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社會轉型的一個中心性問題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從歷史上看,現(xiàn)階段不是矛盾最突出的時期,但是仍沒有真正的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社會穩(wěn)定問題突出,底層抗爭政治運動頻發(fā),“氣”成為底層民眾抗爭政治的重要手段和強大的驅動力,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氣”的視域下,研究底層抗爭政治,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底層政治;氣;抗爭政治;維穩(wěn)
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社會轉型的一個中心性問題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社會穩(wěn)定問題的突出表現(xiàn)為:貧富差距明顯拉大,社會出現(xiàn)斷裂和失衡現(xiàn)象,兩極分化嚴重;貧富對立,干群對立的社會心態(tài)較為突出;集體上訪與群體性事件在規(guī)模和烈度上不斷升級。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中國底層政治很感興趣,應星的《“氣”與抗爭政治》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氣”視域下,深入了解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民群眾的細節(jié),了解他們的需求,研究中國鄉(xiāng)村農民群體依法抗爭行動的動力和機制,分析各級政府在維穩(wěn)技術和策略上的轉變,并探討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復雜的社會和政治后果。通過鄉(xiāng)村底層民眾對政治的抗爭,反映社會進程,使我們更深入理解和解釋社會發(fā)展變化背后所揭示的社會底層的現(xiàn)象。
一、概念解析
1.氣
一般意義上,人們一聽到“氣”,這個詞,都認為跟哲學相關,或者覺得這是一個虛無縹緲,很玄乎的一個概念。而在《“氣”與抗爭政治》一書中“氣”的含義是:現(xiàn)實性社會沖突與非現(xiàn)實性社會沖突融合在一起的一種狀態(tài),是人對最初所遭受到的權利和利益侵害,而后這種侵害又上升為人格侵害時進行反擊的驅動力,是人抗拒蔑視和羞辱、贏得承認和尊嚴的一種人格價值展現(xiàn)方式。
在強大的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中國人一直把面子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委屈”、“冤枉”之類的氣,比直接的利益受損,可能更令人憤怒。事實上,當前中國底層社會的抗爭訴求本質上是“氣”,說白了就是為了討一個說法?!皻狻备咏凇盀槌姓J而斗爭”,換成中國人的俗話講,“人活一口氣”,這個“氣”也好,這個“承認”也好,都和利益、權利是不同的,是積聚了最具中國味兒的“面子”、“人情”在其中的。
2.抗爭政治
抗爭政治,原本起源于西方學者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歐美國家的一些社會運動,因此也被稱為社會運動理論,后來隨著理論的進步與完善,也為了對社會運動和革命進行綜合性比較分析整合,又被學者概括為“抗爭政治”??範幷?,具有強烈的抗爭特性,是一般的普通民眾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抗精英政治而產生的。
應星之所以用“抗爭政治”,而沒用諸如革命、社會運動、集體運動這樣的概念,是因為革命大多指的是高度組織化的、大規(guī)模人群參與的、旨在奪取國家政權并改變政權性質的政治活動;而社會運動一般強調的是西方民主政體下的相當程度上已被制度化的社會抗爭方式,不適合中國的社會情況;集體行動指涉的范圍又太廣。因而,他巧妙地運用了這個既有較強的理論包含性,又有較高的理論明晰性概念。
3.氣與抗爭政治的關系
