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虎
中國文明及其全球貢獻
陸文虎
2016年5月11日至14日,我參加了北極光基金會[1]2015年成立于斯瓦爾巴群島的非營利的組織。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舉辦的一次心靈、思想與大自然的對話盛會。這次對話的宗旨在于探索切實可行的方法,使人類文明能夠更好地適應我們的環(huán)境、生態(tài)、政治、科技和社會系統(tǒng)的快速變化。
我對挪威所知不多,這也是我第一次來到挪威。但是,我知道挪威有一位叫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的作家。他的作品也許不是很多,但是有十多種已經在中國翻譯出版了。其中最具影響的,是寫給中學生的《蘇菲的世界》。書中寫道:“正是五月初的時節(jié)。有些人家的園子里,水仙花已經一叢叢開滿了果樹的四周,赤楊樹也已經長出了嫩綠的葉子。”我也在這個時節(jié)來到了挪威。九年前,喬斯坦·賈德來到中國時,這本書已被譯成56種語言,銷售超過三億冊。九年過去了,被翻譯的語言和印數都必定大大增加了。他當時說,這本書的最大缺點是,它只涉及了西方哲學,卻對浩瀚的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哲學沒有介紹。他表示,當時正為中國的甲骨文著迷,準備以此為題材寫新書?!短K菲的世界》為喬斯坦·賈德帶來極大聲譽,使他成為世界級的作家。除了創(chuàng)作,他還對公益事業(yè)不遺余力,于1997年創(chuàng)立“蘇菲基金會”,每年頒發(fā)十萬美金的“蘇菲獎”,鼓勵能以創(chuàng)新方式對環(huán)境發(fā)展做出貢獻的個人或機構。
《蘇菲的世界》不僅是一部啟蒙哲學的小說,關心“人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它還對當今社會提出了嚴肅的批評,追問“世界往何處去”“我們怎么辦”。書中說:“許多西方的生態(tài)哲學家已經提出警告,整個西方文明的走向根本就是錯誤的,長此下去,勢必將會超出地球所能承受的范圍。他們談的不只是環(huán)境污染與破壞這些具體的問題。他們宣稱,西方的思想形態(tài)根本上就有一些謬誤。”就在上個月,喬斯坦·賈德在布達佩斯談到《蘇菲的世界》時說:如果讓我今天來寫這部小說,將會寫得完全不一樣,因為里面沒有寫亞洲的哲學和當今最迫切的哲學問題,即我們是否有能力維持地球上的生活條件。
人類雖然已有幾百萬年的歷史,但主要是史前史,文明史只有7000-8000年,不過比千分之一稍長而已。在文明史的早期,人口不多(當前世界人口60億,400年前即公元1600年為五億,據學者估計,四千多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才0.8億?。?,最初,語言不通、交通不便,不同人群只能相對孤立地發(fā)展。后來,各個群體內產生語言和文化。人因為生存的需要不斷遷徙,逐漸擴大了活動范圍,不同的文化開始交流并相互影響。河水給人的交流帶來便利。最古老的人類文明的五大搖籃都產生在大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恒河流域,愛琴—地中海地區(qū),華夏的黃河、長江流域。文明就這樣產生了。
文明(civilization)一般指外在的、形而下的物質、器物、技術、衣服、食用之具等;而文化(culture)一般指內在的、精神的、形而上的文、學、言、論等?!拔幕笔垢髅褡宀灰粯?,更多地表現出傳統(tǒng),不同的文化間有排斥性;“文明”使各民族不斷接近,更多地表示出未來,不同的文明間有吸附性。
不同的時空環(huán)境孕育出多樣性的文明。各種文明間的相同和差異都很重要。不同文明在其他文明的不斷撞擊、融會中獲得發(fā)展、新生或者消亡。
我們發(fā)現: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了,也不管是否喜歡,人類一直生活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中。今天,世界向何處去,人類向何處去?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多樣并存、交流互鑒,必將為人類的進步與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人類的新未來、新活力、新愿景,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認定,“現代人類”離開非洲后,大約在五六萬年前進入歐亞大陸。中國人是不是人類遷移史詩參加者的后裔呢?他們應當就是我們的祖先。今天,考古學家已經發(fā)現中華文明有多個源頭、多種印記,例如,許多朋友都去看過的三星堆,那些和一般中國人相貌迥然不同的青銅器面具充分說明:當時有一批外來人類在那里生存過。和而不同,海納百川的理念,使得中華文明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唯一自遠古傳承至今日而未曾中斷。
