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蕾
摘要:APEC會議在北京召開期間,我國網絡上誕生了許多公眾創(chuàng)作的諸如“APEC藍”等的網絡用語。本文從對這些網絡用語的文本分析出發(fā),從公民生活權利要求、公民政治參與意識及公民話語權意識三個方面探討在APEC會議期間這些網絡用語所折射出的社會心態(tài),以幫助政府、媒體了解公眾的心理需求,為今后的政府工作、政策實施的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APEC會議;網絡用語;社會心態(tài)
一、社會背景和相關概念
(一)全球化背景
“英國的《經濟學人》(Economist)雜志曾經把全球化稱為‘21世紀被濫用詞語之最?!盵1]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國家與國家之間聯(lián)系更緊密、交往更頻繁,以經濟交往為核心,各民族各個國家在政治、文化、經濟、思想觀念、意識形態(tài)、生活方式等多層次多領域之間展開了一場影響深遠的“世紀跨國大交往”。
(二)APEC組織、APEC會議
APEC,英文全稱為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于1989年成立,是亞太地區(qū)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成立至今,亞太經合組織共有21個正式成員和三個觀察員?!皝喬浐辖M織誕生于全球冷戰(zhàn)結束的年代。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國際形勢日趨緩和,經濟全球化、貿易投資自由化和區(qū)域集團化的趨勢漸成為潮流。2014年11月,APEC峰會在北京舉行,會議這次APEC北京峰會為亞太提供了一個相互協(xié)調宏觀經濟政策的交流平臺,會議的經濟交流給復蘇乏力的世界經濟注入一針強心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中國社會轉型
“社會轉型是社會變遷的一個子概念,其內涵包括結構轉換、機制轉換、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等。廣義的社會轉型是指人類社會一切形態(tài)的變遷,狹義的社會轉型特指從前現(xiàn)代社會到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盵3]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面臨著從農業(yè)社會轉向工業(yè)社會,再轉向信息社會的艱巨任務。目前,中國社會利益調整不均,人們的價值觀念高度分化,傳播分化更是加劇了社會分化諸如階層分化、貧富分化、知識分化,因此中國社會正面臨著發(fā)展“斷裂與失衡”的危險(孫立平,2004)?!岸爰m正斷裂和失衡的社會就要建立通暢的利益表達渠道?!盵4]
二、APEC會議期間的網絡用語文本分析
(一)APEC藍與生態(tài)環(huán)境
2014年11月7日至2014年11月12日正值APEC會期,網友們熱議北京近期的空氣質量說:“北京天空的這一抹藍,既不是普魯士藍也不是蒂凡尼藍,不是大海的蔚藍,也不是藍莓的深藍而是APEC藍” 、“車輛巨堵,人流陡增,懷念APEC,享受APEC藍”。 2014年11月12日9:00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總站檢測北京水立方附近天空的三基色數(shù)據(jù):R=50、G=100、B=180,2014年11月3日上午8點,北京市城六區(qū)PM2.5濃度為每立方米37微克,接近一級優(yōu)水平。
APEC的余溫之時給人以歡喜,APEC會議期間確是“網絡神段子”聚集地,但從網友調侃、創(chuàng)意圖片段子背后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APEC與會國之間的國際關系情形。
(二)APEC會議與社會生活
為了保障APEC會議召開期間的社會安全及良好的公共秩序,政府亦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例如加緊機場車站等的安檢防范工作和單雙號限行以保障社會生活秩序等,于是網上一度盛行這樣調侃的段子:“APEC 首都機場安檢太嚴了,拖鞋,解皮帶種種嚴查,剛才見一個哥們兒手捧一面黨旗過安檢,然后扛著一面紅旗就出來了……鐮刀,錘子都被沒收了……”。
