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萌
[摘 要]安史之亂期間杜甫詩歌風貌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從展現(xiàn)恢弘大氣的山河氣象轉變?yōu)樯钋橹碌氖銓?。詩歌氣象的展現(xiàn)與杜甫忠君愛國思想及盛世背景相關,而生活情致的抒寫則是杜甫在戰(zhàn)亂期間歷盡人生磨難后尋求的一種情感緩釋。這種轉變與杜甫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及時代精神的遞衰有關。
[關鍵詞]杜甫;安史之亂;詩歌風貌;氣象;情致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6)01-0031-05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戰(zhàn)亂改變了唐代社會,同時也改變了眾多詩人的命運。由此,很多詩人在安史之亂期間的詩歌風貌表現(xiàn)出與亂前的不同。其中,杜甫在戰(zhàn)亂爆發(fā)后經歷了北上投奔、授官左拾遺、歸家探親、避難入蜀、辭官卜居等人生經歷。隨著戰(zhàn)亂的持續(xù)與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的詩歌風貌也從氣象的展現(xiàn)過渡為情致的抒寫。這一轉變是杜甫對唐朝由盛轉衰的情感認知,也是世道轉關下個人命途的真實再現(xiàn)。認清這一轉變對于理解杜詩的多樣化風格,以及安史之亂后唐詩風貌的演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安史之亂期間的杜甫詩歌進行對比,揭示杜詩風貌的不同特征,并對變化的具體原因試作探討。
一、杜詩之氣象
(一)杜甫之“氣”
杜甫生于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早年接受過較好的文化教育。遠祖杜預是西晉名將,祖父杜審言是唐代的著名詩人。父親杜閑歷仕朝議大夫兗州司馬,終奉天令。從杜氏世系來看,杜甫家世雖不至功名顯赫,但始終不乏在朝為官之人。這樣的家世背景使杜甫早年就已立定“致君堯舜”的志向。杜甫在《奉贈韋左呈丈二十二韻》中說:“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盵1](p.74)從詩中可以看出,杜甫對自己的文章學問十分自信,并且立志要輔佐君主再造盛世。特殊的家世背景與學優(yōu)才敏的個人能力,使杜甫始終以輔臣的身份自居,這種身份促使杜甫形成“忠君愛國”的思想。
從精神層面來說,“忠君愛國”是道義的體現(xiàn)?!暗懒x”在儒家內圣思想中是極其重要的概念。孟子道:“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盵2](pp.117-118)趙歧注曰:“言此氣與道義相配偶俱行?!盵3](p.59)根據(jù)孟子所言與趙注可知,道義與浩然正氣是同行同在的,道義即為浩然正氣的具體表現(xiàn)。浩然正氣至大至剛、充塞于天地之間,道義也存在于天地之間。對于人來說,道義存于人心,是人心之中擁有的浩然正氣。所以,“忠君愛國”作為一種精神是杜甫胸中浩然之氣的外顯。
今人李天保在論述氣象時說道:“‘氣象被引入詩歌領域內,大體指詩歌給人的整體風貌感覺,是詩人內在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是屬于風格一類的東西。因為這個術語中有‘氣這個很活躍、很有生命力的元素,所以他展示出的這個很復雜的‘象,也是很有強健生命氣勢的東西。因此,‘氣象,一般以‘大而論之,并具體冠以各種名詞喻之。就詩歌中的‘氣象而言,他是一個很有活潑生命內涵的審美概念,所表現(xiàn)出來的乃是‘闊大‘雄渾‘強健‘渾厚之類的強勢特征。”[4]
杜詩之所以表現(xiàn)出一種闊大恢宏的氣象,與杜甫之“氣”密切相關。杜詩一貫表現(xiàn)的心系國家、仁民愛物的情懷,是杜甫道義的體現(xiàn),也是其浩然正氣的體現(xiàn)。亦如孟子所言,“無是,餒也”,若抽掉杜甫心中的浩然之氣,那么杜詩之氣象便蕩然無存。
(二)杜詩之“氣象”
