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
中職德育現狀調查及應對策略探究
石峰
調查發(fā)現,當前中職學校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體現在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此類問題既有客觀原因,也有自我效能感低、失敗歸因不準、學習動因不強、“非主流”文化影響重、叛逆心理較強等學生主體心理原因。提出了德育教材校本化、德育學習活動化、德育評價多元化等改變德育現狀的基本策略。
中職生;德育;問題分析;心理特點;自我效能感
本次現狀調查采用走訪法和問卷調查法相結合,調查了泗洪縣所有的職業(yè)學校,即泗洪中等專業(yè)學校、新星中等專業(yè)學校、淮北中等專業(yè)學校。
(一)走訪調查法
為了搞清泗洪縣職業(yè)學校的教學硬件、制度建設、校園文化以及德育教學情況,筆者采用了走訪調查法,走訪除泗洪中專之外的其他兩家學校,并訪談了11位教師,查看了4節(jié)德育教學課現場。
通過走訪,各學?;厩闆r如下。
1.教學硬件。各校都加強了教學硬件設備的更新與完善,加強了多媒體教室的建設,為每位教師配備教學用的個人計算機,強化無紙化辦公環(huán)境建設,學校形成了局域網。
2.制度建設。各校都重視制度建設,強調突出自身特色,重視指導性的制度、措施及行動方案的規(guī)劃、引領、教育、評價等工作,強調工作人員的政策理解力、政策執(zhí)行力的教育工作,追求活動效果的教育性、推廣性及提高性。各校普遍重視教科研實踐工作,一方面,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與提高;另一方面,重視理論修養(yǎng)、素養(yǎng)向教學能力的實踐與轉化。各校普遍組織成立德育教研組,平時(平均每周1次)加強業(yè)務修養(yǎng)與學習,制定各項教學制度,推進集體備課制度,強化教學要求,檢查教學效果。
3.校園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各?;旧闲纬闪诉@樣的共識:校園文化建設既要保障物化形態(tài)的物質文化建立,又有實現內隱形態(tài)的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的提升,即精神文化的建設。在物質文化上,各校都著力打造包括校徽、校服、校歌、校牌等學校標志,籌建文化載體,規(guī)劃校史館,建設師生各種作品展覽館;在制度文化建設上,形成制度管理的思想意識,具備完備的制度條例,擁有制度約束機制,體現以制度抓管理的價值;在行為文化建設上,實現師生共有的價值判斷的先進性,體現師生共同的行為方式的正確性;在精神文化建設上,多措并舉,廣泛宣傳、落實各校的辦學理念,形成了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
4.德育教學。現階段泗洪縣各中職學校在德育教育方面還存在這樣一些問題:對專業(yè)技能課強調有余,而對包括德育在內的文化基礎課重視不足。德育教學典型的畫面是:教室里,教師手捧書本在讀,學生三五十人各有姿態(tài):昂首挺胸目視老師的有三五人,正身看書的有三五人,俯身小動作的十來人,交頭接耳的五六人,低頭寫寫畫畫、寫其它作業(yè)的八九人。
(二)調查表、問卷調查法
為了進一步了解泗洪縣職業(yè)學校德育教育情況,筆者采用了問卷和調查表進行調查。本次調查表發(fā)放覆蓋了泗洪縣所有職業(yè)學校。調查對象為教師與學生,其中教師分德育教師和非德育教師,學生為中職一年級、二年級學生。學生調查表都是客觀題,教師調查都是主觀題。此次共發(fā)出調查表350份,其中教師70份,學生280份;收回有效調查表311份,教師為66份,學生為245份。
學生調查表的設計目的主要為:一是學生對德育教學內容的滿意度,二是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方法,三是學生對德育考試考核的看法;四是學生喜歡紅色教育的原因。
教師問卷的設計目的主要為:一是造成學生德育現狀的原因及紅色教育對中職學生的重要性,二是當前中職德育教學對學生心理、生理發(fā)展的重要性,三是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四是中職德育考試考核改革。
1.學生問卷結果及分析?!敖滩膬热荨闭{查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教材內容”調查結果 %
“教材內容”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學生對現行通用的德育教材較為不滿,其根本原因是與他們的生活聯(lián)系不夠緊密,學生認為最佳的教學內容是貼近他們的生活,不能空洞說教,不能強制他們接受某些觀點。當然也有近五分之一的學生對教材內容無所謂,一般而言,這部分學生根本不喜歡學習,所以也就不關心學什么??梢钥闯?,教材內容改革必須盡早盡快進行。
“教學方法”調查具體結果見表2。
“教學方法”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當前德育教學方法不滿意度相當高,竟然達到62.7%,如此高的不滿意度,必然使得德育成效低下。學生認為,最理想的教學方法是探究法、行動法,要讓他們真正的動起來,而不是課堂機械的講授。由此可見,教學方法改革勢在必行。
關于“考試方法”調查具體結果見表3。
表2 “教學方法”調查結果 %
表3 “考試方法”調查結果 %
“考試方法”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德育成績僅以試卷分數說了算極不滿意,學生認為,評價不能只由試卷說了算,也不能只由老師一個人說了算,學生要參與評價,成績最理想的構成應該有同學評價、教師過程評價和試卷評價。
關于“紅色教育”調查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紅色教育”調查結果 %
“紅色教育”調查結果表明,“紅色教育”之所以受歡迎,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可以走出教室,以行動探究為主要方法,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即便是對紅色教育無所謂的學生,也愿意選擇課外教學的形式。其無所謂的原因在于紅色教育變成了課堂說教,學生不情愿參與課堂學習。
2.教師問卷題經分析得出的基本結論如下。
