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亨
摘 要: 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羅斯一直處于東西方文化的中間地帶。處于兩個大陸和兩種文明類型之間,俄羅斯始終努力追趕西方,主動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無法阻擋來自亞洲的東方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俄羅斯文化以獨具一格的精神內涵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關鍵詞: 俄羅斯 文化 東方 西方
一、俄羅斯文化的矛盾性
俄羅斯文化的形成歷史比其他文化要短得多,在俄羅斯文化形成過程中,拜占庭文化、基督教、新教、東方文化、伊斯蘭教、佛教、現代西方文化對俄羅斯文化都產生過不可磨滅的影響。俄羅斯文化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是由兩個或多個互為依存對立的部分構成的,許多現象都是兩極的矛盾統(tǒng)一,而且這種矛盾統(tǒng)一貫穿俄羅斯文化發(fā)展始終。在俄羅斯文化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固有的矛盾性特征: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自我犧牲和利己主義,溫順和殘暴,這些部分構成了俄羅斯文化的二元體系。
1.自然地理因素
俄羅斯的地理特征在歷史上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幾乎所有著名俄羅斯學者的認同,如索洛維約夫、克柳切夫斯基等。面向北方的俄羅斯平原干燥的氣候、森林河流和無邊無際的田野——所有這些都是俄羅斯文化形成的基礎。俄羅斯人的形象從其歷史源頭就與耕作方式、繁重緊張的勞動相連。
2.文化起源因素
在俄羅斯國家起源時,就與外國多元文化有著多種多樣的聯系,而且根據其文化的發(fā)達程度和水平有所區(qū)別。但是,在這里起決定作用的是俄羅斯自身的多神教文化與拜占庭文化和斯堪的納維亞文化。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在封建割據的條件下,俄羅斯土地正因為統(tǒng)一的文化、語言、文字、基督教的世界觀和東正教教會得以保存完整。
3.人種和語言因素
俄羅斯國家由遷來此地的三部分民族——斯拉夫民族、烏拉爾-芬蘭語系民族和突厥族組成。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語言學因素及其他因素不能不對俄羅斯文化的精神氣質產生影響。之后,又加入了西伯利亞民族、高加索民族。從發(fā)展的最初俄羅斯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這也是它對其他民族和文化寬容的一個原因。
4.地緣政治因素
對俄羅斯文化觀念產生巨大影響的還有地緣政治因素:俄羅斯地處東西方文明的中間地帶,邊緣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說產生了邊境文化區(qū)域和階層。這些區(qū)域和階層,一方面和任何一種發(fā)達的文化都沒有內在聯系,另一方面對多樣性文化的發(fā)展是有利的媒介。根據別爾嘉耶夫的表述,作為世界歷史兩大源流的西方和東方融合交匯,同時,這種融合絕不是使它成為某種統(tǒng)一體,而是成為東西方兩種要素沖突和對抗的舞臺。
二、利哈喬夫對俄羅斯文化屬性的認識
近年來,著名學者利哈喬夫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說:對俄羅斯來說,在其歷史發(fā)展的初期,南北方的文化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這種假說比歐亞大陸更適合用來形容斯堪的納維亞斯拉夫和斯堪的納維亞拜占庭,因為他從亞洲獲得的非常少。俄羅斯古代的專家確信,就宗教和文化而言俄羅斯毫無疑問是個歐洲國家。
歐洲的精神文化從南方——拜占庭和保加利亞傳到俄羅斯,而另一種文化——斯堪的納維亞信奉多神教的侍衛(wèi)王宮軍事文化則從北方傳到了俄羅斯。北方斯堪的納維亞對俄羅斯國家制度的意義比南方拜占庭的精神影響要復雜得多。毫無疑問,利哈喬夫的思想并不是復辟諾曼理論的一個新嘗試,而是客觀認識俄羅斯文化根源的一種努力。
三、俄羅斯歷史上的西方派和斯拉夫派
對俄羅斯在世界文明和文化史中地位的爭論一直存在,19世紀更突出。這說明了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以恰達耶夫的哲學書簡為契機,19世紀在莫斯科形成了兩種社會思潮——斯拉夫派和西方派。
1.斯拉夫派:觀點和代表人物
斯拉夫派是俄羅斯人第一次嘗試論述什么是俄羅斯思想。斯拉夫派是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俄羅斯社會和哲學思想流派的代表之一。他們強調俄羅斯發(fā)展道路的獨特性。斯拉夫派的代表人物有作家詩人和科學家——霍米亞科夫、阿克薩科夫兄弟、薩瑪琳等人,但他們的觀點并不統(tǒng)一。斯拉夫派的哲學觀點具有宗教哲學意味,受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啟示很大。這種哲學認為,每一個歷史民族都是世界精神的反應,都具有獨特性,這個民族應當發(fā)揚這種獨特性,并履行自己的世界使命。按照斯拉夫派的觀點,村社和東正教是保證俄國優(yōu)于西方的特殊性因素,是必須固守的傳統(tǒng)。
斯拉夫派對彼得大帝的改革持批判態(tài)度,他們認為最初的俄羅斯國家具有自由性,它不同于西方,不與人民對立,而是人民的保衛(wèi)者。按照斯拉夫派的意見,彼得一世是一切災難的開始,彼得一世歪曲了俄國的歷史,只是給國家移植了上層的歐洲制度,卻沒能吸收其優(yōu)秀的精神內涵,所以是西方世界相對停滯的一部分。
2.西方派關于俄羅斯歷史道路
與斯拉夫派相對立的是西方派。西方派同樣是自由主義流派,不過他們堅信俄國會沿著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發(fā)展。西方派的代表人物是格拉諾夫斯基、索洛維約夫、卡維林、赫爾岑、別林斯基等。西方派認為俄國是西方世界停滯的一部分,西方派對彼得大帝的改革極為推崇,認為彼得大帝使俄國走向西方發(fā)展道路,走向世界先進文明之列,西方派推崇開明思想,對宗教非常冷漠,也不承認東正教的優(yōu)點。此外,他們還批判俄羅斯教會。
3.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矛盾與俄羅斯文化
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爭論決定了之后俄羅斯文化的面貌。如果不考慮到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爭論就無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1831-1881)和托爾斯泰(1828-1910)創(chuàng)作的實質。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爭論在當時并不可能有直接的和肯定的結果。但從文化發(fā)展角度看,兩派的爭論有著深遠的歷史影響。同時他們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的出發(fā)點都是對祖國的愛。
參考文獻:
[1]張梅.俄羅斯文化的矛盾性及其形成因素[J].西伯利亞研究,2013.08.
[2]曹維安.俄國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6.
[3]孫堅.沖突與融合——解析俄國的西方派與斯拉夫派之爭[J]新學術,2009.4.
[4]張海鷹.俄國歐亞主義的三個思想來源[J].西伯利亞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