安史之亂爆發(fā)以來,戰(zhàn)亂成為整個國家的主題。杜甫用詩如實地記載了這一時期的個人遭遇與社會亂象。戰(zhàn)亂初期,杜甫經歷了陷賊、逃難等流亡生活,深刻地體會了戰(zhàn)亂給國家與百姓帶來的創(chuàng)痛,由此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反映戰(zhàn)亂現(xiàn)實與民生疾苦的詩歌。這些詩歌凝結著杜甫忠君愛國的思想,表現(xiàn)出一種恢宏闊大的氣象。
下面以安史之亂初期的一組杜詩為例,考察杜詩之氣象。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zhàn)聲,四萬義軍同日死。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悲陳陶》)
我軍青坂在東門,天寒飲馬太白窟。黃頭奚兒日向西,數(shù)騎彎弓敢馳突。山雪河冰晚蕭瑟,青是烽煙白是骨。焉得附書與我軍,忍待明年莫倉卒。(《悲青坂》)
戰(zhàn)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數(shù)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對雪》)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邊兵盡東征,城內空荊杞。思明割懷衛(wèi),秀巖西未已。回略大荒來,崤函蓋虛爾。延州秦北戶,關防猶可倚。焉得一萬人,疾驅塞蘆子。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賊起。近聞昆戎徒,為退三百里。蘆關扼兩寇,深意實在此。誰能叫帝閽,胡行速如鬼。(《塞蘆子》)
不謂生戎馬,何知共酒杯。然臍郿塢敗,握節(jié)漢臣回。白發(fā)千莖雪,丹心一寸灰。別離經死地,披寫忽登臺。重對秦簫發(fā),俱過阮宅來。留連春夜舞,淚落強裴回。(《鄭駙馬池臺喜遇鄭廣文同飲》)
驄馬新鑿蹄,銀鞍被來好。繡衣黃白郎,騎向交河道。問君適萬里,取別何草草。天子憂涼州,嚴程到須早。去秋群胡反,不得無電掃。此行收遺甿,風俗方再造。族父領元戎,名聲國中老。奪我同官良,飄搖按城堡。使我不能餐,令我惡懷抱。若人才思闊,溟漲浸絕島。樽前失詩流,塞上得國寶?;侍毂瓦h,云雨白浩浩。東郊尚烽火,朝野色枯槁。西極柱亦傾,如何正穹昊。(《送長孫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入河蟾不沒,搗藥免長生。只益丹心苦,能添白發(fā)明。干戈知滿地,休照國西營。(《月》)
明公壯年值時危,經濟實藉英雄姿。國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禍亂非公誰。鳳翔千官且飽飯,衣馬不復能輕肥。青袍朝士最困者,白頭拾遺徒步歸。人生交契無老少,論心何必先同調。妻子山中哭向天,須公櫪上追風驃。(《徒步歸行》)
胡騎潛京縣,官軍擁賊壕。鼎魚猶假息,穴蟻欲何逃。帳殿羅玄冕,轅門照白袍。秦山當警蹕,漢苑入旌旄。路失羊腸險,云橫雉尾高。五原空壁壘,八水散風濤。今日看天意,游魂貸爾曹。乞降那更得,尚詐莫徒勞。元帥歸龍種,司空握豹韜。前軍蘇武節(jié),左將呂虔刀。兵氣回飛鳥,威聲沒巨鰲。戈鋋開雪色,弓矢向秋毫。天步艱方盡,時和運更遭。誰云遺毒螫,已是沃腥臊。睿想丹墀近,神行羽衛(wèi)牢。花門騰絕漠,拓羯渡臨洮。此輩感恩至,羸俘何足操。鋒先衣染血,騎突劍吹毛。喜覺都城動,悲憐子女號。家家賣釵釧,只待獻香醪。(《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于今有鳳毛。(《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
這一組詩歌寫于安史之亂期間。從內容上看,這組詩歌圍繞“戰(zhàn)亂”主題展開。有記載戰(zhàn)爭之悲慘的,如《悲陳陶》《悲青坂》;有抒寫戰(zhàn)事感慨的,如《對雪》;有籌謀戰(zhàn)略的,如《塞蘆子》;有表達君國之憂的,如《鄭駙馬池臺喜遇鄭廣文同飲》;有感傷國家未寧的,如《月》;有期盼賢良靖難的,如《送長孫九侍御赴武威判官》《徒步歸行》;有記載官軍獲勝的,如《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還有兩京收復后早朝唱和的,如《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在反映安史之亂期間的社會境況的同時,杜甫將個人感受融入詩中。在這些作品中,戰(zhàn)亂是時代的主題,平亂是全社會的訴求,忠君愛國是詩人的思想主線。