(1)教師認為,造成中職學生德育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主要還是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問題及評價問題,其中認為是教材原因的占26.4%,教學方法原因為69.5%,評價原因的為60.3%,其他原因的為25.9%。
(2)有89.3%教師認為,當前中職德育教學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需求,其根本原因是中職學生對德育的求知欲不強,尤其是把學生囿于教室之內,純粹說道理,增添了學生心理的躁動感。
(3)有91.1%的教師認為,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方法是行動法、合作探究法,要讓學生在實踐行動中提升其道德素養(yǎng)。
(4)有87.6%的教師認為,學生喜歡的評價方式是過程性評價,并且要突出學生主體評價。
(5)有90.3%的教師認為,紅色教育由于其教育方式方法適合中職學生的需求,可以大幅度提升教育實效。
總體來說,對于中職德育這門課,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師的教學實效也不高。通過走訪和調查,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可以發(fā)現,當前中職德育教學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教材內容問題
當前,中職學校的德育教材基本是全國統(tǒng)一教材,教材內容不能完全滿足具體地域性學生群體的需求。針對泗洪中職學校學生的實際,有必要增加地方特點的教學內容。
(二)教學方法問題
中職學生由于知識水平和個人的技能愿景等原因,他們對德育課重視程度不足,德育課要想提高教育教學實效,就必須采用多種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他們的興趣度。要增強行動感悟,少一些空洞說教。
(三)教學評價問題
當前,德育課基本教學評價仍舊是單一的終結性的試卷考核,缺乏過程性評價,尤其是評價中缺少學生評價,在評價上學生沒有話語權。所以評價形式與評價主體要進行改革,以滿足教學實際需要。
中職學生作為一個有自身特質的群體,其自身存在特質往往成為德育素養(yǎng)提高的主要影響因素。中職學生生理、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自我效能感低
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一種確切的信念(或自信心),這種能力使自己在某個背景下為了成功地完成某項特定任務,能夠調動起必需的動機、認知資源與一系列行動。[1]中職學生基本上或多或少是“應試教育”的損害者,長期以來文化成績考試的失敗,極大地挫傷了他們的自信心,面對中職學習,他們心中缺少了少年學生應有的自信,總認為失敗是他們的必然,久而久之導致自卑。有的為了掩飾自卑,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表現出無所不能、什么都不在乎,呈現出盲目自負,其實質是他們自我效能感太低。自我效能感直接影響了德育成效。
(二)失敗歸因不準
歸因(attribntion)是指個體對導致某個行為或行為結果的原因認知歸類。中職學生在長期的生命發(fā)展中,常常不能夠正確認識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往往形成錯誤的歸因。面對失敗,不能夠正確認識挫折與失敗,他們慣常的思維是從外部找原因,不能夠自我反省。這種錯誤的歸因導致他們習慣于對周圍的人與事不滿,他們也生活在指責與不滿之中,牢騷很多。
(三)學習動因不強
動因是引導個體實施一定行為的心理動力,動因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心理期待??傮w而言,學生的期待大體分為3類:自我期待、家長期待、社會期待。一般而言,中職學生由于在小學、初中學習不理想,使得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大大降低,或者由于家長自身原因導致期待“虛無化”,缺乏期待應有的現實性.同時由于學校德育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評價以及社會浮躁、非主流文化泛濫等原因,使得社會期待不能落到實處。學生生活在如此的社會期待與家人期待之中,再加上自身心理、意志、學習成績與興趣等方面的原因,最終導致其學習動因嚴重不足。
(四)“非主流”文化影響較重
馬克思說,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學生生活在社會大環(huán)境之中,環(huán)境的不同,造就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認知心理、理想信念、道德素養(yǎng)、人格精神的迥異。當前網絡文化橫行,人際關系冷漠,崇拜金錢,過度消費,私欲膨脹,等等,這些“非主流”文化會讓學生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腐蝕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影響德育素質的提升與發(fā)展,對中職學生的影響尤其嚴重。當前網絡對中職學生產生了極其消極的影響,網絡上各種文化泛濫,尤其是一些非健康文化,會導致學生信仰缺失,混淆是非,甚至是顛倒黑白,極大影響了學生的人格與精神價值的形成,弱化了學生的社會道德意識,降低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生長期沉迷網絡更會導致冷漠、孤獨,出現精神障礙,甚至出現犯罪傾向。
(五)叛逆心理較強
中職學生由于家庭教育、社會影響、學校教育等原因,導致他們叛逆心理較一般學生更重,他們反對道德說教,反對制度約束。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德育,對孩子影響至關重要。優(yōu)秀的父母促進孩子的生命發(fā)展;反之,就會影響孩子的發(fā)展。在現實德育教學中,有的父母認為德育課根本不重要,由于父母的原因給孩子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影響了孩子的生命發(fā)展,導致德育課成效不高。其次是中職學校學生很多來自離異家庭、溺愛家庭、留守家庭,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學生產生畸形心理,青春期反叛心理嚴重。再次是社會非主流文化弱化了學生的社會道德意識,降低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推動其逆反性。另外,德育教育沒有很好地關注學生的叛逆性。在實際教學中,職業(yè)學?;蚱娴仨槒氖袌鲂枨?,奉行冰冷的科技理性主義,存在著“無人化”教育,或擺脫不了普教的窠臼,沒有自己特有的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模式評價體系等,存在著“無市場”教育。
