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新丹
摘要: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左江水文等地質環(huán)境因素在古人選擇左江花山巖畫地點過程中產生了重要影響,厚層塊狀的灰?guī)r、白云巖,地質構造造成的平直崖面,以及左江凹岸的水文情況,是影響古人選擇巖畫點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地質構造及巖溶地貌的影響,左江流域產生眾多陡立懸崖。自第三紀以來,廣西地塊總體上一直呈抬升趨勢,使懸崖越來越高大。構造的原因使懸崖面相對平整,是能夠繪制巖畫的前提條件。在左江巖畫繪制的時代,古駱越人的主要聚居地左江(包括明江)一級臺地,距離巖畫點最近,二者關系也最密切。而該時期左江、明江一級臺地經常遭受洪水襲擊,在河流凹岸地段水流湍急、水況復雜,可能經常出現翻船事故,可能也是在凹巖處繪制巖畫的動因之一。
關鍵詞:左江花山巖畫;左江流域;地質環(huán)境
左江巖畫分布于從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寧明縣到扶綏縣的明江、左江兩岸。據研究,巖畫為古駱越人于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2世紀的700年間所繪制。古人為何選擇這些地點進行巖畫繪制,而沒有選擇別的地方,原因可能很復雜。
根據文物部門和地質部門的調查資料,左江巖畫往往存在于河流拐彎的地方,且大都位于河流的凹岸(圖1)。古人繪制巖畫,祭祀是重要目的,這些巖畫需要畫得高大醒目,遠遠就能看到。所以,可以推測,古人在選擇作畫地點時,幾個因素是他們必須考慮的:首先,地點要方便作畫,巖面需要平整寬大;第二,離人們居住地不能太遠,要在聚落的勢力范圍之內;第三,繪制巖畫的地點能夠使古人產生敬畏的心理。
考慮到巖畫的載體為巖石,且大多繪于緊鄰明江、左江岸邊的懸崖峭壁上,所以影響選擇作畫地點的因素應該包括地質環(huán)境條件。本文嘗試從地質環(huán)境角度去探索左江花山巖畫的選址原因,囿于資料限制,論述范圍只涉及左江花山巖畫參與申遺的三個遺產區(qū)。
一、第四紀以來左江流域地質環(huán)境變遷特征
(一)左江流域地質發(fā)展史
根據地質研究成果,左江流域在二疊紀末(距今約2.5億年前)以前,地層基本屬于海相沉積。即左江流域當時是一片汪洋,巖性主要為灰?guī)r、白云巖。
二疊紀末期,受地質構造運動東吳運動影響,左江流域地殼開始隆起,露出水面,造成二疊系茅口階地層大面積的溶蝕面。期間大地有重返水面以下的過程。三疊世中期以后,印支構造運動使本區(qū)回返隆起,從此左江流域結束海相沉積的歷史,開始塑造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地貌形態(tài)。
(二)左江兩岸總體地貌的變遷
根據地質學研究,從三疊世中期末以來(距今約2億年),左江花山巖畫分布的區(qū)域在地貌上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
1.峰叢期:時代為三疊紀中期末(約2億年前)至第三紀初(距今約6500萬年)。這個時期區(qū)內碳酸鹽巖廣泛出露地表,經受溶蝕、剝蝕作用,形成幾級夷平面,左江區(qū)域地貌形態(tài)初露端倪。這個時期,左江在白堊紀(距今1.35億年)就已經是一個凹陷帶,構造運動以不均勻間隙性上升為主。
