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河南鞏義;王溝新村;唐墓;發(fā)掘;簡報
【摘 要】2011年7月至8月,為配合河南益豐光伏科技有限公司1000MW太陽能電池片及組件車間工程建設,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王溝新村墓地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清理墓葬22座,其中漢墓3座,唐墓11座,宋墓8座。這批墓葬盜擾嚴重,僅唐墓M5保存較好,出土器物以粉彩器居多,有鎮(zhèn)墓獸、武士俑、白釉瓷壺等,為研究唐代中期喪葬習俗及其相關問題提供了新資料。
王溝新村墓地位于河南鞏義市站街鎮(zhèn)西南王溝新村南部,以北3公里為伊洛河,北距連霍高速公路2公里,東部緊鄰焦桐高速公路,北鄰河洛路,南鄰隴海鐵路,西南距黃冶三彩窯址2公里。孝站路從墓地中間東西穿過。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處于嵩山北麓的北部邙嶺地帶(圖一)。
2011年7月,鞏義市文物勘探隊為配合河南益豐光伏科技有限公司1000MW太陽能電池片及組件車間工程建設,對用地區(qū)域進行勘探,發(fā)現古代墓葬20座。2011年7—8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工程區(qū)內的古墓葬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清理墓葬22座,其中漢墓3座,唐墓11座,宋墓8座。這批墓葬盜擾嚴重,現將保存較好的一座唐代墓葬 M5簡報如下。
一、墓葬形制
M5 為刀把形土洞墓,方向185°,由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側,為長方形豎井式,墓口距現地表深0.3米,墓道長2.8米,寬0.8米,深2米。直壁,平底,底部低于墓室0.1米。
土洞墓室位于墓道北端,南寬北窄,近似梯形。拱頂,四壁較直,平底。墓室與墓道東壁在一條直線上。墓室進深3.2米,寬1.4~1.2米,頂距地表深0.9米,高約1米。墓室西部有生土臺棺床,棺床長2.16米,寬0.62~0.68米,高0.1米。棺床上置棺,已朽,棺長1.96米,寬0.42~0.5米,厚度不詳。棺內有人骨一具,保存較差,頭北腳南,仰身直肢,面向上,為一中年女性。棺內人骨頭部右側隨葬銅釵1件,頭骨左前側隨葬銅鏡1面、銀發(fā)攏 1件、銅眉夾 1件、鐵剪1把、蚌殼2個,墓室東部隨葬有鎮(zhèn)墓獸1件、陶俑6件、陶馬1件、鐵器1件,棺前隨葬白瓷壺1件、黑瓷碗1件(圖二、三)。
二、隨葬器物
1.陶器 8件。
鎮(zhèn)墓獸 1件。M5∶1,銳三角形雙角,板須寬大,板須前有兩小耳。獸面,大眼,眼球外凸,隆鼻,闊口巨齒,頜下三縷胡須。兩肩有較寬羽狀翼。無尾,蹄足,前腿直立,后腿卷屈,蹲坐于橢圓形低臺座上。正面及體側涂紅彩,多脫落,背無彩,板須用黑彩描出,肢用黑彩,胸脯繪墨線卷云紋。寬13厘米,通高35厘米(圖四;圖七,1)。
武士俑 2件。M5∶2, 白胎,施紅彩,多脫落。頭梳寶髻,圓臉闊耳,眉骨粗隆,雙目圓睜。右手握拳上舉,左手按胯。肩披龍首膊,著開口式臂■,甲身兩圓護,腹護呈桃形,胸、腰系索帶,腰索下短蔽膝,甲身下擺飾流蘇,內有襯裙。兩小腿著膝褲,足著靴,右足踩羊頭,左足踩羊臀,羊臥于橢圓形低臺座上。高43厘米,寬20.7厘米(圖五,1;圖七,2)。M5∶3, 其形制與M5∶2基本相同,唯腹護呈半圓形。保存較好,色彩鮮艷。高42厘米,寬19.5厘米(圖五,2;圖七,3)。