上文的調查與分析表明,德育現狀必須改變,方能滿足學生的生命發(fā)展需求。筆者認為,面對中職德育教學實際,以及泗洪豐富的紅色資源,改變現狀的基本策略有教材校本化策略、學習活動化策略、評價多元化策略。
(一)德育教材校本化策略
近年來,德育校本課程開發(fā)越來越受到應有的重視,但中職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是有“名”無“實”,與學校教育實踐發(fā)展的要求相去甚遠。主要原因有:德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概念理解的模糊,影響了課程開發(fā)品質;德育教師的課程意識不強,導致其課程開發(fā)能力較弱;偏重課程改革的技術觀,缺乏德育新文化的建構。針對德育校本課程開發(fā)這樣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要有實施策略和相應的配套措施,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筆者認為,德育校本化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實現德育課程發(fā)展機制的多元化轉換。學校自主的德育課程發(fā)展要強調課程適應具體學校和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目前,中職德育課程發(fā)展模式比較單一,因此,實現課程發(fā)展機制的多元化轉換是不可回避的。(2)對德育教師要賦權增能,使之成為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體。德育校本課程開發(fā)主張給教師賦權增能,教師應該成為發(fā)展者、決策者、詮釋者、行動研究者,要肯定廣大教師對課程的獨立判斷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之真正成為課程開發(fā)的主體。(3)轉變德育教學觀念,實現教與學的創(chuàng)新。德育校本課程的實施,要重視學校的實際情況與師生互動,要轉變教學的觀念和行為。要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發(fā)展,關注教學活動對話、交流和溝通,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引導學生主動地發(fā)揮潛能,實現學生維持性學習向創(chuàng)新性學習的改變,發(fā)展其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
(二)德育學習活動化策略
教法學法的轉變是新時期德育課程提出的明確的教改目標與內涵,活動教學凸顯學生主體性學習與發(fā)展,尋求知識的自我建構和精神的自我感悟。[2]學習活動化策略之所以成為中職德育基本策略,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1)符合學生心理、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大部分缺陷產生于缺乏心理學。中職學生由于其特殊的心理、生理特質,他們對空洞的說教有著本能性的抵觸、反感、厭惡,活動法可以舒張他們的心理需求,喚起他們對學習的好奇心、探究欲、感悟性,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2)滿足學生知識自我建構需求。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知識的學習是自主建構的。中職學生或多或少受到“應試教育”的傷害,再加上他們本身所具有的知識并不多,“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對他們是毫無實效的。而活動法是把學生放置于廣闊的學習空間,他們通過自身的探究、感悟,達到自主性學習目的,達成知識的自我建構。(3)可以促成學生隱性知識的轉化?,F代教育理論認為,隱性知識猶如海洋里的冰山,人類通過行動導向,可以把“水面下面的部分”轉化顯性知識。學生通過活動,尤其是探究、交流、感悟,能夠促成隱性知識的轉化,提升認知與精神價值,形成正確的成功歸因。
(三)德育評價多元化策略
評價是根據一定的目標的價值判斷過程。中職德育課程教育教學目標的側重點是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精神價值的提升,而不是客觀冰冷的知識的掌握。中職德育實行評價多元化策略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1)評價主體多元化。中職德育追求的主要目標是學生道德素養(yǎng)與精神價值提升,從評價主體而言,要改變以往教師評價單一模式,逐步形成評價主體多元化、系統(tǒng)化,構建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的評價主體體系。(2)評價方式多元化。要改變單一的試卷型知識性評價方式,形成行動評價、過程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凸顯學生過程感悟與素養(yǎng)提升,增強學生的行動效能感。
[1]弗雷德·魯森斯.組織行為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3.
[2]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責任編輯陳國平]
石峰,男,江蘇省泗洪中等專業(yè)學校中學高級教師,碩士研究生,宿遷市德育學科領軍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德育。
G712
A
1674-7747(2016)27-002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