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
【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它沖破了以 “灌輸”知識為主的傳統(tǒng)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重視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本文綜述了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淵源、發(fā)展歷史、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和水平和基本教學思想。
【關鍵詞】建構主義 以人為本 國內外現(xiàn)狀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內容
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由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演變而來,她認為在建構主義指導下有一套全面有效的認知學習理論,并且個體認知的發(fā)展在學習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我們回答了兩個問題,即什么是學習?如何進行學習?
什么是學習?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獲得知識不是因為教師的傳授,而是學生特定的社會文化下,收集知識信息,借助他人幫助,來建構知識的意義,獲得新知識。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包含了: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情境、有關資料方面的協(xié)作、與教師及其他幫助者的會話和事物本身相互聯(lián)系的意義建構這四個要素。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意義的建構過程,這種意義建構的過程在大腦中長期存在的形式就是“圖式”,“圖式”是指學習者個體對事物的知覺理解和思考方式。因此,學習者建構新知識意義的能力決定了學習知識的多少。
如何進行有效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在學習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但也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意義建構的促進者是教師,意義建構的信息加工主體是學生。學習者想要成為主動地意義建構者就必須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主體作用,學習者要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去建構知識的意義,學習者要主動收集有建構意義的相關資料和信息,并假設再論證。最后學習者要把學習內容與已知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找出建構的意義,這個過程中要懂得互相“協(xié)作”。教師作為意義的建構者,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啟發(fā)動機,要創(chuàng)建學習情境和提示連接線索,要組織協(xié)作學習和展開討論。
二、建構主義的教學思想
建構主義的教學思想可以從建構主義知識觀、建構主義學習觀和學生觀,師生角色和學習環(huán)境五個方面來體現(xiàn)。建構主義知識觀: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解釋和假說,可以隨著人們認知的深入不斷地改寫和升華;知識不能提供問題的解決途徑,只有對具體問題的原有認知結構再加工和創(chuàng)造才能解決問題;學知識是學習者在特定的學習過稱中,基于自己的經(jīng)驗來建構意義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觀:學習需要學習者主動地建構新知識的意義;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選擇和加工處理外部信息,在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中獲得意義。建構主義學生觀:學習者在進入學習情境前會基于已有的經(jīng)驗和憑借個體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和假設;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在原有的知識上生長新知識,處理和轉化新知識;建構主義鼓勵學生這個共同體相互交流和質疑,注重個體的認知結構的自我發(fā)展;學生要主動收集和分析相關資料,提出假設并驗證假設,聯(lián)系和思考已有經(jīng)驗,協(xié)作互動。師生角色的定位:教師應該是學生建構意義的支持者和指導者,應該多激勵學生自我控制,從多角度來解決問題,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關心其情感態(tài)度;教師應當組織和引導協(xié)作互動學習,幫助其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主義的學習環(huán)境: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知識是在情境、協(xié)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理想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下通過建構意義獲得的。
三、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和水平
在國外,J.Piaget、O.Kernberg、R.J.sternberg、D.Katz和Vogotsgy對建構主義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們也是建構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最早是由瑞士有名的心理學家Piaget提出來的。他提倡“發(fā)生認識論”,她認為兒童認知的發(fā)展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過程。他的基本觀點是兒童通過與周邊環(huán)境相互作用來完善自身認識結構,構建外部新信息。并提出其中存在“同化”與“順應”兩個認知過程。他確信知識是在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這也是一個雙向的建構過程。在“認知結構說”的基礎上,Kernberg在Piaget對認知結構的性質和發(fā)展前景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究; sternberg和 Katz認為在認知結構的過程中個體的主動性起關鍵作用。Vogotsgy提出了“文化歷史發(fā)展理論”和“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他認為個體應該在有利于的社會文化歷史環(huán)境下學習?!白罱l(fā)展區(qū)”就存在于這兩個水平之間?!白罱l(fā)展區(qū)”強調學習過程的本質是在于激發(fā)潛在的心理機制。這些都使得建構主義運用到教學中的理論更加豐富和完善。建構主義流派眾多,理論內容也極其豐富,但都認為知識是學習者主體主動地建構意義的過程。
在國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中小學教學中被實踐得并不多。構件主義符合新世紀教育體制改革后強調素質教育的,建構主義在我國起步比較晚。1993年,王德春教授發(fā)表《論建構語言學》,之后陸續(xù)出現(xiàn)了有關建構主義在外語教學中應用的文章。這些研究者對該理論在外語教育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并就建構主義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原則。但在他們的論述中,部分的方法和原則有些模糊,甚至存在一些錯誤的地方。
四、結語
本文旨在通過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和教學思想的全面介紹,闡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學工作中的學生觀、學習觀、知識觀、教師角色和學習環(huán)境等五個方面的指導作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外語教學增添了新的視角,也是英語教學改革獲得成功的關鍵,掌握這些思想和理論就能夠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提高綜合應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Catherine Twomey Fosnot.Constructivism:Theory,Perspectives,and Practice[M].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6.
[2]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