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靜芳
【摘 要】 在傳授英語知識和英語文化的同時,英語教師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而要培養(yǎng)他們跨文化交際意識就必須從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敏感性入手。本文即詳細闡述了新形勢下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敏感性培養(yǎng)的策略。
【關(guān)鍵詞】 高校;英語教學;文化敏感性;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8-0-01
一、文化敏感性概述
簡言之,文化敏感性主要是指人們感知或者接收其他文化的能力。文化敏感性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學畢業(yè)生如果選擇在外企工作就很可能被分配到駐外分支機構(gòu),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如此一來他們在國內(nèi)形成的一些文化價值觀念就會受到異地文化的挑戰(zhàn)。如果對異地文化不是特別的熟悉,大多數(shù)人就會按照自己固有的觀念辦事,這樣就會出現(xiàn)交流障礙,給自己的工作帶來麻煩。一個文化敏感度較高的人不會盲目地按照自己固有的價值觀念做事。他們會采取一些相關(guān)的策略來彌補這種文化之間的差異,觀察當?shù)厝说难孕信e止、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對自己固有的文化價值觀念進行調(diào)整以適應當?shù)氐纳瞽h(huán)境。
二、高校英語教學文化敏感性培養(yǎng)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師重視程度低,培養(yǎng)方法單一
由于文化敏感性往往不在考試范圍內(nèi),許多英語教師沒有對文化敏感性的教學引起重視,雖然文化敏感性的講解是可以運用到多種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如運用圖片、多媒體等,也可以加入互動討論的環(huán)節(jié)。然而,在進行這部分內(nèi)容的實際教學時,教師往往采用簡單講授的形式,其結(jié)果往往事倍功半,不僅沒有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反而導致學生心生厭倦,甚至自暴自棄。
(二)培養(yǎng)素材不足
文化敏感性的內(nèi)容包含不同國家的服飾、語言習慣等非語言知識,又包含不同的語言風格和意義、問候方式、社交禮儀、委婉語的用法等跨文化差異,還涉及到不同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等文化背景的差異。文化敏感性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素材也非常多。然而,目前學生的英語教材中關(guān)于文化敏感性的素材非常少,且往往只是只言片語,不成系統(tǒng),學生難以通過閱讀教材素材真正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一方面,教師往往沒有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背景教學產(chǎn)生重視,沒有在教材的基礎(chǔ)上對學習內(nèi)容進行補充。另一方面,即使教師進行了文化敏感性的補充和拓展,但受個人能力限制,往往無法形成全面、完整、系統(tǒng)的文化敏感性的素材,這就大大限制了英語教學文化敏感性培養(yǎng)的教學效果。
三、新形勢下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敏感性培養(yǎng)
(一)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
1、詞匯教學
詞匯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英語學習具有構(gòu)建性意義。詞匯中包含著大量的直接信息,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詞匯中包含的文化特色更是英語國家文化傳統(tǒng)、歷史典故的展示。因此,教師必須注重基礎(chǔ)性的詞匯教學,以使學生通過詞匯學習深入理解文化的差異,培養(yǎng)和鍛煉跨文化交際能力。
如詞匯“senate”,翻譯為漢語是“參議院”,而中國并不存在“參議院”的概念。此時,教師就要為學生進行詳細的講解,以便于學生深入了解參議院是西方的立法機構(gòu)──國會的兩院之一,另一院為眾議院,美國每一地區(qū)在參議院中均有兩位議員作為代表,與各區(qū)人口無關(guān),從而了解其中的文化差異。
2、對話教學
對話教學是培養(yǎng)、鍛煉和提高學生英語交流能力的主要方式。在交流中,學生能夠自行組織語言,鍛煉和提高英語運用能力。
英語與中文的語法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就直接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比如英語中“How are you”一句,按照中國語法進行翻譯為“怎么是你”,從單詞來分析,“how”意思為“怎么”,“are”意思為“是”,“you”意思為“你”,連接起來確實為“怎么是你”,但在英文中表達的意思卻是“你好嗎”,這就是語言上的差距,教師需要對這種語法差異進行深入的剖析,以便讓學生用英語思維來理解英語。
(二)合理調(diào)整教材內(nèi)容,增加文化知識比重
要增強英語教學文化敏感性的培養(yǎng),就必須增加文化知識教育在教材中占據(jù)的比重,為學生獲取充足的文化知識提供必要的途徑。
比如,在閱讀教材中,應該適當增加一些關(guān)于中西方文化對比的內(nèi)容,使學生在進行閱讀練習的時候就能獲取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在綜合性的課本或者讀物中,設(shè)置相應的道德倫理部分,使得學生能夠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的社會觀念、價值取向;對于音樂、體育、科學等教材,則可以通過講解西方音樂發(fā)展歷史等方式,加強學生對西方人文藝術(shù)的了解和認識,介紹相應的西方體育名人以及國外的先進技術(shù)等內(nèi)容,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增進對西方文化、社會、科技的了解,從而更好地將文化背景知識運用到英文學習中,避免出現(xiàn)文化沖突。
(三)創(chuàng)設(shè)跨文化情境,注重跨文化交流
1、講究實際,遵循“實用性”原則
語言產(chǎn)生于生活,又是為生活服務的,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應付考試,而應該深入到生活中,加以實際操練,學會在生活中實際感悟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化風俗習慣,將英語用到實處,發(fā)揮英語學習的實用性。
2、講究有序,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應該遵照一定的程序,讓學生有條不紊地進行系統(tǒng)化的學習。英語的學習必須從基本知識的循序漸進提升到高級語法知識,教師需要按照不同的語言功能,從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地深入到英語教學中,讓學生有步驟、有條理地學習,“學懂”英語,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3、講究價值,遵循“思想性”原則
語言的學習并非是簡單的語句復述,高校學習階段,學生的價值觀正處在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之中,語言思想性的培養(yǎng)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在文化的學習中為學生滲透思想性,從根本上讓學生理解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差異。
(四)進一步完善語言學習考核制度
通過設(shè)置不同的階段性考核制度,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及時收到教學反饋,能夠有針對性地對學習中存在的不足進行補充和完善,從而使英語教學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能夠最終服務于英語基礎(chǔ)知識的學習,鞏固學生對詞匯、語法等基本語言學習知識的掌握。
四、結(jié)語
綜上,隨著人們對英語教學方式研究的關(guān)注,越來越多地認識到文化敏感性的匱乏對英語學習帶來的阻礙。因此,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應該增加對英語文化敏感性的培養(yǎng),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視野,增強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朱曉丹.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03)
[2]秦俊.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