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知識論視角審視下的旅游管理研究命題

2016-11-19 19:24李軍
旅游學刊 2016年4期
關(guān)鍵詞:真理性知識論信念

李軍

[摘要]信息大爆炸時代,甄別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尤為緊迫和重要。然而,由于旅游管理的研究具有多學科介入的特性,旅游研究所生產(chǎn)的知識很難以單一學科標準進行評判,因此從知識論視角對旅游研究的審視是一種比較可靠和可行的標準。文章首先詳細闡述柏拉圖《泰阿泰徳篇》關(guān)于知識的定義,以及現(xiàn)當代對柏拉圖這個對話錄中的知識定義所進行的全新而深入的解讀。之后再對現(xiàn)當代哲學家們對包括知識定義在內(nèi)的知識論的主要發(fā)展進行闡述和回顧。然后選擇一個很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的旅游管理研究命題作為案例,按照知識論的四個重要方面(知識的定義、知識的分類、知識的可靠性和知識的真理性)來分析和評判其研究,以展示和呈現(xiàn)這一類實證主義范式的旅游管理研究所具有的知識論意義及其缺失之處。最后作了總結(jié)并闡述了對未來旅游研究所具有的啟發(fā)意義。

[關(guān)鍵詞]知識論;知識定義;真理性;證成;信念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6)04-0051-11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04.012

引言

當今世界是一個移動互聯(lián)時代,信息大爆炸更是超過人類任何一個時期。信息接受在許多方面替代了知識的攝取和甄別,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信息與知識的區(qū)別,缺失知識的識別。在旅游學術(shù)研究方面,自《旅游研究紀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3年創(chuàng)刊以來,已經(jīng)有大量的旅游研究專業(yè)期刊創(chuàng)刊并發(fā)表專業(yè)研究性論文(據(jù)Tribe估計,到2009年有超過50種①),更別說以旅游及其主題詞搜索到的互聯(lián)網(wǎng)資訊的數(shù)目了。因此,反思什么是知識,特別是旅游管理研究的知識論意義上的知識,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哲學在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意義已為旅游學術(shù)界所認識。尤其對于旅游研究,“旅游學者通常更加遲疑于改進他們自己對支撐知識生產(chǎn)和實踐的哲學和理論過程的理解”[1];Hollinshead解釋了在社會(旅游)研究行為之前必須考慮的本體論假定[2]。而國內(nèi)也有學者提出了旅游哲學的一些大綱性問題[3],雖然從本體論視角來看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但卻基本沒有知識論視角的討論。賴坤等人的最新研究表明,包括本體論和知識論的研究范式觀點對學者在具體旅游研究問題的認識和選擇上存在重要影響作用,并且還影響到研究方法的選擇[4];不過這是從科學哲學視角進行的旅游問題學研究。目前從哲學本體論視角對旅游研究進行反思的主要問題諸如“旅游的本質(zhì)是什么?”、“旅游研究的本質(zhì)是什么?”等,雖然有些研究確實頗見功力并具有一定的理論貢獻,但一來哲學本體論的爭辯歷來難有確定結(jié)論,二來旅游研究多學科或跨學科范式的特征,都使得這些研究很難在旅游學術(shù)界具有相對統(tǒng)一的認識。因此,轉(zhuǎn)而從知識論視角來對旅游研究進行剖析和反思,可能是更加切實可行的思路,這一點似乎也與西方哲學體系自20世紀以來逐漸從本體論到知識論的轉(zhuǎn)變相符合。

現(xiàn)有的旅游哲學視角的研究雖然也有旅游知識的分析[5-9],但大多是一種知識社會學的范式,主要的研究問題有“旅游研究的問題或主題走勢”、“影響旅游知識生產(chǎn)的因素”、“旅游知識的生產(chǎn)、運用和管理”等。這些研究都沒有對旅游知識進行直接的知識論意義的反思。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闡述知識概念及其現(xiàn)當代的流變之后,以現(xiàn)當代知識論為基準對旅游管理研究中的一個著名研究命題——實證主義的(旅游)滿意度和忠誠感進行分析,以呈現(xiàn)其知識論意義,剖析和反思旅游研究的缺陷,從而提煉出知識論對旅游研究的重要意義。由于知識的本質(zhì)概念在柏拉圖《泰阿泰徳篇》(Theaetetus)中(本文第二部分引用的所有《泰阿泰徳篇》均出自英文翻譯版[10],下文會標注其頁碼)提出來之后,一直到20世紀才又重新在哲學界興盛起來,因而本文將不對柏拉圖之前和柏拉圖之后到20世紀之間的知識論進行回顧。本文其余部分將作如下安排:第二部分闡述柏拉圖《泰阿泰徳篇》的知識定義對話和現(xiàn)當代哲學家的討論;第三部分闡釋現(xiàn)當代哲學在知識論方面的四個主要爭辯;第四部分是對旅游管理中“滿意度導致忠誠感”的研究命題進行知識論分析;最后是結(jié)論。

1柏拉圖《泰阿泰徳篇》的知識定義

自從柏拉圖在其著名的《泰阿泰徳篇》中以三步循序漸進的方式提出知識的定義之后,一直到20世紀之前,哲學家們主要在第一步“知識就是感知”和第二步“知識是真實正確的判斷”之間進行闡述和爭辯;或者,辨識知識與人類的其他形式思想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闡釋應該如何理解知識的分類與相互聯(lián)系。因此,考察柏拉圖在第三步提出來的知識定義才是更加完備的,這也是20世紀的哲學在知識論方面的主要發(fā)展之一。