以《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為例,此詩作于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廣平王俶為天下兵馬元帥討賊之際。詩歌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胡騎潛京縣,官軍擁賊壕。鼎魚猶假息,穴蟻欲何逃。”首先敘述了叛軍寇京,官軍至賊境的戰(zhàn)事情況,并表達出勢在必克的氣勢。第二部分,“帳殿羅玄冕,轅門照白袍。秦山當警蹕,漢苑入旌旄。路失羊腸險,云橫雉尾高。五原空壁壘,八水散風濤。今日看天意,游魂貸爾曹。乞降那更得,尚詐莫徒勞?!睂懝佘娷娙葜S爽,勇猛砥礪之氣概。官軍漸逼京師,長安在望。有此軍威,斬殺叛逆,賊眾將滅,乞降無及。第三部分,“元帥歸龍種,司空握豹韜。前軍蘇武節(jié),左將呂虔刀。兵氣回飛鳥,威聲沒巨鰲。戈鋋開雪色,弓矢向秋毫。天步艱方盡,時和運更遭。誰云遺毒螫,已是沃腥臊。”仇注曰:“此言諸將協(xié)力征討。元帥,謂廣平王。司徒,謂郭子儀。前軍謂李嗣業(yè)。左將,謂仆固懷恩。兵氣二句,言軍勢之振。戈鋋二句,言軍器之利。”[1](p.419)最后一部分,“睿想丹墀近,神行羽衛(wèi)牢。花門騰絕漠,拓羯渡臨洮。此輩感恩至,羸俘何足操。鋒先衣染血,騎突劍吹毛。喜覺都城動,悲憐子女號。家家賣釵釧,只待獻香醪?!睂憦途┲畱?zhàn),官軍借助回紇、安西等地方軍事力量,共同平叛。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叛逆終將平定。到官軍除賊凱旋日,百姓們爭相慶賀。據(jù)此詩的寫作時間來看,此時杜甫應在蜀地避難。盡管個人命途未定,杜甫依然關心國家戰(zhàn)局。杜甫在得知官軍即將赴京師收回失地之時,對官軍討賊之戰(zhàn)的勝利表現(xiàn)出強烈的期待。從詩歌題目可知,官軍僅僅是將赴被叛軍攻陷之地,而最終的勝負尚未能定。杜甫為之而喜的是官軍赴戰(zhàn),還不是官軍的勝利。杜甫著重描寫了官軍颯爽整齊的軍容、“兵氣回飛鳥,威聲沒巨鰲”的軍威以及“開雪色、向秋毫”的軍備,這些是決定戰(zhàn)事成敗的關鍵。杜詩之所以著重描寫軍容、軍備,目的在于渲染官軍的氣勢,可見杜甫對此戰(zhàn)抱有必勝的信念,這種信念增強了詩歌的氣勢。王嗣奭評曰:“此詩二十韻,字字犀利,句句雄壯,真是筆掃千軍者。”[1](p.421)
二、杜詩之情致
安史之亂自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fā)到廣德元年(768年)平定,歷時8年。戰(zhàn)亂的持續(xù),流離的日久,年齡的增長,身體的衰弱,這一切都使杜甫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從亂起之初對戰(zhàn)亂平定抱有必勝的信念,逐漸轉變?yōu)椴槐в惺⑹缽团d的希望。“不眠憂戰(zhàn)伐,無力正乾坤?!保ā端藿呴w》)“世路雖多梗,吾生亦有涯。此身醒復醉,乘興即為家?!保ā洞簹w》)在愛國而報國無力,憂世卻入仕無門的矛盾中,杜甫將眼光從家國天下轉向了個人生活。親友、親子、親鄰,關注自然之景,以詩酒相伴。這是歷盡人生磨難的杜甫在情感上尋求的一種緩釋。從這些作品中,我們感受到杜詩的另一種風貌——情致。
(一)親友、親子、親鄰
杜甫畢生,家人朋友始終占有重要地位。杜甫寫過許多寄贈家人與朋友的詩作。特別是在蜀地避難的日子里,杜甫與朋友親人相伴相親,相互慰藉。寄贈親朋之作是杜甫在沉重的君國之情以外真實細膩的情感傾訴,讓我們對杜甫的認識除了忠君愛國的偉岸形象之外,還看到他平凡可愛的一面。這些詩歌表現(xiàn)了他與家人朋友之間的溫情。
患氣經時久,臨江卜宅新。喧卑方避俗,疏快頗宜人。有客過茅宇,呼兒正葛巾。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有客》)
