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杰 岳要鵬
摘 要:宿舍是大學生最感親密和熟悉的場所,是大學生展現真實自我的重要空間。存在其中的宿舍文化對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群體預期社會化起到重要作用,對大學生的價值觀、行為規(guī)范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導向功能。目前應當注意的是,高校宿舍文化存在凝聚力差,缺乏生機與活力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有助于高校加強宿舍文化建設。
關鍵詞:大學生 宿舍文化 社會化 建設
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以及美國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的人格社會心理發(fā)展理論,青年期是獲得親密感、 防止孤獨感、注重情感發(fā)展對人格的影響的重要時期。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處于社會化生命周期的青年期,需要進行大量的預期社會化,需要預見性地學習將來要扮演的角色內容。如果不能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未來將很難適應社會和被社會所接受。在高校中,宿舍是大學生最感親密和熟悉的場所,如戈夫曼情境理論所說的那樣,這里就像是一場戲的幕后,掩藏著許多局外人難以看到和接觸的內容。宿舍逐漸取代班級成為高校內部學生群體的基本單位,成為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場所。
上海交通大學于1986年首次提出“寢室文化”的概念。原國家教委于1997年發(fā)文認可了該概念,寢室文化建設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來,有學者認為用“宿舍文化”來代替“寢室文化”更為準確,主要是因為“寢室文化”概念容易使人將宿舍文化局限在單個寢室內的文化,忽視了整個宿舍區(qū)內互動所形成的文化。本文所稱高校宿舍文化,即是指以大學生為主體,在宿舍空間中所有成員在學習、生活、交往等社會互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主要是指宿舍成員共同認可的價值和意識體系。
一、 高校宿舍文化對大學生社會化的作用
大學生處于社會化的生命周期的青年期,是人生的一個特殊時期。埃里克森認為是青年期必須處理好自我同一感的問題,自我同一感是一種關于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該占什么樣的地位,將來準備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怎樣努力成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覺。青年期大量進行的是預期社會化,人們在此過程中學習的不是現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將來要扮演的角色。青年期開始后,由于身心的重大變化,青年人開始思考“我是誰”“我將何去何從”等重大問題。宿舍作為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其文化在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宿舍文化具有價值觀導向功能。
宿舍文化在其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會產生一種文化定勢,這種文化定勢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宿舍成員,形成一種文化氛圍。不同的文化氛圍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念,同時影響到宿舍成員的行為方式。如果一個宿舍的文化氛圍是積極向上的,那么整個宿舍成員的面貌也是積極向上的,成員會努力提升自身素質能力以適應文化要求;如果一個宿舍的文化氛圍是消極、頹廢、庸俗的,那么生活在其中的成員就會同樣消極萎靡,畢業(yè)后將無法較好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甚至會對社會造成危害。
(二)宿舍文化具有規(guī)范行為和塑造人格的作用。
宿舍非物質文化可簡單的分為制度性文化和非制度性文化。宿舍制度性文化表現為學校制定的宿舍管理規(guī)章制度,通過宿舍管理人員執(zhí)行和學生遵守發(fā)揮效力,具有一定的強制力。制度性文化往往從總體出發(fā),從大局考慮,為了全體宿舍成員的利益去約束部分越軌者的行為,有利于宿舍管理機制良性運行與協調發(fā)展,規(guī)訓大學生思想和行為向積極健康文明的方向發(fā)展。另外,宿舍成員所形成的初級群體在日?;舆^程中會形成一套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期望即心理契約,屬于非制度性文化范疇。這種心理契約不僅確定了成員間物質利益互動關系,同時也確定了成員在群體中的地位。這種心理契約彌補了制度性文化覆蓋空間的不足甚至有時還會取代制度性文化形成實際的互動規(guī)范。它在規(guī)范宿舍成員的行為和塑造其人格方面同樣起到重要作用。
(三)宿舍文化有助于增強大學生自主性和自我意識。
