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芬(泉州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福建 德化 362500)
?
簡析《瓷梅花》在德化窯陶瓷工藝美術中的地位
張麗芬
(泉州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福建 德化 362500)
摘 要:德化窯瓷塑工藝美術品《瓷梅花》一改歷史上以佛教文化為題材的瓷塑造型形象,而以自然界中梅花為題材進行主題創(chuàng)作,打破了以宗教人物為題材生產制作的傳統(tǒng),不僅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且,尤其是它以更加廣泛的適應受眾,提升了產品的文化經濟價值。另外,在題材變化的過程中,《瓷梅花》也將制作技術的多樣性變?yōu)橄鄬我恍裕此阅笏転橹鱽磉M行造型,進而降低了成型的難度?!洞擅坊ā芬膊煌谌宋镄蜗蟮脑煨?,它建構了更加廣泛的視覺空間,給人的欣賞帶來了更加充分的藝術想象力。
關鍵詞:德化窯;陶瓷工藝美術;瓷梅花
民國四年(1915),德化民間藝人蘇學金創(chuàng)意并制作完成的白瓷瓷塑作品《瓷梅花》在巴拿馬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眾所周知,“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是近現(xiàn)代工業(yè)產品博覽會,作為德化陶瓷工藝美術品,能在如此級別的工業(yè)博覽會獲得金獎,其個中的原由,是比較復雜的,這既與近、現(xiàn)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宗旨緊密相關,又與德化陶瓷工藝美術發(fā)展狀況緊密相關。
德化窯,據(jù)現(xiàn)代多方考證,在唐代開始生產青瓷,宋代發(fā)展了青白瓷生產,也出現(xiàn)了部分白瓷,歷經元代至明代發(fā)展成熟,作為歷史窯址一直延續(xù)到清代末期。明代德化窯白瓷瓷塑發(fā)展成熟,它以雕塑技法為技術核心,以白瓷材料為物質媒介,以佛教、道教等宗教,以及神仙故事為題材,進行造型創(chuàng)作,從而形成德化窯特有的工藝美術品。民間藝人蘇學金所創(chuàng)作的《瓷梅花》,就是德化窯陶瓷工藝美術的產品,屬于中國陶瓷工藝美術范疇。
另一方面,盡管經過工業(yè)革命的洗禮,但是,世界產業(yè)方向在第一次世界以前,仍然沒有完全脫離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羈絆,依然處于半機器生產狀態(tài)——這時,世界產業(yè)文化的發(fā)展狀況仍然處于“機器美學”主導文化潮流的前夜。即便如此,蘇學金所創(chuàng)意與制作的瓷塑作品之所以奪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必定有其存在與發(fā)揮作用的原由。
總而言之,《瓷梅花》打破了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束縛,尤其是在題材、主題,以及制作工藝技術的反映,盡管沒有脫離德化窯傳統(tǒng)工藝美術,但是,它以一種新型的適合受眾心理的需求,開辟了德化窯瓷塑制作的新領域。——它拓展了生產與制作主體的思維,簡約了技術構成的復雜性,為產品開辟了新市場。
圖1.《瓷梅花》(蘇學金)
明代以來,在德化窯白瓷生產工藝成熟之際,德化窯瓷器走上新臺階。一方面是白瓷材料及其工藝成熟。此時,德化窯白瓷的化學組成是高硅低鋁的硅酸鹽材料,其中,氧化鉀含量高達6%,氧化鐵含量最低可低至0.18%,另外,在燒成中它采用中性氣氛燒成,故此,德化窯白瓷瓷塑,能夠顯示較為純凈的白色,并具有高玻璃相的瓷質特征?!按商ブ旅?,透光度極其良好……就釉面來看,德化白釉為純白釉,而北方唐宋時代的白瓷釉則泛淡黃色,元、明時代景德鎮(zhèn)的白瓷卻白里泛青,與德化白瓷有明顯區(qū)別?!庇纱丝梢?,在歷史上,從材料及其燒成后的瓷質看,德化窯白瓷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