2.峰林期:時代為第三紀初(距今約6500萬年)至第三紀末(距今約250萬年)。喜馬拉雅構造運動再次塑造當地已經形成的巖溶地貌形態(tài),崇左至扶綏一帶出現海拔250-300米峰林面及與之相對應的埡口、洼地等。
3.左江期:第四紀(距今約240萬年至今)以來,左江流域仍然處于不均勻間歇性上升,形成現今所見的左江河流各級臺地及溶洞。
上述研究結論可以看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左江流域一帶的地貌形態(tài),在距今約2億年前的中三疊世末期就已經初具雛形,期間大致經歷了印支、喜馬拉雅和新構造運動等構造運動期,塑造了峰叢、峰林等典型的巖溶地貌形態(tài)(圖3)。這些巖溶區(qū)中,在斷層構造及巖溶溶蝕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個個陡崖峭壁,為古人類創(chuàng)作巖畫提供了廣闊的“畫布”(圖4)。
(三)左江兩岸河道變遷規(guī)律
由于后期的侵蝕、剝蝕,左江兩岸僅存三級河流臺地。根據各級臺地巖性及保存完好情況,對比左江下游的南寧盆地中邕江臺地,結合前人對本區(qū)溶洞、臺地的對比研究成果,推測左江三級臺地的形成時代大致為第四紀更新世中期;二級臺地形成時代大致為第四紀更新世晚期;由于在一級臺地上已經發(fā)現多處新石器遺址,可以確定左江一級臺地的形成時代為全新世(距今12000年以后)。
河流臺地的存在,證明了當時河床的位置。第四紀以來,左江河道的走向及寬度已經確定下來,根據河流堆積物判斷,早期的河道形態(tài)與今天沒有太多差別。在峰叢洼地區(qū)和峰林谷地區(qū),由于兩岸均分布著堅硬的灰?guī)r、白云巖,約束了河流的側向發(fā)展,使其不能作更大范圍的擺動,只能在狹窄的河谷內重復著侵蝕、堆積的循環(huán)。這些河谷寬度最寬不過二三百米,最窄不足一百米。在這樣狹小的空間內,不能保留更老的臺地,只能是老臺地被侵蝕消亡后再沉積新的臺地。于是,今天我們在這些狹窄的河谷里只能見到一級臺地。換句話說,這些地貌區(qū)域范圍內的左江古河道與今天基本一致。
在崇左市江州區(qū)、龍州根村及扶綏縣城等地形比較寬闊的地方,河流側蝕、擺動的幅度也相應變大,所以二級、三級臺地被保留下來(圖5)。在更新世中期,左江的側向侵蝕和擺動,沉積了三級臺地;到了更新世晚期,地殼間歇性上升,河流下切,同樣的河流侵蝕堆積作用又形成了二級臺地;到了全新世,河流再一次下切,形成一級臺地。在這幾個地方,臺地分布范圍從南到北大約有2~3公里的寬度,說明古左江河道就是在這個幅度內變遷的。
今天絕大部分的左江河道已經深切到堅硬的灰?guī)r之中,這些堅硬的基巖大大約束了河流的側向變遷,使其不能自由擺動??梢灶A測,在未來很長的一個地質時期內,如果沒有發(fā)生巨大的地殼構造活動,左江河道不會有大的變化(圖6)。
綜上所述,左江流域的地質環(huán)境,自第四紀以來就基本穩(wěn)定,沒有出現大的變化,地形地貌、河流臺地等,除了高臺地繼續(xù)被剝蝕外,基本與我們今天看到的面貌一致(圖7)。
正是由于左江流域的地質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使古人的巖畫能保存至今。
二、地層巖性方面的影響
從常識考慮,人們要繪制巖畫,應該首先有意識地選擇較為平整、連續(xù)性好的巖面。如寧明花山,可以觀察到大多巖畫的中心內容,是從最平整的巖面開始畫的。如果出現有部分內容超出了原來的平整巖面,才出現巖畫越過原來選擇的平面邊界的情況。這種現象可能更是巖畫繪制時的一種無奈選擇而不是有意為之(圖8)。