幽棲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賓至》)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江村》)
這一組詩寫于上元年間,杜甫寓居成都草堂?!队锌汀飞鷦拥赜涊d了一段“有客造訪”的生活片段。客人不期而至,杜甫喊兒子整理衣巾待客,自己到田里鋤來新菜招待客人。小事小詩,精致生動。這樣的詩歌與那些忠君愛國的詩歌相比,內容不同、風格迥異。這些作品顯然多了一些生活氣息。趙汸注曰:“此詩自一句順說至八句,不事對偶,而未嘗無對偶;不用故實,而自可為故實。散淡率真之態(tài),偶爾成章,而厭世避喧,少求易足之意,自在言外,所以為不可及也。”[1](p.741)詩之率真自然的生活氣息讓人倍感親切,輕松自在的詩句流露出杜甫避世自足的心態(tài)。
如果說《有客》還是杜甫在偶然的有客造訪之時流露出的率真之態(tài),那么,《江村》則充分地表現(xiàn)了杜甫家庭生活的幽然心境。村居之“幽”在于村中之物與村中之人。村中之物之幽,有梁上之燕幽,水中之鷗幽;村中之人之幽,有畫紙做棋盤的妻子之幽,有敲針作釣鉤的兒子之幽。村居生活無事不幽然,無人不幽然。仇兆鰲注曰:“江村自適,有與世無求之意。燕鷗二句,見物我忘機。妻子二句,見老少各得。蓋多年匍匐,至此始得少休也?!盵1](p.746)從村居生活的幽然意趣中可以體會到杜甫與妻與子之間的脈脈親情。
(二)自然與生活的詩化
杜甫在避難蜀地期間不僅有親人朋友給予生活上的幫助與情感的慰藉,還有自然萬物賦予杜甫以詩的靈感。杜甫把自然寫入詩中,把平常生活寫入詩中,表現(xiàn)出一種熱愛自然、貼近生活的情致。
1.自然的詩化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茅茨疎易濕,云霧密難開。竟日蛟龍喜,盤渦與岸回。《梅雨》
蜀中四月黃梅雨至,杜甫以詩筆記錄了這一自然景觀。連綿之雨打濕了茅草稀疏的草屋,空中密布的陰云難開。蛟龍遇水則喜,在岸邊回旋嬉戲。 江漲柴門外,兒童報急流。下床高數(shù)尺,倚杖沒中洲。細動迎風燕,輕搖逐浪鷗。漁人縈小楫,容易拔船頭?!督瓭q》
江水上漲,兒童來報信,剛下床見江水已高出數(shù)尺,倚仗而水沒中洲??梢娊瓭q之急。盡管江水急漲,但江邊燕子迎風而動,江中鷗鳥逐浪而游,漁人泛舟于寬闊的水面,卻分外自如。
這兩首詩都是杜甫選取自然之景入詩。“梅雨”“江漲”都是自然現(xiàn)象,杜甫用詩歌記錄了這些自然之景,并在景物之中傳達出自然之意趣。雨中蛟龍的自由嬉戲,兒童報江漲之著急,迎風而動的燕子,逐浪悠游的鷗鳥,泛舟江面的漁人,在這幅生動的自然畫卷之中,所有的物象盡得天然之趣。而這種天然機趣是杜甫內心悠然之情的外化。王嗣奭評之曰:“動而細,搖而輕,因鷗燕之得趣,亦若水便之然。此于無情中看出有情。”[1](p.747)
2.生活的詩化
杜甫除了以自然之景入詩外,還對自己的卜居生活做了詩化的敘寫,如《卜居》《為農》《田舍》三詩。
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無數(shù)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沉浮。東行萬里堪乘興,須向山陰入小舟。(《卜居》)
錦里煙塵外,江村八九家。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遠慚勾漏令,不得問丹砂。(《為農》)
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懶衣裳。楊柳枝枝弱,枇杷樹樹香。鸕鶿西日照,曬翅滿漁梁。(《田舍》)
杜甫在浣花溪邊的草堂過著平常的生活,已然不見國家動蕩的影響。詩歌中已不見家國歷亂的悲愴之感,而是悠然自適的生活樂趣。從抒發(fā)憂國憂民的情懷,到表現(xiàn)個人生活的情趣,杜詩風貌這一轉變的背后是杜甫心態(tài)的變化。王嗣奭評之曰:“自安史倡亂,遍地兵戈,江村獨在煙塵之外。如圓荷細麥,舉目所見,景物可嘉,故將卜居為農,有終焉之志?!盵1](p.740)王嗣奭所言“終焉之志”是說杜甫已有安身終老之想。無論是否如王嗣奭所言杜甫欲安身終老,從這些詩歌中,我們看到杜甫從關注國家政局到關心個人生活的這一思想上的轉變。
(三)詩酒相伴