在這本對話錄中,有三個人物:分別是蘇格拉底主要作為提問者,泰阿泰徳(Theaetetus)及其學生西奧多拉斯(Theodorus)作為回答者。

1.1 D0:舉例形式的定義

蘇格拉底首先提出“什么是知識?”的問題,泰阿泰德通過舉例的方式說,知識就是諸如幾何學、天文學、和聲學、算數(shù)等方面的內(nèi)容[10]10;蘇格拉底反駁說,對任何的x,屬于x的那些例子既非x定義的充分條件,也非必要條件。

1.2 D1:知識就是感知

泰阿泰德的第一個真正意義的知識定義是“知識就是知覺”。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去反駁,而是說這是普羅塔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的觀點。蘇格拉底解釋并且批判了這種相對主義的觀點——即任何事物都是流動的、變化的。蘇格拉底提供了至少11個論據(jù)來否定普羅塔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的觀點[11]。其中有一個非常有力:蘇格拉底假設有一個非常自信的敵人把你(泰阿泰德)囚禁在一口井里,這個敵人用一只手捂住你的一只眼睛,并且問你是否能夠用他捂住的那只眼睛看見他的斗篷;泰阿泰德說,不能,但可以用另一只眼看到;此時蘇格拉底說,那么你就是能夠看見同時又不能看見同一個事物[10]39-40。這就是知識定義D1的內(nèi)在矛盾,從而否定了這個定義。

1.3 D2:知識就是真實正確的觀點

泰阿泰德在第三次回答蘇格拉底問題時說,知識就是正確的觀點(Knowledge is true opinion[10]70;Knowledge is true belief[11]4)。柏拉圖并不認為“為什么存在錯誤觀點”是個問題,而是認為如果泰阿泰德困惑于這個問題,那么必定是泰阿泰德針對某種形式的知識而言的——那就是D1“知識就是感知”。因此,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分別以五個難題(puzzle)來批駁關(guān)于“為何能夠存在錯誤信念”的五種可能的經(jīng)驗主義解釋。其中第一個難題是基本難題,是針對第一個解釋提議“錯誤信念發(fā)生在當人們把一個事物錯誤識別成另外一個事物之時”,柏拉圖(蘇格拉底)闡釋說無論一個人是否同時認識兩個不同事物,都不會把一個錯誤識別成另外一個,也不會對任何一個形成錯誤判斷(信念)。然后對話中接著對第二到第五個難題進行闡述,根據(jù)Chappell的觀點[11],第五個難題可以塌縮為第三個難題,而第三個難題又會塌縮成第一個難題;如果第一個難題被否定了,那這一連串的難題就都解決了;而第四個難題則被一個使得第五個難題成為必然的反例所反駁掉了;而第二個難題,柏拉圖(蘇格拉底)則運用類似邏輯認為把“相信什么也不是”等同于“虛無信念”就會導致詭辯論者的觀點,也就反證了存在錯誤信念可能性的觀點。關(guān)于第二個難題,Bostock認為可以這樣反駁:可以把命題與那些事實、情形和事物狀態(tài)區(qū)別開來,而人們相信的關(guān)于事物的信念是一種命題,因此,這種錯誤命題的信念也就可能等同于那些不存在的虛無事物狀態(tài)[12]。

1.4 D3:知識就是含有解釋的真實正確的觀點/信念/判斷

蘇格拉底第三次鄭重提問時,泰阿泰德表述其他人的看法時說,加上原因解釋的真實正確的觀點就是知識(He said that true opinion, combined with reason, was knowledge……[10]96)。柏拉圖在對話錄的最后這部分通過蘇格拉底首先提出了夢理論(the dream theory),這個夢理論認為有兩種存在物——復雜物和簡單物,并且認為“解釋”就是“把復雜物分析成簡單構(gòu)成部分的解釋”。因而,關(guān)于某事物的知識就意味著“包含有把該事物分析成其簡單構(gòu)成部分的解釋的正確信念”。因此,作為知識的一般解釋,夢理論意味著知識僅僅是復雜物的,那些簡單物不存在知識。蘇格拉底反對這種觀點。蘇格拉底運用字母與音節(jié)之間認識的矛盾性對夢理論進行了批駁。

然后,對話錄提出三個對“理由/理性(reason/ logos)”進行解釋的嘗試。第一個是指“談話”、“陳述”,這顯然是很不充分的。第二個認為理由就是列舉某物的構(gòu)成元素。柏拉圖的反駁是:即使一個人能夠按順序全部寫出“Theaetetus”中的字母,這就表明這個人對“Theaetetus”既有真實正確的信念,而且也有了合理解釋,但是柏拉圖認為這個人仍然對名字“Theaetetus”沒有知識(即沒有認識Theaetetus),這是因為他對字母構(gòu)成音節(jié)、音節(jié)構(gòu)成名字的規(guī)則和原理沒有理解。第三個認為對某物的理性就是闡述某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處(diaphora)。比如,對Theaetetus的知識就是關(guān)于Theaetetus的真實正確的信念再加上關(guān)于Theaetetus與其他人不同之處的解釋。蘇格拉底在此運用了兩種方法來對第三個嘗試進行了反駁,認為這是一種無限惡性循環(huán)論證[11]。

Chappell[11]指出在對《泰阿泰徳篇》進行的解讀研究方面,存在兩個主要觀點:一個是一神論(unitarian),即認為柏拉圖在對話錄中堅持一個信條、一個一以貫之的目的;另一個是修正主義(revisionism),即認為柏拉圖的很多作品都是不斷在修正其觀點的。他提出一個問題:柏拉圖在定義D3的對話錄,是想要努力去澄清他關(guān)于知識本質(zhì)的觀點(正如修正論者所言),還是想運用一種質(zhì)疑的辯論來排除他的反對者(正如一神論者所言)?他認為,柏拉圖關(guān)于知識定義的早期版本是:知識就是真實正確的信念,并且包含有為什么正確信念是正確的原因的解釋。柏拉圖是想要表明,不僅只有他的定義D3是唯一可接受的,而且只有他對D3的解釋版本才是對的。柏拉圖在對話錄中通過蘇格拉底提出的很多反駁論點其實是針對經(jīng)驗主義知識論觀點的,即柏拉圖認為在感覺直覺當中無法對事物產(chǎn)生真正的知識。