從地質條件上看,如果繪制巖畫的崖面,巖層厚度大,就能夠在一個完整的平面上繪制高大的或眾多的形象,視覺上非常具有震撼效果。相反,如果懸崖是由薄層巖石組成,在其上繪制的巖畫既不方便,效果也不好(圖9)。另外,遺產區(qū)內的灰?guī)r、白云巖的顏色均為灰白色、淺灰色的,也有利于用深紅色的顏料在上面作畫。
查閱基礎地質資料,對比三個遺產區(qū)的巖畫分布位置圖,在三個遺產區(qū)范圍里,地層主要有石炭系上統(tǒng)的大埔組(C2d)、黃龍組(C2h)、馬平組(C2-P1m),二疊系下統(tǒng)的矛口臺(P1m)、棲霞臺(P1q)以及三疊系下統(tǒng)馬腳嶺組(T1m)。從巖性上看,石炭系、二疊系大多為厚層塊狀的灰?guī)r、白云巖,三疊系下統(tǒng)馬腳嶺組巖性卻為薄層灰?guī)r及泥灰?guī)r。所謂的厚層,就是單層厚度大于50厘米的巖層。塊狀就是單層厚度大于1米的巖層。而薄層,則是單層厚度小于10厘米的巖層。實地調查及資料分析顯示,三個遺產區(qū)內有巖畫分布的地方,幾乎全部為石炭系、二疊系地層,其巖性更是全部為厚層塊狀的灰?guī)r、白云巖。三疊系下統(tǒng)馬腳嶺組地層分布范圍內沒有一處巖畫點。另外,堅硬的厚層塊狀的純灰?guī)r、白云巖在地質構造作用下更容易形成高陡聳立的崖壁。而薄層灰?guī)r、泥灰?guī)r這種不純的碳酸鹽巖,則易形成緩坡狀的地貌形態(tài),不具備繪制巖畫的條件(圖10)。
三、地質構造方面的影響
左江巖畫大都繪在高聳的懸崖峭壁之上。這些崖面總體上很平直,像一張巨大的畫布。左江、明江的總體流向受構造影響明顯,主要受弧形構造體系和北東向構造體系的影響。目前還沒有針對存在巖畫的崖壁與地質構造之間的關系進行專門的研究,但從地形地貌等現象的普遍規(guī)律看,這些崖壁與地質構造應該有很直接的關系,一些山體崖面上能觀察到構造運動所造成的褶皺現象(圖11)。從現場踏勘的情況看,有巖畫的崖壁大多是一些構造剪切裂隙發(fā)展而成。不過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崖壁直接就是斷層面的可能,如一些線性分布的連續(xù)的三角崖,就可能是區(qū)域斷層的次級斷層所致(圖12)。通過觀察發(fā)現,不管是裂隙,還是次級斷層,它們的力學性質均為剪切或者壓性的,這保證了崖面的平直。平直的崖面應該是古人作畫的首選地點。
四、河流臺地方面的影響
如前所述,左江目前還保留著三級臺地。其中,在地形寬闊的地方,如崇左市區(qū)一帶、扶綏縣城一帶等,可以同時觀察到三級臺地的存在,保存狀況通常也不好,只殘余臺地基座上散亂的礫石(圖1 3);而在地形狹窄的河段,只能見到一級臺地。二級臺地在崇左市區(qū)、扶綏縣城一帶見有分布,遭受剝蝕的情況也很嚴重,地貌上形成緩坡殘丘狀(圖14)。從殘留的地質剖面上觀察到,二級、三級臺地具有明顯的河流沉積的二元結構,上部為棕黃色粘土,下部為圓礫、卵石。在這些臺地的粘土層中,還含有少量的鐵錳質結核,這表明二級、三級臺地的形成年代較為久遠。左江的臺地目前沒有測年資料,其形成年代可參考南寧盆地的邕江臺地的年代。南寧地區(qū)與左江流域同屬一個大的構造體系,它們在新構造運動中基本是同步的。比照邕江臺地的年代資料,可以大致推測左江二級、三級臺地的形成年代最晚不超過25000年前,最早約在20萬年前。這個年代,距離古駱越人繪制巖畫的生活年代太遠。
一級臺地廣泛分布于明江、左江兩岸。一級臺地的巖性與二級、三級臺地相比有明顯的區(qū)別。其上部為松散的灰黃色、淺灰色粉土、粉砂,下部為灰黃色粘土、粉質粘土。顯示出形成年代較晚。根據一級臺地的土層有相當一部分尚未完成自重固結以及其遭受剝蝕破壞程度較輕等特征,再比對南寧盆地的臺地的測年資料,可以初步判斷左江一級臺地形成于第四紀全新世,即最早形成于12000年前。