幞頭男俑 2件。M5∶4,白胎,頭系幞頭,后垂帶。國字形臉,眉目不甚清晰,兩眼緊閉,嘴唇厚重,口唇涂紅,面帶愁容。身著桔紅色團領窄袖袍,腹束黑色腰帶,下著褲,足著黑靴,拱手立于底板上。高18.5厘米(圖六,1;圖七,4)。M5∶5,立于陶馬左前方。白胎,體施紅彩。頭系黑色幞頭,后垂帶。圓臉,面目不清。低眉塌鼻,口唇涂紅。著裝與M5∶4基本相同。高19厘米(圖六,2;圖七,5 )。
女侍俑 2件。 M5∶6,紅陶胎。頭梳倭墮髻,發(fā)施黑彩。面部豐潤,體態(tài)勻稱,上穿交領窄袖襦,肩披短帛,下束紅色曳地長裙,略見足尖。雙手隱于袖內,拱于腹前。高19.8厘米(圖六,3;圖七,6)。M5∶8,其形制與M5∶6基本相同,眼睛微瞇。下束棗紅色曳地長裙。高20厘米(圖六,4;圖七,7)。
陶馬 1件。M5∶7,泥質陶,白胎。無革帶。勾首,頭微偏向一側,口微張,露齒。肩略抬起,分纓,剪鬣。背部有鞍,橘紅袱,鞍袱打結下垂。身后挫,束尾上翹,立于長方形底板上。體形肥碩,全身涂棗紅彩。高31.2厘米,長29厘米(圖七,8;圖八)。
2.瓷器 2件。
四系盤口壺 1件。M5∶10,白瓷胎,略泛青,盤口,圓唇,束頸,近平肩,鼓腹,平底,肩置四系??趶?1厘米,腹徑16.5厘米,底徑7.4厘米,高23.2厘米(圖九,1)。
瓷碗 1件。M5∶9,覆置于盤口壺上。白黏土胎,變形嚴重。侈口,圓唇,唇下微束,弧腹,假圈足。內、外壁施黑釉,外壁半釉??趶?0.8厘米,腹徑20厘米,底徑10.4厘米,高12.4厘米(圖九,2 )。
3.銅器 3件。
銅鏡 1件。M5∶11,八出葵花形,橋形鈕,圓鈕座,座外有雙線方欄,方欄外飾四個T形紋與V形紋,內飾纏枝花枝。圖案外飾一周凸弦紋和一周斜短線紋。外緣飾一周齒狀三角紋。直徑10厘米,緣厚0.3 厘米(圖一○,1)。
銅釵 1件。M5∶14,殘。 “U”形,兩端細,中間粗。截面呈圓形。殘長6.1厘米,寬1.5厘米(圖一○,2)。
銅眉夾 1件。M5∶12,一端有兩對稱夾子,用來夾眉。另一端較細,為挖耳匙,匙端殘斷。殘長12.5厘米(圖一○,4)。
4.銀發(fā)攏 1件。M5∶13,為“U”形,剖面呈圓形,前部稍彎。 長12.3厘米,寬5.8厘米(圖一○,3)。
5.鐵器 2件。
鐵剪 1件。M5∶16,壓股剪。殘長25.4厘米(圖一○,5)。
鐵塊 1件。M5∶15,殘為碎片。
6.蚌殼 2件。M5∶17,白色,蚌紋呈放射狀,內裝脂粉。長4.2厘米,寬4.4厘米,厚3.1厘米(圖一○,7)。M5∶18,長3.4厘米,寬4.2厘米,厚2.7厘米(圖一○,6)。
三、結 語
鞏義站街鎮(zhèn)原為鞏義縣治所,西周、春秋為鞏伯國,戰(zhàn)國屬韓,秦屬三川郡,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置鞏縣,漢晉屬河南郡或河南尹,唐屬河南府。鞏縣以 “山河四塞,鞏固不拔”而得名,因地扼古都洛陽,故史有 “東都鎖鑰”之稱。境內東南部為高山區(qū),中部為淺山丘陵,北部為邙嶺。伊洛河自偃師入境,向東北流入黃河,形成東北—西南向的沖積平原。隋唐兩代洛陽為東京及東都,鞏義屬近畿之地,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和漕運等方面都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墓葬形制、埋葬習俗與洛陽地區(qū)相類。
1.墓葬性質
M5為刀把形單室土洞墓,墓道銜接于墓室南壁,與墓室東壁成一線。墓室西部置棺和棺床,棺床為生土,木棺已朽。棺內置人骨1具,保存較差,頭北面上,仰身直肢。墓室東部、棺內頭部和棺床北部放置隨葬品。據鞏義以往發(fā)掘的唐墓,器物組合為四大類, 即神器類、侍俑類 、家用類、器皿類[1],而M5出土器物有神器類(鎮(zhèn)墓獸、 武士俑)、侍俑類(馬、幞頭男俑、女侍俑)、起居類(鏡、釵、眉夾、發(fā)攏、盛脂粉的蚌殼、剪刀)、器皿類(瓷壺、碗)等。神器類有鎮(zhèn)墓獸、武士俑,無文官俑、武官俑,《唐六典》卷25記載:“ 喪葬則供明器之屬, 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當壙、當野、祖明、地軸、誕馬、偶人其高一尺…… ?!卑凑?《唐六典》 所記四神名稱(祖明、地軸為鎮(zhèn)墓獸,當壙、當野為武士俑 ),鎮(zhèn)墓獸與武士俑應成對出現,而M5鎮(zhèn)墓獸為單體出現,無文官俑、 武官俑,這種現象可能是當時隨葬品主流組合之外的一種組合。另外,缺少家用類而增加起居類器物,與洛陽地區(qū)多數唐墓隨葬器物略有差異。