大學生進入大學后需要面對新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由于空間距離約束,學生多數時候無法及時獲得家長幫助,在遇到困難時更多是依靠自己或宿舍同學,宿舍同學的在場解決了家長缺場所帶來困難。這樣就實現了由依靠血緣關系為主導的求助方式向依靠業(yè)緣關系為主導的求助方式轉變。在這種業(yè)緣關系中,幫助不再是簡單的不求回報行為,即預期自己需要幫助時,別人同樣能像自己所做的那樣提供幫助,這種預期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在此轉變過程中,由于必須意識到自身和幫助對象所具備的資源、以及如何支配這些資源,個體自我意識及自主性在不斷增強。
(四)宿舍文化對性別角色意識的社會化的影響。
社會角色是社會群體對處于某一特定地位上的個人所規(guī)定的一套行為模式。男女兩性差異不僅表現為不同的生理特征,還表現為不同的社會特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們對不同性別的人存在不同的角色期待。后現代主義社會學家??绿岢鲆?guī)訓的概念,認為在一個規(guī)訓的社會中,秩序不是通過法律、政府的強制體制實施,而是通過各種控制技術,或者規(guī)訓技巧和話語來維持的。規(guī)訓包括了對活動不斷加以強制和規(guī)范的時刻表,對人們的各種行為表現進行監(jiān)控的監(jiān)督措施,為獎勵順從、懲罰抗逆而設立各種考核制度,以及為了強化道德價值而推行的規(guī)范判斷等等,其最終目標和結果是規(guī)范化,通過對精神和肉體的改造來消除所有社會的和心理的非規(guī)則性,產生有用且馴服的主體。宿舍文化承擔著一種規(guī)訓的功能。由于男女兩性的性別差異,社會文化對其性別角色定位和要求不同,這種社會文化滲透進宿舍文化之中從而影響到男女兩性的性別角色社會化,主要表現為男女宿舍成員通過話語、行為舉止、學習等方式產生男女兩性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意識。
同時應注意的是,大學生性別角色意識的社會化并不是社會文化滲入宿舍文化之后的簡單復制。宿舍文化是宿舍成員不斷地利用“手頭知識庫存”與成員及新環(huán)境互動而產生,其又作為宿舍成員與環(huán)境互動的中介,不斷產生新的文化內容。宿舍成員會以一種新的眼光來重新詮釋何謂男女平等及兩性的角色定位,而這種詮釋是建立在對傳統性別社會文化的辯證否定基礎之上,即在性別差異中求平等,于平等中彰顯個性和獨立。因此宿舍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進著傳統性別角色意識定位。
二、高校宿舍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缺乏有關宿舍文化的針對性規(guī)劃。
作為固定的高密度居住社區(qū),高校及其內在的各種文化建設必須有一個統一的科學規(guī)劃,從而指導高校社區(qū)建設及其文化發(fā)展。但在許多情況下,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宿舍文化建設規(guī)劃,有時甚至存在未把宿舍文化建設納入學校規(guī)劃范疇的情況。當學校規(guī)劃未對宿舍文化建設給予應有規(guī)劃時,其發(fā)展必然存在無序現象。從一定程度上講,欠缺規(guī)劃也反映了缺少官方的正式認定和重視,宿舍文化建設也會存在后勁不足的問題。這都是造成當前我國高校宿舍文化建設普遍存在不溫不火,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高校宿舍文化凝聚力不強。
一方面,生活上過度依賴父母的大學生獨立意識較差,自我保護意識較強烈,不愿意主動與他人溝通,同時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意識。這往往會造成宿舍成員關系緊張,宿舍文化凝集力不強的問題。另一方面,大學生越來越多地借助手機或網絡,以雙方缺場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傾訴情感,逐漸弱化了面對面交流的方式與能力。這也是宿舍成員集體意識弱化,人際關系淡漠,宿舍文化凝聚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宿舍文化缺乏生機與活力。
目前我國高校宿舍管理過程中的行政化色彩濃厚,管理人員的業(yè)務素質和文化素質尚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為完成上級交辦任務,管理人員多采取行政命令或強制手段,而非引導和教育的方式去處理問題,這往往易造成管理方與學生間的對立。宿舍管理機制的行政化色彩及管理人員的素質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宿舍文化的生機與活力。
另外,部分學生社團形同虛設,舉辦的活動以完成任務為目的,而非滿足學生對豐富多彩的宿舍文化生活的需要,易造成社團的公信力下降,以及學生的情緒抵制。再加上大學生面臨的學習和就業(yè)壓力問題,分散了對宿舍文化建設的關注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宿舍文化的生機與活力。
