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惠卿
摘 要: 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倡導教育要“關注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引導學生主動發(fā)展”。在“面向全體”“面向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新理念下,每一位教師更要特別關注后進生的成長,讓他們與其他同學一樣,充滿自信,體驗成功。
關鍵詞: 新課程 后進生成長 教育方法
由于后進生的起點較低,不相信自己,教師更需要給予特殊照顧。幫助后進生轉化,這個過程是長期的,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真正關心他們,關注他們的各種問題,從源頭解決問題。這是對教育的責任與擔當,是對教育信念的執(zhí)著與堅守。
一、教育工作者要正視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單純以成績論英雄。
我不喜歡把學習成績差點的學生看做“差生”,他們其實很聰明。也許是因為學習起點比其他同學低,也許是因為家庭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也許是因為還不能明確學習的重要性,所以,我們首先要找出他們的個體差異,并尋求有效的填補方式。在我所任教的歷屆畢業(yè)班中,不乏許多后起之秀。他們有的在低年級時就已經(jīng)被定格為“差生”,而冠以他們這個名號的唯一標準就是成績。對于他們之前的成績,我并不回避,但我知道必須做些與之前的老師不一樣的事——了解學生,不拿成績說事。多少年來,對學生好壞的評價標準,只有分數(shù)?!昂谩迸c“差”的區(qū)別就是分數(shù),家長這樣認為,老師這樣,社會也這樣。我?guī)н^一個班,其中有一個學生,他是學校出了名的“淘氣包”,不但不好好學習,還時常搞惡作劇,學習成績總是不堪入目,帶過他的老師無不對他愁眉鎖眼、痛心疾首。然而,他并沒有半點羞愧,沒有絲毫進取之心,反而破罐子破摔。五年級時,我接了那個班,他成為我的學生之一。起初,我很明顯感覺到他是在意自己的成績的,只是他認為可能就是那樣了。我不給他壓力,不拿成績說話,只是明確告訴他,我會給他時間。我了解到,這個學生之所以成績游離,是因為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還有很大的因素是缺乏與老師有效的溝通。我改變了習慣性的說教,注重與他日常間的交流溝通,一旦他有進步,我就馬上抓住機會,及時表揚他的“進步點”。在我的引導下,他逐漸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tài)度,一步步成長,經(jīng)過兩年的努力,終于破繭成蝶,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私立學校錄取。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努力架設師生之間心靈的橋梁,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發(fā)現(xiàn)一個個教育真諦,這是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做到的。只有充分認識、了解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情況,制定相應的引導方式,才能真正盡到教育者的責任。
二、給予每一個學生愛與尊重,少一些嚴厲,多一些寬容。
無論是優(yōu)生還是后進生,面對他們,請給予愛與尊重。教育是“愛”的教育,我們與其整日愁眉不展、抱怨連連,不如換一種心態(tài)、一種思路和學生們一起成長。在工作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如果老師能對學生寄予足夠的真誠,那么,對學生在接受教育教學中的進步必有裨益。
為此,我每接一個班,都會把所有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我親近、關愛他們,與他們進行長期“磨合”,引導他們不斷進步。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一些老師對后進生沒有好感,因為后進生在班級中經(jīng)常出亂子,有時甚至叫老師騎虎難下。但要想轉化他們,就只有先愛他們,用寬容的心態(tài)善待他們的過錯,那么,他們就會接納老師,聽從教誨,老師的期望和要求就會變成現(xiàn)實。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老師的愛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頭。我有一個學生,他在一年級至四年級時基本上是不寫作業(yè)的,老師頭疼,家長更是沒轍。他對老師的批評與斥責形成“免疫”,屬于“刀槍不入”型。起初,我也會與他較勁,但幾次較量都以我的失敗告終。我并沒有因此敗下陣來,我知道,如果我放棄了他,那么小學階段,他就這么渾水摸魚地度過了。我知道,他之所以對批評無動于衷,是因為他已經(jīng)習以為常。那么,批評與斥責顯然已毫無意義可言。我要給予他愛與尊重,我改變了方式,對于他的作業(yè)情況,我不再嚴厲斥責,而是在盡可能地保護他的自尊心的同時,耐心詢問每次完成作業(yè)的情況。我會經(jīng)常找他聊聊天,詢問他在學習上、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并盡我所能幫助他,而這些是他從來沒有過的。時間在流逝,而他在改變,他的變化讓帶過他的老師瞠目結舌。后來,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他不再出現(xiàn)沒有完成作業(yè)的情況。
后進生并非無可救藥,他們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愿望,也有做人的自尊,如果我們的工作到位,如果我們可以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來走路,從愛和尊重出發(fā),我們就一定能成為他們最信賴的引路人。
三、“勤抓”防反復,善于發(fā)掘并及時引導。
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fā)展,“勤抓”少不了。后進生的成因是復雜的,要改變他,使他的個性更完善,需要時間,需要精力,更需要耐心。學生的反復是正常的,萬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有始無終,半途而廢,為德不卒。只有不斷調(diào)整教育方式,永不放棄,在“勤抓”中解開他們的心結,消除他們的顧慮,才能讓學生們那干涸的心田如沐春雨,如飲甘泉。
我們要保持敏銳的目光,善于及時發(fā)掘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端正對后進生的態(tài)度,并且?guī)椭麄儤淞⒆孕判?。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教師一定要摒棄傳統(tǒng)的偏見,用期待的心情看待學生的每一步成長。
及時發(fā)現(xiàn)后進生的閃光點非常必要。對待后進生,既有頑強的毅力做保證,又有有效的方法做引導,后進生一定能像出圈的羊羔重新回到溫暖的集體中。因此,引導必不可少。老師們可以發(fā)揮集體的力量,營造健康、向上的班集體整體效應,讓后進生體會到作為一個優(yōu)秀班集體中的一員的榮譽感,以此影響自己,激發(fā)自己。
以一顆寬容之心傾聽生命的拔節(jié),從含著露珠的嫩芽中嗅出果實的芬芳,寬容而不縱容,期待而不無為。親歷成長,一個都不能少。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多彩的陽光下自由、快樂地成長,成長中一定充滿著自信、勇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