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新
作為小學品德教師,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深感受到品德這門學科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立人先立德,幾千年傳承亙古不變的道理”。我也始終認為,品德這門學科,如果脫離生活,那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把生活和課堂緊密聯系在一起,學生才會有如魚得水的感覺;而且,教學內容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越容易接受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
社會生活是個豐富多彩的大舞臺,我們所面對的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每天都有許多事情發(fā)生,這些新奇的事情就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在品德這門學科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們要做到不脫離課程標準,不拘泥于書本教材,讓德育融入社會生活,讓社會生活走進課堂。教材其實就是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當教學放在社會生活這個廣闊的背景中時,就如源頭活水潺潺而來,學生嬉游其中,樂趣無限。
我由衷地認為,對于品德學科的教學,“生活”與“課堂”,只是一衣帶水,它們水乳交融,相輔相成。
一、入情入境,社會生活點燃學生的情感體驗
人的情感往往會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特別是孩子們,他們更容易受到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在一定的情境中,孩子們會觸景生情,感同身受。因此,對于一些教學內容,我們應選擇社會生活中的真實情景展開教學。教師通過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加深學生的認識。
例如,教學《馬路不是游戲場》一課,課前備課時,我考慮到,單憑書本上的內容還不能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在馬路上玩耍的危害,我聯想到平時在電視上看到的因違反交通規(guī)則而導致的交通事故,那種場景觸目驚心。由此,我想到讓學生觀看社會生活中的交通事故視頻(考慮到孩子的承受能力,我選擇了幾段沒有恐怖血腥場景的視頻),采用讓學生觀后談體會的方法展開教學。
社會生活場景的引入,讓學生在觀影中動情,在交流中明理,明理之后,學生的行為自然而然就會發(fā)生改變。他們自然就會懂得,馬路上有許多兇險,在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他們絕不會再把馬路當做游戲場。因為,那些社會生活中的交通事故的視頻已刻入他們的內心。不需要教師太多的言語,在這種情與境的交融中,教學已然水到渠成。
二、思辨結合,社會生活引領學生的思想認識
兒童的天性是純真的,他們面對的世界又是復雜的,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在接觸一些社會問題時,往往會產生許多困惑。因為孩子們會發(fā)現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和書本上及老師所講的并不一樣。我認為,這些孩子們的困惑,其實就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教師教學如果不能夠解決孩子們的困惑,那教育就失去了真正的價值。有時,教師要關注孩子,要俯下身子,看看他們在做什么,問問他們有什么困惑,做一個幫助孩子成長,引領思想認識的好老師。
有一次,在和孩子們討論“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個版塊時,孩子們發(fā)言踴躍,童心中涌動著助人向善之美,我也為孩子們絢麗的心靈之花感到欣慰??僧斠粋€孩子說到在路上遇到老人跌倒時,要把老人扶起來時,一個孩子卻堅定地認為,遇到老人跌倒時,千萬不能扶,否則,老人會賴上你。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我知道孩子們心中肯定滿是困惑,我知道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資源,我沒有強行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思考、辯論、明理。
針對當時的情況,我展開了小調查,調查顯示,班級35人,有18人認為應該扶,有7人認為不能扶,還有10人搖擺不定。我又詢問了認為不能扶的幾個孩子,現代社會信息傳播速度極快極方便,孩子們的父母在玩微信微博時,好多孩子都耳濡目染了。確實,前段時間,社會上發(fā)生了好幾起扶老人反被訛詐的事情,這些事在朋友圈“奔走相告”,極其震撼人心。許多人甚至“沒有被蛇妖”,也“十年怕井繩”了。因此,好多孩子被父母灌輸了“不能扶”的觀念。
扶不扶?現在的孩子見多識廣,有好幾個孩子都說到了2014年的春晚小品《扶不扶》,從他們的反饋中得知,原來他們的觀點都來自于他們的父母,孩子們爭辯熱烈;扶不扶?現在的孩子機智非凡,他們自有絕招,有的說有人作證后再扶,有的說先錄好音、拍完視頻再扶,有的說讓老人寫好保證書再扶……很顯然,孩子們父母的一些“防訛絕招”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
討論爭辯后,孩子們觀點趨于一致,都覺得尊老愛老、助人為樂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他們都表示遇到類似情況,一定會扶起老人。我趁熱打鐵,傳播正能量,介紹了一些幫助老人之后,老人感激甚至成為朋友的事例。我告訴孩子們,千萬不要被一些不好的個別現象改變自己的觀念,要始終有一顆向善之心。
思辨之后,孩子們有了自己正確的認識,在教師引領下,孩子們的思想之花綻放得尤其絢麗,這也許就是教育最美的樣子。
三、言行一致,社會生活構筑學生的道德長城
學生的品德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模擬”生活,更要帶著學生走進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成長,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構筑起堅固的道德長城。
品德課本上,有好多內容都是和社會生活道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我們也教育學生遵守社會公共道德,做一個優(yōu)秀的少先隊員。在課本上,孩子們懂得了乘公共汽車要按秩序排隊、主動買票,在車上要主動給“老弱病殘孕”讓座,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不在旅游景點亂涂亂畫等一系列公共道德規(guī)范。每每問起他們,他們說得頭頭是道。然而,現實生活中,他們所見到的和課本上所說的格格不入,在乘車時,一些孩子親眼目睹了你推我擠、奮勇爭先的場景;在電影院,一些孩子聽慣了旁若無人的談笑風生;在公共汽車上,一些孩子體會到了帥小伙面對孕婦熟視無睹的冷漠……
這些社會現實,教師應該重視。我們的孩子言語鏗鏘有力,他們的行為又如何呢?會不會受到一些不良社會現象的影響?
因此,我們的教育不能孤立于社會生活。我們應該帶著孩子到社會生活中實踐,一句名言說得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走進社會生活中,孩子們在讓座后會收獲一張笑臉,一聲謝謝,“主動給老弱病殘孕讓座”這一觀念就會在孩子心中生根;孩子們在清理完廣場上最后一塊口香糖臟斑后,看著煥然一新的廣場,“愛護環(huán)境,從我做起”這一觀念就會在孩子心中生根了。
孩子真正做了,他們在付出時,也就懂得了。讓孩子的“行”和他們的“言”一樣鏗鏘有力,我們的教育就真的成功了。孩子們在心中牢牢構筑起道德長城,他們的生活定會無限美好。
最后,作為品德學科教師,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教學一定要立足于社會生活實際,社會生活會促進課堂教學。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社會生活是根,根深才能葉茂。為了孩子們的茁壯成長,讓我們攜手走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