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良書
五四時期“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之影響
文/周良書
五四時期,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有很大影響。分析這一時期歷史虛無主義的特點,探討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克服它的經(jīng)驗,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19世紀上半葉,虛無主義傳入俄國后,遂演化為民粹主義和庸俗社會學兩大流派。這實際上構成了虛無主義在東方的源頭。虛無主義在清末民初傳入中國,于是,中國便有了“虛無黨”的說法。五四時期,這股思潮多以“無政府主義”面目示人,在中國思想界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
虛無主義在歷史觀上與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根本對立。這也是國際共運史上馬克思主義者嚴厲批判施蒂納、蒲魯東、巴枯寧、克魯泡特金等人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知識分子選擇無政府主義,自然也就接受了其虛無主義的歷史觀。吳稚暉、黃凌霜、區(qū)聲白、朱謙之、易家鉞、杜冰坡、劉石心、鄭賢宗、梁冰弦、鄭佩剛、李綽、景梅九等是其主要代表。五四時期,他們打著“社會主義”旗號,以“最激進”姿態(tài)、“最革命”言論,在中國傳播其歷史虛無主義觀點。于是,在“階級”、“政黨”、“國家”等問題上,就形成了有別于馬克思主義的另類宣傳。
第一,關于“階級”觀念的宣傳。他們一致承認“階級”之客觀存在。但在“階級斗爭” 上卻表現(xiàn)出與馬克思主義不同的觀點。盡管他們主張各異,但有一個共同的根本點,即否認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反對無產(chǎn)階級奪取政權的革命斗爭。
第二,關于“政黨”觀念的宣傳。他們認為,在階級社會中,“其惟一預備救濟之方,如政治而有政黨,則工人必有工黨”,但又強烈反對建立集中統(tǒng)一的列寧式政黨。
第三,關于“國家”觀念的宣傳。在他們看來,“國家的組織,從歷史上觀之,無非建立私權,保護少數(shù)特殊幸福的機關”;因此,“國家的一件東西,在今日似箭兒的進化線上,再不能作片刻的逗留”。
上述觀點對中國知識青年有很大吸引力。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其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之前,也大都接觸過無政府主義,且程度不同地受到過它的影響。
五四時期,知識界對中國思想傳統(tǒng)和歷史文化主要有三種態(tài)度:一是“國粹派”,強調固守中國文化之本位,抵制西方文化的輸入,力圖從“國學”中尋找變革中國的根據(jù);二是“調和派”,主張取西方文化之長,以補中國文化之短,實現(xiàn)中體西用式的折衷調和;第三是“西化派”,要求不設任何限制,全盤輸入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借以促進中國的進步與發(fā)展。
在新文化運動中,第三派的表現(xiàn)最為突出。它為中國文化的“吐故納新”立下功勞,但同時也給中國新文化建設埋下了隱患。這一派中的激進者對傳統(tǒng)文化采一概否定之態(tài)度,開啟了中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中“全盤西化”論的歷史先河。由于它在認識論上與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相對立,因而在“文化”、“傳統(tǒng)”、“歷史”等問題上,就表現(xiàn)出與馬克思主義完全不同的認知取向。
第一,關于中國文化“西方化”的觀點。以1915年《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為標志,中國掀起了一場資產(chǎn)階級的新文化運動,“西方化”即為這場運動所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陳獨秀強烈表示:“祖宗之所遺留,圣賢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會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這種“破舊立新”的精神值得肯定,但它將中西文化根本對立起來,強調西方文化的優(yōu)越性,夸大中國文化的劣根性,無視世界文明的民族性和多樣化,其結果就必然要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
第二,關于中國傳統(tǒng)“現(xiàn)代化”的觀點?!拔骰伞辈粌H認為“東西”根本對立,而且強調“古今”水火不容。在他們看來,傳統(tǒng)的即為封建的,而封建之禍根在于“孔教”。這種割裂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聯(lián)系,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采一律棄絕的態(tài)度,嚴重影響了其對封建主義批判的科學性和說服力。這也是“西化派”在新文化運動中所犯的一個方法論方面的嚴重錯誤。