中國是一塊廣袤的大地。在這片土地上的各個族群在長期的生存過程中,人口流動、文化交融是必不可少的,中心更迭、華夷置換也是不可避免的,歷史傳承在兼容并蓄、多元融合中完成。
一個世紀前,中國哲人梁啟超曾把中國歷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中國之中國”,即從公元前27世紀的黃帝時代到秦始皇。中國自發(fā)達、自競爭、自團結,與外部世界幾乎沒有交流。第二階段是“亞洲之中國”,從秦始皇到18世紀,中國與亞洲各國有交流、有矛盾、有征戰(zhàn)、也有融合。第三階段是“世界之中國”,也就是19世紀以來,中國被西方列強強行打開國門,中國開始睜眼看世界,走向世界。
在梁啟超之后的100年里,世界大變,中國也大變。今天的中國既是“中國之中國”,不斷發(fā)展自己;也是“亞洲之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尋求與亞洲甚至超出亞洲的共同發(fā)展;更是“世界之中國”,對世界各國各地多元文明表現出極大的尊重、理解和包容。面向未來,中國提出涉及到全人類的理念——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讓世界明白未來中國的立場和目標,展示中國的主張。中國正在努力促進整個世界的進步,讓世界的明天更美好。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已經和整個世界的命運息息相連,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在地球這個人類命運的共同體中,中國將與不同的文明擁抱合作,力求共贏,人類的未來充滿希望。
德國詩人歌德在談到“中國的傳奇”時說: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很快就感到他們是我們的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里一切都比我們這里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還有許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禮儀。正是這種在一切方面保持嚴格的節(jié)制,使得中國維持到幾千年之久,而且還會長存下去。
中華文明5000年,雖歷經磨難,發(fā)展至今。所以能夠如此,應當說是傳承著一種精神。中華民族的精神,就是《易經》所說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就是努力向上,絕不停止。厚德載物就是效法大地,包容萬物。
中國文化推崇的價值觀是什么呢?道德仁義,以和為貴。中國的哲學要義和普通人的生活態(tài)度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這既是樸素、直覺的,又是豐富和無所不包的。這個道,正心誠意修身是向內求的,先完善自己;向外用則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文明的理想可概括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中國人追求的,就是:參贊天地之化育。參贊就是彌補的意思,彌補天地的化育之不足。人生天地之間,憑借智慧、勇氣和能力,克服自然界對人類存在的不利因素,創(chuàng)造出一個完滿、和諧的人生,彌補天地的缺憾。
我信奉中國古代賢哲的教誨:“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讀世界各國的好書,看各國的美景,總有新的發(fā)現,使我獲益良多,備受啟迪。其實,中國的許多歷史故事也能給不同的文明以借鑒和啟發(fā)。
其一,宋襄公的故事。
孟子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毕惹貢r期的中國人,勇武、博學、重人道、講禮貌、守信義……無論貴族還是平民,許多人身上都流淌著貴族的血液,貴族精神深入骨髓。
