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黃萌生
獨釣寒江雪
——走近當代雕塑家曹俊亮
[回族]黃萌生
走進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學會雕塑專業(yè)委員會會員、當代著名回族雕塑家曹俊亮先生的工作室,有種跨進太陽山滿眼寶貝的感覺。迎面墻邊一幀古樸的木雕,帶著中國工藝大師蠢瘋獨特的風格,上有著名作家趙中森老師灑脫的書題:獨釣寒江雪。它仿佛是這滿屋雕像、小樣(雕塑草稿)、圖片、題詞的注釋,又是這小小工作室主人的人生寫照。
中森老師曾為這位雕塑家老友操筆塑像:
如今面對這一斑駁陸離之世界,大曹身心只有兩組單色:紅與白。
紅:他耳鬢廝磨的泥土和藝術家的熱血與激情;
白:為作品造型石膏以及創(chuàng)造者的傲骨與堅定。
緣
2014年,是七十歲的曹俊亮藝術碩果大豐收的黃金階段:他為江澤民和朱镕基的老師、被稱為“大師的大師”的顧毓琇先生創(chuàng)作的雕像,卓然矗立在中央音樂學院;他的肖像作品《穆青》和《焦裕祿》分別刊登在《中國民族博覽》封面及《新華文摘》上;被譽為“黃河風”的作品《正月》入選2013河南“藝術之聲”雕塑雙年展;他創(chuàng)作的《廣場舞大媽》正在鄭州雕塑公園快樂亮相……
他在回望中又看到了年輕時那縷金色的陽光。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清晨,已過而立之年的曹俊亮興沖沖去開封群藝館開辦的美術班報名學畫油畫。離去時,他無意間向隔壁的雕塑班掃了一眼,陽光暈染在一座座白色的石膏雕塑上?!澳切┦嘞窬拖窬哂徐`魂?!彼貞浾f。它們一下子抓住了他的心,他就這樣默默地凝視著與它們對話:兄妹眾多清貧中的童年,父母哀愁的眼神,十五歲回族少年獨自趕著上百只羊徒步去鄭州的路上,黑夜、疲倦與“一趟能多賺十幾塊錢”的信念,還有挖井、踩水車、賣菜、當木工,年紀輕輕卻過早體驗到的酸甜苦辣人生……他不想重復父輩一眼可以看到頭的日子,木訥寡言的他,總憋悶著一種沖動,總想表達內心某種說不清楚的東西,因此,他走到哪里都喜歡在墻上地上畫。當以往生活的碎片在眼前閃回時,他突然明白,他今生就要和這最平常卻也最神奇的泥巴石膏結緣了。
曹俊亮崇拜古代那些無名的優(yōu)秀民間工匠,手中同樣捏的是泥巴,有的只能用模子拓出僵硬的土坯,而他們卻憑借想象幻化出一個個活生生的藝術生命。曹俊亮說,這就是他為什么癡迷于雕塑藝術的唯一原因。
雕塑不是舶來品,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東方藝術,我們的祖先,用靈慧的雙手和一顆大智的心,賦予泥土生命,從傳說中的女媧摶土造人,到敦煌石窟、龍門石窟,以及全國各大寺廟眾多的精美佛像。但中國的雕塑,往往創(chuàng)造的是一個虛空浪漫的“神”的世界。人生經歷毫無浪漫亮色的曹俊亮,他看到的、觸碰心靈的卻是人,普通的鮮活的人及“人中的昆侖”——那些名家大師,他選擇的主攻方向,就是雕塑領域里最復雜、難度最大的人物肖像。
從開封大相國寺藏經樓東院(當時市群藝館所在地),由畫家徐玉慶、雕塑家景新生老師引導他第一次觸摸紅泥,已近四十個春秋。曹俊亮艱難跋涉著,掙扎著,思考著,卻不曾動搖過,一如孤寂星光中趕著羊群一往無前的十五歲的少年。為了彌補先天不足,他六次自費赴京參觀美展,登門尋師苦讀,四十一歲時,報考了河南大學夜大美術專業(yè)班,如饑似渴地系統(tǒng)學習,使他的藝術造詣有了質的提升。當年群藝館雕塑班五十多位師兄弟們,早已各奔東西,只有大曹仍心無旁騖地堅守于這紅與白的藝術世界。正如他的好友、《汴梁晚報》原總編金聚泰老師所言:雕塑已成為他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天不摸那些泥巴,不到工作室里這里捏捏,那里挖挖,刮刮擦擦或拍拍打打,他的手就好像沒地方放,人就像丟了魂似的。他那雙管道工粗糙的大手,入夏還殘留的凍瘡的疤痕,以及那斑斑點點、層層汗?jié)n的工作衣,無言刻畫著這位穆斯林漢子殉道般執(zhí)著的細節(jié)。
悟
河南省美術家協(xié)會雕塑委員會原主任、著名雕塑家吳樹華先生在《曹俊亮雕塑作品集》序言中,中肯地評價說:
曹俊亮的肖像雕塑以其“形神兼?zhèn)洹薄ⅰ拌蜩蛉缟毕碜u天下。這八個字名副其實,概括了他肖像雕塑的特征、藝術造詣和他在肖像雕塑上的成就。他是人們心目中的肖像大師……肖像在雕塑創(chuàng)作這個專業(yè)領域中是個峰頂,可他常常使人覺得他舉重若輕,同時又理所當然。
