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福 振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 黨史黨建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
自由之困境與悖論
——以《新民叢報》與《民報》的爭論為考察對象
周 福 振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 黨史黨建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摘要:《新民叢報》學(xué)人與《民報》學(xué)人對自由的理解和運用水平關(guān)系到中國能實現(xiàn)何種程度的自由。兩派的理論來源相同,都用西方自由反對中國式專制,但是雙方互相攻擊對方誤解自由之真義,特別是在個人自由與團體自由、國家自由,以及在天賦自由與法律自由上糾纏不清。
關(guān)鍵詞:《新民叢報》;《民報》;自由
《新民叢報》與《民報》分別是辛亥革命時期改良派與革命派創(chuàng)辦的兩份最重要的報刊,而報刊要達到宣傳各自主張的目的,就必須引起人們的認同,其中感情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因為兩份報刊自負盈虧以及中國國民的文化水平有限,所以誰更能用帶有感情的文字把深奧的道理說明白,則誰就能夠爭取更多國人的支持。在自由問題上,雙方注重于感情色彩而不是理論分析,甚至為了說明自己的論點而曲解作者的原意,雖然可以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獲得更多的支持,但是卻不利于關(guān)于自由的學(xué)理探究。這使雙方在實現(xiàn)自由問題上存在著較大的困境與悖論。
一、理論來源相同,卻互相批駁對方誤解自由之真義
《新民叢報》學(xué)人和《民報》學(xué)人關(guān)于自由的理論都是來自西方,或以日本為中介,甚至來自同一個人,如孟德斯鳩、盧梭?!缎旅駞矆蟆烦闪⒅?梁啟超等人大力宣揚孟德斯鳩、盧梭等人的自由思想,沖擊著中國沉悶的思想界?!睹駡蟆穭?chuàng)立較晚,在《民報》創(chuàng)立之時,《新民叢報》對自由的宣傳有所保守,于是兩方開始互相抨擊,仍然在孟德斯鳩、盧梭等人的自由思想上進行較量。
《民報》學(xué)人所接觸的西方自由與《新民叢報》學(xué)人是一樣的,但是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在革命黨人看來,《民報》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擊敗在他們看來趨于退步的《新民叢報》,或者說是直接擊倒梁啟超。正如田桐所說,“《民報》之發(fā)達,即中國國民自由程度與幸福程度之發(fā)達也,《民報》之發(fā)達,即奴隸主義之消滅而人格主義之發(fā)達也,強制主義之消滅而人道主義之發(fā)達也”。[1]9田桐直接將《民報》看作自由、幸福、人格、人道的載體,而將《新民叢報》攻擊為奴隸、強制之物。
梁啟超是《新民叢報》的靈魂和領(lǐng)軍人物,也是改良派中最有力的宣傳家,革命黨人認為只要擊敗了梁啟超,那么革命勢力必會大漲。章太炎說:“與其誅數(shù)張之洞,不如誅一梁啟超,張之洞雖愚,不足以害學(xué)界,梁啟超雖無學(xué)問,直足以惑群盲?!盵1]14張之洞是封疆大吏,公忠體國,廉政無私,致力于洋務(wù),在朝野聲名較佳,但是在章太炎看來幾個張之洞也不如一個梁啟超對國人的影響力。胡漢民也說梁啟超“以其能文,屹然為保皇派之巨鎮(zhèn),而指揮海內(nèi)外言論界之一部,不得謂非民族革命之一障礙物也”,“梁之文蓋足為當時反對革命論之代表,余等知非征服此傖,無由使革命思想發(fā)展也”。[2]13,19
梁啟超的理論雜亂繁多,不成系統(tǒng),而且前后搖擺不定,因而很容易被《民報》學(xué)人找到突破口。正如張克林所說“《民報》有一貫的理論,始終站在三民主義的基礎(chǔ)上;《新民叢報》隨片斷的情勢的轉(zhuǎn)變而改觀,故其言論常常發(fā)生矛盾”,“梁啟超個人以為‘報館所以指導(dǎo)國民者應(yīng)操此術(shù)’,實則以是誤人且亦誤己”。[3]70張克林的批評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接受自由之熏陶,那么就會認為梁啟超的說法更符合自由精神。然而在中國,自由卻更容易被人所批駁。
