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
?
玄言詩到山水詩的過渡
——以東晉蘭亭詩為例
趙越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
摘要:東晉一朝,政局偏安,佛學興盛,江南山水,改變著士人們的心態(tài),他們雖仍然談玄,但是趣味正在慢慢地發(fā)生變化,由內(nèi)正逐漸發(fā)現(xiàn)獨立的人格,由外則發(fā)現(xiàn)了山水自然之美。因此,在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思想上,東晉士人在探討玄理時,山水則成為了他們悟道的載體,玄言詩正在逐漸向山水詩過渡。而在這個過渡階段,既寫山水又涉玄思,面對山水,進入玄思的蘭亭詩正是這個特殊階段的代表。
關(guān)鍵詞:東晉;蘭亭詩;山水詩;玄言詩;過渡
蘭亭詩是東晉名士宴集于蘭亭,于秀麗山色山色中隨性賦詠而成。蘭亭詩既反映了東晉士人的審美趣味,也表現(xiàn)了士人借山水抒發(fā)人生的感慨,在觀賞山水風光的同時體認玄理。因此,蘭亭詩可以說是體悟玄理與山水描寫的結(jié)合,本文就蘭亭詩的形成原因、與玄言詩,山水詩的異同等方面來探討一下蘭亭詩的承上啟下的特殊作用與影響。
蘭亭詩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原因。首先是江南山水的秀麗風光這一地理環(huán)境,“浙江又東與蘭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亦曰蘭上里。”①而蘭亭則位于當時有名的風景勝地——會稽。“會稽境特多名山水,潭壑鏡澈,清流貫注,惟剡溪有之”②湖光山色,景色秀麗。常言道:“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文化與地域有著不可或缺的關(guān)系,其地域特色愈是顯著,對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的氣質(zhì)影響、審美趣味、文學特色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次,則是士人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永嘉南渡后,偏安政局逐漸形成,偏安心態(tài)也隨之而成,西晉那種重物欲,狂放縱欲的心態(tài)也逐漸轉(zhuǎn)向了重寧靜和平的追求。南方自然條件相對于北方而言要好得多,門閥士族的生活也多優(yōu)渥。因此向往閑適的生活要遠超過他們的功名欲望,東晉士人們開始探求精神的滿足,登山臨水,寄情山水的生活趣味開始增加,因此也有了這次流芳百世的蘭亭集會。
蘭亭詩并不是傳統(tǒng)的玄言詩。說它不是傳統(tǒng),是因為“永嘉時,貴黃老,稍尚玄談,于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③的玄言詩通篇大多玄理,即使少有景物的描寫,也大多數(shù)是零星點綴,只重談玄,很少注意到文辭。但在蘭亭詩中,玄理與山水有機地融在一起了,在欣賞山水的過程中,激發(fā)了詩人心中的玄理,從而由內(nèi)心的玄理進一步地感悟到宇宙自然的本質(zhì)?!氨≡屏_陽景,微風翼輕航。醇醪陶丹府,兀若游羲唐。萬殊混一理,安復(fù)覺彭殤”。④這不是單純地追求虛幻的玄理,而是在山水游賞中體認玄理。但蘭亭詩并沒有擺脫玄言詩的桎梏,玄言詩是以道莊思想與佛教哲理為主要內(nèi)容,而蘭亭詩的整體內(nèi)容也大多表達了莊子思想以及被道家稱贊的隱士的脫離塵世,投身自然的追求,“悠悠大象運”、“臨流想奇莊”、“得意豈在魚”、“朝榮雖云樂”等,這些詩句都是跟道家有關(guān),或者是在道家文章中所出現(xiàn)過的詞語。雖然在闡述玄理的廣度跟深度上并不一致,但是都或多或少的表現(xiàn)了玄理的主題。作為一種變體的玄言詩,蘭亭詩因其詩句隨性而詠,故體制短小,但因為是感世而作以及對當下山水的捕捉,景理相融,表現(xiàn)出了士人當下的情感體驗與生命感悟。故蘭亭詩與玄言詩的異同,便在此處。
