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摘要:結合大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學生處在價值觀逐漸提高的階段,在思想及心理上會有情緒化的因素存在,因此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是極其有必要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講授對于大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會有較強的引導作用,作為教師,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積極發(fā)揮主導性,采取教材與實踐相促進的教學方式,督促學生形成正確思想意識,提高個人修養(yǎng)水平。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教學思路;意識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學生正處在網絡化、數字化的環(huán)境中,學生的思想也不斷伴隨外界事物產生變化,作為教師,應及時調整思修課程教學的思路,創(chuàng)新課程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念。目前,高校思修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容樂觀,學生對于課程的評價是枯燥、乏味,學習興趣降低。又由于大學生思想活躍、獨立性強等特點, 給教學過程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如何使思修課更為直接地對學生學習產生作用,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認為:
一、加強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
1.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重要角色,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很好的示范作用。而教學活動顧名思義涵蓋著教和學兩面內容,教師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則自覺思考學習,順利實現教和學的相互促進,進而提高學生自身素質,完善自我評價。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尤其作為思修課的教師,時刻要以高標準嚴要求來約束自己,用實際行動來引導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2.教師是學生們開展學習的引導者,對于學生的思想形成有著很深的影響力。思修課的開設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意識,會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也正如此,這對思修課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思修課的教師,必須要自覺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和黨的重要文件,做到融會貫通、透徹理解,能夠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更要對整個教材深層次了解,宏觀把握,熟悉大綱。教師在在努力扎實專業(yè)課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增加強其他諸如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形成多角度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寬度,增強人格魅力,成為有知識淵博的教師,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3.思修課教師綜合素質水平對學生的課程認知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綜合素質較高的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會對課程有深入的理解與認識,而不是照本宣科,會從多角度來開展課堂教學,使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真正的思想啟發(fā)。因此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在課堂上做到以教學為目的,不說不討論與教材無關的話題,不頻繁使用通訊設備,不曠缺課等,用教師的個人教學風采來帶動學生上課狀態(tài)。學校也應抓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yǎng),增加課程教育的含金量,促使教師掌握深厚理論的前提下,又具備豐富的實踐水平,從而提升其對于教學的認知度,更加投入教學。并要開展教師的培訓工作,增強教師隊伍的整體綜合素質。
二、加強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
教學過程是教師及學生進行雙向互動的過程,是依據教學目的、教學任務以及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帶領學生自覺掌握學識的過程,是學生綜合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在進行課程的講解時,要通過不同的視角將學生聽課重點集中在課堂教學上,教學內容要豐富,使其對于所學知識內容有更寬的理解,將書本上的知識深入理解,學會利用課堂知識解決實際遇到問題,學以致用。思修課程涉及的內容比較多,教學方法上應該采取多樣化多角度的講授,單一從教材內容上來講,書本上的內容較為單調,照書念照書講,難免會對學生產生反作用,會產生厭學情緒。因此,作為思修課的教師,要對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大綱熟記于心,對于教材中的內容要做到心中有數,講課時有重點有層次地展開。
1.在課堂上,思修課教師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要著奇裝異服,不要思維混亂,尤其是在課件的準備時,要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加入延伸知識點,豐富課堂教學。而不要直接將其他人課件硬搬,無法形成個人教學特色,更不利于教學經驗的累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不要一味進行脫口秀,整堂課不與學生互動,使課堂氣氛就變得沉悶,學生的關注力及興趣點會隨之下降,這樣反而忽視了課堂中對于學的概念,學生從主體地位變成了被動的聽者,沉悶的教學方法,學生勢必會排斥,起不到教學的效果。
2.作為思修課的教師,要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及教學經驗,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可能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提前預處理。并且根據學生專業(yè)的差異,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要分多種方法角度進行講解引導,使教材內容充分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中去。同時,學生因為年齡的問題,對于事物的分析面不是那么全,普遍表現為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過高,較自負,思想也較為活躍,同時又由于他們當中獨生子女偏多,在性格上自控力差、抗壓能力弱,對待學習也是粗心大意,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作為教師,要對學生做到細心、耐心,要結合現階段學生的整體發(fā)展環(huán)境,有針對性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及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在教育引導學生的同時,自己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和學互相促進,從而提高。
3.思修課教師要改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一套具體自己教學特色的教學方法;要與網絡同步,提高多媒體教學水平;要用實例開展教學,貼近學生生活;要組織學生觀看德育及法律素材視頻,提高學生思想意識;要結合章節(jié)知識點,引導學生開展主題活動。教學方法的改革可以使教師看到現有階段教學活動中的不足點,可以促使教師積極主動學習吸納好的教學經驗,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增強職業(yè)素養(yǎng)。
4.創(chuàng)新課程考試方式。考試考核實際上就是一種測量和評價,長期使用傳統(tǒng)的閉卷考試模式,往往會導致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背書學習,尤其是思修課程,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更應創(chuàng)新課程考試方式,采取開卷考試,內容以主觀題為主,并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撰寫教育片心得感受、專題論文計入平時成績。創(chuàng)新考試方式,可以改變傳統(tǒng)考試模式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大大加強其主觀意識,使教師及學生得到鍛煉和進步。
三、理論課程與社會實踐教學相促進
思修課的教學,是需要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教學相互配合的,教學時應該是多種方法相互交叉進行講授。針對教學目標,以理論教育為依托,于課外增加實踐內容,鞏固和深化課堂知識點,使教材內容融入實際生活中,形成信息的直接交流,使學生的思想觀念直接通過社會化活動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發(fā)展。通過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使學生將教材上的知識融入到實際生活中,合理處理所遇到的問題,也給自己的學習生活增加實踐經驗。在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時,也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比如可以去敬老院、福利院等地方,也可以組織學生進入到農村或者社區(qū)中去,讓學生了解不同階層人的不同生活,讓學生也了解到偏遠農村的生活環(huán)境及變化,在社會實踐中,獲得感受和啟發(fā),以刺激學生的思想,努力完成學習,增加職場競爭力。充實的社會實踐活動,是開展思修課所必不可少的教學活動方式,它是對理論知識的延伸,使學生將書本上的內容轉化為適應社會的能力,使學生盡快適應社會角色,具備社會責任感。
思修課是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尤其是道德與法律意識的強化,可以促使學生形成理性的觀念,提高個人修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認真思考,積極努力,改變現有固定教學方式,強化教學思維模式,促進學生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加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更好地為社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萬傳華.高校思品課教學中專題研討課的運用實效分析[J].學術前沿,2009.
[2]王永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有效性的反思[J].科學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