由于梁啟超的轉(zhuǎn)變,使《民報》學(xué)人可以直接用其早期思想反對其后期思想。汪兆銘在《〈新民叢報〉之怪狀》中就說梁啟超論述過許多自由,但是昔日之文字概不可引以為證,即使同時之著作也不可引證,因為梁啟超稱“以今日之我與昔日之我挑戰(zhàn)”,而又稱“我同時與我挑戰(zhàn)”。汪兆銘指責梁啟超說:“昔日誤解自由平等之真義,謬然崇拜之,今日誤解自由平等之真義而謬然詆諆之,誤解今昔如一,而昔崇拜之、今詆諆之者,則由心理之變遷,昔之心理為好亂,今之心理為慕富貴而其罪惡則均”。[4]7-11
世界上沒有一種理論能夠包容所有的真理,即使西方自由主義也存在相反相成的多個方面,這屬于正?,F(xiàn)象,但卻為《新民叢報》學(xué)人或《民報》學(xué)人汲取作者的不同思想提供了基礎(chǔ)。無論是《新民叢報》學(xué)人還是《民報》學(xué)人往往都從中汲取對自己有用的部分,而說對方誤解了作者原意。
當時,中國人了解的西方自由多通過日本文化。汪兆銘在批駁《新民叢報》的觀點時多次指出梁啟超等人“不知學(xué)派文法”,說他們批駁《民報》所用的思想是“狂搜日本學(xué)者論文講義,實入報中,以冀洗其不知學(xué)派文法之恥”。在汪兆銘看來,這“仍不外自白其無知妄作而已”。[5]1-2馮自由在《日人德富蘇峰與梁啟超》中則說“任公之日文程度僅粗知門徑”。[6]253汪兆銘甚至在《雜駁〈新民叢報〉》中指責梁啟超是“于本國之歷史一筆抺殺,于外國之文字又不求甚解,故全文幾無一語不誤”。[7]12當然,梁啟超也攻擊汪兆銘是“徒剽竊其發(fā)起語句,屏棄其結(jié)構(gòu)語句,破碎誕妄”。[8]52可見,雙方互相攻擊對方誤解他人的理論,這也是他們在理論不成熟的表現(xiàn)。
二、在個人自由與團體自由、國家自由的關(guān)系上左右搖擺
《新民叢報》學(xué)人與《民報》學(xué)人在個人自由與團體自由、國家自由的關(guān)系上左右搖擺,主要在于中國人應(yīng)該先爭取個人自由還是后爭取個人自由的先后順序問題。在西方自由主義看來,個人自由比其他任何自由更為重要,但是國家主義、社群主義則認為個人自由應(yīng)該在團體自由乃至國家自由之中。如何對待這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區(qū)分一個人是不是自由主義者的關(guān)鍵。梁啟超的自由思想有其復(fù)雜性和矛盾性,可以說是自由的體現(xiàn),但是他從注重個人自由到團體自由,最后提出中國人不能享自由只能享專制的思想。這說明梁啟超雖然介紹了西方的許多自由主義,或者說他對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實現(xiàn)有所失望而發(fā)出無奈之語,但是終歸不是一個自由主義者?!睹駡蟆穼W(xué)人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他們不僅宣傳個人自由的重要性,而且宣傳團體自由與國家自由的重要性。深受兩千年專制主義洗腦的中國人從理論可以傾向于自由,但是在實踐中卻似乎無能為力。
改良派與革命派在個人自由與團體自由、國家自由關(guān)系上,可謂相反相成。當《新民叢報》學(xué)人在宣揚團體自由與國家自由之時,《民報》以宣揚個人自由對其進行抨擊,而《民報》的這些個人自由正好與《新民叢報》的思想相反相成。
《民報》學(xué)人所謂的天賦人權(quán)之自由說,改良派在《清議報》時期就進行過廣泛宣傳,《新民叢報》則繼續(xù)宣揚之。梁啟超對天賦人權(quán)進行考證,認為它是人人生而固有之自由、自治之權(quán)利。[9]89-90麥孟華也認為:“自由者,天賦人權(quán)也。凡在血氣之倫,無不能享自由之幸福?!盵10]100《新民叢報》上的《殖民偉績》一文宣稱:“凡是一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應(yīng)當有自由的權(quán)利。這個自由的權(quán)利是天給我們的,是由母親的懷里面帶來的。凡人總要保守自由這兩個字,若是有人來侵我的自由,我一定要拼命的同他爭的。因為倘若一個人沒有了自由,就是奴隸,就是牛馬?!盵11]73《新民叢報》學(xué)人之義為自由是天賦的,沒有自由即為奴隸為牛馬。