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學者斯圖亞特.霍爾在其著作《電視話語的制碼與解碼》中指出,觀眾對電視話語有三種解讀模式即偏好閱讀、妥協(xié)閱讀和對立閱讀。其中偏好式閱讀指的是受眾以編碼者預設的意義來解讀信息,制碼意圖與解碼意義完全一致;妥協(xié)式閱讀指的是訊息解碼與解碼者討價還價,但觀眾與支配性的意識形態(tài)始終存在矛盾;對立解讀指的是盡管觀眾可以看出電視話語制碼的意義,但是觀眾故意解讀成其他的意義。針對APEC期間所政府針對社會治理所采取的相應措施,網民調侃的段子應當歸類為妥協(xié)式閱讀的范疇,為了營造良好的國際形象和保證會議期間的社會穩(wěn)定秩序,采用相應的短期措施不可否認,但刻意為了給外賓留下北京良好的社會和空氣環(huán)境的印象的行為有待商榷。
三、APEC會議期間的網絡用語背后社會心態(tài)分析
社會心態(tài),是指“社會心理狀態(tài),即一定條件下社會群體主體的情緒、情感、態(tài)度等心理狀態(tài)?!盵5]APEC會議在北京召開,為中國帶來機遇與挑戰(zhàn)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一些社會治理問題。在APEC期間的網絡用語頻出,便反映出網絡使用主體—普通大眾的社會心態(tài),諸如公眾生活權利要求、公民政治參與意識、公眾話語權意識增強等,研究折射出社會心態(tài)對于政府工作有著重要借鑒意義。
(一)公眾生活權利要求
中國社會正在經歷轉型期,公眾的生活權利意識增強。不論是對于APEC藍的相關討論,還是對于社會生活中政府各項措施的調侃段子,這些背后都強烈反映出普通民眾對于周圍生活現(xiàn)狀以及自身權益的關心。
(二)公民政治參與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考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也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得到了轉變和提升, “人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社會,更關心社會生活中自身權益,參政議政的熱情高漲,因此,反映社會熱點問題的網絡語言不斷涌現(xiàn),他們用插科打諢或暗諷及諸如此類的方式表達意見。”[6]
(三)公眾話語權意識
隨著中國社會轉型步伐加快、互聯(lián)網絡技術的成熟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公眾的話語權意識也開始增強,人們表達自己意見與觀點的愿望也正因為網絡自身的便利性和時效性等得以實現(xiàn)。
正在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公眾舊有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不再適應轉型后的社會,公眾在經歷的長期“不語”狀態(tài)后迎來了話語時代和個人化時代的“解放”階段,公眾的話語權意識急速提升,網絡特點極大滿足了民眾近用權和話語權的滿足。
四、總結
APEC會議在京召開,不僅為中國以及亞太組織的成員帶來經濟發(fā)展的機遇,而在會議期間的網絡用語諸如“APEC藍”等詞匯的出現(xiàn)也反映出中國公眾的社會心理需求。分析這些網絡用語背后的社會心態(tài)對政府和媒體有著重要的意義。
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當正視APEC會議期間流露出網絡用語背后的社會心態(tài),積極引導網絡輿論,建立更加高效地意見反饋平臺和機制,確保民意得到順暢傳達,并據(jù)此快速做出政策調整,從而保證政府與公眾之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關系。(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參考文獻:
[1]展江. 大眾傳播通論[M]. 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第322頁
[2]11月迎接APEC盛會召開,北京做了哪些準備[EB/OL]. 人民網,http://bj.bendibao.com/news/2014113/169448.shtm
[3]展江. 大眾傳播通論[M]. 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第310頁
[4]孫立平. 失衡—斷裂社會的運作邏輯[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第42頁
[5]宋智勇. 轉型時期的社會心態(tài)分析[J]. 江西社會科學,1997年第2期
[6]李亞紅,李京華. 網絡新詞有深意[J].,嬉笑調侃莫輕看[EB/OL]. 2009 -12 -29,2011 -5 -23.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9-12/29/content_12723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