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葉珠
【摘 要】“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為了改變牽著學生走路的狀況,使課堂上要由重“教”向重“學”轉(zhuǎn)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教學過程的機會,激活每一位學生的思維因子,以此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這樣把教學的注意力從教師自己講得如何,轉(zhuǎn)移到學生學得如何,才是教學的本質(zhì)追求,也是有效課堂的保證。
【關鍵詞】以人為本 課堂 教學 有效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7-0262-02
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題海戰(zhàn)術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課堂是提供給教師表演的舞臺,學生的成績是教師教學水平的反映,顯然整個教學活動是圍著教師轉(zhuǎn)的,最終教師累、學生苦、家長難,可謂重負低效。隨著時代的改變,社會的進步,對培養(yǎng)人才的要求也有了質(zhì)的提高。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讓我們感受到課程改革正邁著堅定的步伐朝前進。其中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課改的重大突破,也是時代不斷發(fā)展、不斷進步的產(chǎn)物。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有效的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tǒng)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為此構(gòu)建有效課堂的宗旨必須是“以生為本”,激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前提,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重點,讓學生在課堂上愿意學,喜歡學,懂得學,努力為學生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為進位而退位
教育家第斯多德曾說:“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去發(fā)現(xiàn)真理?!痹谡n改下普遍教師都知道要進行角色的轉(zhuǎn)換,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但在實踐這轉(zhuǎn)換卻不是容易的事情,要求教師必須大膽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教師必須學會“退位”,轉(zhuǎn)教為導,把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作為教育的切入點,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學生的個人經(jīng)驗,重視他們的情感和意見,充分體驗學生的主體地位。
作為數(shù)學老師,不可不認識徐長青這位著名的特級教師,其中徐長青老師講授《重復問題》這節(jié)課更是讓人記憶猶新:有3個學生玩搶凳子游戲,有4個學生玩石頭剪刀布游戲,卻只有6個學生,學生在徐老師的調(diào)控下矛盾升級,這時老師卻撒手不管了,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此時學生的思維被老師完全調(diào)動起來了,每個學生都在想辦法,最終在老師一點提示都沒有的情況下,學生想到了把重復參加兩個游戲的那個同學都套在了表示不同游戲的兩個呼啦圈里,此時全場掌聲雷鳴?!缎抡n標》強調(diào)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但沒有教師的退位怎樣成就了學生的進位呢?徐老師敢于放下姿態(tài),讓學生感受到充分的尊重,以及平等的待遇,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敢于質(zhì)疑,敢于向老師提出自己的觀點,形成師生相互學習、共同切磋的學習環(huán)境,突破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整節(jié)課里深刻地體驗學生的主體地位“我的地盤我做主”,這正是老師的退位促使學生的進位,促使學生自主動手、動口、動腦學習,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鍛煉,促使學生變得更強、更自信,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為吸引而包裝
根據(jù)研究表明:大腦左半球是掌管邏輯、理性和分析的思維,包括言語的活動;大腦右半球負責直覺、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動。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有的教師只顧傳授新知識,或是不愿意花大量的時間作課前準備,這樣往往會忽視了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背景。無論是空洞無味的說教,還是學生的單項練習,以至機械的背誦,都只是單調(diào)地調(diào)動大腦左半球的活動,極大地挫傷了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這樣使學習變成被動的缺乏吸引的苦差事。例如:二年級上冊《小兔安家》中的練一練第4題,這是一道乘除法的綜合練習題。如果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生只是為做題而做,沒有半點樂趣而言,這樣的學習是被動的、枯燥的。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兒童學習任何事情的最合適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致高、心里想做的時候”。感興趣是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對科學奧秘的一種強烈的探索欲望,它引領著學生不斷地朝前進。因此,數(shù)學教學活動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果教師把那題綜合練習題中4只小動物所負責的計算題分配到4個小組里,讓第一組的學生做小狗,第二組做狐貍,第三組做小狗,第四組做小貓,各小組的組員互相合作完成對應的計算題,又準又快的為第一。像這樣給原本枯燥乏味的計算題,披上一層好玩的衣裳,增添學生之間的競爭力, 以及自主學習的樂趣,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率,學生因快樂以學習,因?qū)W習以快樂,效率也會出奇的高。
其實教材中的選材以及編排都是經(jīng)過精心設計,需要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創(chuàng)設各種有趣的生活情境,“包裝”數(shù)學知識,創(chuàng)造快樂,吸引學生注意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主動參與學習,使學生的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協(xié)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量,讓學生在認知技能、發(fā)展數(shù)學、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各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三、為理解而直觀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若為了趕教學進度,實行滿堂灌的模式,求多貪快,漠視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會讓學生囫圇吞棗。波利亞說:“抽象的道理是重要,但要用一切辦法使它們看得見、摸得著?!苯處煹淖饔镁褪恰盎瘹w”,將難的問題轉(zhuǎn)化成學生能夠接受問題,這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作為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在充分展示它獨有的抽象性特征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可接受性和心理適應性,因此,采用恰當?shù)闹庇^性手段很有必要。如“周長”的概念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單憑老師的照本宣讀,只會顯得語言蒼白無力,索然寡味。但根據(jù)該課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可以制作生動的“螞蟻爬樹葉”動畫,并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周長”,這樣直觀地引入周長的概念,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學生可以借境悟理,明顯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學習效果。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關注教得怎樣,更應關注學生學得怎樣。在學習數(shù)學時,學生認真傾聽固然重要,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都是很重要的學習方式,不應顧此失彼。因此教師教學時在盡可能的范圍內(nèi),可以借助多媒體和各種實物、圖像,把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把一切看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在視官的跟前,把一切聽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到聽官的跟前,使知識直觀形象化,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知識降低門檻,讓學得有趣,學得輕松,學得有效。
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徒弟問師傅,一碗米有多少錢的價值?師傅說:“這太難說了,看在誰手里。要是在一個家庭主婦手里,她煮成一碗米飯,就算一塊錢的價值;要是在小商人手里,他包成粽子,就算四五塊錢的價值;要是到一個更有頭腦的大商人手里,把米釀成酒,那就是一二十塊錢的價值?!泵看慰吹竭@個故事,都讓我想起我們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每個教師所詮釋的“以生為本”都不盡相同,創(chuàng)造的價值也不同?!耙陨鸀楸?是有效的數(shù)學教學活動的基本保證,這看來是那么簡單、基礎的,但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只要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中,以人人都能獲得不同的發(fā)展為目標,認真地去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明確教師、學生各自的分工與角色,定能使教與學相映生輝,保證40分鐘的課堂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李維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錢守旺 《教好小學數(shù)學并不難》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