2009年,臺灣《中國時報》等兩岸多家媒體聚焦一重大事件:
12月14日,伴隨著一架載有“中原文化寶島行”代表團的飛機在臺北機場降落,由河南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光春率領的“號稱帶著一百六十億元商機來臺灣的河南團,昨天晚間參加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的晚宴,河南團送給連戰(zhàn)一個超大的禮物,就是連戰(zhàn)的雕像”。雕像“栩栩如生”,“掀開紅布的這一刻,全場發(fā)出驚呼聲”,“就連一旁的連方瑀(連戰(zhàn)夫人)也好奇(地)仔細研究”。雕像由開封“雕塑名家曹俊亮親制”。
連戰(zhàn)的這尊頭像雕塑,曹俊亮創(chuàng)作于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先生,開始了在大陸為期八天的和平之旅,曹俊亮時刻關注著那一行不同尋常的歷史足跡?!叭魏我粋€愿意為中華民族的利益做出貢獻的人,都應該獲得人們的敬意?!彼颂煲挂岳^日,創(chuàng)作出連戰(zhàn)主席個性鮮明的塑像,山巖般上升的基座,烘托出連戰(zhàn)睿智親切的笑容。曹先生說:“只有具備人物個性,折射出人物的時代共性,才是肖像雕塑藝術的‘創(chuàng)新’。”
與連戰(zhàn)同樣是政治家,金泳三總統(tǒng)的雕像,莊重大氣,有著韓國人的含蓄與自信。當金泳三的塑像隆重安放在其家鄉(xiāng)“金泳三紀念館”時,金泳三率夫人、外孫女在其銅像前盤桓良久,親切合影。精于漢學與書法的韓國碑林博物館館長許由先生,欣然為曹俊亮先生寫下了“真玉泥中異”五個大字,這與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們稱贊大曹是“埋在土里的金子”異曲同工。
曹先生的工作室木架上還昂立著乒壇名將瓦爾德內爾、末代皇帝溥儀之師陳寶?。ìF(xiàn)立于福建陳寶琛故居)、人民日報原社長邵華澤、八一電影制片廠大導演翟俊杰、文化愚公李公濤等雕像,最吸引我的是,其人物肖像在生動準確的“形似”基礎上,從五官及面部表情中透出那種獨特的情感、氣質、神韻及豐富的文化內涵。
而曹先生卻特別鐘情于塑像的草稿——窗臺上木格里近百個泥塑的小樣。他說,越是主要的,恰恰是次要的;越是次要的,反而是主要的??磥聿黄鹧鄣牟莞?,體現(xiàn)了作品的形與勢,是雕塑的構圖、重心、比例、結構、虛實關系、軟硬對比等的整體構思,面部表情與五官不是硬安上的,而是草稿的形與勢以及整體關系下自然的流露與表現(xiàn)。細看那六七公分高甚至可以在手中把玩的小泥塑,個個面目不清卻栩栩如生,動感強烈,似乎只需曹先生略加點睛之筆,便活脫脫地出現(xiàn)在你面前。這也許是吳樹華先生所說的“舉重若輕”和“理所當然”吧。
曹先生對雕塑有一種生死之悟。2003年,一場大病讓曹俊亮一頭栽倒在街頭。家人和朋友們?yōu)樗?lián)系到北京手術治療。臨行前,他對著鏡子,認真審視著,第一次給自己塑像?!叭f一手術中出現(xiàn)什么意外,也給孩子們留個念想吧。”他的臉上是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似的從容,內心中卻涌動著一種不甘:這不能是最后一次吧,我才剛剛在那紅泥巴中找到感覺,看到希望?。≡谟H人們關切驚喜的目光中,他術后醒來,想做的第一件事,仍是他的雕塑。與死神擦肩而過,讓他更深切地感悟到生命的意義,從而他把人生的哲思、藝術的領悟及發(fā)掘創(chuàng)作對象的靈感,全融入他的雕塑創(chuàng)作中,達到了一個嶄新的藝術高峰。
所以,當中央美術學院侯一民副院長看到曹先生的作品時,眼前一亮,感嘆地說:“目前國內搞肖像的雕塑家,能達到這樣寫實能力的人不多了?!?/p>
還必須提及的,是曹先生其他極具特色的人物及城市雕塑。早期以兒子為藍本、活靈活現(xiàn)的《小淘氣》,入選第二屆中國青年美術作品展;長江抗洪時驚心動魄的《搶救》,入選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充滿情趣的《迪斯科》,端莊靜坐的《西施》,狂放動感的《梁山好漢》……還有一尊構思巧妙的雕塑《天梯》,以書籍造型層疊盤旋組成上升的階梯,陽光照耀下猶如優(yōu)美的琴弦,寓意深刻而余韻悠長。我想,如果在綠樹掩映下的校園,有這么個詩意的小景,陪伴朗朗讀書聲,該是多么雋永美好的畫卷??!
