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長歡
摘 要:現(xiàn)代悲劇大師奧尼爾的《悲悼》三部曲不僅是在情節(jié)結構和人物安排上取材于古希臘悲劇埃斯庫羅斯的《俄瑞斯忒斯》,從復仇這一主題來看,更是這一主題在二十世紀的悲劇作品中的最為壯美、最為有力的回響。
關鍵詞:奧尼爾;埃斯庫羅斯;《悲悼》;《俄瑞斯忒斯》;復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3-087-2
奧尼爾的悲劇《悲悼》三部曲可謂是奧尼爾20到30年代一部重要的戲劇代表作,這部作品體現(xiàn)了奧尼爾在這一創(chuàng)作階段中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一部具有古典美的現(xiàn)代意識劇作。《悲悼》三部曲是以古希臘悲劇大師埃斯庫羅斯的《俄瑞斯忒斯》三部曲為藍本改編的。奧尼爾的這三部劇本的每一部都同一部古希臘劇本相應。
埃斯庫羅斯的《俄瑞斯忒斯》三部曲由《阿伽門農(nóng)》、《祭酒人》、《復仇神》組成。主要敘述主人公餓瑞斯忒斯為父報仇的故事。特洛伊戰(zhàn)爭爆發(fā)后,阿伽門農(nóng)統(tǒng)率希臘大軍準備出征,出征前把自己的大女兒伊斐格尼亞作為貢品以祭神,十年后,阿伽門農(nóng)帶著女俘虜凱旋而歸。凱旋之夜,其妻克呂泰涅斯特拉伙同情人埃葵斯托斯殺死了阿伽門農(nóng),以報女兒被殺之仇。阿伽門農(nóng)之子俄瑞斯忒斯得到阿波羅神諭,叫他為父報仇。在姐姐厄勒克特拉的協(xié)助下,就在昔日阿伽門農(nóng)被殺之地殺死了其母及其奸夫,復仇神立刻出現(xiàn),追逐俄瑞斯忒斯,俄瑞斯忒斯四處奔逃,最后在雅典娜女神的庇護下,被宣告無罪,復仇的沖突得以和解。
奧尼爾的《悲悼》三部曲包括《歸家》、《獵》和《祟》,故事發(fā)生于新英格蘭一座海濱小城里的孟南家族中。艾拉斯·孟南從戰(zhàn)場凱旋而歸,其妻克莉絲汀厭棄他的冷漠虛偽,愛上了具有浪漫主義氣質(zhì)的“飛艇號”船長卜蘭特。凱旋之夜,克莉絲汀與卜蘭特密謀毒死了艾斯拉。女兒萊維尼亞發(fā)現(xiàn)了母親及其奸夫的奸情和罪行,發(fā)誓要報仇。(萊維尼亞的仇恨即源于對父親的愛,她有戀父情結;又源于對母親的嫉妒,她也愛著卜蘭特;后又因愛成恨。)兒子奧林從戰(zhàn)場上歸來,維尼向他告發(fā)了母親的奸情(奧林具有戀母情結),經(jīng)證實,奧林相信了這一切,并槍殺了卜蘭特,克莉絲汀也因絕望而自殺。在完成了對母親的復仇之后,為了使奧林與自己精神恢復,與奧林同游了東方海島,回來后,他們越來越深的陷入家族的影響之中,更像自己的父母了。更體現(xiàn)出孟南家族的特征,他們的感情沖突進一步深化。最后,奧林在懺悔中自殺,萊維尼亞孑然一身將自己封鎖在孟南家的大房子里,以此來贖孟南家的罪。
顯然,從敘述結構的角度來看,兩個悲劇都具有同一個追逐——復仇的神話故事原型;兩位劇作家都將主人公置于一種愛恨情仇的情感極端狀態(tài);都成功刻畫出人處于種種極端狀態(tài)中所呈現(xiàn)的粗獷、悲壯的古希臘悲劇中的古典之美。而在對復仇這一極端的人類情感的展示上,可以說奧尼爾達到了古希臘悲劇同樣的高度。從榮格的陰影理論來分析這兩部戲劇作品就可得出以上結論。
陰影理論是榮格的原型理論中所論述的每個人的人格中所具有的四種原型之一。他認為,陰影是人的心靈中遺傳的最黑暗、最深沉的邪惡傾向。它是惡,是道德的負面價值,它同樣尋求投射,為防止這種投射造成災害,榮格認為要通過“個性化”,讓意識的陽光照亮潛意識的陰影?!抖砣鹚惯埂泛汀侗俊愤@兩部悲劇是追逐——復仇的悲劇,劇中人物往往有不可遏止的激情,讓自我心靈中的惡之花充分的綻放,讓無意識的陰影籠罩著不可避免的可怕命運。他們像《拉奧孔》群像一樣,永遠凝定在最慘烈痛苦的一刻,而這最慘烈痛苦的一刻恰恰是最具有悲壯之美的?!抖砣鹚惯埂分械目藚翁┠固乩瓘膩砭褪且粋€光輝耀目的偽善者,為了報復阿伽門農(nóng)的殺女之仇,居然伙同自己的情夫在丈夫凱旋之夜,親手殺死了阿伽門農(nóng)。在這里我們領略了陰影的狂暴之力如何使一個弱女子具有了男性的鋼鐵般的力量?!侗俊分锌死蚪z汀厭棄丈夫的冷漠、刻板、虛偽,愛上了具有浪漫氣質(zhì)的卜蘭特,為了追求真正的愛情不惜鋌而走險,伙同卜蘭特毒死親夫。陰影的狂暴激情使克莉絲汀一反天使的溫柔,變成了一個可怕的惡魔。