2現(xiàn)當代哲學關(guān)于知識論的爭辯

由于20世紀是繼柏拉圖《泰阿泰徳篇》提出的知識定義以來對知識定義及其相關(guān)知識論研究最繁盛的時期,因此本文對20世紀以來的知識論發(fā)展不可能作詳盡的闡述。本文只就知識的定義、知識分類學、知識的可靠理論和知識的真理性條件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這四個方面也是后文旅游管理學命題的案例分析所重點關(guān)注的。

2.1知識的定義

柏拉圖《泰阿泰徳篇》對知識的定義,到20世紀又重新引起哲學家們的深入研究。Gettier總結(jié)知識的定義如下[14]:

當且僅當(i)P是真實正確的、(ii)S相信P,和(iii)S對相信P是有證成的,我們說S認識到了P。

哲學家們把這個定義簡稱為“真實正確的、有證成的信念(true①justified belief,簡稱TJB)[13]”,也可等價于“有證成的、真實正確的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簡稱JTB)[14]。不過,Gettier在羅素的提示之下提出了兩個反例:一個是兩個人同時競爭一個工作職位的例子,另一個是擁有福特汽車和某人下落之間或然關(guān)系[14]。這里根據(jù)Rescher[13]的研究總結(jié)如下:

反例1:

(i)X相信P;

(ii)P是真實正確的;

(iii)X是有證成地相信P的,比如,這是從他/她也相信的Q邏輯地推演出來的;

(iv)盡管Q是錯誤的。

以上條件意味著X是根據(jù)一個錯誤的理由(柏拉圖說的logos)Q來相信某個真實正確的P,我們?nèi)匀徊荒苷fX認識到了P。

反例2:

(i)X相信“P或者Q”;

(ii)Q是真實正確的(因而“P或者Q”也是真實正確的);

(iii)X不相信Q;

(iv)X相信“P或者Q”,這是(僅僅)因為他/她相信P;

(v)但是P是錯誤的。

以上條件意味著X根據(jù)一個總集中的部分(錯誤的P)來推斷并相信總體(P或者Q)的錯誤理由,我們也不能說X認識到了這個總體。

Gettier提出的這兩個反例說明知識的定義JTB并不是一個充分條件。對Gettier問題的解答產(chǎn)生了反幸運法(anti-luck)[15]和美德理論法(virtuetheoretic)[16]。

2.2知識分類學

根據(jù)現(xiàn)當代哲學[17],知識可以分成如下類別:

(1)Knowing that:命題知識(opinions);

(2)Knowing which/who:語言和信息的客體指向知識;或為命題知識的特例;

(3)Knowing how:技術(shù)技能知識(techniques);

(4)Knowing what:倫理道德知識(knowing what to do or what to feel when it comes to moral choice);

(5)Knowing what its like:情感知識(feelings and sympathies)。

以上對知識的細化分類,不應過分強調(diào)。Runciman則把知識分成三大類[18]:(1)熟識性知識或客體性知識(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objectual knowledge);(2)技術(shù)性知識(knowing how/ technique knowledge);(3)命題性知識(knowledge of proposition/propositional knowledge)。Runciman在研究柏拉圖《泰阿泰徳篇》之后,猜測柏拉圖等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可能沒有認識到以上三類知識的區(qū)別。但是,這個觀點受到了Chappell的批判:其實柏拉圖很可能已經(jīng)掌握了這些現(xiàn)當代哲學的知識分類學,這在古希臘語的語法結(jié)構(gòu)當中可以得到證據(jù)——因為在古希臘語里很容易把一個命題性知識轉(zhuǎn)換成客體性知識[11]。譬如,客體性知識“我熟識蘇格拉底”與命題性知識“我知道蘇格拉底是充滿智慧的”差別很明顯,但在古希臘語里面后者很容易被轉(zhuǎn)換成近似的客體性知識“我熟識智慧的蘇格拉底”。因此,古希臘哲學家們通常把命題性知識當作是客體性知識的特例。

2.3知識的可靠性理論

可靠性理論是針對知識定義中的“證成(justification)”條件存在的Gettier問題被提出來的。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的哲學家認為知識定義的“證成”條件是錯誤的,也許應該加上另外一些條件與“真實正確的”和“信念”并列作為構(gòu)成知識定義的成分[19-23]。可靠性理論基本觀點可表述如下:

(i)X相信P;

(ii)P是真實正確的;

(iii)S對P的信念是由一個可靠的認知過程得到的。

這里以一個可靠的認知過程替代了有證成的條件??煽啃岳碚撝饕袃蓚€版本,一是Goldman的觀點[19-20]:

(i)X相信P;

(ii)P是真實正確的;

(iii)P的真理性導致了X對P的信念。

Goldman把(i)和(ii)重新表述為因果關(guān)系。

二是追蹤理論(The Tracking Theory),是Nozick把知識的可靠性表述為以下“反事實或敏感性/counterfactual or sensitivity”條件[23]:

(i)X相信P;

(ii)P是真實正確的;

(iii)如果P不是真實正確的,那么X就不會相信它;

(iv)在稍有不同的情形下,如果P仍然是真實正確的,X也還會相信它。

現(xiàn)當代的知識論還有一種繼承了笛卡爾懷疑主義的觀點,他們以內(nèi)部主義的封閉性原理來懷疑知識論定義中的“有證成”條件,這在本質(zhì)上也是知識論可靠性理論的一種形式。封閉性原理是指[24-25]:

XP1:X認識到P,并且只有也認識到Q才能認識到P必然伴有Q;或者——

XP2:如果X要去認識一個必然伴有Q的P,X就要認識Q。

但是有哲學家認為封閉原理混淆了有本質(zhì)差異的兩類知識定義的命題[17]:

(1)如果P必然伴有Q,X認識到了P,那么X也必然認識到了Q(封閉性原理);

(2)如果X認識到了P,也認識到了P必然伴有Q,那么也必然認識到了Q。

事實上,對于知識論的封閉性原理,無論是贊同者還是反對者都是為了闡述從一個命題通過邏輯和數(shù)學演繹法得到的推論命題與其母命題之間的認識論關(guān)系。

2.4知識的真理性條件

“什么是真理”這樣的問題本來是一個本體論問題,但由于真理在知識定義中的核心作用,現(xiàn)當代哲學的知識論中也包含大量的真理性條件的研究。關(guān)于真理的哲學理論非常龐大,本文在此只能針對那些直接與知識論有關(guān)的真理哲學理論。根據(jù)Glanzberg的觀點[26],新古典理論是現(xiàn)代哲學中最有影響力的真理理論。而一般現(xiàn)代哲學中也以介紹新古典理論為主[17]。因此,這里只介紹三種新古典理論,即羅素等人的等同論、對應論和粘著論。

2.4.1等同論(identity theory of truth)

摩爾(1902)和羅素(1904)最早提出了等同論[26],認為一個真實正確的命題等同于一個事實。人們相信的命題是賦予該信念以內(nèi)容,同時該命題也是真理的主要載體。摩爾和羅素的“真理等同論”把正確命題等同于事實(facts),而且是只有正確命題才是事實。那么就不可避免地面臨一個問題:錯誤命題是什么呢?如何按照等同論,錯誤命題就應該是“錯誤事實(false fact)”,這就形成一個悖論,當然也就只能認為沒有錯誤命題,沒有錯誤命題也就沒有命題本身了。因此,后來兩人都放棄了這個理論轉(zhuǎn)而贊同對應論。

2.4.2對應論(correspondence theory)

對應論是后來摩爾和羅素首先主張的,認為當且僅當一個信念與一個事實相符合、相對應,它才是真實正確[26]。對應理論包含有很多本體論論點,即只有當存在一個合適的客觀實體(事實)與信念相對應,信念才是真實正確的。根據(jù)對應論,命題與客觀世界之間的關(guān)系才是真理性的關(guān)鍵所在,也只有當客觀世界包含一個與命題結(jié)構(gòu)相似的客觀事實才能獲得這種關(guān)系。這種符合對應關(guān)系,在只有一個簡單主謂結(jié)構(gòu)的命題的情形下,很容易與一個簡單結(jié)構(gòu)的事實相對應。然而,把簡單命題推廣到一般或反向命題是比較困難的,這需要解決諸如“是否存在復雜事實或反事實”、“在復雜命題和簡單事實之間是否存在更為復雜的聯(lián)系”等重要問題[26-27]。因此,對應論的缺陷在于,那些具有復雜結(jié)構(gòu)的心理概念之間關(guān)系的命題,可能無法單獨以對應論來考察其真理性。

2.4.3粘著論(coherence theory)

Joachim認為,真理的本質(zhì)在于系統(tǒng)粘著性(system coherence)?,F(xiàn)代英國唯心主義者堅持的粘著論[26]認為,某一信念當且僅當其作為一個信念粘著系統(tǒng)的一部分時,才是真實正確的[26]。粘著論的基本含義是:沒有任何一個思想能夠與一個不是思想的東西有邏輯聯(lián)系。因此,一個命題的真理性就在于該命題與許多特定命題(命題組)之間的聯(lián)系——粘著關(guān)系。錯誤的觀念是那種沒有任何粘著聯(lián)系的,而真理性觀念則是那種與各個構(gòu)成命題之間存在某種方式的相互支持和被支持的關(guān)系。粘著論與唯心主義具有天然的關(guān)系。雖然也有在本體論上是唯心主義者卻不是粘著論者的情形,但每一個粘著論者都必然是唯心主義者。

2.4.4對應論與粘著論的比較

粘著論關(guān)注的是許多信念之間是怎樣相互聯(lián)系的,對應論則關(guān)注客觀世界是否存在合適的客觀事物來映照一個命題。對應論試圖抓?。})內(nèi)容與(客觀)世界之間對應關(guān)系的直覺;而粘著論則認為不是一種內(nèi)容與世界的關(guān)系,而是內(nèi)容與內(nèi)容、或者信念與信念的粘著關(guān)系。

3旅游管理研究命題的知識論案例分析

由于旅游管理方面的很多研究問題都是從工商管理及營銷學的研究問題引申而來,因此可以把工商管理和營銷學的研究命題與旅游管理的研究命題進行比較更有利于分析其知識論意義。譬如滿意度和忠誠感的研究,考慮這樣一個服務營銷學的命題:(消費者消費/員工工作)滿意度導致了(消費/工作)忠誠感。以下分別從以上現(xiàn)當代知識論爭辯的四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命題的知識論意義。

滿意度的文獻極其豐富,就以Bloemer和Kasper的論文[28]為例,具體分析命題的研究所包含的知識論意義。這篇著名的高引用率論文提出試圖證成的理論命題是:消費者的“顯性滿意感”導致了消費者“真實品牌忠誠感”。為了說明這篇論文的研究是否獲得了知識論意義上的知識,必須先分析其具體研究過程。

