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林
摘 要: 課堂教學是有節(jié)奏的藝術。要讓課堂有節(jié)奏,采用問題式導向是很好的辦法。將教學設計為七個環(huán)節(jié),使之成為有節(jié)奏的課堂符合新課改教學要求,符合學生接受規(guī)律。《小狗包弟》是高中語文教材的傳統篇目,從這篇課文教學中可以總結出七段式教學法的實施策略及效果。
關鍵詞: 課堂教學 七段式 教學法 《小狗包弟》
一、七段式教學法的理論解讀
課堂教學是有節(jié)奏的藝術。要讓課堂有節(jié)奏,采用問題式導向是很好的辦法。教學開展過程就是問題解決過程。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很關鍵,要有層次性、邏輯性和鮮活性。在課堂問題解決上要有集體討論和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的問題;要有“想”的問題和“做”的問題。這樣才符合語文學習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要求。我們可以將教學設計為七個環(huán)節(jié),使之成為有節(jié)奏的課堂。
一是課前一讀,讓學生隨機選文朗讀,這樣可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效果,還可以通過大聲朗讀把學生上課狀態(tài)“活”起來。先接觸作家要先做背景介紹。二是問題一的解決,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由老師進行講解,給學生整體認知打下基礎,為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開展做鋪墊。三是問題二的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設計成小組討論解決,因為當課上到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開始疲勞,小組討論可以讓學生動一下,使精神活起來,同時解決教學內容。四是問題三的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設計成學生獨立思考的問題,對此問題的解決不允許學生互相討論,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五是問題四的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設計成動手完成的問題,使學生從思考中轉到動手中,形成能力。六是當堂及時練習鞏固,給出課后課文延伸思考,作為作業(yè)完成于《課文反思本》上。七是留一分鐘左右時間讓學生安靜回憶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
二、以《小狗包弟》為例談七段式教學設計
材料一:作家秦牧曾這樣記述“文革”期間在廣州街頭的所見:“一天早上,當我走回報社的時候,一路看到樹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體大多是被打破頭顱、鮮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看見八具尸體。”
材料二:1966年8月24日作家老舍先生在連日遭到毒打無法忍受的情況下,獨自一人在夜間投湖自盡。在動亂的“文革”十年間,人的生命如草芥,人性被扭曲變形,就連無辜的對人親近的小狗也難遭劫難。
(以小狗為核心設計問題鏈)
問題一:找出寫“包弟”和人親密接觸的幾件事,突出它的什么特點?用意是什么?(學生找,老師指導,讓學生對課文線索有個清晰概念。)提示:a.見到陌生人口吠一陣就跑開了。b.在客廳里和客人作揖聊天。c.拍攝包弟的鏡頭。d.日本女士過問包弟的情況。e.愛人外出食飯討骨頭喂包弟??偨Y特點是:可愛、聰明、有情義、通人性。點明用意:包弟愈是可愛,愈是聰明,作家一家人愈是不忍讓它離開。
問題二:文章題目是《小狗包弟》,卻以另外一個小狗與主人的故事開頭。請大家將文中這兩個故事的主人公和情節(jié)對比一下,看看二者有什么異同?(小組學習,形成成果,學生講述,老師點評。)提示:相同點——都是寫人與狗之間的故事;不同點?——前一個故事寫狗的忠誠,后一個故事寫人的背棄。通過對比說明作家自責的必然性和懺悔的必要性。
問題三:“您的小狗怎樣?”在文章中出現了三次,分別是怎樣出現的?在這三次問話里作者的心情如何?(學生獨立完成)之后教師提供參考:1.日本女士到北京參加亞非作家緊急會議時問起,當時包弟很好,作者心情很愉快。2. 1962年作者生活幸福,心情的幸福感讓他覺得有人問他,這是生活幸福的寫照。3.“文革”開始,小狗和作者一家遭難,作者失去了小狗,于是猜測日本作家的再一次提問,心情悲痛沉重。
問題四:作者面對包弟的遭遇,不是無動于衷、麻木不仁的,找出表達作者感情的句子。(自己獨立完成,鍛煉從課文中篩選信息的能力。)
問題五:關于作者對小狗處理的整件事,你能談談感想嗎?學生交流后,教師自我明確:作者感情波瀾起伏。與包弟親密交往時很歡快;“文革”來臨,又不知道怎樣安排包弟,感到憂慮;剛送走包弟時感覺很輕松,之后又心情沉重,陷入良心自責和對包弟的歉意中。
問題六:作者為何要以一條小狗反映“文革”的現實?你能從小狗視角寫一段反應當時它的所見所想的文字嗎?(課后思考,完成于《課文反思本》上)學生完成后,教師自我明確:狗猶如此,人何以堪?1.小狗雖小,卻也是一條生命,善良的生命應該獲得生存的權利。2.連一只小狗也無安寧之日,更突出:文革對人性的毀滅性踐踏。3.小狗和作者經歷的一段歷史是分不開的,寫小狗是為了表現作者的心靈歷程。寫小狗是實,寫心靈是虛,寫虛以寫實為基礎。
三、結語
問題式教學法可以起到一定的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效果,但它還有很多弊端,如問題是老師設計的,不符合新課改問題的隨機生成性,問題的設計怎樣囊括所有教學內容,教學量過大等。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是一門需要不斷探索的藝術。
參考文獻:
[1][蘇]巴班斯基.中學教學方法選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林華民.新課程下我們怎樣當老師[M].北京:華語教育出版社,2001.
[3][美]艾瑪·麥克唐娜戴安·赫什曼.如何打造高效能課堂[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
[4]郭克勤,姜野軍.注重教學問題呈現,實施有效課堂教學[J].北京:中學語文教與學,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