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東
1初遇問題,引發(fā)思考
一次在給學生上習題課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問題(八年級物理《補充習題》),對此學生有各種不同的反應,并且各執(zhí)一詞,就很好奇,一道題目能夠引起眾多學生的興趣,不得不說這一道題目是相當?shù)某晒?
當時并沒有想要控制學生從而去掌控課堂,相反讓學生分成小組去討論交流和思考,去分析看待問題,當然,也有學生請老師來給同學們分析.
教師此時不要急于去分析題目,而應該對學生們說,大家審題的時候要把題目中的條件都抓住,于是放手讓學生們?nèi)忣}交流.筆者往往都是快速地把題目中的題干給學生拎出來,然后讓學生去做,從而在課堂上能夠完成教學任務,直到有一次,幾個孩子跑來說,希望老師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問題,他們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去解決問題,這讓筆者停下了教學步驟,去思考學生的話語,的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路走下去,教師應該是引導者而不是掌控者.
2廬山真面,緣來于此
例1長試管里裝有適量的水,將玻璃管從豎直位置順時針轉(zhuǎn)過一個小角度,使玻璃管稍有傾斜(水未從管口處流出),此時水對試管底部的壓強將[CD#3]豎直時水對試管底部的壓強(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說實話這道題目,真的沒有什么難度,但是學生在八年級下學期學習壓強的知識,對于力學知識所需要的思維能力還是比較欠缺的.
大概五六分鐘之后,筆者示意學生停下,并請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站起來說,水對試管底部的壓強不變.有的學生立刻反駁,筆者擺了一下手,示意不要打斷這個學生,這個學生可能被反駁說不對,有點羞赧,害怕自己真的說錯了,低著頭,沒有再說下去.
筆者鼓勵他說,對于這道題目,每個人都在心中有一個自己的答案,都有自己的理由,無論對錯,這個理由都是自己心中的答案,對了,說明自己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若不對,可能理解有了偏差,再回到正軌,并進行比較,那么,筆者想,收獲應該更大,同學們覺得呢?
筆者說完,這個學生看著老師,鼓足勇氣說,因為水是適量的,并且試管傾斜沒有水從試管里面流出來,水這種物質(zhì)也沒有改變,所以對試管底部的壓強不變.
筆者說,這位同學說的很好,從自己的理解角度嘗試去分析解答問題,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然后,筆者又征求了其他一些學生的觀點,最后幫助學生總結(jié)了兩種觀點,即:一種認為是不變的,另一種認為是變小的.
3回歸本質(zhì)、實驗彰顯
筆者問學生,物理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學生回答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筆者又問學生,那老師就是只對你們說說而已嗎?[HJ1.35mm]
學生又回答,不是.筆者接著問,不是,那是什么?學生一起回答說,做了大量實驗從而抽象概括歸納出來的.
這樣順理成章,接下來就做一做這個實驗.
因為試管口比較小,液體壓強計進不去,筆者讓學生思考.學生思考完告訴筆者說,可以用大的塑料瓶代替.于是,筆者就帶著學生們做了這個實驗.最終發(fā)現(xiàn),傾斜之后,雖然水沒有溢出,但是水對塑料瓶底部壓強變小了,也就是說水對試管底部壓強在變小.
4拓展思維、提高能力
得到了實驗結(jié)論之后,筆者并沒有就此終止關于該問題的討論,筆者問學生,從實驗中我們得到了結(jié)果,那么大量的實驗結(jié)果總結(jié)出了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關系式,那么這個公式能不能應用到實際問題中來呢?
我們知道液體壓強公式為p=ρgh,在這里因為水的組成和地理位置沒有變化,所以ρ與g不變,而在試管傾斜之后,水的表面積變大,而水量沒有改變,即是水體積不變,所以水的高度變小,即h變小,最終水對試管底部壓強變小.
5實踐體驗、感受物理
我們在上完壓力新課之后,學生知道物體受到擠壓都會發(fā)生形變,一些形變可以通過肉眼看到,一些卻不行,組織學生對肉眼看不到的形變進行思考探究,如何來證明它確實是發(fā)生了形變呢?
首先,例舉了一個之前學習的聲音的三要素中,鼓面振動時通過發(fā)聲使碎紙屑跳動,研究鼓面振動振幅的例子,然后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去研究玻璃瓶受力被擠壓是否發(fā)生形變.
學生自己動手設計了實驗方案.
實驗原理:玻璃管中液柱變化.
實驗器材:玻璃汽水瓶(其上半為小口圓柱,下半為大口圓柱),玻璃管,紅墨水,橡皮塞,白紙.
實驗步驟:(1)將紅墨水裝滿玻璃瓶;(2)將帶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進玻璃瓶口,使之緊密結(jié)合;(3)將白紙放在玻璃管后,反襯出液柱,擠壓玻璃瓶并觀察液柱變化;(4)總結(jié).
設計好了實驗方案,學生做實驗,看到了液柱的變化,用的力越大,液柱.
上升越高,說明玻璃瓶形變越大,學生也切身感受到了物理實驗的美妙,增強了他們的實驗能力,提高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更加感受到物理學科之美.
往往在大家都開心的時候,會有人“打破這個氛圍”,一個學生此時突然提出了疑問,也許這不是玻璃瓶受擠壓發(fā)生形變而改變液柱高度的,因為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人手的溫度比瓶子和水的溫度高,水受熱膨脹也會使液柱升高.說到這,學生們都沉下聲來開始思考,對呀,受熱也會導致液柱升高,那還不能說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那怎么辦呢?
這個時候,學生開始著急了,想這想那,發(fā)現(xiàn)沒法解決,都看著筆者,筆者說既然這樣液柱升高可能有兩個原因,那么
如果液柱下降呢?學生說,液柱下降就肯定不是受熱膨脹而只能是發(fā)生形變了.于是接下來就好辦了,學生想到了換成扁口的白酒瓶來做這個實驗,擠壓玻璃瓶正反兩面時,液柱升高,擠壓酒瓶兩個邊緣時,液柱下降,從而排除了受熱膨冷縮原因的影響,確定了最終結(jié)論,玻璃瓶受力發(fā)生形變.
在實踐教學中,遇到問題,作為教師不能簡單地告訴學生結(jié)論,是怎么樣的,而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么是這樣的,它又是如何變化的,建立起學生的學習行為,培養(yǎng)鍛煉其思維能力,尤其是一些抽象的事例.在課堂上,要留有討論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發(fā)言的機會,做到既當老師,又當朋友,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這樣學生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發(fā)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