現在觀察各處一級臺地,臺面都很平整,宜于居住、耕作。其形成的時代與左江巖畫的繪制時代基本相符。而且,每處巖畫點附近總存在有一級臺地;高于一級臺地的二級、三級臺地,其地形地貌上為殘丘狀,面積小且剝蝕嚴重,不適于居住、耕作。因此,很容易推測,巖畫繪制時代的古人,應該就居住在左江一級臺地上。
五、河流洪水對巖畫點的影響
(一)各地歷史上左江水位概覽
據水文部門的公開資料,從1955年到2001年,扶綏縣洪水期最高水位為1955年的88.1米,最低洪水位為1963年的70.7米。崇左市一帶1954年到1985年,在洪水期最高水位為1955年的98.87米,最低洪水位為1976年的83.64米。據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水文工程地質隊1:2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崇左、憑祥、友誼關幅)的統(tǒng)計,寧明縣1980年代以前13年里最高洪水位為112.83米,枯水期最低水位為98.22米。歷史上寧明最高洪水位為127.3米。
(二)近期左江沿岸三地洪水位資料
2008年9月,左江流域受臺風“黑格比”影響,多地出現大暴雨,左江水位上漲。表2為“黑格比”時左江各地的最高洪水位。
2014年7月,臺風“威馬遜”襲擊左江流域。也造成左江洪水大漲。表3為當時的最高洪水位。
另外,寧明縣各概率的洪水重現期如表4所示。
根據以上資料分析,雖然崇左市、扶綏縣沒有洪水概率重現期資料,但2008年“黑格比”臺風造成的洪水位可以認為已經接近歷史最高水位。可以大致參照崇左、扶綏兩地的20年一遇洪水位為107.52米左右和87.5米左右。
扶綏縣上游14公里處的山秀水電站2007年全面運行,水庫設計正常水位為86.5米,死水位為85米。再分析對比扶綏縣在兩次臺風時的水位,可以看出水利樞紐對洪水的調節(jié)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
(三)左江洪水位與一級臺地的關系分析
為了更清楚地分析比較各級臺地臺地面與洪水位的關系,把各級臺地的現標高列表如表5。
經過對比分析,可以看出以下幾點規(guī)律:
1.各地的常年洪水位均不能淹沒各級臺地的臺地面。如寧明的常年最高水位為112.83米,崇左市為98.87米,扶綏縣為88.10米,這些洪水位均沒有超過各地一級臺地的平均臺地面標高。
2.接近20年一遇洪水位時,寧明花山、崇左等地的一級臺地有相當一部分將被洪水淹沒。但高臺地仍高于洪水位。
3.如果出現50年一遇及更大洪水時,左江各地一級臺地將全部被淹沒。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駱越人主要的聚集地——一級臺地,經常受到明江、左江洪水的威脅和危害??紤]到當地地塊一直處于抬升狀態(tài),在古代洪水威脅應比現代更大。據廣西文物部門資料,在一級臺地上,除了一些貝丘遺址和少量新石器外,目前還沒有發(fā)現古人類的居住遺址。結合一級臺地的地層情況分析,一級臺地主要土層是棕黃色粘土、粉質粘土。從結構特征分析,這些粘土、粉質粘土的形成時代較早。在這些粘土、粉質粘土之上,表層根植土之下,還分布有一層結構很松散的粉土、粉砂。如在寧明花山,該土層厚度約11-22米;在龍州棉江,該層約厚3-6米;在崇左萬人洞,該層厚約4.5-9米;在崇左馱柏銀山一帶最大厚度6.5米。在每個一級臺地上,這層粉土、粉砂分布不均勻,厚度變化大,再結合其結構疏松、尚未完成自重固結的特征,顯示其形成年代較晚,而且很可能是巖畫繪制以后沉積的。如果能夠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對該層進行準確的年代測定,那么就有可能揭示為什么在現在的一級臺地的附近很難找到古人村落遺跡的原因。
