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貴州黔東南苗族堆繡工藝調(diào)研

2016-08-11 09:43
絲綢 2016年1期
關(guān)鍵詞:田野調(diào)查傳承保護(hù)黔東南

高 燕

(西南大學(xué) 紡織服裝學(xué)院,重慶 400716)

?

貴州黔東南苗族堆繡工藝調(diào)研

高燕

(西南大學(xué) 紡織服裝學(xué)院,重慶 400716)

摘要:堆繡是流行于貴州黔東南清水江流域苗族村寨的苗繡工藝之一,目前缺乏研究和保護(hù)?,F(xiàn)以田野調(diào)查為基礎(chǔ),對堆繡工藝進(jìn)行探究,著重調(diào)研堆繡制作的材料,研究和歸納多種堆繡制作單位元素、堆繡圖案的多種堆疊方法、堆繡制作的釘線固定方法,以及不同堆繡圖案在不同地區(qū)的工藝變化和工藝流程;對比分析黔東南苗族堆繡工藝的演變和發(fā)展,特別是商品化過程中,堆繡材料、尺寸、圖案、顏色、制作工藝的變化。

關(guān)鍵詞:黔東南;苗族;堆繡工藝;田野調(diào)查;傳承保護(hù)

堆繡是一種獨(dú)特的苗繡技藝,主要分布在貴州黔東南清水江沿岸的凱里、翁項(xiàng)、青杠、地午、凱棠、革一、施洞等地,是典型的清水江型刺繡風(fēng)格[1]。堆繡不同于平繡、鎖邊繡、打籽繡、破線繡等一針一線的苗繡方法,而是將上了漿的各色絲綢小方塊折成三角形,疊放在一起組成復(fù)雜而精巧的各式圖案,通過堆、疊的層次和錯落,使圖案呈現(xiàn)出立體的、浮雕般的效果[2]。從嚴(yán)格意義來說,這種堆、疊的工藝更接近布藝。

然而較之其他苗繡工藝和苗族蠟染工藝,人們對堆繡這一復(fù)雜而精湛的少數(shù)民族民間技藝關(guān)注度并不夠,關(guān)于苗族堆繡的研究報(bào)道也不多見,偶有報(bào)道只是圖片形式呈現(xiàn),輔以簡單的文字介紹,缺乏系統(tǒng)而完整的文字描述及深入分析。筆者于2013年3月、2013年7月、2014年2月、2014年7月、2015年5月、2015年7月共6次深入黔東南腹地,進(jìn)行關(guān)于堆繡工藝的田野調(diào)查,走訪了清水江沿岸的村寨,對堆繡工藝進(jìn)行分析和整理,以期較為完整地將這一正在逐漸消失的民族手工藝記錄下來。

1 制作堆繡的材料

制作堆繡所需的主要材料有真絲織物、剪紙底樣、辮線等。

1.1真絲織物

傳統(tǒng)的堆繡制作材料選用的是真絲緞紋織物,當(dāng)?shù)貗D女一般在集市上購買而并非自家制作,但真絲緞紋織物買來時是白色的,需要用化學(xué)染料將織物染成所需的各種顏色。為了便于堆繡制作,還要將織物進(jìn)一步處理,使其更加硬挺,具有更好的光澤、手感和不被磨損。處理的方法由于地區(qū)不同而各異,翁項(xiàng)、青杠、凱棠、地午、革一等地區(qū)是將野生的白芨搗爛,在水中煮成漿糊狀,用紗布過濾后涂在織物的反面,曬干;施洞地區(qū)則是將浸泡后的皂角涂抹于織物的反面,曬干??椢锷蠞{處理后,將其剪成小布塊,并按不同的色系分類存放備用,如藍(lán)綠色系、紅紫色系等,方便按色彩進(jìn)行圖案的堆疊制作(圖1)。

圖1 真絲織物碎片按色系分類Fig.1 Silk fabric fragment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color system