情
自學成才且不善言辭的曹俊亮,曾作為特聘教授,站在鄭州某國際藝術學院雕塑系的講臺上,并意外地贏得了一致贊譽。富有創(chuàng)作經驗的他,課堂別具一格,動口又動手;作品分析時,師生互動頗是熱鬧;輔導課上,他指了指漂亮女生手上的兩枚戒指,風趣地說,會沾上泥的。女生當即紅著臉兒取下了戒指。他對雕塑的一往情深、樸實與堅實的藝術作品和人品魅力,征服了眾多學子。教學課程結束后,學生爭著和老師合影,還跑到開封他的小屋拜訪求教,他的手機里至今保存著同學們感人肺腑的短信……而曹老師留給學生的贈言,也是他內心的獨白:用心用情,用樸素的審美意識和崇高的藝術境界,去發(fā)現(xiàn)美,去創(chuàng)造未來!
為給從開封走出的中國“新聞泰斗”穆青先生雕塑頭像,曹先生觀看大量穆老的照片、錄像、生平資料和著作,他要細悟、讀懂穆青,提煉出最能表現(xiàn)他性格特點的精彩瞬間。
他否定了一次次構圖??鄲灂r,穆青探望母親時的一張小照片,點燃了他靈感的火花:“勿忘人民”的穆青,他的激情和淚水,一次次灑在血染的大地上和人民英模代表的心靈深處,而“人民”這一高天厚土,又滋養(yǎng)鑄造了他筆下華章的靈魂。與有的“高大上”般、一味豪邁的雕像不同,曹先生展現(xiàn)的穆青,兩眼微微向下,目光和悅,智慧的額頭,親切的笑容,似乎在傾聽基層百姓心聲,又仿佛還在深情訴說:“我是中原的兒子,我的心和那片土地魂牽夢縈?!庇簿€條豐碑般的泥土基座與柔和的微笑形成呼應對比,更映照出其人格的偉岸與磊落。難怪有位七十多歲的新華社老記者,情不自禁地湊到這尊塑像前說:“老頭兒,還記得我嗎?還記得那次咱們一塊兒下去采訪的事嗎?”說者與聞者無不動容。
2010年10月,著名作家姚雪垠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暨姚雪垠銅像揭幕儀式在姚雪垠的故鄉(xiāng)鄧州市隆重舉行,曹俊亮先生創(chuàng)作的姚雪垠半身銅像,準確而傳神地雕塑出“文壇飛將”(茅盾先生為姚雪垠題詞用語)的風采;而此前他精心雕塑的中國木刻運動先驅劉峴肖像,獲得了其女兒王人殷老師的衷心贊美:“形神兼?zhèn)渖癫娠w揚”,2010年被中國美術館借展?!斑@兩位從開封走出的、又都得到過毛主席批示的名人雕像,我都完成了?!辈芟壬届o中透出深情和自豪。
他真誠感謝在藝術之路上指點他幫助他的每一位老師、朋友和親人,感謝他所在的河南省計算機研究所,一直提供給他十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小小斗室使他有了立“錐”之地和馳騁想象的大舞臺。作為平民藝術家,他“得學會咬緊牙關,得不斷去舔干裂充血的嘴唇,得善于咽下屈辱與辛酸”(趙中森語)。
如今,眾多雜志媒體都報道了雕塑家曹俊亮的藝術成就及作品,但曹先生并未陶醉。1944年出生的他,常常感到時間的緊迫,生命的可貴,他也是一尊高大、堅韌的雕像,更像魯迅筆下沉默的“過客”,在滿是荊棘和鮮花的藝術追夢之路上仍奮然跋涉。
《在場的信仰》出版發(fā)行
馬建福博士最新創(chuàng)作的人類學散文隨筆集《在場的信仰》,日前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全書以日常生活中的香港社會為背景,以香港穆斯林文化為主線,以人類學常用的觀察、參與觀察、訪談以及深度訪談為資料收集方法,通過動態(tài)描述和在場書寫,把與香港穆斯林有關的清真寺、墳地、生活社區(qū)等做了詳細的記述。此外,該書還書寫了作者與部分香港人交流交往過程中的一些經歷。書中細膩的描述,把香港穆斯林的文化與社會的點點滴滴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是理解文化與社會、不同文明交流與互動的參考讀本。
本書16開本,236頁,定價26元,有需要的請與寧夏人民出版社聯(lián)系,聯(lián)系電話:0951-5066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