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
人不可能涉于同一條河流,這是老生常談。每當我們一步步走進歷史,我們也就在一步步退出歷史。年紀越大,感覺越強烈。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我們學得越多,才越需要提煉。有人以為,基礎學科就是誰離開我都不行,我離開誰都行,一切都靠積沙成塔,一切都靠歸納法。這是光講前四個字。
歷史拼圖,仰賴考古,沒錯,但你真的以為,歷史可以全部挖出來嗎?我們的知識永遠漏洞百出,已知總是比不了未知。古文字,對象更具體,道理一樣。
人老了,精力不濟了,單槍匹馬,以全求大,那是自不量力。你就是課題費一大把,指揮千軍萬馬,照樣沒用。以小搏大,只能靠為道日損,學得越多越要損。
《我們的中國》最后一個集子偏重地理思想,我叫“思想地圖”。地圖是讓人用眼睛看的,一山一水、一城一邑,很具體,這樣的東西也有思想嗎?思想也可以用地圖來表現(xiàn)嗎?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小時候,玩具蠱惑好奇心,讓我忍不住把它拆開來,一探究竟。然而拆開的零件散落一地,卻怎么也裝不回去。Puzzle(解謎)是一種智力游戲。地理學家怎么把自古及今無數(shù)人在大地行走的知識拼成一幅完整的地圖,這可不是容易事。
地理也有思想史。
歷史總是被不斷簡化。好的可能說得更好,壞的可能說得更壞。有美化,也有丑化,讓有科學訓練的歷史學家很不滿意。歷史學家說,這類歷史敘事是一種人為建構,要解構,要重構,細節(jié)復原,寧繁勿簡。
前些年,我介紹過一場“學術科索沃”的討論。貝格利教授的“解構永恒中國”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二○一五年是馬年,有兩個故事跟馬有關,立意正好相反。
一個故事是九方皋相馬,不辨牝牡驪黃。故事說的是,秦穆公有個相馬專家叫伯樂。伯樂老了,穆公問他,你能不能找個中意的孩子來接班。他說,我的孩子都不成器,我只能告他們一般的好馬長什么樣,卻沒法告訴他們“天下之馬”長什么樣。我有個朋友叫九方皋,他的本事比我大。穆公把九方皋請來,他也太不像話,居然連牝牡驪黃都分不清,穆公當然不悅。伯樂解釋說,這正是他比我高明的地方?!叭舾拗?,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他的道理是,千里馬就是千里馬,關鍵是跑得快,這跟牝牡驪黃沒關系。他只關心馬之良駑,而不是性別與毛色。您還別說,九方皋發(fā)現(xiàn)的沙丘之馬,牽來一看,果然是千里馬。
另一個故事是公孫龍與孔穿的辯論。公孫龍以“白馬非馬論”著稱,他說:“白馬為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今合以為物非也。”其言甚辯,于理則非。他的邏輯是,馬是共名,包括各種顏色的馬,但白馬不等于黃馬、黑馬,更不等于馬。這就像你到馬圈挑白馬,如果馬圈里只有黑馬,沒有白馬,當然也就沒有你要挑的所謂馬??傊煜轮挥邪遵R、黃馬、黑馬,沒有抽象的馬。公孫龍是趙國人。當年,他跟孔子的后代孔穿在趙平原君家辯論??状┱f:“素聞先生高誼,愿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馬為非馬耳,請去此術,則穿請為弟子。”公孫龍說,這我就沒法辦了。我之所以出名,全靠此術,你說你愿拜我為師,卻要我先放棄此術,這豈不是說,你要先來教我,然后再當我的學生,世上有這個道理嗎?孔穿無言以對。
九方皋為了追求他心中的“天下之馬”,寧肯忽略馬的毛色。公孫龍為了解構抽象意義上的馬,卻把馬的毛色看得無比重要。
漢學家,也許應該說某些漢學家吧,因為籠統(tǒng)的漢學家,據(jù)說并不存在,他們對中國的理解真有意思。
夏根本沒有,只是中國人喜歡講的故事。
商周是瑞士奶酪,一小片,本來就不大,還滿是窟窿。
中國人是什么?
