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四福
摘 要:面對新的課程改革,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適應時代發(fā)展,成為一名新型教師,教師就不能只關注自己教,而要引導學生主動學。本文從提升問題意識、激發(fā)學習興趣、積累語文知識、重視誦讀訓練和加強課外閱讀五方面入手,探討了課改下初中語文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新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3-065-1
一、提升問題意識
“學則須疑”,要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初一學生剛入學時,凡有學生就生僻字、詞提出疑問,我絕不輕易回答,而是重點教他們查閱字、詞典的方法,要求他們自己動手查閱字音、詞義。第二天課堂上全班展示查閱字、詞成果。目前,學生基本養(yǎng)成了查閱字、詞典的良好習慣,也達到了我設定的讓學生自己完成語文基礎教學的目的。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一開始,可能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這就要教師啟發(fā)他們的思維,給他們創(chuàng)設問題,布置要解決的任務。我在課堂上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們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一文時,結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與題目文字順序不同,強調的重點也不同,很多同學沒有注意這個問題,當我提出疑問,學生思考后,略有領悟,并有了許多種答案。
在啟發(fā)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我還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讓他們比較充分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即使學生的回答有偏差,我也不簡單粗暴的打斷他們,而是引導他們,逐步理解課文,努力營造民主、輕松的學習氛圍;同時,我還注重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告訴他們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老師就認可。用洋思中學蔡林森校長的話說就是“要不怕出亂子,真讓學生學?!?/p>
二、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收獲之源,要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還要激發(fā)他們探究的興趣,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方式和伙伴來研讀課文,也是我在閱讀教學中作的一個嘗試。在初一第一學期我允許學生根據自己能力、水平、愛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文章、段落進行研讀,由于有權決定自己愛學的、能學的。學生們的興趣大為提高,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之中。
例如,在學習《木蘭詩》一課時,教師首先應讓學生認識事情發(fā)生的原因,這樣才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在學生了解了全部的內容之后,再進行問題的探究。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分組合作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互動、互助,從而獲得共同提高。首先我將學習目標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語言基礎知識,一個是閱讀鑒賞。其次,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有若干人,一旦完成學習任務就在黑板上寫出結果。這樣的小組活動始終充滿著競爭,人人都爭先恐后,踴躍地回答問題,往往一個任務都由幾個小組同時爭搶完成。
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協(xié)作能力、評價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也貫徹了新課標中自主——合作——探究這一基本理念。
三、積累語文知識
在中學階段正是積學儲寶的黃金時期,在教學中,我還非常重視學生的語言學習,強調直覺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初一第一學期,我布置了“四個一”的常量作業(yè),即每人每天寫一個字,一個成語,一個名言,對一個對仗句或造一個仿句造句。讓學生自己去接觸、感受語言材料,邊積累詞匯,邊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我逐步引導、分析后,作業(yè)中竟然出現(xiàn)了許多齊對、佳句。
隨著學習的深入,進入第二學期,我對常量作業(yè)又做了一番改進。要求每節(jié)課由一名學生講解一句名言。老師結合課文或社會生活當堂給學生一個話題,要求將話題內容寫成不少于200字的隨想。且可以在一個話題作文之后,向學生提問,讓同學們談感悟、談啟發(fā)、談收獲;由于語念的實質就是感性中暗含著哲理,直覺中積淀著思考。因此,在這個訓練過程中,外部言語信息與內在的相關生活體驗相激結合,學生的積累加厚,知、能、情、志、不斷重組,語言也得以不斷發(fā)展。漸漸地,學生在運用語言時,就可以不假思索地自由表情達意,寫出得體的文章,說出得體的話語,大大增強了語感。像一同學的片段作文《小草》:春天,冰雪剛剛融化,許多嬌貴的花,還躲在溫室里,不敢走到外邊來。而小草卻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從大地母親的懷抱調皮地伸出一個個嫩綠的小腦袋……帶來了春天的信息。
本學期,在訓練學生寫話題作文時,我還嘗試著讓學生自己想話題、留話題,并自己設計一段恰當的導入語或延伸語。經過多次訓練,學生積累加厚,語感增強,語言運用能力得以發(fā)展,漸漸學生留的話題或富于啟迪、或耐人尋味、或新穎或實用……更難得的是,學生們自己設計的引導語非常簡練恰當。
四、重視誦讀訓練
誦讀是培養(yǎng)語念的必要途徑,也是語言學習的關鍵。要想運用好語言,就要有良好的語言積淀。且不說我國古代許多文學大家的成就都得益于少時的誦讀,就是現(xiàn)代文學家魯迅先生,原本學礦業(yè)、醫(yī)學的他,不也是由于少時在三味書屋中搖頭晃腦的誦讀基礎上而成為偉大的文學家嗎?可見,誦讀對于人一生的語言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誦讀這一環(huán)節(jié)。除了課文中要求背誦的篇目外,我還要求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美篇章、詩歌及文段。
五、加強課外閱讀
當然,語言學習還離不開課外閱讀,我要求學生每天至少閱讀10分鐘的課外書,一至兩個月讀完一本名著,同時要做好作者卡片、字詞庫、精彩點擊,讀后感四個部分的讀書筆記。這樣,在欣賞——分析——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既調節(jié)了學生緊張的學習生活,又開拓了他們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知識構成,提高了他們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今后,我要在教學上繼續(xù)揚長避短,不斷充實、完善自我,適應時代發(fā)展,成為一名新型教師。在新世紀的語文課改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