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立慶
摘 要:教書育人,自古是老師的職責,中學階段是孩子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學習美術技巧的同時可以在教學中融入德育,使美育與德育相輔相成,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中學美術;德育;美術欣賞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不僅要扮演傳道、授業(yè)、解惑者的角色,還要扮演教育人、塑造人的角色。在中學美術課程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做好育人工作。而在育人工作中,應以德育為重要工作中心,做到德育為先,綜合發(fā)展。作為中學美術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將德育融入教育教學工作中,進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其綜合素質。
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作為必修課程之一,在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以往的美術教育工作中,對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與專業(yè)知識的講授較為重視,而忽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F(xiàn)如今,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越來越多的美術教師逐漸重視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例如,美術教材前面都編入美術欣賞知識,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會對此內容直接忽略。從某種角度來講,美術欣賞課涵蓋知識相對較廣,對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提高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并未對其加以重視。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中國畫,必須讓學生了解中國畫的歷史進程。中國畫植根于華夏民族濃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時空,歷經萌芽、發(fā)展、成熟、創(chuàng)新、再發(fā)展的諸多不同階段,形成了融匯中華各民族思維方式、文化素養(yǎng)、哲學觀念和審美意識的完整藝術體系。學生可以在欣賞中國古代繪畫作品的同時了解藝術。不同民族的人們對藝術有共同的美好追求,不同地域和民族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形成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體現(xiàn)了人們熱愛、歌頌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從平凡的勞動中揭示出勞動者美好的心靈,從而使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長大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的棟梁之才。
在“傳統(tǒng)紋樣”“歡歡喜喜過新年”這兩課中,學生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既能領略它的古樸之美,又驚嘆于它日新月異的神奇變化,自豪于中華傳統(tǒng)藝術的無窮生命力。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因此激發(fā)學生學習傳統(tǒng)藝術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傳統(tǒng)藝術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真實動人的藝術形象”一課,使學生通過欣賞西方繪畫風格,掌握寫實作品的繪畫方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繪畫欣賞水平,增強其語言與文字運用能力,并充分表達自身感受。同時,學生還可以學習藝術名家們刻苦鉆研、勤奮學習的偉大精神,并充分感受著名大師的情感表達方式。
近些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fā)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各大學校得到廣泛應用,教師在備課階段,通過網絡技術搜集教學資料,并將其制成課件,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字及圖片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增強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邊放映課件,一邊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在欣賞課件的同時接受相關的文化知識。另外,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再加上語言描述,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詳細介紹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野獸派馬蒂斯的《舞蹈》;后印象派梵·高的《向日葵》;中國畫家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等名作。通過向學生講解各流派風格的名家名著,使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各大作品的精神內涵,了解繪畫技巧的準確運用,開闊學生的思維與想象,挖掘其內在潛能。同時,還能通過以上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并在美術作品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欣賞美。
作為美術課程教師,在實際美術教學過程中,應創(chuàng)新自身的教育觀念,將德育融入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進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增強其綜合能力。在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應樹立正確的美育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進行美術學習,提高學生的美術涵養(yǎng),提高其藝術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培養(yǎng)其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學生成為健康積極的審美主體,進而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海峰.淺談德育如何融入中學美術課[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8).
[2]祁 杰.談中學美術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山西青年,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