另一方面,在德化窯,白瓷制作技術形成相對完整的體系,這個與眾不同的工藝技術體系使德化窯瓷器與其他窯場瓷器相比,也有十分個別的工藝特征。明代以來,由于政治原因,民間藝人的勞動時間有所寬余,甚至,有些藝人已經完全處于自謀生計的游弋狀態(tài)之中。在德化窯,具有民間手工藝技術的工藝美術藝人走街串巷,招攬生意,自謀出路,他們活躍在社會生產與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埃ê纬冢┥倌陼r邊讀書邊隨父學藝,青年時代已對祖?zhèn)髂嗨芊鹣窦妓囉邢喈斣煸?,為寺院、宮廟泥塑各種神仙佛像,形態(tài)逼真……何朝宗從事瓷雕,正值德化陶瓷業(yè)興盛時期,他吸收中國泥塑、木雕、石刻等佛像技藝風格,融匯于瓷雕?!本褪沁@樣,由于民間藝人參與德化窯陶瓷生產,并出現(xiàn)了最初的具有綜合意義的技術發(fā)展的傾向,于是,德化窯陶瓷生產技術得到跨越式的提高。此時,德化窯白瓷瓷塑的技術構成包括了泥料煉制,與手捏、雕、塑、堆塑、粘接、貼接、鏤空、修整,以及施釉和燒成等。不僅如此,瓷塑藝人還能夠根據(jù)基礎技術,并結合具體形象的制作,選取靈活多變的技術來進行制作。這樣,更加促進了瓷塑產品多樣化的形成,并直接影響到受眾及消費市場。
此外,結合材料與制作技術塑造的白瓷瓷塑作品的題材,是以佛教、道教等宗教,以及神仙故事為主要內容的——人們根據(jù)這樣的題材,并結合世俗文化創(chuàng)作了寓意幸福、安康等語義的瓷塑制品,諸如如意觀音、吉祥觀音、送子觀音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正當?shù)禄G白瓷材料及工藝與制作技術成熟的同時,佛教在德化地區(qū)廣泛傳播并興起,即佛教世俗化的社會大文化環(huán)境已經形成。于是,瓷工利用這個環(huán)境制作了以大量反映佛教內容為題材的佛教人物形象的瓷塑。這些瓷塑不僅適合生產,而且,更適合受眾的消費需要。換言之,此時,德化窯瓷塑生產與消費緊密結合起來。
瓷工們的智慧不僅發(fā)揮在制作技術上,而且,也發(fā)揮在佛教文化內容與當?shù)孛袼孜幕嘟Y合的文化環(huán)境中,這邊是適合當?shù)匚幕厣淖诮涛幕瘎?chuàng)造,例如,由于德化地處福建南部的內陸地區(qū),自古就形成了具有海洋特征的民俗文化,正因為如此,在德化窯白瓷瓷塑文化中生成了“觀音渡海”、“達摩渡海”等佛教故事。德化窯瓷塑藝人就是利用這些題材及文化內容創(chuàng)作了具有典型題材,又有突出主題內容的白瓷瓷塑。
總之,從明代開始,德化窯白瓷塑就是形成了以雕塑技術為核心,以佛教、道教及神仙人物及故事為內容、為題材,與相應主題的陶瓷工藝美術文化。
在歷史上,從唐代青瓷開始,歷經宋元的發(fā)展,直到明代,德化窯白瓷瓷塑成熟,并一直延續(xù)下來,既在精神信仰方面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又在經濟上彌補了區(qū)域文化的欠缺。由于地區(qū)閉塞,德化地區(qū)的社會生產一直發(fā)展十分緩慢,這正如瓷塑發(fā)展的一樣:明代以來,所形成的陶瓷工藝美術文化內容,不論是制作技術,還是材料及其工藝,乃至題材內容和主題等,均是在繼承中緩慢發(fā)展的。
德化窯白瓷瓷塑之所以這樣緩慢發(fā)展,一是由于地域文化發(fā)展緩慢,二是由于小農經濟的影響,以及宗教文化普遍存在的影響。
然而,對于這一切的改變,是從《瓷梅花》開始的。盡管蘇學金與何朝宗有著同樣的身世,但是,不同時代富于這些人的使命是完全不同的。換言之,何朝宗生活的時代正是佛教世俗化的時代,而蘇學金生活的時代早已經是受到西方近代工業(yè)化生產影響的時代。故此,他們的生產制作也有本質的區(qū)別?!埃ㄌK)學金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一個雕塑藝人家庭。父德銘,邑武生,善雕塑,系民間泥塑、木雕佛像巧匠,間亦瓷雕制作。(蘇)學金自幼從父學藝,長獲家傳技藝,尤嗜瓷雕,對先輩各流派瓷雕藝術風格與工藝技法廣采博取,潛心研究,深得何朝宗等大師之藝術技巧與優(yōu)秀傳統(tǒng)精華,故瓷雕技術全面,工藝精湛,所作仿明仿何作品惟妙惟肖,真?zhèn)坞y辨?!北M管蘇學金與何朝宗一樣,均屬于民間工藝美術藝人階層,可是,蘇學金生活的時代已經處在世界工業(yè)革命如火如荼的時代,生產技術的巨大變革,審美意識的變化,早已不是明代工場手工業(yè)與商品經濟時代的中國??傊S著世界工業(yè)革命在全球的迅速發(fā)展,追求不斷創(chuàng)造與革新的工藝美術時代取代了文化保守的工藝美術時代。
