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新碧(甘肅省高臺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甘肅 高臺 734300)
?
臨床不同類型貧血患者血液檢驗結果分析
肖新碧
(甘肅省高臺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甘肅高臺734300)
摘要:探討分析臨床上不同類型貧血患者血液檢驗的結果。選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就診的貧血患者84例作為研究組,另選取同時期在甘肅省高臺縣人民醫(yī)院體檢的84例正常人作為對照組,對血液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血液檢驗后,與對照組正常體檢者相比,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溶血性貧血和慢性感染貧血患者體內的RDW明顯增加,而體內的MCV、MCH和MCHC均明顯減少,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再生障礙性貧血和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患者血液樣本中各項指標的檢驗結果,與正常體檢者相比變化很小,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臨床上對不同類型貧血患者血液檢驗結果進行分析不僅能保證貧血類型診斷的準確性,而且能為貧血的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
關鍵詞:貧血;血液檢驗;分析
貧血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血液疾病,患者單位體積內血細胞和紅細胞的含量明顯低于正常水平[1]。據(jù)不完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2]:全球范圍內約有25%的人存在有貧血現(xiàn)象,且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性貧血最為常見。因此,加強對不同類型貧血的診斷,明確血液檢驗者有無貧血依據(jù),并對不同類型貧血的性質和病因進行分析,為貧血的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jù),這尤為重要。為探討分析臨床上不同類型貧血患者血液檢驗的結果,本研究選取在本院就診的貧血患者84例,并具體分析其血液檢驗結果,其詳細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均為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就診的不同類型貧血患者,共84例,將其作為研究組,另選取同時期在我院進行體檢的84例正常人作為對照組,所有貧血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貧血的診斷標準,且均無肝功能、腎功能不全和腫瘤等嚴重疾病。研究組84例,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齡15~64歲,平均年齡(48.76± 6.37)歲,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54~98g/L,平均血紅蛋白含量(78.83±11.67)g/L,其中,缺鐵性貧血26例,地中海貧血21例,再生障礙性貧血18例,鐵粒幼細胞性貧血8例,溶血性貧血6例,慢性感染貧血5例;對照組84例,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齡17~65歲,平均年齡(47.31±6.47)歲,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112~150g/L,平均血紅蛋白含量(124.31± 15.37)g/L。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正常人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對在我院就診的84例貧血患者和84例正常體檢者均在空腹狀態(tài)下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靜脈采血5mL,并將采集的血液標本和抗凝劑混合,采用產于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SNCHROW-DXC800,然后根據(jù)細胞操作要求對168份血液標本中紅細胞分布寬度(RDW)、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和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這4項指標進行檢驗分析。
1.3觀察指標
記錄并分析兩組168份血液標本中RDW、MCV、MCH和MCHC這四項指標。血常規(guī)中RDW的正常范圍10.5%~15.5%;MCV的正常范圍82~92fL;MCH的正常范圍26~32pg;MCHC的正常范圍310~360g/L。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對護理干預前后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采用P值檢驗,以P<0.05為檢驗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血液檢驗后,與對照組正常體檢者相比,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溶血性貧血和慢性感染貧血患者血液樣本中RDW、MCV、MCH和MCHC這四項指標的檢驗結果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再生障礙性貧血和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患者血液樣本中各項指標的檢驗結果與正常體檢者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血液樣本中各項?指標的檢驗結果(x±s)
貧血在臨床上常見的類型有缺鐵性貧血、地中海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和慢性感染貧血等。相關研究表明[3-5]:貧血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患者體內各組織器官病變時多產生的并發(fā)癥,頭暈、乏力、心悸和四肢冰冷等是其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貧血嚴重者則會出現(xiàn)心律不齊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當前,在臨床上常采用血液檢驗診斷其是否為貧血患者,通過血細胞比容(HCT)、紅細胞計數(shù)(RBC)和血紅蛋白濃度(HGB)等指標判定是否為貧血,而通過紅細胞分布寬度(RDW)、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和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等指標判定具體貧血類型,為貧血的治療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jù)[6,8]。
本研究對本院就診的84例臨床上不同類型貧血患者的血液檢驗結果進行探討分析,缺鐵性貧血患者體內的RDW明顯增加,而體內的MCV、MCH 和MCHC均明顯減少,這由于缺鐵性貧血患者體內嚴重缺少鐵元素,引起體內存在與紅細胞同體積的小紅細胞,明顯增加患者體內紅細胞分布寬度;地中海貧血患者與缺鐵性貧血患者體內各項指標的變化趨勢一致,這說明只通過血液檢驗不能區(qū)分這兩種貧血類型,必須依靠其他特異性檢驗來判定貧血類型。本研究結果表明:血液檢驗后,與對照組正常體檢者相比,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溶血性貧血和慢性感染貧血患者血液樣本中RDW、MCV、MCH和MCHC這四項指標檢驗結果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再生障礙性貧血和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患者血液樣本中各項指標的檢驗結果與正常體檢者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臨床上對不同類型貧血患者血液檢驗結果進行探討分析尤為重要,不僅保證貧血類型診斷的準確性,而且為貧血的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參考文獻:
[1]楊晉榮,楊棟梁.探討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9(56):92-93.
[2]王志華.貧血鑒別診斷中采取血液檢驗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5,21(26):97-98.
[3]羅方舉.貧血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的臨床探討[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4,25(07):1447-1449.
[4]鄭妍.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12(06):62-63.
[5]劉洪濤,李翠.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意義探討[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3(26):262-263.
[6]李若淳.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4(11):383-384.
[7]汪芳,陳麗,葉曉燕,等.關于貧血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的臨床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5(5):58.
[8]連鑫,王燕龍,劉虹,等.貧血患者的血液檢驗結果的臨床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上旬刊),2014(6):3620.
中圖分類號:R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