗裝飾,以造威嚴之感。漢化佛教寺院中,在佛、菩薩所在的天頂施用天蓋,特稱寶蓋,一類是直接把天花板造成寶蓋。還有一種是以絲綢錦帛制成正圓形蓋狀懸掛在頂上,抬頭觀望時,多見繡畫以蓮花為中心,周圍裝飾有九龍、八吉祥紋等。在敦煌壁畫以及古畫中,常懸空繪制寶蓋,呈現出凌空之勢。在《觀佛三昧海經·觀四威儀品》中,提到“於階道側豎諸寶幢,無量寶幡懸其幢頭,百億寶蓋彌覆其上”??梢姺鸾萄b飾的恢宏之勢。
4 桌圍桌袱
唐代,正處于席居時代和垂足時代的轉折期,隨著西北少數民族文化的沖擊,家具由低矮型向高大型轉變,桌、椅等家具快速發(fā)展起來,出現了長桌、方桌等。桌圍與桌袱都是殿堂內供桌或供盤上鋪設的布藝紡織品。桌圍較長而桌袱較短。其主要用途是顯示佛、菩薩的莊嚴,此外也有整齊清潔之意。唐代多用絲織品進行裝飾。桌圍向外的一面長度到桌腳,上面繡畫有金龍、蓮花、奇花異草、瑞獸珍禽等,也有書寫佛號、真言之類文字的。華美的絲織品搭配中國傳統精工制作的隼榫結構精致供桌,體現出極具莊嚴的姿態(tài)。
5 傳承發(fā)展
絲綢之路讓中國與世界互通有無,東西方文化在這條絲路上交流互融,締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古代文明,尤其在盛唐時期得到空前繁榮發(fā)展,從其可見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歷史的縮影。唐代寺廟裝飾的絲織品用獨特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輝煌時期的佛教裝飾文化,對當今佛教裝飾藝術發(fā)展起到很大的影響。在浙江省內眾多寺廟中,目前多數布藝裝飾品采用光澤略刺眼的仿真絲電腦繡花制品,色彩、質感、工藝手法上與絲織品相去甚遠。作為“絲綢之府”的浙江省可以利用自身盛產絲綢的優(yōu)勢,不斷鼓勵設計開發(fā)獨具寺廟風格的禪式裝飾絲織品。研發(fā)以佛教故事為主題的產品,采用天然真絲面料,以純天然植物染料染色,再加上傳統手工扎染與現代電腦繡花相結合的工藝,用新的手法講訴佛經故事,打造出別具一格的裝飾新風尚。
參考文獻:
[1] 白化文.“莊嚴”和莊嚴具[J].佛教文化,2015(03):122.
[2] 趙琳.釋歡門[J].室內設計與裝修,2002(06):84.
[3] 趙豐.敦煌絲綢藝術全集(法藏卷)[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0:26.
作者簡介:付岳瑩(1980—),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家居軟裝設計,家紡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