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明
摘要:語文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備課時就要思考“我將教什么”“對這個問題我是怎么理解的”,也就是先進行文本解讀,即教學過程構建。教師進行教學過程構建時要根植作者心境、體現(xiàn)教學價值、把握教學界點。
關鍵詞:文本教學解讀;背景;教學價值;教學界點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主導者,在課前就要思考“我將教什么”“對這個問題應該怎樣理解”,也就是先進行教學文本解讀。這種解讀是教師為課堂教學而解讀,與那些一般意義上的文本解讀不同。對語文教師來說,教學解讀是教師從教學角度解讀教材中的文本及輔助性材料,引導學生在理解、感悟、積累中運用語言。教學解讀,最能體現(xiàn)教師語文教學的綜合素質(zhì)。
一、透視解讀,根植作者心境
教材中的文章,是作者對世間現(xiàn)象及生命的認知,對人生洞察認識,因此解讀是要以作者心境為出發(fā)點,以客觀平和敬畏的心態(tài)走近作者,聆聽作者心靈脈動聲音,了解作家背景命運、時代風云、文學主張、思想認識,解讀時要把各種因素綜合起來思考,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 。因此要挖掘文章深遠的意蘊,需要我們在閱讀時對作者心靈世界的逼近體察,這樣才能穿越文本符號的表層意義,實現(xiàn)對作品內(nèi)涵正確有深度的理解。
《云南的歌會》節(jié)選自沈從文先生《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創(chuàng)作于1963年。教師在進行教學解讀時須關注文章開頭的那句:“云南本是個詩歌的家鄉(xiāng),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國,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薄耙娐劇敝甘裁矗吭趧h節(jié)中有這樣一句話:“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可見應該是這里提到的 “活人”中的“生命的頌歌”,文中的活人就是歌手了。作者在文章中塑造了年輕女人、年輕女子、趕馬女孩子、參加“金滿斗會”男女老幼百多人形象,他們將那種“悠游自在若無其事”的原始淳樸、健康自然的人生形態(tài)呈現(xiàn)在讀者眼底。而文中描寫的“山路漫歌”場景中則更側(cè)重突出自然環(huán)境中那些生命力,自由自在地存在于宇宙蒼穹之間的生物。解讀到此,我們明白作者在文中寫了什么內(nèi)容,然而,作家沈先生為什么如此關注云南人民積極樂觀的生命狀態(tài)呢?因為沈先生希望通過文章來表達自己對自由快樂生活的向往與期盼。1948年,郭沫若發(fā)表《斥反動文藝》,把沈從文定性為“桃紅色”作家,沈從文的作品多被銷毀。沈從文借機轉(zhuǎn)到文物這一行,只能從鄉(xiāng)村的民風民情中發(fā)掘人性中優(yōu)美、自然、鮮活的生命形態(tài) ,他認為這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狀態(tài),以喚起人們對健康和諧生活的熱愛與向往。我們只有根植于作家的這些思想認識的解讀,教學內(nèi)容才不是僅停留在引導學生認識云南奇異的民俗文化上。
二、宏觀解讀,體現(xiàn)教學價值
每篇文章都可以從文本內(nèi)容、結構、語言、風格、作者情感等方面宏觀解讀,但若是篇篇文章都是從以上角度進行解讀,呈現(xiàn)的教學過程必然陷入機械、呆板的窘境,造成教學重心偏移,語文教師難免陷入“語文誰都能教”的口實之中。這種只解讀“一棵樹”,缺乏“樹林里的一棵樹”的課程意識,漠視了編者單元編寫意圖。因此我們要以課程觀研究文本,宏觀把握文本在教材中的知識、能力體系,準確理解編者為何把這篇課文編進這個分冊單元中,明確這篇課文在這類文章中某個知識點的教學價值。[1]因此任何一篇課文的文本解讀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了解它從“無心插柳”的文選式到“有心栽花”的單元式編寫,了解其承載著獨特的教學價值。
