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勇
摘 要: 古詩鑒賞嘗試按照“感受——精思——拓展——創(chuàng)作”四個步驟指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感受階段通過誦讀、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等手段先讓學生對詩歌有初步感性的認識。精思階段以詞語替換、逆向還原、角色扮演等方法深入鑒賞詩歌。拓展階段不能滿足于一首一首孤立地談詩歌,而應拓展學生的視野和范圍,把一首詩歌放在一系列詩歌作品的比較中觀察,這樣就能做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站在橫向和縱向的角度上更深入地鑒賞詩歌。創(chuàng)作階段是學生嘗試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這樣可以讓學生揣摩體會詩人在詩歌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抒情言志等方面的技巧,進一步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感受 精思 拓展 創(chuàng)作
詩歌是以凝練而富有音樂性的語言、豐富的情感和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皩W會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边@是高中新課標提出的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要求。那么如何讓學生學會鑒賞詩歌,有無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這一問題首先擺在每個語文教師面前。筆者在教學中嘗試按照“感受——精思——拓展——創(chuàng)作”四個步驟指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
一、感受
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shù)是這樣的一項人類活動,一個人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別人為這些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藝術(shù)論》)在詩歌鑒賞中,讀者要“為這些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情感”,首先就要感受這“外在的標志”——詩歌的語言,以及隨之而來的想象、聯(lián)想等思維活動。初步感受詩歌的語言,初步感受由詩歌的語言產(chǎn)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這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那么如何做到初步感受詩歌呢?有幾種方法不妨一試。
1.通過帶有感情的誦讀感受詩歌的語言,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誦讀是語感形成的基礎,是分析、研討語言的前提。通過誦讀吟詠,初步體會詩歌的特點和魅力。要求學生反復誦讀,重在對詩歌整體感知,尤其是感受詩歌抒發(fā)的情感。詩人的思想情感無不傾瀉在詩的字里行間。學生通過誦讀,理清詩歌的句讀、劃分節(jié)奏,無形中對詩句字面意思、思想情感有初步的了解。學生熟讀成誦后,可以直覺地感受到詩歌的內(nèi)容和情感。
2.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感受詩歌意境、內(nèi)容?!霸娙苏{(diào)動讀者的想象來參與,卻不提供信息的全部,他只提供了最有特點的細部,把其他部分留給讀者去想象,讓讀者用自己的經(jīng)驗去補充”[1]。被詩人排斥了的部分由讀者憑著自己的想象填充。要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筆者在教學中讓學生“當導演拍畫面”,嘗試著將詩歌中所描繪的景色、形象描述成電影中的畫面。以《登幽州臺歌》為例,學生初讀詩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接著調(diào)動想象和聯(lián)想,腦海中不覺浮現(xiàn)出這樣的畫面:詩人站在高高的幽州臺上,極目遠眺,天地之間一片蒼茫遼闊,空無一人,突然悲從中來,淚流滿面。有的學生還想象著:這時天空中有只孤雁飛過,風吹動著詩人衣襟,這是個飽經(jīng)生活滄桑的詩人。這時的學生憑借自己的經(jīng)驗、閱歷、知識,調(diào)動想象和聯(lián)想補充詩歌中的“空白”,同時內(nèi)心也隨之產(chǎn)生一個疑問:詩人為什么這么悲傷呢?從而進一步促使學生探究詩歌內(nèi)容。
二、精思
經(jīng)過感受階段,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僅有感受沒有精思理解,僅有情感沒有認識,也不能深切體會詩歌的內(nèi)涵。精思詩歌形象、語言、思想情感、手法等是提高詩歌鑒賞能力的關(guān)鍵。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運用以下幾種方法訓練學生的精思能力。
1.詞語替換,揣摩語言的精妙。
唐代詩人盧廷讓有句名言:“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痹娙酥匾曞N煉詞語,
經(jīng)過反復琢磨,從詞匯寶庫中挑選出最貼切、最準確、最生動形象的詞語描摹事物或表情達意。讀懂詩歌的語言,即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表達作用,并體會語言美,并作一定程度的評述,這是高考鑒賞詩歌語言的要求。詩歌作品一經(jīng)成型,其語言是固定的。如何透過這已成型的語言,揣摩詩歌語言的精妙?筆者嘗試采用詞語替換法鑒賞詩歌的語言。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海上生明月”句中“生”字很有特色,但是如何有特色,如何好,很多學生不知所以然,此時如果用詞語替換加以比較,用詞的高下就更顯而易見。如把“生”字改為“升”、“出”、“浮”、“起”等,加以細細揣摩,頓覺“生”字之妙,“生”字兼有“升”、“出”字義,又寫出月如剛從海中出生,洗浴一翻,皎潔而明亮,意境開闊。
2.逆向還原,巧思意象的取舍。
所謂逆向還原,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逆向思維將作品還原到寫作的原生狀態(tài),重在體驗詩人創(chuàng)作的思路——作者選了哪些意象,為何選取這些意象?舍棄了哪些意象,為何舍棄這些意象?運用逆向還原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意境、理解詩人構(gòu)思的匠心獨具。以《商山早行》為例,其中有一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運用逆向還原法,我們可以思考:詩人早行時可能還會看到這些意象:狗吠、燈火、星星、獸跡、流水、露等。為什么詩人只提供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幾個意象,就抓住最有特征的部分?為什么不是“狗吠燈火露,獸跡流水星”呢?疑問不斷產(chǎn)生意味著理解、鑒賞不斷的深入。魯迅說過,寫作的方法,不但在作者已經(jīng)寫出來的東西中。所有寫出來的東西,都只是顯示應該這么寫,而要真正懂得寫作的門道,還要懂得,不應該怎么寫,不懂得怎么寫就不會真正懂得應該怎么寫[2]。