定義:只有說Chinese(中文)的人才是Chinese(中國人)。而Chinese language(中國的語言)只等于漢語,只有漢族才說漢語。
推論:不說漢語的地區(qū)不屬于中國。
舉例:三星堆人會說安陽話嗎?肯定不會說。所以三星堆不屬于商。同樣道理,中國不包括四大邊疆。
結論:中國人說的中國都是虛構,國家主義的虛構,今后只有朝代史,沒有中國史。所謂中國史,其實是個混沌。
《莊子·應帝王》講過一個故事,跟解構有關: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比砧徱桓[,七日而混沌死。
倏、忽者,瞬息萬變也?;煦缯?,一成不變也。倏、忽南來北往,經(jīng)常在混沌的地盤上碰面,受到混沌的熱情款待?;煦缡莻€大肉球,沒鼻子沒眼睛,沒耳朵沒嘴巴,讓倏、忽好生著急。他們的回報,無異好心的謀殺。
大必專制,小必民主,這是古典偏見,也是現(xiàn)實偏見。
古人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如此,世界如此。西洋史,分,希臘是典型;合,羅馬是典型。
古典時代,地中海沿岸有上千個城邦,到處都是這種由漁村放大的小國。柏拉圖說,這些城邦好像水塘邊圍一圈蛤?。ā鹅扯嗥罚?,很形象。但蛤蟆再多,長得全不一樣,也得有個共名吧?這個共名叫希臘。
羅馬帝國,塊頭很大,跟秦漢相似。他們也修長城。歐洲也有過大地域國家。
中世紀,羅馬帝國解體,好像五胡十六國,書不同文,車不同軌,一直到現(xiàn)在都合不起來。他們自豪的自治傳統(tǒng),其實是以這種分裂局面為背景。中世紀,歐洲四分五裂,只能靠基督教統(tǒng)一歐洲。這種精神大一統(tǒng)難道就不專制嗎?
近代歐洲殖民世界,他們碰到的全是歷史悠久的國家。怎么治,全靠橫切豎割,分而治之。中東北非,很多國家的邊界都跟刀切的一樣。
民主解構專制,這是現(xiàn)實版。
他們說,所有大帝國都應解體,所有落后國家的民族主義訴求,都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哪怕左翼思想家都繞不出這個圈子。
過去,法國有個漫畫很形象,中國是塊大比薩,所有列強圍坐一圈,手拿刀叉,正把它切開來吃。列強說,所有大帝國都必須解體。解到什么份上才合適?誰也不知道。從理論上講,只有分到一國一族、一語一教才合適。
兩次大戰(zhàn),冷戰(zhàn)和后冷戰(zhàn),世界被反復解構,反復重構,沒完沒了。
解構不僅是理論問題。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歷史上如此,現(xiàn)在也如此。王明珂說,“中國民族”與“中國少數(shù)民族”是什么,學者有兩種解釋模式——“歷史實體論”與“近代建構論”(《羌在漢藏之間·前言》)。他更傾向后者。因為近代建構,所以才要解構。
其實,中國的任何民族,無論漢族,還是少數(shù)民族,其內部都是千差萬別,歷史上都是千變萬化,認同與識別,不僅現(xiàn)在復雜,從來都復雜。
中國這么大,這么復雜,當然值得做深入細致的研究。但是,“解構永恒中國”并不能取消歷史的中國和中國的歷史,這就像白馬黑馬,你分得再細,它也還是馬。
傳統(tǒng)中國真的就是從周代城邦到編戶齊民,從民主走向專制嗎?
現(xiàn)代中國真的就是拋棄歷史,完全按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身段量體裁衣重新定制嗎?
予雖魯鈍,不敢同也。
二○一四年十一月九日寫于北京藍旗營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