《民報》學(xué)人對天賦人權(quán)的宣傳則主要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由穆尼茨起草的《權(quán)利宣言書》。此宣言明文規(guī)定:“凡人之生,天賦人權(quán)不可侵犯,不可屈服,不可以之與人,不可以之取諸人,與生俱來與性命等如其人之言論自由,其人之財產(chǎn)之所有,其人之生命、名譽之擁護,其人之身體可以完全自律,其人之才智事業(yè)可以自由發(fā)揮,以及帝天教義,其人信仰自由,強權(quán)勢力,其人自由抵抗是也”,“天賦人權(quán)渾無限制,有之,惟在社會之個人,保其幸福安定,彼此不相侵越之自然境界,過此無物,可為之限制”。[12]12-13伯陽在重譯德國人耶陵湼著的《人權(quán)宣言論》中稱《人權(quán)宣言》是“近世自由主義不磨之經(jīng)典”。[13]1《民報》學(xué)人之義為自由是天賦的,沒有自由就要抗爭。
《民報》在日本創(chuàng)刊,受到日本思想家的影響。胡漢民在論述嚴復(fù)最近之政見時,介紹了日本小野塜氏的思想。小野塜氏主張有機體的國家論,認為其特性有五,而歷史上的國家皆不具之:(1)部分獨立之范圍;(2)生長死滅之狀態(tài);(3)部分間隔多少及對外境界明確之度;(4)物質(zhì)法則與心理法則支配之程度;(5)客觀可認其存在之程度。胡漢民受其啟發(fā),認為中國二千年來,政界沉沉,更無進化,內(nèi)力苶弱,至為他族陵逼,有兩大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不知個人之有自由獨立。在胡漢民看來,不知個人有自由獨立,因而飲食教誨,惟所命之其始如器械,惟工者之使用雕琢而良楛不自謀,其繼亦如牛羊,惟牧者之指揮而意志不能自由,以能盡服從奉事之職者為上治之民,反是則如韓愈所謂民不出粟以事上則誅,坐是而機關(guān)設(shè)置之必要,為社會心理綜合各個人之意力,從秩序分配以成者,莫辨所由來而以為天定。于是,胡漢民認為,欲明國家之性質(zhì),最重要的是明分子、團體間之關(guān)系。[14]7-11
民主建國之基在于使人人平等,而重各個人之自由。馬君武對盧梭的學(xué)說進行論述,認為盧梭最有力之言是個人是帝權(quán)之一部分,而帝權(quán)是國家之一部分,帝權(quán)非一私人,而以通國中之個人組成。在馬君武看來,帝權(quán)為個人之總體,個人為帝權(quán)之分子,而帝權(quán)就是主權(quán),一國之主權(quán)應(yīng)在人民,人人可被選舉為國之主治者,主治者管制被治者,被治者亦管制主治者,而人民永寧。[15]1-2馬君武從盧梭的人民主權(quán)論中認為個人自由有其重要性。
《民報》學(xué)人認為革命的目的在于自立,并非“欲免疾苦”。汪兆銘指出,人不自立而仰賴他人之恩覆,足以長惰而忘恥,現(xiàn)在雖偶屈心,則未降此未死之心,即恢復(fù)自由之種子,若因其噢咻拊循而感之,則是心為之屈而自由終無恢復(fù)之日。在汪兆銘看來,主人遇奴婢,什九暴戾,雖然亦有撫以恩意之人,無論施者為恩為暴而受者之為奴婢則同人,而至于以人為奴,則其身已為自由之敵,即使遇奴有恩亦無能稍寬其戾,而為之奴者,但知恥為奴,施之以暴固宜知恥,施之以恩尤宜知恥。當然,汪兆銘論述主奴的自由問題是為了反滿,反對《新民叢報》的君主立憲,所以他認為憚滿洲專制而欲易以立憲者猶奴婢乞恩于主人,茍賤已甚。[16]13-14
《民報》學(xué)人確實宣稱過個人自由。馮自由所說的民權(quán)主義之意在于“惟使人人皆得享人權(quán)自由之幸福,脫專制之覊軛”,可謂對革命黨人宣傳個人自由的明顯肯定。[17]10然而,朱浤源就此認為革命黨人的革命理論以個人自由主義為基礎(chǔ),顯然是對革命黨人的自由思想的一種拔高,忽略了其內(nèi)部的矛盾性。
雖然《民報》學(xué)人宣傳許多的個人自由,但是仍不能說明他們把個人自由放在最高的位置。陳天華與梁啟超相似的地方在于主張總體自由(梁啟超稱團體自由)。陳天華認為共和講求總體自由,不得不限制少數(shù)人之自由,以個體自由解共和是毫厘而千里,因則政府之制治同而所以制治者異,不能不問政府之內(nèi)容而一概排斥,否則就不是真愛自由。然而,陳天華與梁啟超的不同之處在于他想借總體自由以反抗政府,這就是他為何與梁啟超意見相差無幾而與革命黨親近的重要原因,因為陳天華認為清政府不講求總體自由,而是以私人之自利,不革命而能行改革是“烏頭可白,馬角可生”。[19]48-49陳天華認為共和講總體自由,是他根據(jù)中國情況得出的結(jié)論,而革命黨人要實現(xiàn)的美國式共和正是講個人自由的。所以,陳天華的認識是有所偏差的。