3.角色扮演,體會情感的表達。
角色扮演就是嘗試著做詩人和作品的知音,以詩中描述的角色進入閱讀。如讀寄內(nèi)詞,以愛人的角色進入,讀贈別詩詞,以友人的角色進入,讀邊塞詩詞,以將士的角色進入。如讀《石壕吏》,以老嫗的角色進入閱讀。面對“有吏夜捉人”,老嫗先是“出門看”,接著“婦啼”,繼而“前致詞”,最后“語聲絕”“泣幽咽”。身臨其境,我們能感受到老嫗的驚慌、驚恐,以及可憐、無助,直至最后絕望,語非由心,強作硬口,從而更能深刻地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情感。
三、拓展
前文的感受和精思更多的是對單首詩歌的理解,但是我們不能滿足于一首一首孤立地談詩歌,而應拓展視野和范圍,把一首詩歌放在一系列詩歌作品的比較中觀察,這樣才能做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站在橫向和縱向的角度上更深入地鑒賞詩歌。比較法在詩歌鑒賞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何比較拓展呢?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1.同題材比較。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打亂教材的編排順序,抽出同題材的詩歌加以比較分析。題材雖然相同,但是所選取的意象、所表達的情感、所使用的手法等可能不同。有了參照詩作,通過比較,我們更能讀出一首詩歌的個性,讀出它的與眾不同。
《唐宋詩詞鑒賞》(語文出版社、選修)教材編寫體例就是按照同題材詩歌進行歸類,分成“山水勝色”、“邊塞軍旅”、“詠史懷古”等十二課,更方便教學中進行同題材比較。怎么進行同題材比較呢?同題材詩歌比較關(guān)鍵在于同中求異。如高適的《塞上聽吹笛》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這兩首詩都是寫邊塞軍旅生活,都寫到聽到笛聲,寫的都是夜里,表達的情感都是守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情。但是同是聽笛卻有不同。高適的“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guān)山”,采用設問,將“梅花落”拆用,又構(gòu)成一種虛景,笛聲傳遍四面八方,恰如風送梅花,色香灑滿關(guān)山,虛實交錯,構(gòu)成美妙闊遠的意境,詩中的思鄉(xiāng)情緒并不低沉,感而不傷。李益的“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直寫不知何處傳來得笛聲,用擬想中的征人望鄉(xiāng)的鏡頭加以表現(xiàn),直接抒發(fā)征人凄涼幽怨、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xiāng)愁。思鄉(xiāng)的情感要比高詩來得低沉。意境上高詩顯得更夢幻些,而李詩顯得更消沉些?!巴辉佅s,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清·施補華《峴傭說詩》)。由于作者地位、遭際、氣質(zhì)不同,雖同樣工于比興寄托,卻呈現(xiàn)出殊異的面貌,構(gòu)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shù)形象。
通過同題材詩歌的比較,我們更能看出一首詩的個性,這首詩與另一首詩的異同與水平的高下,比較中我們的鑒賞水平在提高。
2.不同題材比較。
不同題材的作品看似無可比性,其實不同類的只要提高一個層次就可以進行比較。本來好像是沒有可比性的,但是把抽象的層次提高,把具體的成分排除掉,把共同的、抽象的東西概括出來,就可以相比,有了一點相通就可以進行比較深入的分析。不同題材的比較關(guān)鍵在于異中求同。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和蘇軾的《海棠》,好像沒有可比性,一首是羈旅鄉(xiāng)思,一首是詠物,排除具體成分,這兩首詩中的抒情主人公都是有情之人,有了這點相通,就可以進一步分析:一個是對人之有情,一個是對物之有情。又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芒芒)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所寫內(nèi)容不同,但是它們都屬于婉約詞,可以帶領學生比較不同時代婉約詞的風格、主題的異同。
此外,我們還可以將教材中同一個作家的作品整合到一起,進行比較。如教材中選入很多杜甫的詩作,我們可以按照杜甫的生平整合這些詩作?!斗勘芎R》一詩寫于杜甫青年時讀書和漫游時期,此時的杜甫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侗囆小穼懹诶Ь娱L安時期,此時的杜甫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有了新的認識?!妒纠簟穼懹诎彩分畞y時期,《登高》、《登岳陽樓》寫在晚年西南漂泊時期。通過縱向比較,我們對杜甫的一生及詩作先后有大體了解,這樣更有利于我們了解杜甫其人,了解其所處的時代,以及其詩作風格的不同及變化,真正做到“知人論世”。
四、創(chuàng)作
“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jù)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有所發(fā)展;注重跨領域的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边@是新課標的要求。在詩歌閱讀鑒賞中,要讓學生的興趣得到持續(xù)發(fā)展,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可以讓學生嘗試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樂于展示創(chuàng)作成果、交流創(chuàng)作體會。學生嘗試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揣摩體會詩人在詩歌的用詞用句,謀篇布局,抒情言志等方面的所思所想,從另一個層面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如果學生按照《沁園春》詞牌嘗試填詞,說明學生就初步了解這個詞牌的寫作要求。如果學生經(jīng)過深思熟慮,完成一首詩詞的創(chuàng)作,更是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進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品位,培養(yǎng)可持續(xù)的文學興趣。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認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惫糯姼梃b賞的方法正是以此為原點,通過“感受——精思——拓展——創(chuàng)作”四個步驟,讓學生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鑒賞水平,真正感受中國古代詩歌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名作細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