執(zhí)教人教版高語第三冊第三單元內(nèi)容前,須先解讀整個單元要求、五篇文章的特點,從而實現(xiàn)單元教學價值。這個單元以建筑園林、名勝古跡為主體,單元目標要求“學習本單元,要注意課文怎樣抓住特征來介紹事物,要理清說明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結合這個要求,應通過教學本單元的五篇課文達成單元目標。但五篇課文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寫作方法又不盡相同,作為教師要有一雙慧眼,要能識別出每篇課文編者賦予它哪些獨特的教學價值。如《蘇州園林》在課前閱讀提示中編者提到“作者從游覽者的角度,概括出數(shù)量眾多、各具匠心的蘇州園林共同的特點,進而從多方面進行說明。這篇課文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蘇州園林的美的奧秘之門” 。由此可知這篇課文與本單元的其它說明文不同,它不是只介紹某一個物體的特征,而是從宏觀上介紹蘇州的諸多園林,這就需要作者善于概括蘇州園林的共性特征,居高臨下選準說明的角度,因此教學時教師不能忽視本文獨特的體現(xiàn)說明對象的共性特征這一教學價值。課后習題有說明方法專題練習,因此該課還可將教學說明方法等說明知識運用作為一個教學點?!短K州園林》作者原定題目為《拙政諸園寄深眷——談蘇州園林》,這是一篇為攝影集寫的“序文”,內(nèi)容充滿畫面感。從文章的標題“寄深眷”來看,就可見葉老對故鄉(xiāng)蘇州濃郁而深厚的思念之情,說明本文與一般說明文不同,它既是一篇文質(zhì)優(yōu)美的說明文,又是一篇文筆優(yōu)美的散文,文章在介紹知識的同時,既有細致的描寫,又有濃郁的抒情,結合這些提示,教學時要能對蘇州園林之“美”的解讀,來帶動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是本文的一個教學價值。所以這篇課文不僅是文體知識范本,也成為了解讀文化的一個范本。
三、立體解讀,把握教學界點
語文教師的“定位閱讀”不僅要讀出文本的語文教學價值“可以教什么”,還要讀出文本的課程價值“應該教什么”,如果語文教師天馬行空或淺嘗輒止地認為《愚公移山》的愚公缺乏環(huán)保意識,《岳陽樓記》的景物描寫優(yōu)美,語文教學就顯得蒼白可笑。教師要注意尋找經(jīng)典作品和學生成長之間的契合點,在進行文本教學解讀時要尊重教材,守住教材這個“界”。
教參是教學解讀參考性資料,教師使用時要有選擇地接受,如果人云亦云,長此以往會導致教學無味無效。如解讀《皇帝的新裝》前我們要明確安徒生的童話不僅寫給孩子們,也寫給陪伴孩子們成長的大人看的,因此如果對文本的最終解讀僅是停留在教參觀點:“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丑惡,諷刺了皇帝和大臣們虛偽、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意識形態(tài)領域,那是違背了作者的初衷。本文絕非思品教材,而且文本的教育意義應超越讀者年齡因素,封建社會時代局限性。結合安徒生童話的創(chuàng)作意義,我們可以對文本深入解讀,知道作品含蓄告訴我們,在考驗人性的新裝面前,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在個人利益面前暴露了人性中虛偽、狡詐、自欺欺人等人性弱點,教育學生要完善自我,做一個無私無畏的人。
“作品的未定性與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币虼司陀辛恕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現(xiàn)象,解讀雖多元但必有界,不能隨意誤讀或追求發(fā)人所未言的異想天開。[2]作為教師對文本解讀時要讀著文本,想著學生,著眼課堂,立足現(xiàn)實,關注成長。我們解讀朱自清的《背影》“望父買橘”場景,這個內(nèi)容是“我”對父親言行的反感到理解感動內(nèi)疚的情感升華處,“我”的情感在不斷的變化、加深,寫出“我”對父親的愛很慚愧、很矛盾、很痛苦,愛的也很秘密。同時我們也讀出父親對兒子的小心謹慎的呵護的愛,但有的教師解讀時屏蔽了這些文本信息,曲解成父親翻柵欄買橘子違反了交通規(guī)則,他們哪里能體會到文中傳遞出的那種“情到深處不講理”的意味。[3]
文本教學解讀是服務于學生的閱讀理解,讓學生在我們合理解讀與精心設計中享受思想的啟迪,沐浴生命的陽光,感受語文能力提高的快樂。
參考文獻:
[1]王林喜.語文教學目標設計要基于學生視野[J]. 語文教學通訊,2014,(6).
[2]陳日亮.如是我讀(語文教學文本解讀個案) [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孫紹振.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