公元前638年,兩個諸侯國宋與楚爭霸,有著名的泓水之戰(zhàn)。宋國列好了陣,等楚兵渡過泓水后決戰(zhàn)。大將軍建議宋襄公趁楚人渡水時截殺,必能大勝。宋襄公卻回答說:“不行,那不符合戰(zhàn)爭規(guī)則。君子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不能擒獲須發(fā)已經斑白的敵人;敵人處于險地,不能乘人之危;敵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敵軍沒有做好準備,不能突施偷襲?,F在楚軍正在渡河,我軍就發(fā)起進攻,不合仁義。等楚軍全部渡過河,列好陣,我們再進攻。”結果,宋師大敗,宋襄公也受了傷,第二年悲慘地死去。
宋襄公一定要光明正大地與敵人決戰(zhàn),雖敗猶榮。因為宋襄公所遵循的原則,在當時是被普遍認可與遵守的原則,那是一種貴族精神。
其二,趙氏孤兒的故事。
這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表現出貴族精神的“道”和“義”的故事。講述晉國貴族趙氏被奸臣屠岸賈陷害而慘遭滅門,幸存下來的趙氏孤兒趙武長大后為家族復仇。彰顯了程嬰為兌現承諾犧牲親生兒子和自己的生命,一群古代英雄舍生取義,勇于獻身的精神。
元代紀君祥寫成歷史劇《趙氏孤兒》。500年后,1731年,由法國傳教士馬約瑟譯成法文,在歐洲引起巨大的反響。發(fā)生在公元前6世紀的故事,眾多正面人物驚天地、泣鬼神的忠勇義舉,令18世紀的歐洲人五體投地。伏爾泰將其改編為話劇《中國孤兒》,特意在劇本題目下加上“根據孔子的教導,改編成的五幕劇”,成為第一部傳入歐洲的中國戲劇。在巴黎各家劇院上演,盛況空前。哈切特改編的英文版,在倫敦演出又引起轟動。后來,法國的小說家莫泊桑曾借鑒馬約瑟的譯本寫成了短篇小說《族間仇殺》(Une Vendetta)。
忠誠于國君、公平對待敵手的俠士理念,對于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影響至深。法國啟蒙思想之父伏爾泰毫不諱言從中華文明獲得營養(yǎng),并明確指出:中華文明幾千年帝國治理經驗中的法律道德體系,有連續(xù)文字記載、發(fā)展和傳承的全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成果真實可信。
其三,玄奘的故事。
玄奘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偉大的僧人。他克服千難萬險,遠赴印度取經的故事發(fā)生在唐代,至明代被寫入“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長篇小說《西游記》后,更成為婦孺皆知的一代名僧。
玄奘11歲學佛,13歲出家為僧。他天資聰穎,又好學不倦,在遍學佛藏,學業(yè)精進后,他深感不能滿足。特別是由于佛典譯本不善,致使義理含混,他產生了去印度讀原著、取真經之意。29歲時,提出西行求法,未獲皇帝批準。不得已,混在饑民中溜出長安城,開始取經之旅。他晝伏夜行,翻山越嶺,忍饑耐熱,艱苦備嘗;路過高昌國,被國王扣留,強邀擔任國師,他不得不以死抗爭,絕食三日,直至昏迷。國王欽佩不已,遂結拜為兄弟,還派隊伍一路護送。他且行且學,到印度后,專心學習梵文和佛經,成績斐然,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在印度17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回長安時,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唐太宗逼勸歸俗,邀他共謀朝政。玄奘不為所動,開始專心翻譯佛經。過了近20年,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長期影響著中國和世界的佛教發(fā)展。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記述他西游親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至今仍有史料價值。
當年玄奘為了求法,一路西行2.5萬公里,九死一生,終于求得真經。他不畏艱難險阻,拒絕浮華誘惑,一心向學,追求真知的事跡,一直感動和鼓舞著中國人。
隨手采擷的這幾個故事,分別反映了中國人對待仁義、誠信和學問的態(tài)度。類似的故事,在中國悠長的歷史和廣闊的大地上,可說是俯拾即是,數以萬計。
來到種子島的人,有理想,有情懷,有憂患意識,也有遠見卓識。猶如宋代的文學家范仲淹所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眮碜圆煌瑖?、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我們,討論生活的現狀,規(guī)劃人類的未來。我看到了新的風景,聽到了新的觀點,受到了新的啟發(fā)。我把中國的故事講給世界聽,同時,也非常虔誠地聽取別人的故事。