此時,不管是有意識的變革,還是自然主義的變化,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蘇學金創(chuàng)作了屬于自己時代的瓷塑作品——蘇學金用自己富有創(chuàng)造的實踐打破了一個時代的束縛,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工藝美術表現(xiàn)的方式。即便蘇學金本人并沒有將這扇大門推開得更加寬闊,可是,他所創(chuàng)作的《瓷梅花》足以在德化窯瓷塑的長廊里留下重重的痕跡,不僅如此,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促進了后繼者的開創(chuàng)性思考與學習,尤其是以《瓷梅花》為起點,德化瓷塑朝著瓷塑貼花的方向發(fā)展,并在現(xiàn)代出現(xiàn)了一個瓷塑花卉的生產領域。
首先,《瓷梅花》所選取的題材,突破了德化窯白瓷瓷塑傳統(tǒng)取材的范疇,將以人物為主流的相對單一制的取材,擴展到可以用植物為主要表現(xiàn)內容的取材范疇,并且,花卉成為獨立的題材,乃至最終出現(xiàn)了一個屬于花卉的工藝美術創(chuàng)意、生產及制作的陶瓷產品領域。
在中國陶瓷史的大家庭中,德化窯與其陶瓷窯場一樣,主要以生產與制作適應小農經濟文化生活的日用陶瓷器皿為主,即便生產其它產品,也不能取代這樣的主流文化地位,甚至,在小農經濟社會中將陶瓷制品看作商品并進行買賣,也絕然不能改變小農經濟文化的主導地位。但是,瓷塑作為手工藝制品,卻成了一種可以買賣的商品,并牢固地與市場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新型的經濟文化產品,并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文化生活。
德化窯這種新型的商品經濟是明代以來商品經濟繼續(xù)發(fā)展。換言之,明代商品經濟的大背景是德化窯陶瓷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大背景,而德化窯陶瓷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是這種經濟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具體地,就是在明代商品經濟成熟時期,德化窯所生產的陶瓷產品仍然以滿足當?shù)厝嘶蛏唐焚Q易所及地區(qū)人口的物質文化生活為主要目標。正值此時,隨著佛教文化的發(fā)展與宗教信仰的需要,在德化窯出現(xiàn)了以反映佛教文化為特色的白瓷瓷塑制品。當然,這是佛教文化在“東漸”過程中世俗化的結果?!胺鸾淘趽碛懈鼮閺V大的信徒的同時,其自身也被崇尚者依據(jù)自己的精神和現(xiàn)實利益需求,進行新的詮釋和熔鑄,進而導致了中國文化熔爐中生成一種奇妙的現(xiàn)象?!蔽阌怪M言,德化窯白瓷瓷塑,就是佛教如此“東漸”并世俗化的結果。
佛教在德化窯陶瓷生產及其運用中所顯示出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德化窯瓷塑作品的文化主題與以反映佛教文化為主題相一致,其內容自然是佛教文化與當?shù)孛袼孜幕嘟Y合的文化內容。自然地,人們生產制作佛教人物形象,并以之為產品的主要樣式,故此,可以說,佛教為德化窯白瓷瓷塑提供了樣品模本。另一方面,在德化窯白瓷瓷塑造型技術的形成過程中,主要是從佛教造像技術中汲取了泥塑、木雕,以及石刻等技術,并與德化窯傳統(tǒng)陶瓷生產工藝技術相結合,最終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白瓷瓷塑成型技術。正因為如此,德化窯白瓷瓷塑在攝取文化題材方面是較為廣泛的,這也為日后產品內容和形式的變革準備了條件。