1.2剪紙底樣

堆繡的圖案有抽象的幾何紋樣和具象的紋樣兩種,其中制作具象的堆繡圖案是需要剪紙作為底樣的。具象圖案紋樣包括鳥紋、魚紋、龍紋、鳳紋等,這些形象凝練、質(zhì)樸,寄托了苗民的圖騰崇拜、生殖崇拜、巫術(shù)崇拜、祖先祈福等信仰[3],其紙樣為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剪紙,形象較為固定(圖2)。

圖2 鳥紋剪紙底樣Fig.2 Ground pattern of paper cutting of bird patterns

1.3辮線

辮線苗語又叫“嘎給蘭”,主要用于堆繡繡片組合時接頭部分的裝飾。一般是在編織架上用手工編織而成,只有1~3 mm寬,堆繡上使用的辮線是9根線的辮法,是在8根藍(lán)色線的中間加一根紅色或白色的異色線,辮出來的線中間有紅色或白色的圓點(diǎn),好像針線絎縫走過一般[4](圖3)。

圖3 辮線Fig.3 Litzendraht wire

2 堆繡制作方法與步驟

2.1堆繡制作的基本單位

堆繡的基本單位是將上過漿的織物剪成約5 mm×18 mm的布塊,較長的一邊折進(jìn)1 mm,在此基礎(chǔ)上折出等腰直角三角形,這是構(gòu)成堆繡圖案的基礎(chǔ),用于組合形成各種主體圖案,如圖4(a)所示。而為了使堆繡的效果更加細(xì)膩、豐富,在等腰直角三角布塊的基礎(chǔ)上,又衍生出更為精細(xì)的其他單位元素。其一,是將直角三角形再進(jìn)行對折,最銳利一邊的角圍繞中心圖案細(xì)密壓放,此單位常用于凸顯堆繡主體圖案的輪廓,如圖4(b)所示;其二,是將布塊剪成長約30 mm、寬約6 mm的長方條,將一端折成寶劍頭并向內(nèi)折疊四層,形成細(xì)布棒,這種單位通常用針連成串固定在衣肩上裝飾肩部,如圖4(c)所示。

圖4 堆繡制作的基本單位Fig.4 Basic units in the production of barbola embroidery

2.2堆繡的疊放組合方法

堆繡圖案要用成百上千的三角組合而成,圖案工整、緊密、繁雜,呈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的圖案效果,這些圖案在堆放的時候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講究。堆繡工藝大致有六種基本堆疊方法,最常見的堆疊方法是將小三角的直角一個壓一個疊放,每個角之間留1 mm的間隙,方式和效果與屋頂蓋瓦相似,如圖5(a)所示;第二種方法是將第一層三角依次排列,第二層三角錯開放在前一層三角的空隙處,每層的排列以此類推,這種層次效果如同魚的鱗片一般,如圖5(b)所示;第三種方法是將二次對折后的三角形一個壓一個露出銳角,形成鋸齒般的效果,如圖5(c)所示;第四種是將兩個不同顏色長方形布塊相隔1 mm錯開放置,折成對稱的等腰三角形,這種方法使三角布塊的中心露出其他的顏色,從而使三角的色彩效果更加豐富,如圖5(d)所示;第五種方法是在三角形上面疊放一個不同顏色的四方形布塊,這種方法不僅使圖案鋪設(shè)時技法更加豐富,也使堆繡色彩更為跳躍、活潑,如圖5(e)所示;最后一種方法是較為綜合的堆花方法,以方形或菱形的中心點(diǎn)為圓心,在底布上先墊一個菱形,三角直角相對向心式疊第一層,疊第二層的時候,用彩色布條遮住第一層三角的虛邊露出其直角,在彩色布條的基礎(chǔ)上鋪設(shè)第二層細(xì)三角,方法以此類推,放射狀堆出如葵花籽般的圖案,如圖5(f)所示。