蘭亭詩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山水詩。所謂山水詩,大體而言就是描寫山水景物的詩歌,但是,不論是山光還是湖景,都是未經(jīng)過詩人的知性介入或情緒干擾的,也就是說,作者筆下的山水,需保持本來的面貌。而在蘭亭詩中,山水卻只是一個載體?!吧⑷簧剿?,蕭然忘羈”、“理感則一,冥然玄會”、“相與無相與,形骸自脫落”。他們或借助山水、體悟逍遙,或因記所托、感悟生死。這些士人們,觀賞山水,潛意識中仍是從中悟道,繼而順乎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山水在蘭亭詩中并非主角,只是士人們悟道的工具,正如孫綽在《蘭亭集后序》中所言“屢借山水以化其郁結(jié)”,所以蘭亭詩中的山水含有太多的理性與玄風,而山水詩卻沒有這么多對于玄理的追求,它只是單純的去欣賞和發(fā)現(xiàn)山水之美,繼而表達審美之后的滿足感以及與作者心情暗合的感情。從藝術(shù)角度來看,蘭亭詩的這種山水與玄理相結(jié)合的方式,相對于單純的玄言詩的“理過其辭,淡乎寡味”而言,更符合藝術(shù)美感,它將玄理、自然寄情于山川,使得詩中具有靈秀之味,多了幾分生動之感?!叭艘嘤醒?,得意則歡。佳賓既臻,相與游磬。”這里的“意”應(yīng)指玄學義理,在與知己朋友們游賞美景中,欣悅于所得到的“意”。
“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茲”⑤這句話闡述了玄言詩與山水詩的更替。從嵇、阮玄言詩的“越名教而任自然⑥”,將自然作為批判現(xiàn)實、反抗世俗的工具,到之后的開始側(cè)重工筆描摹與寓情于景的謝、陶山水田園詩,蘭亭詩作為兩者之間的過渡,上承玄言詩的“借山水悟道”。但是又因為其特殊的地理原因與時代原因,摒除了玄言詩中的憤世嫉俗與理過其辭,借由會稽的明秀山水來蕩滌心靈,從而感悟自然。其中的山水成分,往往是觸發(fā)玄理的媒介,是自然無處不在的具體體現(xiàn),所以在一定條件下很容易轉(zhuǎn)化為山水詩。所以蘭亭詩又下啟山水詩,奠定了山水詩的思想基礎(chǔ)。如謝靈運的“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⑦、陶淵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⑧,這些寫景詩中的理趣,都帶有玄學氣息的哲學味道。只是蘭亭詩中多了一份士人獨有的清美之氣,山水里沾有玄學的氣息。而謝、陶的山水詩中卻變成了一種恬淡、閑適之意,山水成為主角,其本來的面目也愈加清晰,在作者的筆下也更加逼真細膩,情景交融。
蘭亭詩以玄學為思想背景,以會稽山水為舞臺,作為從玄言詩向山水詩過渡的變體詩,影響了玄言詩的創(chuàng)作方向,推動了山水詩的興起,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注釋:
①《水經(jīng)注·浙江水注》
②《嘉泰會稽志》卷九
③《詩品序》
④文中所引用的《蘭亭詩》均載逯欽立輯?!断惹貎蓾h魏晉南北朝詩》的“晉詩卷十三”
⑤《文心雕龍·明詩》
⑥《釋私論》
⑦《登江中孤嶼》
⑧《 飲酒》其五
參考文獻:
[1]逯欽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3.
[2][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注,《水經(jīng)注》,中華書局,2009.
[3]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03.
[4]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5][清]紀昀等著,《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013-01
作者簡介:趙越,女,漢,山東淄博,碩士研究生,山東師范大學,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