該劇中最動人也是最具有陰影氣質(zhì)的形象就是萊維尼亞了。她具有強烈的本能欲望,但又受著清教主義思想的影響,本能使她拋棄一切禁忌,而清教觀念使他擺脫不了罪惡感,從而各種極端的人類情感在她身上點燃了煥彩炫目的生命之光。在萊維尼亞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人類的愛與恨的激情迸發(fā),她的性格不僅是罕見的,而且是閃閃發(fā)光的。她愛她的父親,恨她的母親。對卜蘭特,她始愛終恨;對奧林,她又愛又怕;對彼得,她忍痛犧牲。她在愛與恨中掙扎,迸發(fā)出耀目的激情。她由于愛而不得,最終成恨,受挫的欲望本能使她心靈中的陰影急劇地膨脹起來,像可怕的影子一樣時刻追隨著她的母親,她膽大心細,機警沉著。一開始,面對卜蘭特和克莉絲汀的聯(lián)合攻勢,她屈居下風,但很快就先發(fā)制人,轉敗為勝。在愛與恨的戰(zhàn)場上,她像將軍一樣,指揮若定。奧尼爾天才般刻畫了一個更為熠熠生輝的充滿生命激情的女性形象,她對母親的所給予的逼迫讓人感到恐怖,這在有些人看來可能是奇怪的,甚至是危險的。但是對于把生活當作一場戰(zhàn)爭,只有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才能成為英雄的人們來說,她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在另一方面,這種復仇的陰影畢竟是一種惡的驅使力,可怕的惡的陰影在她心中的膨脹又使她緊緊地控制住因對母親之死抱有負罪感而精神崩潰的弟弟奧林,不斷用清教意識強化他的信念,卻最終也因軟弱走向了自殺。這使得萊維尼亞最終清醒的面對了復仇這一惡的陰影的命運,家族的命運中的可怕的毀滅性。她最中也在無盡的懺悔與痛苦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復仇烈焰燃燒下的萊維尼亞就像復仇女神與智慧女生的結合體,用她高大的陰影控制著整個家族命運的最后導向。
從埃斯庫羅斯的《俄瑞斯忒斯》到奧尼爾的復仇悲劇《悲悼》三部曲,為什么一條復仇的線索綿延不絕呢?從拉康的“欲望”理論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欲望來源于匱乏,匱乏是一種最古老的、也是最持久的動力狀態(tài)。人類心靈中的陰影驅使他們延綿不盡的復仇,而復仇又可溯源于一種愛的匱乏和缺失。愛情的種子被灑在貧瘠貪婪的土地上之后,再加上嫉妒這一毒液的澆灌只能開出仇恨的花朵,結出死亡的果實。
從《俄瑞斯忒斯》和《悲悼》這兩部劇的總體上來看,它們都被仇恨所籠罩,這就使得作品中的仇恨就有了如命運一樣的本體論特性。兩部戲劇中仇恨就像命運一樣左右著劇中人物的行為,因為古希臘悲劇一向以命運悲劇著稱。埃斯庫羅斯等悲劇大師最善于呈現(xiàn)人與命運廝殺搏斗中的所產(chǎn)生的悲壯的古典美。奧尼爾的悲劇也達到了這種悲壯美,并且走的更為深遠。古希臘悲劇中的人物命運是被神所左右的。同樣仇恨也由神來左右。像在《俄瑞斯忒斯》中阿伽門農(nóng)家族的仇恨是由于阿特柔斯被眾神所詛咒引起的,可以說仇恨發(fā)端于眾神之手。而俄瑞斯忒斯的具體的復仇行為也是聽從了太陽神阿波羅的指引開始的。最終俄瑞斯忒斯被復仇神追殺也是女神雅典娜將他赦免的。可見仇恨的結束也是神所操縱的。然而,在奧尼爾的《悲悼》三部曲中的仇恨即人物命運的走向卻是來自同一個方向——人內(nèi)心的欲望。孟南整個家族所籠罩的仇恨的幽靈就是孟南家族中每個人的因愛而不得后產(chǎn)生的恨的欲望。對于仇恨這一人類的極端情感奧尼爾運用的心理分析的方法在劇中給予詮釋。奧尼爾自己也寫到:“命運是由這家人家的內(nèi)部因素所造成的這種現(xiàn)代心理學的觀點,近似于命運是由外部力量,超自然的力量所造成的這種希臘人的觀點。”[1]
總之,無論是埃斯庫羅斯的《俄瑞斯忒斯》還是奧尼爾的《悲悼》都表現(xiàn)了復仇這一主題下的個人生命力的迸發(fā)。通過劇中人物在仇恨的惡之陰影下所做出的慘烈而痛苦的廝殺都使他們的悲劇產(chǎn)生了一種粗獷的、悲壯的古典美,對仇恨這一人類的極端心理狀況的詮釋,他們也都達到了他們那個時代的最高峰。
[參考文獻]
[1]尤金·奧尼爾的劇本.(美)弗洛伊德(Floyd,Virginia)著.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