(四)河流運動對古人選擇巖畫點的影響
河流在古代是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交通線之一。一級臺地是距離河流最近的地方,所以經常受到洪水的威脅和危害。在古代,這樣的自然條件使古人需要進行祭祀祈福,并把祭祀場面保存在一個既能夠永久保留又使人感到敬畏的地方。
明江、左江曲曲折折流經每處一級臺地,也流經眾多人類聚居地。河里的水流運動比我們眼見的要復雜得多,不但有與河流方向一致的直流,還有向河岸流動的側流,有面流,還有底流。在這些水流的作用下,河流在一定的范圍內擺動,使河岸一側受到侵蝕,另一側則堆積物質,使臺地向前發(fā)展;受到侵蝕的河岸就逐漸后退,形成凹岸,而堆積的一側河岸則成為凸岸。在山區(qū)河谷地帶,顯然地,凸岸使臺地邊緣距離山體越來越遠,而侵蝕岸離山體越來越近。當某段河流侵蝕到一座山體時,這個山體又是由堅硬的灰?guī)r、白云巖組成,該段河流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無法繼續(xù)擺動。如果這座山體又是一處平直的懸崖,河流就在這一帶形成很長的凹岸帶。在這里,水流是由面流狀態(tài)流向懸崖,被懸崖阻擋后,由水面流向河底變成底流,再流向河對岸(也就是凸岸),再向上運動變?yōu)槊媪?。整個過程又組成一個環(huán)流。這樣,在懸崖底部的河流水體,水流就非常復雜,還可能產生很多渦流。可以想象,當船行走到這些地方時是很危險的,很容易經常發(fā)生翻船事故。在古人對自然科學還沒有理解的情況下,這些存在高陡懸崖的河段很容易被看成有神靈妖魔作怪的地方,自然值得古人去祭祀、崇拜了。(圖15)
另外,絕大多數巖畫繪制于緊靠江邊的懸崖上,似乎也說明祈求減少洪水災害是古人繪制巖畫的動機之一。
六、結論
1.由于地質構造及巖溶地貌的影響,左江流域產生眾多陡立懸崖。自第三紀以來,廣西地塊總體上一直呈抬升趨勢,使懸崖越來越高大。構造的原因使懸崖面相對平整,是能夠繪制巖畫的前提條件。
2.組成懸崖的巖層,多為石炭系、二疊系的地層,巖性多為堅硬的灰白色灰?guī)r、白云巖,淺色的巖石能吸引古人在其上作畫。而巖性為相對軟弱的薄層灰?guī)r、泥灰?guī)r,在風化作用下一般無法形成陡立的懸崖。當巖層的構造類型為厚層塊狀時,更適宜于繪制巖畫。巖畫點全部分布于厚層塊狀的石炭系、二疊系地層,說明巖性因素對古人選擇作畫地點的影響非常明顯。
3.在左江巖畫繪制的時代(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2世紀),繪制巖畫的古駱越人的主要聚居地是左江(包括明江)一級臺地。一級臺地距離巖畫點最近,與古駱越人關系也最密切。
4.在古代,左江、明江一級臺地經常遭受洪水襲擊,在河流凹岸地段水流湍急、水況復雜,可能經常出現翻船事故,這也是在該處繪制巖畫的動因之一。
5.洪水頻繁襲擊一級臺地臺面,可能是現今難于找到古人村落遺址的原因之一。
6.堅硬高聳的山體、地質構造造成的平直崖面、厚層巖石組成的平整的垂面,以及河流凹岸的水文狀況,是影響古人選擇巖畫繪制地點的地質環(huán)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