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雯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116-01
莎士比亞曾經(jīng)說過:"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天空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要想培養(yǎng)學生有創(chuàng)新閱讀能力,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所謂的閱讀興趣就是為了使閱讀成為學生的行動或意志的趨向,使閱讀成為自覺的行為習慣,從慢慢而形成的閱讀興趣。閱讀是小學語文整體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課題,閱讀活動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任何人的主觀意愿都難以強加于他人,教師的精確分析也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知識可以傳授,可以記憶,但對語言和文學作品的深刻感悟與理解還是需要學生自己在實踐中慢慢體會,教師的指導很重要,但只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墒侨绾我龑W生喜愛閱讀,并且做到有創(chuàng)新的閱讀,遇到好書能夠愛書如寶,手不釋卷,理解文章的精彩,體會文章的精髓呢?我就個人多年的教學實踐說說我的幾點見解。
1.發(fā)揮課堂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不僅可以學到近代高科技的知識,也能夠了解古人的遺留下來的精髓,獲取他們的智慧,變古為今用,在閱讀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引導學生讀活書,即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進行閱讀,不能死讀書,讀死書。一篇好的課文,除了其內容前后連貫,伏筆和呼應相結合外,文章結構也有著獨到之處,可以預示下文。如果學生能夠在閱讀的時候,積極主動打開思維之窗,將創(chuàng)造性思維貫穿于閱讀始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思維,積極思考,借助課文的內容和結構的某些特點,就能掌握作者行文時的種種意圖,預測下文內容,把握文章思想脈絡,領會文章主旨,甚至能對課文進行升華思考,得到更進一步的收獲。要想讓學生在閱讀時正確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在教學前的準備工作尤為重要,要求教師準確找到能夠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地方,并利用合適的引導方式去引導學生開拓思維,進行思考。比如,我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就先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合理延伸,讓學生進行想象,做完實驗之后,當伽利略走下比薩斜塔后,周圍的人會提什么問題,伽利略又會跟圍觀人群說哪些話?圍觀人群會有哪些反應?學生一定會大感興趣,踴躍思考并積極發(fā)言,答案雖然五花八門,但范圍不外乎"不能盲目相信前人的話,即使他是個偉大的科學家,要敢于提出質疑并用實踐去證明",而這個答案核心恰恰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但是通過這種教師創(chuàng)設的具有創(chuàng)新閱讀方式的引導,學生會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個中心思想,同時,又鍛煉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梢?,通過教師的科學引導,學生的合理想象,能使課文的情節(jié)更完整,形象更豐滿,而且在合理想象過程中,會集合每個學生的想法,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閱讀能力的良好效果。
2.鼓勵學生對教材質疑,在釋疑中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教師要始終堅持"批判性教學",就是說課堂上要多讓學生提出個人見解,正確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合理質疑,不局限于課文的思路,運用自己的經(jīng)驗去揣摩,從而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見解。這樣不會讓課堂亂得不可控制,相反,會讓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得到鍛煉和提高。巴甫洛夫說過:"懷疑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比如,有的學生在閱讀《泊船瓜州》時,對詩文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中的"一水間"提出質疑,他們的理由是:數(shù)重山與明月何時照我還?既然只是一水間,絕不是路途遙遠,怎么又有數(shù)重山,作者為什么不回家?"明月何時照我還?"說法欠妥當。學生在這方面的疑問不無道理。我們共同聯(lián)系其時其地詩人的感情世界作深入的思考,覺得"一水間"與"數(shù)重山"的描寫,雖不符合實際,卻完全切合詩人思鄉(xiāng)而又因為公務的原因回不了家惆悵的心情。
深夜,春風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覺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彌漫著野花芳香。詩人深深感受到春天已經(jīng)來臨,可自己卻無法回到故鄉(xiāng)。這樣,引導學生重課本而不唯課本,重結論而不唯結論,敢于"雞蛋里挑骨頭",敢于向教材、向教師、向權威說"不",敢于發(fā)表自己"挑戰(zhàn)性"的見解和主張,拓展了學生思路,拓展了思維的廣闊性,也使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通過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我們的教學任務自然而然就達到了。
3.給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空間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教師就需要創(chuàng)建的是一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環(huán)境氛圍,只有在這樣環(huán)境氛圍中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才能讓學生不斷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靈感。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和學習內容的特點,營造一個生動活潑、民主和諧、充滿情趣,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挑戰(zhàn)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置身于輕松愉悅的情境中,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和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就會學得輕松起勁,將不時地閃現(xiàn)創(chuàng)新的火花。
3.1 教師應該激發(fā)學生在閱讀中的創(chuàng)造性。在閱讀學習實踐中,學生不應該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應該拿出自己的見解跟教師討論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如果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學生就會盲目閱讀,不能真正理解文章中心,更不可能有自己的見解,只是在讀死書,一點創(chuàng)新理解文章的能力都沒有,真正的閱讀形式應該是互動式的,而互動式的教學形式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同步參與。另外,學生創(chuàng)新閱讀能力的提高僅僅靠課本和師生互動還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到課外主動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讀物,提醒學生及時記錄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強烈興趣,而且還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有時也難以作答。例如,在學習《淺水洼里的小魚》時,學生可能會提出疑問:"男孩明明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微弱為什么不求助海邊的其他人呢?"小學生的思維往往是不受局限的,這時教師不應該急著給予否定,而是應該與學生進行積極地討論,一步步地將學生的思考范圍引入正軌。這樣,不僅沒有打消學生對文章的興趣,而且提高了他們自主思考、大膽提問的信心。由此可見,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探索性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3.2 鼓勵標新立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閱讀意識。教師要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敢于向司空見慣的事物挑戰(zhàn)、批判,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要鼓勵學生間積極爭辯、陳述矛盾、各抒己見、揭露弊病;鼓勵學生不迷信教師、不迷信權威,大膽向教師質疑提問,敢于向權威說"不";鼓勵學生不迷信教材,勇于對課本和參考書"吹毛求疵",并進行批判。只有學生敢于批評的學習精神培養(yǎng)起來了,標新立異的創(chuàng)新意識樹立起來了,創(chuàng)造性閱讀才能成為可能。 如在學完《寒號鳥》一課后,我班學生吳旭斌對書本質疑:我覺得課文最后一句不該用"可憐"這個詞,這只寒號鳥太懶了,它凍死是自作自受。問題一提出,有的同學贊同,有的持不同意見。我表揚了這位大膽質疑的同學,然后抓住這個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在思考、相同觀點同學討論的基礎上進行辯論,一名學生說:寒號鳥太懶了,就知道玩、睡大覺,它凍死是活該。另一名學生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寒號鳥發(fā)出的最后哀號后說:不管怎樣寒號鳥被活活凍死還是很可憐的。一 名學生又說:誰讓寒號鳥不聽喜鵲的勸告。通過辯論同學們一致認為,寒號鳥的懶惰行為不值得同情,但它被活活凍死是挺可憐的,我用魯迅先生的八個字 總結這次討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時下課鈴響了,我又給學生留了一個問題:課文在這里用"可憐"這個詞是否最恰當?你有沒有更合適的詞?請同學們課后去思考。這節(jié)語文課上完了,可是學生還在積極思考、熱烈討論。這樣的語文教學不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 室,在質疑、思考、討論,再質疑、思考、討論中,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fā)展,創(chuàng)新潛能得到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