中國人用傳統(tǒng)的“氣”來抗爭,是底層民眾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為榮譽,為公平、平等而戰(zhàn)的方式。應星的《“氣”與抗爭政治》采用了“氣”這種全新的研究視角,既是為了克服在抗爭政治研究中理性與情感、權利與道義之間的對立,又是為了克服中國社會研究中的兩種時弊,即“移植派”和“經驗派”。用“氣”到“氣場”來詮釋底層抗爭政治從個體的上訪到群體性事件的活動,使得抗爭政治更具有中國的實際情況,有利于解決中國現(xiàn)實中的抗爭案例,從而有利于中國的社會穩(wěn)定。
二、“氣”的初始釋放
“氣”以抗爭政治的形式被釋放,是有其地方性特質的,也就是說,氣是受特定地域的文化傳統(tǒng)、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結構所影響的。群體抗爭并非鄉(xiāng)土社會的常態(tài),而抗爭的組織者與參與者常常也非小農社會的主流人群,一般是,社會底層民眾中有一些積極分子,即“草根領袖”,他們對某些問題高度投入,并且自發(fā)地把周圍具有同樣利益和情感,但沒有他們投入的多的人動員起來,加入到群體利益表達行動的過程中,進行“草根動員”。農民作為弱勢群體,因為基層政府侵犯了自身權利和利益,而進行抗爭上訪。這樣的一個視角理解“草根動員”,能夠得出農民上訪問題其實是最符合大眾正常思維,和一些新聞媒體的慣性思維。因此,社會上對農民上訪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也讓這個問題成為了談論的熱點。
《“氣”與抗爭政治》中提到,迫于生存環(huán)境的壓力,道德震撼的出發(fā),歷史傳統(tǒng)的延續(xù),外部資源的導入,以及草根領袖的出現(xiàn),“氣”就開始釋放了。當這樣的“氣”凝聚而且達成共鳴的時候,社會底層凝成了一股力量,聚成了一團氣勢,然后上升到了共同的認可,共同的信仰,那么這時候,社會的秩序就很危險了,應該得到警惕,這也是底層政治抗爭的威懾性。
三、“氣”的加壓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隨著社會利益失衡局面的日益嚴重,地方政府所面臨的社會穩(wěn)定任務已經成為地方勢力的重中之重,而政績考核也給政府帶來了很多壓力,其政績考核機制主要依據(jù)是信訪工作的考核,達到無集體上訪,無上京上訪。這就把穩(wěn)定變成了控制,把團結變成了失聲。在群體抗爭行動剛一冒頭時,就切斷抗爭者向高層政府訴求的管道?!盎ㄥX買平安”已然成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維穩(wěn)工作的思路,但也潛移默化的成為了“氣”的加壓。這種行為雖然可以解決部分群眾的生活困難,緩解部分社會矛盾,但是大大增加了地方政治的維穩(wěn)成本。而且也可能刺激民眾“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的這種機會主義預期和行為傾向。
地方政府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維穩(wěn)的心態(tài)越來越不從容,維穩(wěn)的成本越來越高,然而底層民眾對其也并不滿意。底層民眾與基層政府之間處于惡性矛盾循環(huán)中,社會要穩(wěn)定,政治工作要強化維穩(wěn)狀態(tài),基層政府就越缺乏對底層群體的利益維護,而底層群體又因為其缺乏有效的利益表達,利益受損,導致其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強烈,因此,他們只能采取體制外的方式,甚至是暴力的方式發(fā)泄和表達不滿,從而導致社會矛盾更加激烈。當基層政府的打壓進一步加強,導致矛盾激化時,底層群眾抗爭行動的目標從如何爭取集體利益轉化為如何保證生命安全,捍衛(wèi)做人的尊嚴,獲得底線的承認。這種遭遇使“氣”再一次被加壓。與西方的“為權利而斗爭”不同的是中國底層群眾秉持著的是“為承認而斗爭”,這已經不是法律意義上的“權利”,而是人的尊嚴和社會承認的底線。
四、“氣”的導引
應星在《“氣”與抗爭政治》中提到,“氣”的導引是依法抗爭的行動策略,中國農民在進行群體抗爭時究竟是如何去選擇司法救濟或像信訪這樣的非司法救濟手段?是不是他們去法院打官司就是“為權力而斗爭”的法律意識的表現(xiàn),而到黨政機關上訪就是信“訪”不信法的“青天意識”的顯露?是不是他們提起訴訟是基于訴訟的規(guī)范性和嚴密性,而進行信訪則是因為畏于司法救濟高昂的成本、繁復的程序,從而將信訪作為一種代替性的糾紛解決方式去“接近正義”?司法救濟與信訪救濟對農民來說究竟是舍一就一的選擇,還是兼收并蓄的運用?