Bloemer和Kasper根據(jù)Engel等人和Oliver的績效-期望差距評估的思路把“滿意度”這個心理概念劃分為“顯性滿意度”和“潛在滿意度”兩個構(gòu)成部分,兩者的差別主要在于評估的“仔細程度”(degree of elaboration)不同[28]。而評估程度主要取決于評估的“動機”和“能力”;然后將評估“動機”的操作化定義為品牌選擇的“參與度”(involvement),將評估“能力”的操作化定義為品牌“熟思度”(deliberation)[28]。這樣,該論文就把顯性滿意度定義為消費者有較高評估動機和能力去對品牌消費的期望和實績之間的差距進行明確的比較,得出比較仔細的評估結(jié)果;相反,潛在滿意度則是因缺乏足夠動機和能力去明確評估,而只是沒有仔細考慮的隱性評估的結(jié)果。最后根據(jù)大量已有文獻對“參與度”和“熟思度”的測量量表來抽樣收集數(shù)據(jù)。將以上從理論心理概念分解為兩部分,然后轉(zhuǎn)化為操作性概念,最后轉(zhuǎn)化為具體測量量表的過程,如圖1所示。

“品牌忠誠感”的心理概念也有一個從概念抽象程度逐漸轉(zhuǎn)化的過程。Bloemer和Kasper把“品牌忠誠感”劃分為“真實忠誠感”和“虛假忠誠感”[28]?!罢鎸嵵艺\感”定義為:決策個體在許多品牌中選擇出一個或幾個的、在時間上表現(xiàn)出來的偏向性行為反應(如購買),這種行為反應是因“品牌承諾感(brand commitment)”引起的一種心理過程(決策、評估)的一個函數(shù)。“虛假忠誠感”與“真實忠誠感”有許多類似,但最重要的區(qū)別在于前者與“品牌承諾感”無關(guān),“虛假忠誠感”是惰性、慣性(inertia)的函數(shù)。Bloemer和Kasper[28]314指出,“真實忠誠感”定義的關(guān)鍵之處在于“品牌承諾感”,因為后者是前者的一個必要條件,并把“品牌承諾感”操作化定義為“個體保證并把自身約束于自己選擇的品牌”。但奇怪的是,該文并沒有按照以上操作化定義來設計“品牌承諾感”的測量量表?!爸艺\感”的概念轉(zhuǎn)化過程如圖2所示。

然后作者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推斷命題:“由于明確的(顯性的)和多方面的決策過程和評估過程,一個消費者對其選擇的品牌變得有承諾感”[28]315-316。

下面,根據(jù)這篇論文來分析其知識論意義。

3.1知識論定義的分析

按照知識論關(guān)于知識定義的“三段論”,把這個命題表述如下:

(i)命題“消費者滿意度會導致(品牌/產(chǎn)品)忠誠感”是真實的;

(ii)研究者Bloemer和Kasper相信這個命題;

(iii)研究者Bloemer和Kasper把“滿意度”分解為“潛在滿意度”和“顯性滿意度”;認為“忠誠感”概念應該包含“重購行為”以及重購前的心理特征“品牌忠誠感”[28] 313,之后再把“品牌忠誠感”分解為“真實忠誠感”和“虛假忠誠感”,然后通過進一步的概念降解過程,直到測量量表。最后通過一個推斷命題“顯性滿意度會提高真實忠誠感”來證成第(i)步的命題。

針對以上這個知識論定義,考察Gettier問題的第二種情形:

(i)該論文作者相信命題“‘顯性滿意度導致‘真實忠誠感(P)或者‘潛在滿意度導致‘虛假忠誠感(Q)”;

(ii)Q是真實正確的(因而“P或者Q”也是真實正確的);

(iii)他們不相信Q;

(iv)他們相信“P或者Q”,這是(僅僅)因為他們相信P;

(v)但是P是錯誤的。

如果僅僅從理論概念模型來說,圖3中“潛在滿意度”對“虛假忠誠感”的影響作用有可能是承載“滿意度”對“忠誠感”影響作用的真實正確的命題,也就是說,命題Q有可能是研究者主要應該研究的命題。但是該論文完全忽略了這種可能性,論文中至少要在理論上對這里的命題Q做出合理解釋。

3.2知識的分類

這個研究問題顯然試圖獲得一個命題性知識。一般而言,諸如經(jīng)濟學和管理學的研究試圖采用科學實證主義方法來進行,而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背后都具有深刻的科學哲學。當然,科學的研究任務就是要去發(fā)現(xiàn)事物和現(xiàn)象背后的聯(lián)系和規(guī)律,因此科學研究得到的大多是命題性知識。

不過,根據(jù)知識的分類學,這個命題性知識可以表述為熟識性或客體性知識,“論文作者熟識了會影響忠誠感的滿意感含義”。因此,本文對旅游管理研究中的命題性知識的反思,擴展開來同樣適合那些對客體熟識性的表述。譬如,“我熟悉那個游客有良好城市體驗的北京市”這樣一個表述其實完全可以轉(zhuǎn)換成一個命題性表述“我認識到游客在北京市的旅行有良好體驗”,所以也就同樣能夠按照命題性知識進行批判和反思。

3.3知識的可靠性理論與封閉性原理

從以上繁瑣的知識定義描述,可以看出證成過程才是重要的。可靠性理論要求必須是因為命題“滿意度導致了忠誠感”的真實正確性使得研究者相信這個命題,而這就有賴于第(iii)步展現(xiàn)出來的證成過程的正確性來決定。然而,根據(jù)封閉性原理的可靠理論,可以表述該論文理論框架的封閉性原理如下:

(1)如果假設命題P“滿意感會導致真實忠誠感”必然伴有命題Q“滿意感導致了包含真實的和虛假的忠誠感”,而該論文作者認識到了命題P,那么他們也必然認識到了命題Q。該論文通過分層回歸(hierarchical regression)模型驗證滿意感導致了真實忠誠感,因此,命題P必然伴有命題Q就需要有嚴格證成的過程。如果命題P必然伴有命題Q已經(jīng)被研究者認識到,那就不再有封閉性原理的限制,正如Scruton(1994)所區(qū)分的非封閉性原理[17],可以表述如下:

(2)如果該論文作者認識到了命題P“滿意感會導致真實忠誠感”必然伴有命題Q“滿意感導致了包含真實的和虛假的忠誠感”,同時也認識到了命題P,那么也必然認識到了命題Q。但是,認識到命題P必然伴有命題Q取決于“真實忠誠感”與“虛假忠誠感”之間內(nèi)在關(guān)系是如何構(gòu)成一個柏拉圖《泰阿泰徳篇》所說的復雜事物的。如果兩者是一種簡單的邏輯并集關(guān)系構(gòu)成“忠誠感”概念的,那么認識到命題P也必然認識到了命題Q;如果兩者是由集合的笛卡爾乘積構(gòu)成“忠誠感”概念的,那么命題P就不再是必然伴有命題Q了,當然該論文的證成過程的推斷就可能是錯誤的。而事實上,從該論文的計量經(jīng)濟實證部分來看,“真實忠誠感”是以“承諾感”與“重購行為”兩個測量概念的得分乘積作為操作性定義的,同時以“承諾感”的低得分作為“虛假忠誠感”的操作性定義,因此兩者構(gòu)成“忠誠感”的集合方式是一種乘積關(guān)系,從而可能導致證成過程的失敗。

3.4命題真理性條件的分析

由于沒有一個直接可觀察到的客觀事實(reality),因而無法以羅素的等同論來判斷該命題的真理性;當然對應論也無從判斷,因為命題所表達的結(jié)構(gòu)是一種復雜心理概念之間的關(guān)系,無法找出客觀事物的復雜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來直接對應和一致。因此,似乎只有粘著論可以證成該命題的真理性條件:無論是“滿意感”還是“忠誠感”的心理概念或建構(gòu)概念(construct),都是與一系列的轉(zhuǎn)化概念緊密相關(guān)或粘著。因此,原命題的真理性就存在于關(guān)于這些轉(zhuǎn)化概念之間關(guān)系的信念。如果還無法從一次轉(zhuǎn)化的概念來證成這些信念組的真理性,就必須進一步轉(zhuǎn)化成更加接近經(jīng)驗的概念,然后再一次地進行證成的過程;這個轉(zhuǎn)化概念的過程直到最終到達直接測量經(jīng)驗可得的問題(即量表)來證成。

從該論文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背后的方法論來看,“顯性滿意度”與“真實品牌忠誠感”之間存在的簡單相關(guān)關(guān)系以及分層回歸的偏相關(guān)關(guān)系,并不能導出前者因后者果的因果關(guān)系。事實上,后來很多研究以SEM進行建模時,都把這兩者設定為復雜的雙向因果關(guān)系。從知識論來看,數(shù)據(jù)分析的過程其實是判定操作性概念構(gòu)成的信念與客觀事實相一致或相容的證成是否達成了真理性條件。

3.5關(guān)于滿意感與忠誠感的旅游研究案例

旅游文獻中對這個命題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直接從以往文獻總結(jié)出一個概念模型,然后收集旅游目的地的問卷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來擬合這個概念模型[29]。這些旅游研究的文獻基本上都缺乏如Bloemer和Kasper的研究那樣的復雜概念降解的過程分析。因此,這些旅游研究所產(chǎn)生的知識主要依據(jù)受訪者被動地對一些復雜心理概念的表述進行經(jīng)驗的選擇。如果按照柏拉圖知識定義來看,旅游研究得出的這種知識是基于感官的D1——知識就是感知。通過前述,已經(jīng)闡明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對這個D1進行深刻的批駁——基于感官直接的感知,將會導致人們認識事物的相對主義,以及無法解決的悖論。而事實上,從大量的旅游和營銷學的這種經(jīng)驗主義的研究文獻中,可以發(fā)現(xiàn)哪怕是對同一類旅游和消費行為的研究,都會因為消費情境的改變而發(fā)生事物之間影響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的根本變化,從而“制造”出汗牛充棟的文獻。

另一方面,從可靠性理論來看,這種經(jīng)驗主義的研究似乎比較符合Goldman[19]提出來的因果理論關(guān)系,即某個命題的真理性使得研究者相信這個命題。這樣就必然提出一個問題:復雜心理概念之間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的命題的真理性何在?顯然,等同論也是不適合的;而粘著論則需要把命題中的心理概念不斷進行降解直到可經(jīng)驗的程度,但旅游研究的這種經(jīng)驗主義又缺乏不依賴感官經(jīng)驗研究結(jié)果的概念降解,因而粘著論也不適合。這樣看來,對應論是經(jīng)驗主義研究比較適合的命題真理性條件。所以,這種經(jīng)驗主義的旅游研究應該找到一個旅游案例呈現(xiàn)游客和目的地客觀特征之間的事實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以便合理地對應提出的研究命題內(nèi)部的概念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這也就意味著需要在整個研究之前講述一個合理的對應關(guān)系,然后再進一步做命題實證過程。

4結(jié)論

在通訊史無前例發(fā)達的今天,人們的閱讀變得極端碎片化,而移動通訊更使得人們對大量文章幾乎不假思索地閱讀和接受,然后又通過發(fā)達的通訊迅速傳播,導致大量訊息垃圾甚至惡性謠言產(chǎn)生。哪怕是學術(shù)界,包括旅游學術(shù)界,專業(yè)刊物不僅種類而且版面都在不斷擴張,生產(chǎn)出了大量的專業(yè)論文。然而,我們不禁要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這些訊息和論文的內(nèi)容究竟有多少堪為知識論意義上的知識?