三、加強高校宿舍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進一步完善高校宿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體制機制健全是落實建設工作的前提條件,通過以管理規(guī)章制度為落腳點,推動宿舍成員行為規(guī)范化,宿舍文化內容科學化。同時,只有保證規(guī)章制度的有效執(zhí)行力度,宿舍文化的正功能才能有效發(fā)揮。另外,學校還需要完善監(jiān)督機制,加強宿舍內部的自我監(jiān)督和管理,比如對大學生宿舍表現進行量化考核,將考核結果計入綜合素質測評,與獎助學金掛鉤,調動大學生創(chuàng)建文明寢室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完善宿舍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
(二)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高校宿舍管理隊伍。
積極開展宿舍文化建設, 使學生在宿舍文化中得到啟迪和教育, 需要高素質的管理人員。首先,應該對宿舍管理人員進行上崗培訓,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業(yè)務素質及管理能力,完善其知識結構,應著重培養(yǎng)其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另外,宿舍管理隊伍應趨向年輕化,避免因代溝問題與學生產生交流障礙。管理人員應具備與學生打成一片的能力,同時應在思想上與學生產生共鳴,及時掌握學生思想狀況,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高校應盡可能的選聘社會專業(yè)人士,如吸收社會工作者進入到宿舍管理隊伍。
(三)發(fā)揮高校社團作用,豐富宿舍文化生活。
大學生社團作為由大學生組成的學生組織,一方面受學校相關管理部門的管理和引導,另一方面又有一定的自治性。學校應該積極發(fā)揮社團作用,給予社團更大的自由度,發(fā)揮其在學生與管理部門之間的橋梁作用。通過社團組織活動,滿足宿舍社區(qū)的文化生活需要。社團可以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既豐富學生宿舍生活,增強宿舍成員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其凝聚力,展現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還有利于加強各宿舍間的溝通和交流,減少宿舍的排他性。
(四)發(fā)揮高校宿舍群體內核心人物的作用。
宿舍成員在長期互動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核心人物。核心人物一般有影響力且應變能力較強,其個人品質和行為表現對宿舍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導向作用。如果宿舍內核心人物能夠帶領宿舍成員積極學習、參加社會實踐,并且能夠有效的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入,那么宿舍內就能形成積極健康的文化和心理氛圍。同時核心人物在處理宿舍與班級關系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影響宿舍成員能否積極順利地參加班級活動。因此,高校應密切關注核心人物的變動,并積極對其培養(yǎng)和引導,從而發(fā)揮好核心人物對宿舍文化建設的積極影響。
四、結語
從本質上看,宿舍文化是宿舍成員與成員間,或成員與環(huán)境之間互動的產物,應持一種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待宿舍文化建設。同時,宿舍文化又因其內容廣泛性、產生與發(fā)展的二重性、情感的滲透性、排他性等特征,對大學生社會化具有價值觀導向,行為規(guī)范和人格塑造等作用,同時也有助大學生性別角色意識的社會化。高校宿舍文化因此對其成員又具有一定的結構制約性。正是在這種建構性與制約性的張力之間,我們注意到宿舍文化可能存在著凝聚力不強,缺乏活力以及易受負面網絡文化沖擊等問題,并提出通過進一步完善宿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宿舍管理隊伍,發(fā)揮大學生相關社團和宿舍群體內核心人物作用等措施,希望以此豐富宿舍文化生活,進一步加強宿舍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余祖?zhèn)?從埃里克森的青年期人格理論 探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 廣西高教研究,2001(3).
[2]張麗華.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階段論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8(8):36.
[3]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
[4]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5]王龍.探索高校宿舍文化建設的新途徑.中國青年研究,2008(2):72.
作者簡介:李少杰,(1986-),男,湖北武漢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校辦公室助理研究員,博士在讀。
研究方向:教育社會學;岳要鵬,(1986-)男,河南濮陽人,鄭州輕工業(yè)學院政法學院,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組織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