圖5 堆繡的疊放方法Fig.5 Stack up methods of barbola embroidery

2.3堆繡的堆疊制作工序

2.3.1幾何紋樣堆疊制作工序

革一等地的盛裝刺繡一般由幾何紋樣的堆繡和打籽繡共同完成。制作前,先將畫好大概布局的稿樣用米漿貼在布上,需按照繡片的尺寸大小架好長方形的竹繃子,根據(jù)事先布局完成打籽繡的部分,用塑料紙將其遮住以免被弄臟或破損。幾何紋樣的堆繡一般是在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框架里完成,是以圖案中心作為原點(diǎn),由內(nèi)向外依次鋪陳三角,最常用的是屋頂蓋瓦式堆疊方法、魚鱗式堆疊方法和葵花放射狀堆疊方法等,因布塊的顏色、折疊的方式、堆放的方法不同,而呈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的圖案效果(圖6)。

圖6 制作幾何紋樣的方法Fig.6 Methods of making geometry patterns

施洞地區(qū)的幾何紋樣中心圖案以人紋和萬字符為主,以菱形為框架,由里向外層層疊放,鋸齒狀的三角排列是其最大特色。以人紋的堆繡幾何紋樣制作為例,在圖案預(yù)設(shè)的中央墊一小塊棉布,用絎縫的方法將象征先祖靈魂的人臉紋繡出來,用鋸齒狀三角將圖案框包圍,再用長方形的細(xì)布條折疊壓在三角上,形成小菱形的外框,如此依次向外延伸,形成層次感極強(qiáng)的圖案(圖7)。

圖7 施洞地區(qū)幾何紋樣Fig.7 Geometry patterns in Shidong area

2.3.2具象紋樣堆疊制作工序

鳥紋、魚紋等具象的紋樣都有剪紙作為底樣,用平繡和堆繡共同完成。制作時,先選擇底樣的圖案,如兒童的帽子,苗族婦女會選擇對鳥等圖案來驅(qū)除晦氣,保佑自己的孩子。以鳥紋制作為例,先在底布上縫一塊白棉布,將選好紙樣假縫在底布上,鳥紋的鳥喙、鳥尾等部分用彩色的絲線平繡完成;貼一塊長方形布塊在鳥頭與鳥身之間,作為鳥頭和鳥身的界限;接著用蓋瓦片似的方式,一層一層錯落堆放完成身體的部分;身體完成后,用白色的布條沿著鳥身邊緣鑲嵌固定,遮蓋掉制作時露出的多余三角,將鳥身的輪廓凸顯出來;再用對折后的細(xì)三角尖角一端沿著圖案外圍緊密堆疊,襯托其輪廓;最后用魚鱗似的鋪陳方法把空白的地方用三角填滿。堆疊時,兩層三角布塊和四方形布塊也穿插在其中,豐富了堆繡的工藝效果。不同顏色的三角交替使用,使圖案呈現(xiàn)點(diǎn)彩般的效果(圖8)。

圖8 鳥紋的制作解析Fig.8 Methods of making bird patterns

2.4堆繡的釘線方法

不同的堆疊方法也有不同的釘線固定方法,每一針起、落的地點(diǎn),釘線的順序都有講究。如圖9(a)所示的瓦片式、魚鱗式的堆疊方法,釘線一般用三針,又稱“三針法”[5],其方法是第一針先固定三角的尖角處(1-2),再分別用兩針(3-4,5-6)固定三角的底

邊,這種方法固定圖案緊密、不松散,常用于制作紋樣的主體;兩層三角布塊、三角形和四方形組合布塊也用這種方法進(jìn)行固定,如圖9(b)(c)所示;而用來凸顯圖案輪廓的鋸齒狀排列方法則用兩針或一針完成,兩針是分別固定三角的尖角端和底邊,這種方法也是使圖案平整,如圖9(d)所示;一針法是只用一針固定三角的底端,沒有將整個三角壓死,呈現(xiàn)出更加生動的效果,如圖9(e)所示。堆繡的制作順序是由內(nèi)向外、或順著紋樣從頭至尾堆疊,每疊好一個小三角立即用針線固定,再堆疊下一個三角,這樣的堆釘方法更考驗(yàn)制作者的制作經(jīng)驗(yàn)和空間想象力。

