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孜
摘 要:薩特曾指出自由是一種絕對自由,選擇不受任何限制,自由的處境只在自我選擇中才顯現出來。針對薩特的絕對自由理論與當今社會責任的認知,我強調它的兩點理論困頓:純粹主觀的意志自由;絕對自由下的責任重擔。同時,我又指出自由的救贖即當代社會的價值與責任。
關鍵詞:社會責任;絕對自由;思考
一、自由觀的闡釋
存在就是自由。他指出:“自由,顯然就是在人的內心中被存在的、強迫人的實在自我造就而不是去存在的虛無?!盵1]自由沒有本質性,自由的唯一限制只能源于自由本身。薩特的自由是主觀意識的選擇自由。而這種自由的存在就是在自我選擇中的存在?!拔摇钡娜魏芜x擇都取決于我本身,不存在不選擇的可能性,因為不選擇也是主體做出的選擇。然而,作為選擇主體的人是處于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必然會與社會周遭發(fā)生各種各樣的聯系。薩特通過探討人的處境來論述人的選擇自由,雖然人不能背離自己的處境,但是這種障礙只在我選擇時才會顯現出來。他說:“這些抵抗和障礙只有在人的實在所是的自由選擇中并通過這種選擇才有意義?!盵2]
二、自由的困頓
(一)純粹主觀的意志自由
薩特的自由實質是主觀性的選擇自由。然而,這樣的自由選擇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性。首先,“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3]所以,人的這種選擇不可能完全做到一種虛無化,人的意識來源于客觀物質世界,人必然在選擇中會打上現實的烙印。人的主觀價值判斷、知識結構、社會固化階層都會影響到人的選擇。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薩特自由觀的虛幻性,缺乏現實的根據。其次,人的自由選擇必然會與客觀物質世界發(fā)生聯系,比如我們所處的社會之中,總會遵循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但是,在薩特看來,自由不會受到客觀處境的制約,因為他的處境只在他進行自我選擇時才進入他的視野范圍。人的自由是在遵循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的自由選擇,這種選擇不能超出必然性。我們指出必然性不會致使我們在社會中的不自由,相反它是自由的實現的先決條件。
薩特不在乎選擇的結果,只在乎主觀意識是否進行選擇。然而,這樣的選擇缺乏實現自由的現實力量。所有的選擇只在意識圈里打轉,缺乏自由本質力量的確證。雖然在一定程度這是發(fā)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是這樣的主觀意識缺少與現實溝通的橋梁。馬克思說:“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4]實踐是實現認識自由的來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把主觀轉變?yōu)榭陀^,充分發(fā)揮主體的能動性。
(二)絕對自由的沉重責任
薩特認為自己除了責任本身以外對一切都負有責任。他說:“我突然發(fā)現自己是孤獨的……,因為我對我的逃離責任的欲望本身也是負有責任的?!盵5]他的這種絕對責任具有很深的負重感。在薩特的自由觀里運用“責任”這個名詞是為了與自由相對應,以免人們?yōu)E用自由,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這樣的責任沒有明確的概念界定,以致人們只要是自己的選擇就要對其所有的結果、他人與社會負有責任。每當人們做出選擇,他們就要考慮到沉重的個人、他人與社會的責任,就會膽怯于選擇?;蛘撸幢闶亲龀鲞x擇,由于內在的沉重責任感,并不能激發(fā)他們的內在潛力。這兩者都是對于絕對自由的劫難,主觀選擇的自由實質是導致思想行為的不自由。薩特還為他的沉重責任的焦慮感找到自欺的自慰途徑,但是這樣的焦慮如果缺乏通往美好的彼岸世界的現實道路,必然也會導致生活的不自由,就沒有實現人生價值的可能性。
三、自由的救贖
(一)心靈自由的重視
從某種程度來講,薩特的自由選擇是對個人心靈自由的充盈。當前部分中國人的心靈生存空間相對狹小,在我看來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理由:1、中國傳統的文化特質體現在人的性格因素里,和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表現為溫和、忍耐、不與他人沖突,禮文化多以社會的整體尺度為價值準則,使得自己的選擇過于謹慎小心;2、現代科技的發(fā)展,迷失于現代傳播媒體,喪失自己的個體性,選擇表現出零碎化、片面化。人因其對于社會隱形規(guī)范的依賴與對“特立獨行”的孤獨恐慌會淹沒自己的主觀個性。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從屬于社會,表現為“他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并不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逐漸失去本真的自己。我們的選擇遭受到社會道德的綁架,這才是現代社會人的無助感與孤獨感的寫照。
薩特的自由選擇讓我們借鑒其積極的方面,回歸心靈的本身,關注內心的聲音,在自由的選擇時要考慮的是個人與社會的價值意義。一位剛畢業(yè)的女孩是遵從父母的意愿找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還是遵循內心的想法白手起家創(chuàng)辦工作室。按照薩特的觀點,自由選擇是主觀的判斷,雖然兩者都可選擇,但是,如果是創(chuàng)辦工作室,自己會心甘情愿為所有的行為負責,因為這樣的選擇沖破心靈的藩籬,找到自我的意義。在薩特看來,如若選擇穩(wěn)定的工作,首先,這樣的選擇不是自由的,它是在他人的處境中的被迫選擇;其次,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樣的穩(wěn)定工作也許讓你衣食無憂,但這時候你的心靈是封閉的;這樣的穩(wěn)定工作也許讓你枯燥乏味,因為它違背你的初心。這兩者情況都是心靈的荒蕪與不自由,你都要為自己心靈的沉重責任負責。在現實社會里,一個人的選擇會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自由也只是相對的,但是我們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留給心靈一個位置,追求內在的篤定與實現人生的價值。不可否認,這樣的心靈自由要找到強大的精神支撐,這樣的支撐不是他者標準的潛在規(guī)范,是要在社會與個人之間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
(二)個人選擇的責任感
薩特的自由選擇的責任感對于當代中國也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現代中國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在社會中流行著行為利己主義與享樂主義。人與人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個人與組織之間推諉責任,逃避責任,害怕承擔后果。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人只能有對我們的選擇提出建議,但卻不能代替我們的選擇。選擇只有“我”本人做出的選擇,因而我們不能要求他人對于我們的選擇負責。也有很多人由于責任的重負選擇逃避,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選擇就是對于生命本身的不負責,就是對于生命本真狀態(tài)的遺棄。個人選擇的責任就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敢于擔負屬于自己的責任。薩特的絕對自由觀下的責任是沉重的,理論中沒有條件性的責任是有缺陷的。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選擇中的責任擔當感。這時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的選擇蘊含一種價值使命,當你游戲人生,吃喝玩樂,就要對你窘迫的人生負責。
在薩特自由觀里有選擇中對于社會的責任,在這里我們摒棄薩特的完全沉重的責任,截取選擇中個人的擔當感。當今社會中出現許多責任喪失的行為:相關機構的不作為、三聚氰胺事件、醫(yī)生職業(yè)責任感低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主要都是由于缺乏責任意識。如今我國正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也是要凸顯我們的責任意識。我們要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勇于擔當。我們每個人都對我們這個中華民族大家庭負有責任,都有義務對于國家的繁榮與個人的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才能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于國家來說,一方面要對人民負責,增進人民的福祉,為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努力;另一方面國家要主動承擔起國際責任,面對人類共同的環(huán)境問題、反恐問題等。
(作者單位:長沙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 薩特,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M]北京:三聯書店,2014:536
[2] 薩特,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M]北京:三聯書店,2014:594.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5] 薩特,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M]北京:三聯書店,2014: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