總之,歷史積淀為《瓷梅花》的創(chuàng)意與變大做了準備,而《瓷梅花》的問世,便是這種改變開始。
其次,塑造《瓷梅花》的技術是相對單一的,這種在造型技術的變化,使德化窯白瓷瓷塑制作技術從多樣性的綜合造型技術走向較為單一的造型技術。也可以說,這是在造型技術上的革新與創(chuàng)造。從人類造物的歷史上看,很早以來,泥塑、堆塑、石刻、石雕、木雕等工藝美術技術就與陶瓷生產技術相結合,進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滲透的發(fā)展格局,很難說,各種造型工藝美術都有自身相對獨立的成型技術體系。然而,中國陶瓷史便延續(xù)了這種種工藝技術,使之成為全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當然這種傳統(tǒng)不是發(fā)生在中國的某一個地方。因為在德化,傳統(tǒng)陶瓷生產技術一直延續(xù)下來,所以,它具有繼承與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新的顯著特征,其中,德化窯的白瓷瓷塑成型技術,就是一個鮮明案例。
早在明代,何朝宗“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開創(chuàng)了精雕細鏤、工巧逼真的藝術風格與捏、塑、雕、鏤、貼、接、推(堆)、修的八字技法,為德化瓷塑技藝奠定了殷實的基礎”。就是這樣,這個成型技術一直延續(xù)下來,并經過歷代瓷塑藝人的修繕最終成為一個傳統(tǒng)技術體系。
然而,《瓷梅花》的創(chuàng)意與制作,完全打破了這個技術體系,它以手工捏制的技術為主,并兼以塑、雕、接等技術,塑造了一個新的瓷塑造型形象。與其說《瓷梅花》制作打破了這個技術體系,還不說它開啟了一個嶄新的、靈活應用技術的新時代。
再次,《瓷梅花》的造型形象及其所包含的造型形態(tài),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上白瓷瓷塑人物的造型形象,它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及表現(xiàn),展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及需要的植物造型形象及其造型形態(tài)。
在歷史上,梅花作為文化創(chuàng)意與表現(xiàn)的題材,最流行的時代,是文人畫盛行的時代,文人畫家以擬人、類比、象征的手法將梅花與人文聯(lián)系起來,使它在象征人格中與蘭花、竹子、菊花成為一個“人文家族”,即“四君子”。而《瓷梅花》的文化創(chuàng)意,顯然,與“四君子”不無關系。創(chuàng)意制作者在塑造《瓷梅花》的過程中,不僅塑造了一種精神品質,而且,也為德化窯瓷塑造型形象塑造了一個新造型樣式,或者說,它開啟了德化窯白瓷瓷塑新造型形象塑造的先河。
另外,從物質形態(tài)建構上看來,顯然,《瓷梅花》的造型形態(tài)與佛教人物形象的造型形態(tài),是不一樣的。在意識主導文化創(chuàng)意的時代,宗教屬于精神信仰的意識形態(tài),并不是自然的審美形態(tài),而《瓷梅花》從自然主義出發(fā),屬于人文與自然結合的,對人而言是崇尚自然的形態(tài)。最重要的,也是最鮮明的,《瓷梅花》的造型形象顯示了一個多空間的組合,不僅使德化窯白瓷瓷塑造型形象更加富有多維變化,而且,瓷塑的造型形象更加富有“氣韻生動”的審美特色。這是傳統(tǒng)人物瓷塑所不能茍同的,故此,《瓷梅花》在造型形象及其審美上有全新的表現(xiàn)。
最后,《瓷梅花》的審美意識與佛教、道教,以及神仙人物的審美意識是完全不同的,它從對神的崇拜,將人精神引向對自然的崇拜,這不僅是審美對象的轉化,而且是審美意識與理念的變化。