圖9 堆繡釘線的方法Fig.9 Methods of stapling wire for barbola embroidery

2.5堆繡的整理

堆繡的整理是堆繡服裝制作的最后一個階段,一件堆繡的盛裝需要若干的堆繡繡片組合而成,繡片一般放在服裝的領(lǐng)部、肩部、袖部和門襟處,翁項(xiàng)、青杠、凱棠、地午、革一等地領(lǐng)口繡片一般為30 mm×180 mm,肩部繡片約為40 mm×280 mm,袖部繡片約為35 mm×400 mm,門襟處約為45 mm×120 mm,施洞地區(qū)的堆繡繡片只放在肩部,尺寸為35 mm×135 mm。堆繡繡片用手針固定在服裝上,繡片與繡片之間用布條和辮線的組合隔開,有時也在辮線之間加一排鋸齒狀細(xì)三角的排列或是三角形與四方形組合的排列,以豐富服裝的觀賞性(圖10)。

圖10 堆繡服裝的局部Fig.10 Part of barbola embroidery clothing

3 堆繡的演變和發(fā)展

過去許多整件的花飾都用堆繡,是頭等盛裝的標(biāo)志,苗家叫它“歐趕良”(即尖角衣),穿戴時必須釘上銀飾構(gòu)成“銀衣”[6]。由于堆花耗時太大,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整件花飾的尖角衣了,堆繡逐漸被各種刺繡代替,雖然少數(shù)老年婦女仍用堆繡做飾,但僅限于領(lǐng)部、肩部、門襟、袖子、上裝下擺,只有在滿是堆花的兒童背扇上依稀可以看到尖角衣的影子。

在眾多傳統(tǒng)的苗繡技藝機(jī)械化批量生產(chǎn)的今天,堆繡仍是一門純手工完成的苗繡技藝,這個現(xiàn)狀一方面使得傳統(tǒng)的堆繡工藝相對完整地被保護(hù)和傳承下來,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其制作過于繁瑣和耗時,會制作堆繡的人和堆繡能手越來越少,堆繡工藝正面臨著退化和消亡。在新舊堆繡服裝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原來制作堆疊的真絲緞紋逐漸被有絲綢光澤的化纖面料所替代;很多傳統(tǒng)堆疊方法現(xiàn)在已很少使用,如兩層三角布塊、三角與四方形組合等工藝;圖案紋樣的變化、堆疊的精細(xì)程度、色彩的搭配和應(yīng)用也都大不如前。所幸的是為了推動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保護(hù)傳統(tǒng)手工藝,在黔東南的各個鄉(xiāng)鎮(zhèn)舉行的活動中都有服裝展示的環(huán)節(jié),苗族女子仍然穿著堆繡盛裝參加節(jié)日,地方政府也舉辦堆繡的技藝大賽推動民族工藝的發(fā)展。

如今堆繡已從生活所需的服裝制作工藝延伸到觀賞工藝,應(yīng)用范圍在逐漸擴(kuò)大。為了方便懸掛欣賞,堆繡制成的工藝品改變了傳統(tǒng)堆繡的尺寸,在更大的布幅上進(jìn)行創(chuàng)作,也增加了很多生活化的新的圖案紋樣,色彩更加鮮艷、活潑,給人強(qiáng)烈的視覺沖擊力。但在商品化過程中,由于幾何紋樣過于繁復(fù)和費(fèi)時,這一典型的堆繡紋樣在工藝品制作中被棄用,失去了精華的現(xiàn)代工藝品不如傳統(tǒng)堆繡技法豐富,藝術(shù)價(jià)值也大打折扣(圖11)。