杜甫說:“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盵1](p.817)酒對于杜甫來說是終身未棄的事業(yè)。酒能助興,醉能解愁,這兩個重要的作用是促成杜甫詩思的關鍵因素。在避難蜀中的日子里,杜甫對國家政局與個人命途的認識有所改變。對國政中興不像過去那樣懷有飽滿的熱情與希望。與之相應,杜甫對自己入仕報國的理想也發(fā)生動搖。在矛盾與痛苦中,杜甫選擇酒與詩來消解。
花飛有底急,老去愿春遲??上g娛地,都非少壯時。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可惜》)
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芹泥隨燕觜,花蕊上蜂須。把酒從衣濕,吟詩信杖扶。敢論才見忌,實有醉如愚。(《徐步》)
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葉潤林塘密,衣干枕席清。不堪祇老病,何得尚浮名。淺把涓涓酒,深憑送此生。(《水檻遣心二首》其二)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江畔獨步》其二)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江畔獨步》其三)
春光飛逝,年華不再,杜甫飲酒寬心;賢才見忌,不被世用,杜甫以醉解愁;春光正好,村野興濃,杜甫飲酒助興。在杜甫的世界里,處處有酒,處處有詩。酒對于杜甫來說不僅能夠在快慰時助興,更是在痛苦時寬心解愁的良藥。面對國難家貧,人生的種種艱辛,杜甫無力應對,只得“百年渾得醉,一月不梳頭”[1](p.883),于是通過醉酒來麻痹自己,銷解內心的痛苦。在安史之亂始平的廣德元年春天,杜甫輾轉多地后再回成都。這一年,杜甫已經52歲了。他寫下了《春歸》一詩,其中說道“世路雖多梗,吾生亦有涯。此身醒復醉,乘興即為家?!睆陌彩分畞y起到如今,近十年的流落漂泊,杜甫備嘗艱辛。人生道路既然多艱,況且生有盡時,不如托身醉鄉(xiāng),乘興為家。仇兆鰲注曰:“此有隨寓而安之意?!盵1](p.1111)
從上舉安史之亂期間的杜詩來看,并非所有的杜詩都是憂國憂民之作。只能說,杜甫確實有很多以“忠君愛國”為思想主題的作品,同時,杜甫也有一部分展現(xiàn)個人生活情致的作品。兩類詩歌風貌迥異的作品同出杜甫之手,反映出杜甫不同情感之間的互補。此外,杜詩風貌轉變的背后除了杜甫個人遭際與情感的變化之外,時代因素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從氣象到情致的過渡
“杜甫的詩,反映了唐代社會的巨大變化”[1](p.1)。與此同時,唐代社會也使杜甫的詩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安史之亂歷時八年,曠日持久的戰(zhàn)亂逐漸消泯了杜甫對于叛亂平定,以及國家中興的期待。杜甫從最初懷著必勝的信念飽含激情地歌頌官軍臨賊境,到亂平后感慨人世多艱愿托身醉鄉(xiāng),兩種心境在詩歌中表現(xiàn)為兩種不同的風貌特征——從氣象到情致。個人命途的多舛與時代精神的遞衰是詩風變化的重要原因。
(一)個人命途多舛
根據(jù)杜甫年譜,自安史之亂爆發(fā)天寶十四年(755年)至廣德元年(763年)亂平,八年間杜甫的行跡如下: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自京往奉先省親。
至德元載(天寶十五載)(756年)五月,自奉先往白水。六月,自白水至鄜州,又至靈武,途中陷賊。
至德二載(757年),四月脫賊,至鳳翔。八月,放還鄜州。十月,扈從肅宗還西京長安。
乾元元年(758年),任左拾遺在京。六月,出為華州司功。冬晚,離宮至東都洛陽。
乾元二年(759年),春,自洛陽回華州。七月,棄官西去,度隴,客秦州。十月,往同谷。十二月,至成都。
上元元年(760年),居成都浣花草堂。
上元二年(761年),居成都浣花草堂,間至蜀州之新津、青城。
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居成都浣花草堂。七月,到綿州送嚴武,遇徐知道反,入梓州。冬,復歸成都,迎家至梓。十二月,往往射洪之通泉。
廣德元年(763年),在梓州。春,間往漢州。秋,往閬州。冬晚,復回梓州。是歲,召補京兆功曹,不赴。