生活在自然與社會相結合的文化環(huán)境中的人,不論是文化創(chuàng)造者,還是文化受益者及欣賞者,均需要多向的、多元的審美意趣,這就如同人需要進食具有不同營養(yǎng)成分的食物一樣?!洞擅坊ā啡〔淖匀?,促進文化創(chuàng)意者走進自然,認識自然、辨別自然,并從自然中攝取生活營養(yǎng),為文化創(chuàng)造積累更加豐富的資源。這樣,將文化創(chuàng)造與文化審美相結合,《瓷梅花》開啟了德化窯白瓷瓷塑多元化發(fā)展的先河,這不僅是題材、主題、形式、內容,以及文化語義等的更新?lián)Q代,而且,是審美意識和審美理念的更新?lián)Q代。因此,從這種意義講,《瓷梅花》的審美創(chuàng)意是將德化窯白瓷瓷塑的審美價值取向朝著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方向極大地推進了一步。
綜上所述,德化窯白瓷瓷塑作品《瓷梅花》是適應時代變革需要的陶瓷工藝美術作品,它以題材及主題和文化內涵創(chuàng)造的高度、以造型技術變化的高度、以造型形象及形態(tài)變革的高度、以審美意識及其理念變化的高度,為德化窯陶瓷工藝美術制作開辟了新的發(fā)展空間,并在德化窯白瓷瓷塑歷史上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里程碑的人文主義意義。
通過分析德化窯瓷塑作品《瓷梅花》的工藝美術特征,并與歷史上德化窯白瓷瓷塑的工藝美術做比較,可以清楚看到,《瓷梅花》突破了德化窯歷史上以佛教文化為題材的瓷塑工藝美術制作的慣例,而是以自然界中梅花為題材進行主題創(chuàng)作,與此同時,《瓷梅花》也將傳統(tǒng)瓷塑制作技術的多樣性特征進行了有益的變革,即它以捏塑為主兼以其他必要的技術進行造型;《瓷梅花》以植物的形態(tài)為造型模式,建構了比傳統(tǒng)人物造型空間更廣泛的視覺空間,給人視覺刺激帶來更加廣闊的空間想象力,促進了審美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蘇學金創(chuàng)作的白瓷瓷塑《瓷梅花》在德化窯瓷塑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現(xiàn)實意義,它既是德化窯白瓷瓷塑題材發(fā)生重大變革的開始,也是造型語言及其造型形態(tài)變革的開始,甚至,它開辟了德化窯白瓷瓷塑造型形態(tài)新的結構體系,不僅在審美上具有新創(chuàng)意,就是在創(chuàng)意上也具有開創(chuàng)精神。
參考文獻:
[1]硅酸鹽學會.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德化縣志編纂委員會.德化縣志[M].北京:新華出版社, 1992.
[3]郭其南.瓷都群星:德化瓷壇古今百家[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0.
[4]阮榮春,黃宗賢.佛陀世界[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
[5]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5.
[6]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德化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德化陶瓷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8]張???中國古陶瓷的科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0.
[9]德化縣人民政府.德化陶瓷博物館館藏精品集萃[M].福州:海風出版社,2011.
(責任編校:張京華)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219(2016)06-0182-03
收稿日期:2016-04-10
作者簡介:張麗芬(1974-),女,福建德化人,碩士,泉州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陶瓷藝術系講師,研究方向為陶瓷雕塑創(chuàng)作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