圖11 現(xiàn)代堆繡工藝品Fig.11 Modern barbola embroidery handicrafts

4 結(jié) 語

通過實(shí)地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黔東南清水江一帶的堆繡工藝獨(dú)特而精美,有極強(qiáng)的裝飾性。堆繡的制作從織物的處理開始,要經(jīng)過圖案紋樣選擇、堆疊、固定、整理等多個工序。尤其是堆繡圖案排列的形式多樣、堆疊的層次錯綜復(fù)雜、色彩絢麗豐富,不同地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色,堪稱少數(shù)民族手工藝的瑰寶,對現(xiàn)代民間工藝美術(shù)的創(chuàng)作極具借鑒意義。然而堆繡工藝的生存狀況卻不容樂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村寨里從事堆繡制作的人越來越少,工藝也在慢慢退化,在商品化過程中,堆繡工藝中最精華的部分正在丟失,它的保護(hù)與傳承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xiàn):

[1]陳榮.中國貴州民族民間美術(shù)精粹[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4:10-12.

CHEN Rong.Chinese (Guizhou) Essence of Folk Arts[M].Guiyang:Guizhou People Press,2014:10-12.

[2]曾憲陽,曾麗.苗繡[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56.

ZENG Xianyang,ZENG Li.Miao Embroidery[M].Guiyang:Guizhou People Press,2009:56.

[3]馮驥才.中國民間美術(shù)遺產(chǎn)普查:貴州卷[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17-18.

FENG Jicai.The Census of Chinese Folk Art Heritage:Guizhou[M].Beijing:Huaxia Press,2007:17-18.

[4]鳥丸知子.一針一線:貴州苗族手工藝[M].蔣玉秋,譯.上海:中國紡織出版社,2011:27.

TOMOKO Torimaru.One Needle,One Thread:Guizhou Miao (Hmong) Embroidery and Fabric Piece Work from Guizhou,China[M].Translated by JIANG Yuqiu.Shanghai:China Textile &ApparelPress,2011:27.

[5]佚名.堆繡層層疊疊的排列之美[J].中華民居(中旬版),2012(10):18-19.

Anon.The banked arrangement beauty of the piling stitch [J].China Homes(the Midmonth Version),2012(10):18-19.

YANG Changguo.Miao Nationality Costume:Signs and Symbols[M].Guiyang:Guizhou People Publishing House,1997.

DOI:10.3969/j.issn.1001-7003.2016.01.005

收稿日期:2015-04-24; 修回日期:2015-12-11

基金項(xiàng)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fèi)專項(xiàng)資金項(xiàng)目(XDJK2014C124)

作者簡介:高燕(1982—),女,講師,主要從事西南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TS941.742.816;J523.6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003(2016)01-0021-05引用頁碼:011105

Investigation on barbola embroidery technique of Miao nationality in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GAO Yan

(College of Textiles & Garment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6,China)

Abstract:Barbola embroidery is one of the Miao embroidery technologies popular in Miao villages in Qingshuijiang Region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which lacks research and protection.This paper explores barbola embroidery proces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focuses on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for barbola embroidery,studies and summarizes multiple barbola embroidery making elements,multiple stack methods of barbola embroidery patterns and stapling wire fixation methods of barbola embroidery making and process variations and technological process of different barbola embroidery patterns in different regions,and conducts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ao barbola embroidery process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especially the change of barbola embroidery materials,dimension,pattern,color and production process in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Key words: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Miao nationality; barbola embroidery; field investigation;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猜你喜歡
田野調(diào)查傳承保護(hù)黔東南
遇見黔東南
詩書畫苑
尋味貴州——黔東南
廣東粵語發(fā)展及嶺南文化的傳承保護(hù)策略探究
人格權(quán)平等的法人類學(xué)關(guān)懷
阜陽民間剪紙藝術(shù)的審美性及傳承發(fā)展探析
人類學(xué)的研究方法與反思
簡論區(qū)域民族音樂田野調(diào)查研究方法
民間組織在粵劇傳承保護(hù)中的作用分析
古村鎮(zhèn)調(diào)查法在高校教學(xué)中的應(yīng)用現(xiàn)狀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