孫中山的夢想就是美國式的共和,所以他常提倡個人自由,但是鑒于中國專制情勢,也經(jīng)常否定個人自由,甚至認為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正是個人自由所造成的。他在講解民權(quán)主義時,曾說:“(自由)如果用到個人,就成一片散沙,萬不可用到個人上去,要用到國家上去,個人不可太過自由,國家要得到完全自由。到了國家能夠行動自由,中國便是強盛國家,要這樣做,便要大家犧牲自由?!盵20]690這也是導(dǎo)致孫中山一定程度上復(fù)歸專制的一個原因。雖然他仍是革命,卻和梁啟超認為中國人當時只能受專制的思想異途同歸。
我們不能稱梁啟超為自由主義者,也不能稱孫中山這些人為自由主義者。但是如果就此認定革命派一貫主張先國家、團體自由后個人自由的思想,則大錯特錯了。他們在強調(diào)犧牲個人自由時,仍然忘不了他們所推崇的個人自由。
表一朱浤源對《民報》關(guān)于個人自由的認識
注:此表根據(jù)朱浤源的《同盟會的革命理論:〈民報〉個案研究》圖七編制[18]
三、在天賦自由與法律自由上糾纏不清
《新民叢報》學(xué)人與《民報》學(xué)人在天賦自由與法律自由上糾纏不清,主要在于中國人要在法律內(nèi)享有自由還是法律之制限外享有完全自由。孟德斯鳩認為民主政治有一條基本規(guī)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21]14不論《新民叢報》學(xué)人,還是《民報》學(xué)人,都承認自由是天賦的,為此他們看到了法律的危害性,把天賦的自由作為反對法律規(guī)定下限制自由的借口。不從法律內(nèi)找自由,自然會找錯自由的方向,但是鑒于《新民叢報》學(xué)人與《民報》學(xué)人,乃至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無權(quán)左右法律的制定和執(zhí)行,他們的看法又甚有道理。他們的糾結(jié)也正是源于此。
《新民叢報》學(xué)人受西方思想家的影響,強調(diào)過法律在自由方面的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孟德斯鳩突出法的精神,認為法律內(nèi)有自由,法律外沒有自由,從而認定法律是至高無上的。蔣智由受其影響,認為雖然中國無盡善盡美可依奉之法律而人人心中不可不信仰一種法律而遵守之,而后言自由、獨立。[22]39梁啟超在與康有為辯論時,明確指出:“法律者,所以保護各人之自由,而不使互侵也。此自由之極則,即法律之精意也?!盵23]237
雖然《新民叢報》學(xué)人強調(diào)法律下的自由,但是又擔心中國國民性低,反而導(dǎo)致法律下人人不自由。梁啟超認為孟德斯鳩突出法律下的自由是“未得為仁義中正之自由”,是“千慮之一失”,因為法律未必“盡合于道”,因而人人服從法律,未可謂“真自由”。在梁啟超看來,法律即使非常美備,但是如果立法者不稱其職,而強行于國中,是亦不正;即使立法者稱其職,由國民公議,也會有背于自由平等之理。[24]22蔣智由則擔心在法律之下中國人自由、獨立之道德與資格難以養(yǎng)成。[22]39從梁蔣所述,不能說他們的擔心沒有道理。用哈耶克的話說,“法律能夠使那種實質(zhì)上是專斷的行動合法化”,“如果法律規(guī)定某一部門或當局可以為所欲為,那么,那個部門和當局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合法的——但它的行動肯定地不是在受法治原則的支配”。[25]82-83
