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除完成國家課程外,普通高中更應努力開發(fā)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課程;而校本課程的開設,在形式上更需靈活多樣。這樣的校本課程一定要有確切的抓手。戲劇節(jié)活動就是這樣的抓手,它拓展了展現人文特色的渠道,落實了發(fā)展學生的理念,延展了單一課堂的教學。
【關鍵詞】校本課程;戲劇節(jié);學生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32-0122-02
【作者簡介】趙功海,南京市第五高級中學(南京,210000)語文教研組長,高級教師。
南京五中“落花生”文學教育課程基地戲劇節(jié)活動,延展了課堂教學,落實了發(fā)展理念,拓展了人文渠道。
一、延展課堂教學
著名語文教育家陳鐘樑先生說,朋友要走動,教學要活動。教學的陣地不能只局限于課堂,課堂關注更多的是閱讀和寫作,而由課堂延伸的活動更應是教學靈活甚至是靈動的延展。戲劇節(jié)活動即是如此。
就教學安排而言,《雷雨》(節(jié)選)出自高中階段必修四第二專題“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第三板塊“靈魂的對白”?!妒酚洝穬热?,有必修三第四專題“尋覓文言津梁”第二板塊“仔細理會”的《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有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面人生”第一板塊“生存選擇”的《報任安書》;更有選修課程《史記選讀》。
這些文本經典,在學習方式上,或“問題探討”,或“文本研習”;但都只局限于課堂,就算有所謂活動,也僅限于分角色朗讀。而當學生并不滿足課堂的方式時,由課堂內而課堂外的銜接學習便提到日程上來了,這時,戲?。ㄟ@里指舞臺話?。┕?jié)活動便應運而生了。
高一(2)班《雷雨》導演宋沁語是這樣描寫戲劇節(jié)出現的:“‘我發(fā)現你們這屆學生很奇怪,語文老師這樣說。大概老師也沒有想到同學們會對朗讀課文《雷雨》興致這么高,‘怎么這么熱衷于讀這篇??!是啊,我們早讀、上課、晚自習讀得停不下來,花樣多多,情感豐富,要么分角色朗讀,要么男女生分讀,一個禮拜班上‘雷雨聲不絕。就連教數學的班主任都饒有興致地跑來聽。兩位老師很是欣慰,滿口夸贊不絕,其他班老師不甘示弱,于是幾個老師不謀而合,第一屆‘雷雨話劇節(jié)就此轟轟烈烈拉開帷幕?!?/p>
而話劇表現效果如何呢?參演的徐靜文同學是這樣描述她的戲劇節(jié):“從一開始的定片段、定角色,到中間一次又一次的排練,再到最后的演出并取得成功。這漫長的過程中,有笑也有淚,但更重要的是合作。這次活動雖讓我們花費許多時間去準備,但卻是值得的,其實,這更是一種對學習的促進。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每個人在這場《雷雨》中提高了情商,也成長了許多。我們能夠學會揣摩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了解曹禺的真實想法,了解經典文學并懷著一種敬畏去傳承。”而受邀觀看的高一(6)班沈喆琪同學這樣告訴記者:“看過話劇之后,我覺得它不僅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書本知識,更能了解人物內心情感的糾結,用輕松的方式去更好地學習?!?/p>
話劇表演雖然結束了,但無論是參演者,還是觀演者;無論是演員,還是導演,都有要說的話,要表達的情。這時,觀后感、演后感,以及導后感,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胸中先有一腔積蓄”,而“臨到執(zhí)筆,拿出來就是”了。于是學?!堵浠ㄉ冯s志上便佳作紛呈了;也有老師做了有心人,他將全班的“感”匯集成冊,并取名《“實際寫作”之吾班戲劇節(jié)》。
二、落實發(fā)展理念
學《雷雨》、演《雷雨》,學《史記》、演《史記》,讓經典升華。在“落花生”文化精神的影響下,五中語文課程變化之一,就是“走進經典,對話經典”,將校本課程特色化,呈現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
于是,根據語文課本、讀本和名著,學生自編、自導和自演的七部《史記》大戲被搬上了校園舞臺;易水送別、廷刺秦王、項莊舞劍……一個個《史記》經典歷史故事穿越時空,動人再現。
于是,周、魯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內發(fā)生的故事,牽扯出前后30年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恩怨怨的《雷雨》全劇,被分為八幕,由高一年級的1班至8班分別承擔,并用自己的方式解讀和演出了。
戲劇節(jié)完全是學生自己的戲劇節(jié),演出過程,各班導演指導有序,演員全情投入。徐平老師為班級點贊:“用青春和汗水書寫屬于自己的故事,感人、動情、用心!”
課程就是要落實學生發(fā)展的理念。學生發(fā)展就是戲劇節(jié)活動課程的理念定位。戲劇節(jié)是學生的,是發(fā)展學生的;它依靠學生,更來自學生。
戲劇節(jié)的活動主題是,各班通過語文課等多種形式,學習、了解話劇的有關創(chuàng)作和表演知識,醞釀正式參演的人員和劇本。重新演繹經典話劇《雷雨》片段、《史記》片段,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fā)更多更好的創(chuàng)意,展現才藝,展現戲劇魅力,弘揚“落花生”校園文化,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三、拓展人文渠道
五中的老校長周俟松女士,1929年與許地山先生結婚,1950年到南京五中任教,繼任副校長。擔任校長期間,周校長大力弘揚“落花生”精神,其平民教育思想內核和“培養(yǎng)踏實的人,有用的人”的教育理念在學校深入人心。尤其在文學教育領域,一種基于學校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并貫之以“樸實、嚴謹”,從生活中體驗,提倡真實表達的學校文學教育作風得到一代又一代學校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傳承。學校從許地山先生《落花生》一文中汲取了“落花生”精神,并將它傳承與強化,確立了“人文高中”的發(fā)展方向。
學校致力于建設“落花生文化”課程體系,其主要內涵是利用傳統(tǒng)的文學教育優(yōu)勢,以語文組為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的核心,結合學校及周邊豐富的文化資源,挖掘與拓展以語文學科為中心的文學藝術課程與活動,以富含學校特色的文學文化課程陶冶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并在全市文學教育領域起示范作用。
在校園內,學?,F已建成“鴻志廳”“凌云廳”“校史館”三處人文場館,還將建設“落花生”劇場、“落花生”文學館、“落花生”藝術中心、許地山文學藝術展覽室等場館。
語文組積極投身“落花生文學教育”課程建設。在組內名師引領下,長期堅持組織和開展“落花生”文學社的活動,定期編輯出版文學期刊《落花生》,編寫了精品校本課程教材《高中生影視鑒賞》,基于文學家校友資源的校本課程教材《文學家的搖籃》,兩本教材均已由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戲劇是所有舞臺藝術表現形式中最貼近生活的一種,戲劇節(jié)活動成了“落花生”文學教育基地的傳統(tǒng)活動課程,高二學、演《史記》,高一學、演《雷雨》,用戲劇這個形式讓同學們讀書、表演。
人文的,如花生般質樸、純真、嚴謹;戲劇節(jié)活動亦是人文的。出演《雷雨》《史記》等經典,并且演繹得入木三分,戲劇節(jié)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展現了學校的人文特色。戲劇拓展了課程基地,成為了展現人文特色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