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摘 ? ?要】如何讓語文課通過師生平等交流,碰撞出一串串靈感的火花,散發(fā)出語文課的活力?這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所應(yīng)思考的。本文試圖通過欣賞琵琶女精妙的演奏尋找讓語文課重新煥發(fā)精彩活力的捷徑。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活力
《琵琶行》中描寫琵琶女精妙琴藝的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嘆。細細品讀起來,眼前仿佛又浮現(xiàn)出當年賓主琴情交融、物我兩忘的意境。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也能這樣佳作共賞、情文交融,那該是一種多么美妙的境界??!可是透視一下我們現(xiàn)實中的語文課堂,舊的課堂模式在相當范圍內(nèi)仍大行其道,無情地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致使學生的思維僵化、呆板,更無新鮮活力可言。鮮活的語文課豈能教死?這一問題鮮明的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那么我們又該如何還原語文課堂的鮮活呢?筆者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以及名師的一些經(jīng)典案例談點自己的思考。
一、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攏、捻、抹、挑都是琵琶的彈奏手法,正是這些手法的運用,所以音樂形象多姿多彩,有時婉轉(zhuǎn)流利,有時冷凝苦澀,有時竊竊私語,傳達出不同的感情,深深地吸引了聽者的心。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也應(yīng)學會“輕攏”、“慢捻”、“抹復挑”,讓每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然后用感情融合感情,讓思想碰撞思想,從而給語文課堂注入一股新鮮充滿活力的血液。
現(xiàn)將張震雷老師教學《阿長與〈山海經(jīng)〉》時的課堂實錄片段摘錄如下:
屏顯:刑天的故事
師:這些故事都來自《山海經(jīng)》
屏顯:《山海經(jīng)》介紹
師:它是我國最遠古的一部神圣怪異寶典,富有偉大想象力的上古奇幻全書。
當魯迅知道有這部書時是什么樣的反應(yīng)啊?
生:非常激動。
師:請找出這部書對魯迅很有吸引力的詞語,找到請舉手。
生1:念念不忘
生2:渴慕
師:渴慕是什么意思?
生2:我覺得渴慕是很渴望,很羨慕。
師:如果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你會用什么詞?
生3:茶飯不思。
生4:寢食難安。
生5:夢寐以求。
生6:優(yōu)哉游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師:由此可見,這部書在童年魯迅心目中的地位。
…………
整堂課在教師“輕攏”“慢捻”的引導下不知不覺地擦然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潤物無聲地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參與到學習中,給語文課堂增添了活力。
二、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一位來自揚州的教師在教學《古詩詞五首》時這樣介紹唐代詩人杜牧和杜甫:
他,杜牧,瀟灑俊逸,才華橫溢,一支生花的妙筆,早早贏得了盛名。揚州的煙柳,幾回回縈繞在詩人的夢境里?!按猴L十里揚州路,卷卻珠簾總不如”,“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我們熱情的揚州人用傳唱他詩作的方式永久地留住了這位多情的才子。
他,杜甫,曾經(jīng)徘徊于長安城的殘垣斷壁間憂傷地低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曾經(jīng)隨一葉孤舟漂泊在浩渺的煙波上感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風餐露宿、饑腸轆轆的他,卻把悲憫的目光投向了路邊的“凍死骨”。蒼顏白發(fā)的他,在后人的心目中豎起的竟是一座不朽的“詩圣”豐碑。
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韓愈說:“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由此可見,學生有疑問是很正常的;古語又說:“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庇纱烁梢娰|(zhì)疑的重要性??墒莻鹘y(tǒng)教育卻恰恰沒有給學生的質(zhì)疑解惑留下暢想的余地。往往是課堂上教師精心設(shè)計出問題,制訂出標準答案,再一步步引導學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跳。長此以往,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就被一點點抹殺了,語文課堂也因此變得枯燥無味。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有個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
四、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一堂精彩的語文課猶如一幅優(yōu)美的畫,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要懂得合理安排時間,更要懂得留白,善于留白,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時間,展開大膽的討論交流,以此引起學生展開積極的思考,激發(fā)求知欲,給語文課堂注入活力,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水平。
教學中的“留白”不是說留下空白讓學生隨意活動,而是在隱伏著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地方,放手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引導他們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感受,大膽提出不同的見解,進行充分自主的讀、思、議。如果缺少留白,教學就會變成滿堂灌,這樣的語文課就像是沒有澆水的鮮花,干巴巴的。而有留白意識的教師往往會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讓學生自己選擇、篩選學習內(nèi)容,由學生自己提出要學的問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課堂氛圍、學生興趣極然不同。
如在教學《桃花源記》第二課時時,學生們都已知道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村是一個和平安定的理想社會,那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們安居樂業(yè),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但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作者并沒有明確的交代,許多學生在學習中也不注意這個問題。
五、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琵琶女演奏完后,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jīng)結(jié)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里,周圍鴉雀無聲,只有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靶涫譄o言味最長”,技藝之高,已不可言傳,這又何嘗不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呢?
教藝漫漫可有涯?書中問,思里尋,尋尋覓覓無止境,得失寸心知。
語文課應(yīng)該是鮮活動人的,也唯有鮮活動人的語文課才能觸動學生心底的那根“弦”,才能讓學生自覺參與到學習中來。“讓語文課散發(fā)活力”是一個具有發(fā)展性的研究課題,今后我還將繼續(xù)學習、探索、思考。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教育研究》,2006.6
[2]李鎮(zhèn)西.《聽李鎮(zhèn)西老師講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8
[3]李媛媛.《由品讀古詩想到的》,小學語文教學,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