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敏
人們形容“寂靜”時,常常會說“靜得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到”,“安靜得連人們的心跳聲都能聽見”。以人能聽到極輕微的響動來突出環(huán)境的寂靜,這就是以動襯靜的手法。古代詩人也常用這一手法,為了創(chuàng)造幽靜的意境,往往有意用一點響動來作反襯。像南朝梁代王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就是用鳥鳴蟬噪,來反襯山林的幽靜,意境神奇絕妙。到唐代時,這種手法已用得很普遍。像王維的“野花叢發(fā)好,谷鳥一聲幽”(《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杜甫的“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題張氏幽居》),柳宗元的“鶴鳴楚山靜,露白秋江曉”(《與崔策登西山》),等等。
《唐詩紀事》中有關“推敲”的故事,似乎也跟以動襯靜的詩歌藝術相關。從動靜的角度來賞析“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所描述的情景,正可看出用“敲”字的妙處。詩的開頭兩句“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首先點明了李凝幽居環(huán)境的荒僻寂靜。而月夜來訪的僧人敲門而待主人迎接,似比直接推門而入更合乎情理。靜夜的敲門聲顯得格外響亮,也傳得格外悠遠,驚醒了池邊樹上的宿鳥,于是一陣騷動亂啼。否則,誰能在夜間輕易地發(fā)現(xiàn)樹上靜靜棲宿的鳥兒?故而不用“敲”字,則“鳥宿池邊樹”一句令人莫名其妙,且呈現(xiàn)出一片死寂,了無生趣;一用“敲”字則境界全出,篤篤的敲門聲和宿鳥的驚動聲,正反襯出月夜的安謐和環(huán)境的幽靜,引人無限遐思。
唐朝詩人中能自覺運用以動襯靜手法的頗多,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有“詩佛”之稱的王維,他在不少詩中創(chuàng)造了“靜”的意境,以動襯靜的手法,用得可謂出神入化,自然而然。在《酬張少府》一詩中王維有言:“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币粋€“惟好”,可見他對“靜”這一境界的熱衷和追求。他所謂的“靜”,既指外界環(huán)境的安靜,也指內心情感的寧靜,應是兩者的和諧統(tǒng)一。學佛參禪的王維熱切地向往著“靜”,這種思想傾向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有著充分的體現(xiàn)。
從王維一些膾炙人口的詩篇中,可以細細品味出那種“靜”的意境和以動襯靜的妙用。先來看一看《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體會一下詩中所寫的環(huán)境,其特點可用“空”和“靜”兩個字來概括。由環(huán)境的“空”和“靜”,又可體會到詩人內心的“空”和“靜”。從某種意義上說,詩中描寫的環(huán)境其實是詩人心境的外化。詩人內心的感受通過那些具體的景象而得以表達?!翱铡痹谑拙洹翱丈讲灰娙恕敝芯鸵腰c明,而“靜”則浸透在全詩的字里行間。詩中雖沒出現(xiàn)“靜”這一字眼,但句句都在寫“靜”,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不見人影的空山,照入深林的日光,靜默伏地的青苔,構成了一個空明靜寂的世界,卻又不顯得死氣沉沉。如此奇妙的詩境,還應歸功于“但聞人語響”這一神來之筆??丈街信紶杺鱽淼摹叭苏Z響”,恰恰反襯了山林的長久空寂,它不僅沒有破壞這里的“靜”,反而增添了“靜”的內涵和意蘊。沒有這一“響”,詩中描寫的不過是闃寂無人的荒山野林,而有了這一“響”,呈現(xiàn)眼前的便是寧靜美好的人間仙境。王維對以動襯靜手法的巧妙運用于此可見一斑。
再來讀一讀王維的《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乍一看,這首詩描寫的是自然界的花開花落,再尋常不過了。但深入體味,就會發(fā)現(xiàn)那花仿佛開落在詩人心上,花開有聲,花落亦有聲。——那山中花兒開落的情景,應是詩人心境的外化吧,所以,山中的靜就是詩人內心的靜,花的寂寞就是詩人的寂寞。沉靜寂寞的詩人聽到了花開花落的聲音,并用他的生花妙筆把自己的感覺傳遞給讀者。詩中畫面顯得幽靜之極,寂寞之極,也生動之極。詩人是怎樣把這畫面寫活的呢?一句“澗戶寂無人”,先寫出整個環(huán)境的沉寂靜穆,在這大背景上,一叢紅色的花兒紛紛開了又落了,真是有靜有動,有色有聲,畫面頓時靈動起來,境界瞬間美妙無比。其實,花兒從開到落的過程是緩慢的,甚至是不易覺察的,“紛紛開且落”的情形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看到。但這并不影響詩人作如此這般的描寫,因為他是以我筆寫我心,而且有意要用一用以動襯靜的手法。
最后來品一品王維的《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靜謐的意境,這是一目了然的。前兩句看似平平,實則意蘊深遠,奠定了全詩基調。先是一個“閑”字,寫出詩人內心的閑適寧靜;然后一個“靜”字,點明春夜山中的空曠寂靜。兩者渾然融合,相映成趣。詩人閑對落花,靜靜體味著春夜空山的靜謐,內心一片空明澄澈,此時此刻,他一定聽到了花兒落下的聲音。細小的桂花從枝上飄落下來,在夜間應是極輕微而不易察覺到的,詩人卻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這使人不禁驚嘆于空山環(huán)境的“靜”和閑人心境的“靜”。在此,詩人不露聲色地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可謂高妙奇絕。而后的“月出驚山鳥”一句,如暗夜中一道靈光閃現(xiàn),令人陡然一驚。當明月出現(xiàn)在天宇時,那畫面便越發(fā)地生動起來??梢韵胂?,在春山月夜的一片靜寂之中,時而傳來的幾聲驚鳥啼鳴,在空蕩蕩的山谷間回響,顯得分外清亮而悠長。置身其間,面對此情此景,怎不叫你感到一種讓人靈魂出竅的“靜”?——這就是以動襯靜的藝術效果。
由以上幾例可以看出,王維在其詩歌中運用以動襯靜的藝術幾臻化境,堪稱典范。從中也可體會到以動襯靜的奧妙所在,并領悟一些道理。比如,寫“靜”不能一味著眼于“靜”,不是非得從“靜”的方面下筆;有時,從“動”的角度入手,反而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而用“動”來反襯“靜”的時候,“動”總是偶爾的,輕微的,局部的,不至于破壞或顛覆整體的“靜”,不會讓人產生“鬧”的感覺;這“動”只是給“靜”增添了意蘊情致,使“靜”的意境更加深遠奇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