本文通過對柏拉圖知識論巨著《泰阿泰徳篇》的詳盡梳理,對現(xiàn)當代知識論的四個主要方面的發(fā)展做了闡述,然后運用這些知識論來分析管理學和旅游學研究中的一個經(jīng)典命題——“滿意度導致忠誠感”。這里對具體研究命題的知識論審視,呈現(xiàn)了知識論對于社會科學研究極為重要的意義。

首先,知識論是哲學史上非常重要和古老的部分,早在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等人就已經(jīng)奠定了現(xiàn)當代知識論的主要框架。直到20世紀初至今,闡釋和研究柏拉圖的《泰阿泰徳篇》都是哲學研究中一個非?;钴S的部分。柏拉圖在這個對話錄中逐步提出的知識定義直到今天仍然是最完備和最嚴謹?shù)摹?/p>

其次,本文對管理學和旅游學研究的案例分析表明,一個研究命題必須要有一個嚴謹?shù)拿}知識定義及其分類的表述,并且要更進一步地辨識各種知識定義的反例,這些反例可能構(gòu)成了心理概念經(jīng)過降解之后產(chǎn)生的許多細分概念之間的復雜關(guān)系。然后對命題知識證成過程的可靠性進行討論,特別需要關(guān)注是否存在封閉性原理。最后,需要討論證成過程所表現(xiàn)出來的真理性條件中哪些更加符合該命題的研究。

再次,命題知識的辨識和討論,最為重要的部分是證成過程,而證成過程所依據(jù)的命題,真理性條件則是主要焦點。具體說:(1)如果命題內(nèi)容不存在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客觀事實,若要真正認識到這個命題,就必須把證成過程與命題的真理性條件結(jié)合起來。換言之,知識是有合理證成的、符合真理性條件的命題,而不是有合理證成的信念。(2)如果有直接或間接的客觀事物的特征存在,那么證成過程的真理性條件應該是對應論;否則就應該主要是粘著論,只是證成的最后一個階段仍然需要回到對應論(經(jīng)驗數(shù)據(jù)的收集與驗證)。(3)正如許多對命題真理性條件的粘著論的批判那樣,把命題與許多信念組之間的粘著關(guān)系作為其真理性的條件,是很容易犯錯誤的。把抽象概念逐步轉(zhuǎn)化成具體可經(jīng)驗含義的概念降解過程,實際上就包含了一系列未經(jīng)嚴格證成的信念。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步驟的信念如果是先驗的或純粹分析命題,那么可以不經(jīng)過經(jīng)驗就可能完全證成的,就不容易犯錯;如果是經(jīng)驗命題,就都極有可能犯錯誤。

最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旅游管理的研究是經(jīng)驗主義主導了定量研究的實證主義,這種純粹經(jīng)驗主義的實證研究在知識論意義上存在比較明顯的缺陷:一是比較缺乏把抽象心理概念經(jīng)過嚴謹?shù)慕到膺^程轉(zhuǎn)化為可以經(jīng)驗的測量項目的證成過程;二是即使有概念降解過程也同樣存在證成過程的不完備性和邏輯缺陷。而在收集經(jīng)驗數(shù)據(jù)并進行數(shù)理統(tǒng)計和計量經(jīng)濟模型的驗證性研究階段,仍然存在許多知識論方面的致命缺陷。更遑論那些僅僅依據(jù)一個獨特個案而企求外推性的實證研究案例分析法,這實際上就是柏拉圖著作中對知識定義D1“知識就是感知”所進行的充分批駁。因此,年輕的旅游研究更加迫切需要從知識論視角來研究、創(chuàng)造旅游知識,特別是要注重旅游研究中的命題證成過程及其命題的真理性條件,也更加需要重視由知識論引申而來的方法論,而不能由研究命題直接過渡到經(jīng)驗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

當然,限于篇幅,本文只對實證主義研究范式的旅游研究做了反思,而沒有對旅游研究中另外一個主要范式——建構(gòu)主義的命題進行反思,這可作為未來研究的一個思路。

致謝:感謝中山大學旅游學院賴坤副教授和孫九霞教授的建議和幫助。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Phillimore J, Goodson L.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Tourism: Ontologies, Epistemologies and Methodologies [M]. London: Routledge, 2004:3-4.

[2]Hollinshead K. A primer in ontological craft: The creative capture of people and places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A]// Phillimore J, Goodson L.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Tourism: Ontologies, Epistemologies and Methodologies [M]. London: Routledge , 2004: 63-82.

[3]Cao Shitu. Introductory Philosophy of Tourism [M].Tianjing: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8: 1-3. [曹詩圖.旅游哲學引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8: 1-3.]

[4]Lai Kun, Li Jun, Scott N. Tourism problemology: Reflexivity of knowledge making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5, 51: 17-33.

[5]Tribe J. The indiscipline of tourism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 24(3): 638-657.

[6]Tribe J. The truth about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 360-381.

[7]Cooper C.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1): 47-64.

[8]Xiao H, Smith S L J. The use of tourism knowledge: Research proposition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2): 310-331.

[9]Wu B, Xiao H, Dong X, et al. Tourism knowledge domain: A keyword analysis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 17(4): 355-380.

[10]Plato. Theaetetus [M]. Jowett B, trans. 1871. Access from http:// en.wikisource.org.

[11]Chappell S G. Plato on knowledge in the Theaetetus[A] // Zalta E 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M]. 3-4. Access from: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13/entries/plato- theaetetus.

[12]Bostock D. Platos Theaetetu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65.

[13]Rescher N. Epistemology: A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M].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3: 3.

[14]Gettier E L.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 [J]. Analysis, 1963, 23(6): 121-123.