中國“草根行動者”動員社會底層大多數(shù)的弱勢群體進行有組織、有紀律、有目的的抗爭活動,農民上訪應該作為他們抗爭的一個重要方式,但是也迫于現(xiàn)狀,基層政府處理上訪事件也具有強大的壓力,有時會導致民眾上訪事件朝著不好的方向發(fā)展,例如會出現(xiàn)“要挾性上訪”,民眾本著“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這樣一個原則,導致糾紛解決機制的嚴重不暢。其實這也是處于弱勢地位的民眾對鄉(xiāng)村社會利益的表達、對利益糾紛解決機制中缺乏公正和公平現(xiàn)狀的抗爭。就需要我們通過合法性話語的建構、行動路徑的選擇以及情理法的交織這三個方面來進行社會行動分析。應星分別在西南和華北選取了山陽移民集體上訪個案、銀江鎮(zhèn)抗爭性聚集個案、水城市青山村群體性行政訴訟個案,這三個案例作為依法抗爭行動的三種類型的代表,對社會行動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五、從“氣”到“氣場”
群體性事件是群體抗爭政治的又一大類,可以說是從“氣”到了“氣場”。“氣”是中國人追求承認和尊嚴、抗拒蔑視和羞辱的情感驅動,而草根行動這是“氣”在行動過程中釋放、調控和升華的主導因素。盡管群體性事件的驅動力也與“氣”有關,但這種“氣”卻是缺乏主導行動者的,稱為“氣場”。所謂“氣場”指的是由未組織化的群眾為了發(fā)泄不滿,相互激蕩而形成的一種特定的情感氛圍。
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和激化,實際上是與“草根領袖”或者說集體行動的組織者在社會中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和殘酷的打壓有直接關系。基層政府本來是想用打壓的方式控制上訪、控制群體事件,但是效果卻恰恰相反,你越打壓它,激起的反彈就越大。因此,很多群體抗爭實際上不是為一般的經濟利益所驅,在某種意義上民眾是為“氣”而斗爭,換句話,他是在為獲得人格尊嚴和底線承認而奮斗。中國社會底層的群體性事件活動可以看作是學習西方的“為權利而斗爭”的一種抗爭維權活動,但是也不是完全的基于理性的爭取權利和西方意義上的獲得政治性權利,中國農民上訪具有獨具中國特色的草根性特點,不僅僅是用西方理性意義上的“追求利益”進行闡釋,更多的是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倫理中的“氣”作為底層民眾抗爭政治的重要手段和強大的驅動力。
六、總結
“氣”是理解中國鄉(xiāng)土本色的社會行動的一個獨特概念。氣在鄉(xiāng)土傳統(tǒng)中是一個具有較大彈性的范疇,它是中國人在人情社會中擺脫社會困境、追求社會尊嚴和實現(xiàn)道德人格的社會行動的根本推動力,是融合了本能與理性、道義與利益的激情。中國民眾所最追求的“為承認而斗爭”的政治,其實是想表達政府對待底層民眾對其進行群體抗爭的時候,要尊重底層人們的最基本的人格尊嚴,而不要僅僅看重經濟上的共同富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訴求的提高,人們最看重的也是人格尊嚴,要活的有尊嚴。
鄭板橋有一首詩寫道:“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憋@然,我們不能在維穩(wěn)的偏執(zhí)型政治行為中,將那些“氣”都作為視而不見的空氣。政府應該做到:“對人民群眾的疾苦更要有這樣的情懷,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心,更多關注困難群眾,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生活水平?!?、“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加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笔沟梦覀兛梢钥吹揭粋€新的社會政治倫理漸漸浮現(xiàn)。
【參考文獻】
[1]應星.“氣”與抗爭政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陳鋒.從抗爭政治、底層政治到非抗爭政治—農民上訪研究視角的檢視、反思與拓展[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14(1):21-27.
[3]應星.草根動員與農民群體利益的表達機制—四個個案的比較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7(2).
[4]于建嶸.農民維權與底層政治[J].東南學術,2008(3):13-15.
作者簡介:劉藝菲(1994—),女,河北邯鄲人,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