八年間,杜甫為了投奔肅宗、為了生計、為了與家人團圓、為了避難、為了送行友人來往奔波于多地。常年的奔波使杜甫身心俱疲,內心非常渴望得到安寧與穩(wěn)定的生活?!洞簹w》詩中“此身醒復醉,乘興即為家”除了托身醉鄉(xiāng)的灑脫之外,又何嘗不是對家的一種渴求?漂泊西南的人生道路并不是杜甫的自愿選擇,而是隨著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國家戰(zhàn)局一步一步地演變而無奈至此。對于杜甫來說,他真正渴望回歸的依然是生于斯而長于斯的長安。在這樣內心無依、生活無著的人生境遇下,杜甫的一腔浩然正氣不能不被消磨。當杜甫的生命動力、精神能量之氣被個人命途的困窘消解之時,杜詩的恢宏雄壯的氣象便失去了根基。
(二)時代精神遞衰
安史之亂爆發(fā)于唐朝鼎盛時期。戰(zhàn)亂給社會帶來了巨變,皇權離散,百姓失所,這樣的局面與開元盛世“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1](p.1163)的盛況不可同日而語。人們在盛世下形成的盛世精神與時代自信都已經隨著國家連年的戰(zhàn)亂消失殆盡。李唐王朝雖經千辛萬苦得以保全,但是國家的各個方面都已不再如從前。
1國內的人口經濟情況
以山東地區(qū)戰(zhàn)亂前后人口減少為例。戰(zhàn)前,博州52 631戶,戰(zhàn)后減少了50 201戶,降至2 430戶,降幅高達95%。德州從站前83 211戶,降至9 356戶,減少了73 555戶,降幅達89%。棣州戰(zhàn)前39 150戶,降至5 447戶,減少了33 707戶,降幅達86%。區(qū)域內的人口銳減說明了戰(zhàn)爭造成人口的大量傷亡或遷移,農耕社會中勞動力的減少,無疑會對該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經濟發(fā)展水平作為衡量國家實力的重要方面,經濟的衰敗使國家的整體實力趨于衰敗。
2國家的軍事隱患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王朝屢次借兵回紇。這使得安史之亂平定后,唐朝一直受挾于外族部落。此外,原本占領一方的叛將在平叛大勢之下,與官軍妥協(xié)搖身一變成為一方割據(jù)勢力,這些都是國家的重大軍事隱患。盡管安史之亂平定,但是唐王朝一直處于這樣的內憂外患之中。
支撐盛世的人口、經濟、軍事力量在戰(zhàn)亂中遭到嚴重破壞,所謂的開元盛世已經消失于安史之亂對國家社會的破壞之中。盛世已去,盛世賦予人們的那種自信昂揚、積極上進的時代精神亦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對個人命途與國家命運的擔憂。
四、結語
杜詩在安史之亂期間,由氣象的展現(xiàn)過渡到情致的抒寫是時代與個人共同所致,詩歌氣象的展現(xiàn)依靠的是強大的國家實力與個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一旦抽掉這些因素,詩歌的氣象便蕩然無存。杜甫在國運轉關之際,對國家命途逐漸喪失信心,將目光投向個人生活,抒寫個人生活中的情致。而生活情致的抒寫非關國運,偏重于表達個人感受的表達,所以,杜詩表現(xiàn)出從恢宏大氣的氣象到幽然生動的情致這樣一種詩歌風貌的過渡。從家國關注到個體關注是詩歌氣象變化的實質,這一點在中唐以后詩風演變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參 考 文 獻]
[1]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焦循.孟子正義[M].諸子集成本: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
[3]金良年.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李天保.“盛唐氣象”概念的生成及再審視[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作者系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洪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