[15]Zagzebski L. The inescapability of Gettier problems[J].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994, 44(174): 65-73.

[16]Sosa E. A Virtue Epistemology: Apt Belief and Reflective Knowledge (Volume I)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Ch.2.

[17]Scruton R. Modern Philosophy: A Introduction and Survey [M]. London, UK: Sinclair-Stevenson, 1994: Ch.22.

[18]Runciman W. Platos Later Epistemolog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2: 17.

[19]Goldman A I. A causal theory of knowing [J].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67, 64(12): 357-372.

[20]Goldman A I. Discrimination and perceptual knowledge [J].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76, 73: 771-791.

[21]Armstrong D M. Belief, Truth, and Knowled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152.

[22]Dretske F. Knowledge and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81: 97.

[23]Nozick R.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179.

[24]Moore G E. Proof of an external world, 1959[A]// Moore G E. Philosophical Papers [M]. New York: Collier Books, 1962: 144-148.

[25]Steven L. The epistemic closure principle [A] // Zalta E 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M]. Access fromhttp:// 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2012/entries/closure-epistemic.

[26]Glanzberg M. Truth [A] // Zalta E 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M]. Access from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 fall2014/entries/truth.

[27]David M. Correspondence and Disquotation: An Essay on the Nature of Truth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Chapter 2: 176-194.

[28]Bloemer J M M, Kasper H D P.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brand loyalty [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995, 16: 311-329.

[29]Chi C G, Qu H. Examining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of destination image, 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destination loyalt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 624-636.

A Scrutiny of Propositions in Tourism Management by an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

LI Jun(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519082, 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knowledge and something different becomes increasingly pressing and important. This situation applies pretty well to tourism knowledge, partially because such knowledge derives from multi/inter/intra- disciplinary academic endeavors. It seems that to evaluate tourism knowledge from any specific discipline (e.g.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geography) that inform tourism study is problematic. As a response to this dilemma, this study resorted to epistemology, a doctrine within western philosophy that investigates the nature, scope and approach of knowledge in general terms.

This paper firstly explicated the definitions of knowledge in Platos famous, Theaetetus, and the modern explanation about this work. Specifically, Platos (or Socrates) last and affirmative definition of knowledge is true opinion combined with reason. This definition serves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later analysis of tourism knowledge.

Secondly, the author concentrated on contemporary discussions on Platos knowledge definition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epistemology. Modern philosophy summarizes Platos definition as‘justified true belief (hereafter JTB). But some philosophers doubt this definition, upholding that JTB is not the 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of knowledge. They propose some revised definitions such as those by Gettier(1963) and Goldman(1967).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ment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century are revised definitions of knowledge, the reliability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the theory of truth condition of knowledge. This paper adopted the third development, where three competing theories of truth are proposed, namely identity theory, correspondence theory, and coherence theory.

Thirdly,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ourism study as a whole, using the three theories of truth as well as the typology of knowledge by epistemologists as the theoretical guide. Here, actually processed is a proposition—firstly emerging from marketing research—in tourism management, as a representation of propositions in tourism research. This propositions states that higher consumption satisfaction results in higher consumer loyalty which further leads to higher probability of repurchase. The purpose of the evaluation is to test the epistem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positivist studies dealing with this proposition and to reveal their pitfalls (if any).

What follows is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analysis/evaluation. After analyzing reduction process of the two latent variables (or constructs), viz. consumption satisfaction and consumer loyalty, the author continued to analyze the key inference within the above- mentioned proposition. Specifically,‘manifest satisfaction(one of the two sub- dimension of satisfaction) is hypothesized as a cause to‘true loyalty(one of the two sub-dimensions of loyalty). Analyzing an often-cited article published in 1995 where this hypothesis is confirmed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manifest satisfactionand‘spurious loyalty(the other sub-dimensions of loyal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ub-dimensions, are all not examined. In terms of the reliability theory of knowledge, this omitted analysis may be a mistake due to a violation of the epistemic closure princip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hypothesized proposition is about a chain of psychological concepts or subconcepts, each of which may be a belief according to the coherence theory of knowledge. As such, each sub-concept, as a sub-proposition, should be analyzed in terms of how these sub-concepts correlate to each other. After the above epistemic analysis,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as a main process of positivist paradigm—could have a little if any epistem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terms of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Nevertheless, most tourism study (adopting positivism) has a highly simplified process of argumentation, without mentioning the process of reducing constructs in the argumentation from their abstract to empirical levels. It can be argued that tourism study is excessively quantitative, as a result of neglecting epistemic analyses of constructs involved.

Finally,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major knowledge contribution of this study, recognized its major limitations and offered some implic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epistemology; definition of knowledge; truth; justification; belief

猜你喜歡
真理性知識論信念
中國傳統(tǒng)知識論問題意識之定位
當代知識論的中國話語
——訪陳嘉明教授
為了信念
發(fā)光的信念
信念
論中國夢的哲學意蘊:真理與價值的統(tǒng)一
談高校思政教育內(nèi)容的真理性與可信性
知識論視野下法學案例教學法的“小技”與“大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的真理性
金岳霖的知識論概念及其當代比較
泽库县| 富顺县| 孟连| 云南省| 南平市| 巨鹿县| 益阳市| 沈阳市| 济南市| 北宁市| 个旧市| 河东区| 固始县| 岳阳县| 凭祥市| 南溪县| 连南| 深水埗区| 临漳县| 霍州市| 秀山| 南部县| 蕲春县| 漳平市| 阿荣旗| 丽江市| 宜都市| 墨江| 洛阳市| 宿松县| 察隅县| 南安市| 广南县| 定州市| 嘉兴市| 汕头市| 司法| 体育| 台南市| 砚山县| 昭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