2.年代
由于M5未出土墓志,沒有確切的紀年依據,只能根據墓葬的形制及隨葬器物的類型來對墓葬年代進行推定。M5出土的鎮(zhèn)墓獸與鞏義芝田 M151出土的B型IV式[1]、鞏義河南省儲備局四三一處國庫唐墓M2∶2[2]、鞏義市食品廠93HGSM1∶2[3]鎮(zhèn)墓獸相類似,武士俑與鞏義芝田C型Ⅲ式(88HGZM151∶5)[1]、河南省儲備局四三一處國庫唐墓M2∶3[2]、鞏義老城磚廠 M2∶10[4]三彩武士俑形制相類似,幞頭男俑與鞏義芝田B型Ⅲ式(88HGZM10∶3)[1]、河南省儲備局四三一處國庫唐墓M3∶4和M4∶6[5]形制相類似,女侍俑與鞏義芝田88HGZM4∶5[1]相類似,陶馬與鞏義芝田Bb型Ⅱ式(88HGZM151∶3)[1]相類同,四系盤口壺與鞏義芝田出土的A型陶盤口壺(88HGZM66∶6)[1]相近。
鞏義唐墓出土的鎮(zhèn)墓獸、武士俑發(fā)展序列為臺座由低到高,如672年的偃師楊堂墓[6],鎮(zhèn)墓獸和武士俑均立于底板上, 到676年的鄭州丁徹墓[7],底板變?yōu)榈团_座, 至691年的孟津屈突札墓[8]變?yōu)楦吲_了。M5鎮(zhèn)墓獸、武士俑的臺座還沒有發(fā)展到鞏義食品廠93HGSM1∶2的中臺座,根據上述此類器物的特征,推斷M5與鞏義芝田 M151、老城磚廠 M2 、河南省儲備局四三一處國庫唐墓同處一時期,其時間在675~680 年間。
M5的發(fā)掘,對于研究唐代東都洛陽地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喪葬習俗等具有重要的價值。
領隊:信應君
發(fā)掘:閆付海、劉秀秀
繪圖:潘寸敏
執(zhí)筆:信應君
[1]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鞏義芝田晉唐墓葬[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省儲備局四三一處國庫唐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春秋,2009(3).
[3]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鞏義市食品廠唐墓發(fā)掘簡報[J]. 中原文物,2003(4).
[4]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鞏義市老城磚廠唐墓發(fā)掘簡報[J].華夏考古,2006(1).
[5]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省儲備局四三一處國庫唐墓發(fā)掘簡報[J].中原文物,2008(3).
[6] 偃師商城博物館.河南偃師四座唐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2(11).
[7]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丁徹墓發(fā)掘簡報[J].華夏考古,2000(4).
[8] 310國道孟津考古隊.洛陽孟津西山頭唐墓發(fā)掘簡報[J].華夏考古,1993(1).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