《民報》學(xué)人因為主張革命,自然不希望遵守清政府制定的法律,天賦之自由正好為其提供了武器。伊藤博文認為,中國數(shù)千年為君主國,主權(quán)在君而不在民,與日本相同,中國欲輸入西方文明,必須參以民權(quán),如言論自由等,而自由乃法律所定,出于政府之畀與,而非人民之可隨意自由。在伊藤博文看來,立憲君主國與專制君主國不同之最關(guān)緊要點在于立憲國之法律必經(jīng)議會協(xié)贊,次緊要之事在于凡法律當裁可公布之后,全國人民相率遵守,無一人不受治于此法律之下,全國皆同一法律。伊藤博文的認識不無獨道之處,指明了自由與法律之間的關(guān)系。但是,汪兆銘卻不以為然。他認為人民的權(quán)利、義務(wù)以法律定之不能叫自由,人民自由為政府所畀與,則自由無碩果可存,人非在法律之內(nèi)享有自由,乃于法律之制限外享有完全之自由,因為自由是天然的,非因法律而始獲,法律只是對天然之自由加以必要之制限,非定人之自由之范圍。[26]2-7汪兆銘在《〈新民叢報〉之怪論》中還借用日本岡村司博士之言,指出“法律指狗糞而命之人格,亦將為人格乎?”,進而認為言民權(quán)不以事實上之權(quán)力為根據(jù)而漫然謂由法律所賦者(賦予與承認不同)是“狗糞民權(quán)”。[4]8法律至上也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東西。權(quán)力還必須要受到人們組成社會的共同信念的約束和限制。汪兆銘用天賦自由反對服從法律,可以說與梁啟超有著同樣的擔心。
易本羲也有用天賦人權(quán)反對自由須法律規(guī)定的思想。他認為天賦人權(quán)指人的自由、平等,既然人人自由、平等,則人人無服從之義務(wù),人人無命令之權(quán)利,也就是說人民是權(quán)利的主體,這種權(quán)利不用等國家的許可,不須法律規(guī)定,因而“橫出一杳不相關(guān)之君主,臨其上而治之,如牧羊豕,然問其狀貌,無四目兩口之異,論其聰明材力,常遠不及一平民中之學(xué)者,果何以故而應(yīng)得此管領(lǐng)土地、宰制人民之權(quán)也,揆諸天演公理,豈不大可怪哉?”[27]29
《新民叢報》學(xué)人與《民報》學(xué)人的擔心不無道理。他們以天賦自由為武器反對法律自由,主要是他們擔心中國國民性低而制定剝奪人民自由的法律。但是,他們似乎忘了如果沒有法律,自由之界何以界定的問題。當法律出現(xiàn)不正義之時,說明創(chuàng)設(shè)的人越出了權(quán)限,阻礙了人民自由的實現(xiàn)。按照哈耶克的理解,“只要我們想維護自由社會,那么我們就只能強制公民遵守那部分由正當行為規(guī)則所組成的法律并使它們對公民具有約束力——而不論對政府組織中成員施以約束的法律是什么”。[28]53
關(guān)于要不要用法律形式規(guī)定人們的自由權(quán),在美國也曾引起爭論,因為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時沒有確定美國人的自由權(quán)。后來,經(jīng)過爭論,美國以憲法修正案形式確定了美國人的自由權(quán),即《美國權(quán)利宣言》?,F(xiàn)在各國憲法所明確列舉的自由,是在社會生活中最容易受到威脅、濫用的權(quán)利,因此,需要特別加以保護。汪兆銘所認為的中國人應(yīng)在“法律之制限外享有完全之自由”,是即法無規(guī)定即可行之的積極自由,但是這是對于普通人而言的,對于有權(quán)有勢的人而言則必須在法律規(guī)定下行使自由,這是一種消極自由,只有兩者結(jié)合,中國人才能夠?qū)崿F(xiàn)法治下的天賦自由。
作為清末兩大重要的政治力量,《新民叢報》學(xué)人與《民報》學(xué)人,鑒于中國數(shù)千年之專制浸透,主張實現(xiàn)個人自由的迫切意愿,也很值得理解,但是他們在具體實踐時,卻遭遇到了中國人不善用自由的現(xiàn)實。他們在辯論時,慷慨激昂,情緒高漲,但是一旦去考慮個人自由與團體自由、國家自由,以及天賦自由與法律自由如何協(xié)調(diào)實現(xiàn)就存在著很大的糾結(jié)。在一個長期實行專制的國家實現(xiàn)自由,必然面臨諸多自由的困境與悖論。雙方也因?qū)崿F(xiàn)自由的手段不同,使他們的宣傳明顯帶有目的性,而忽略了某些學(xué)理性探討。
參考文獻:
[1]恨海.來函其二[N].民報,第5號.
[2]胡漢民.胡漢民自傳[M].臺北:傳記文學(xué)出版社,1969.
[3]張克林.孫中山與列寧[M].南京:拔提書店,1934.
[4]枝頭抱香者.新民叢報之怪狀[N].民報,第6號.
[5]精衛(wèi).希望滿洲立憲者盍聽諸[N].民報,第5號.
[6]馮自由.革命逸史:第四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精衛(wèi).雜駁新民叢報[N].民報,第11號.
[8]飲冰.答某報第四號對于本報之駁論[N].新民叢報,第79號.
[9]問答[N].新民叢報,第6號.