這次聚會的發(fā)起人北極光基金會的兩位主席克里斯多夫·莊和博·艾克曼在別開生面的歡迎儀式上熱情洋溢的親切話語,使我十分期待,立即開啟跟自然、跟天地對話的心靈之旅。莊引導“聞道”與“論道”;博則熱情地推出了貝多芬的大賦格,他期望這種音樂能夠啟發(fā)我們的想象力達到或者超越愛因斯坦、畢加索等等。他說,人類期待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從來沒有成功過。他期望這次聚會能在這方面取得成果。這也是我們大家的共同愿望。
聯合國副秘書長揚·埃利亞松說他的日常工作就像巡視雷區(qū)一樣,每天都要記錄四到五個全球的危機,使我們更加生動形象地了解人類的困境,從而增強解決的緊迫感。他還講到機構必須反思是為誰服務的,要求更多地傾聽女性和青年的聲音。他認為,種子島團隊可以為這個世界作出偉大的貢獻。他鼓勵說:“堅持就對了!”作為一個堅定的改革者和一個國際主義者,他期望所有的人同心協(xié)力,我要說,這也是我的期望。
觀看短片《宇宙旅行》,讓我們認識到地球是多么渺小,作為地球上一種小蟲子的人更加微不足道。我們必須放棄傲慢,我們必須對天地、自然、他人保持敬畏,友好相處。
查爾斯王子說的“萬物一體”、“循環(huán)經濟”,使我想起中國古代經典《中庸》里的著名說法:“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而他“付出了生命中最好的30年,不斷就相關話題發(fā)出警報”,讓我非常感動?!笆菚r候了!”的吶喊振聾發(fā)聵,使我們警醒。
圣塔菲研究所布萊恩·阿瑟教授闡釋了科研對發(fā)展的作用,給我這個文科生極大的啟蒙教育。使我們知道,科學技術絕不是冷冰冰的,充滿著人文的溫情和道德的信念。他還提到了老子的《道德經》。
大衛(wèi)·克里斯提安教授的“大歷史”學說,學界評價極高。他從大爆炸說起,把人類史與自然史結合起來,重新描述了創(chuàng)世的過程。給我們極大的啟迪。學界曾稱他與牛頓、愛因斯坦齊名。今天,親耳聆聽了他的演講,榮幸之至。
美國匹茲堡大學史學系退休名譽教授許倬云先生,用歷史學家特有的深邃眼光和詩一般的語言,回顧了人類的歷史,描述了他對人類未來的兩個夢想:“第一個夢,認識自己,幫助別人,體諒別人,尊重別人。第二個夢,認識環(huán)境,體驗環(huán)境,愛護環(huán)境。”“我們要把靈魂重新叫醒,不要只講物質欲望、暫時的樂趣,我們要想得更遠?!辈粌H要善待人,還要善待自然。許教授是國際知名的大學者,他的話表達了他悲天憫人的偉大情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給我們的教導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睂Υ宋沂欠浅UJ同的。
沙特親王圖爾基·費薩爾歷數中國5000年里為人類作出的重要貢獻。他印象最深的是中國皇帝派鄭和下西洋,向世界傳達友好信息。中國現在對世界經濟有重要影響,但沒有侵略野心,從中國與沙特的關系就可以看出這一點。親王是很智慧的人,我相信他說的也是肺腑之言。中國圣賢教導我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句話已通過聯合國,傳布到全世界的廣大地區(qū),并取得共識。
通過對話,溝通心靈,交流情感,播撒和傳遞著文明的種子。英國作家狄更斯說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蔽疑罡腥祟惷媾R自律之憂,因此,居安而思危。我知道,世界有世界的問題,中國也有中國自己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提出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融合“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諧共生”等內涵,強調包括人與宇宙巨系統(tǒng)之間的緊密結合、友好互動,強調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的獨立互賴、分別共生,以期人類和環(huán)境的永續(xù)發(fā)展。我欣喜地看到,4月20日,世界地球日,175國代表簽署了關乎未來的全新契約——人類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zhàn)的《巴黎協(xié)定》。這是一個好的開頭。地球只有一個,人類本是一家。百慮一致,殊途而同歸的日子總是要到來的。
陸文虎:解放軍藝術學院原院長、教授、少將,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顧問
(責任編輯:胡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