[10]蛻奄.論法律與道德之關(guān)系[N].新民叢報,第36號.
[11]殖民偉績[N].新民叢報,第20號.
[12]公俠.印度自由報[N].民報,第23號.
[13]伯陽.人權(quán)宣言論[N].民報,第13號.
[14]漢民.述侯官嚴氏最近之政見[N].民報,第2號.
[15]君武.帝民說[N].民報,第2號.
[16]精衛(wèi).論革命之趨勢[N].民報,第26號.
[17]自由.民生主義與中國政治革命之前途[N].民報,第4號.
[18]朱浤源.同盟會的革命理論:民報個案研究[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19]思黃.論中國宜改創(chuàng)民主政體[N].民報,第1號.
[20]孫中山.孫中山選集: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1]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9.
[22]觀云.論世界最古之法典[N].新民叢報,第34號.
[23]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24]中國之新民.法理學(xué)大家孟德斯鳩之學(xué)說[N].新民叢報,第4號.
[25]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7.
[26]精衛(wèi).希望滿洲立憲者盍聽諸[N].民報,第3號.
[27]羲皇正胤.南洋華僑史略[N].民報,第26號.
[28]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第二、三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姚曉黎]
收稿日期:2016-05-17
作者簡介:周福振(1979-),男,山東青州人,中共江西省委黨校(江西行政學(xué)院)黨史黨建教研部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的自由民主共和事業(yè)研究。
文章編號:2096-1901(2016)04-0001-05
中圖分類號:D081
文獻標識碼:A
Predicament and Paradox of Freedom——Taking Argument between Miscellany for New Citizen and Citizen’s Newspaper as Object of Study
ZHOU Fu-zhen
(Department of Party History and Party Construction, Jiangxi Provincial Party School,Nanchang 330003,China)
Abstract:The level of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about freedom between writers of Miscellany for New Citizens and writers of Citizen’s Newspaper is related to degree of freedom of Chinese people. The theoretical sources of them were same,and they were against Chinese autocracy by western freedom, but both sides attacked each other mis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freedom, especially in the problem about individual freedom and freedom of the group, freedom of the country, or natural freedom and legal freedom.
Key words:Miscellany for New Citizens;Citizen’s Newspaper;free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