第三,關于中國歷史“虛無化”的觀點。剿滅“文化”,棄絕“傳統(tǒng)”,必然要走向對歷史的“虛無”。與“西化派”不同,中國無政府主義者則從另一角度抒發(fā)其觀點。鄭賢宗說:“從中國歷史上觀察,可說中國向來是沒有政府的”;“從前清末年起,雖然‘政府’這件東西勉強仿制了出來,但與人民是絕無關系的,社會上仍是保存‘帝力何有于我哉!’的故態(tài)”。顯然其將中國歷史“虛無化”的傾向與“西化派”如出一轍。這種極端言論,讓支持“西化派”的顧頡剛也大為驚訝:“看著現(xiàn)在人對于歷史的觀念,真使人害怕?!?/p>
五四時期是一個開放、自由競爭和文化多元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人們往往才接受了這種思想,不久又迷戀上了另一種學說,或者是把幾種思潮一并接納。比如,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陳獨秀、李大釗等,都曾是“西化派”的重要成員,同時也是無政府主義的熱情支持者。然而,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后,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展開對無政府主義和“西化派”的批判。
陳獨秀批評無政府主義者“持論底通病是注目在遠的將來,而把現(xiàn)在及最近的將來急待解決之問題放下不管”。陳獨秀指出:階級斗爭是“表示人類社會組織進化之最顯著的現(xiàn)象,他是推動人類社會組織進化之最有力的方法”;在此過程中,無產(chǎn)階級必須建有強大組織力和戰(zhàn)斗力的革命政黨。針對無政府主義者否定一切“國家”的言論,陳獨秀明確指出:國家是“一種改良社會的工具,工具不好,只可改造他,不必將他拋棄不用”;“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一是資本家的國家,一是勞動者的國家”,我們要反對資本家的國家,擁護勞動者的國家。
李大釗更關注于歷史和文化問題的探討。針對“東西”根本對立的觀點,李大釗指出:“東洋文明既衰頹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質之下,為救世界之危機,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羅斯之文明,誠足以當媒介東西之任?!贬槍Α拔骰伞敝小肮沤瘛彼鸩蝗莸挠^點,李大釗指出:“宇宙的進化全仗新舊二種思潮,互相挽進,互相推演”,“我確信這兩種思潮,都是人群進化必要的,缺一不可。我確信這兩種思潮,都應該知道須和他反對的一方面并存同進,不可妄想滅盡反對的勢力,以求獨自橫行的道理”。針對“西化派”將歷史“虛無化”的觀點,李大釗批評說:“過去一段的歷史,恰如‘時’在人生世界上建筑起來的一座高樓,里邊一層一層的陳列著我們人類累代相傳下來的家珍國寶。這一座高樓,只有生長成熟踏踐實地的健足,才能拾級而升,把凡所經(jīng)過的層級、所陳的珍寶,一覽無遺,然后上臨絕頂,登樓四望,無限的將來的遠景,不盡的人生的大觀,才能比較的眺望清楚。在這種光景中,可以認識出來人生前進的大路?!?/p>
陳獨秀、李大釗的上述觀點,既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也是對其本身舊有觀念的否定。正是在這種自我“否定”中,他們完成了向馬克思主義的轉變;也正是通過這種思想“批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才得以廣泛傳播。也許因為有此經(jīng)歷,李大釗、陳獨秀能更深感受虛無主義之危害。李大釗說:“那夢想將來所見的新世界,是虛的,假的,只有在‘烏托邦’‘無何有之鄉(xiāng)’里可以描寫的?!标惇毿銊t嚴肅指出:“一切都否定了,自己的實際生活卻不能否定,所以他們眼里的一切墮落行為都不算什么,因為一切都是虛無。我敢說虛無思想,是中國多年的病根,是現(xiàn)時思想界的危機?!?/p>
對歷史主義者來說,歷史具有溝通過去與未來、個人與民族的永恒力量;但對虛無主義者來說,歷史是一種“劣質酒”,它麻醉人的精神,也毀傷了自己做人的形象。因此,要將虛無主義從歷史的“避難所”中驅除出去,還必須樹立歷史主義的鮮明觀點。這也是五四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在批判歷史虛無主義過程中,通過史學實踐予以回答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馬克思主義者主張:第一,用發(fā)展與辯證的觀點來看待歷史;第二,從經(jīng)濟上考察歷史的動因與規(guī)律;第三,尊重歷史發(fā)展的連貫性和繼承性。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正是通過上述探索,宣傳辯證的“時空觀”,闡發(fā)唯物的“歷史觀”,從而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fā)展開辟道路。他們所堅持的歷史主義觀點,對于虛無主義“割裂”歷史、“虛無”歷史也有正本清源之作用。除此之外,他們還運用上述原理和方法,具體分析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與矛盾,并提出了關于中國革命主題和任務的基本觀點。他們揭示了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揭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之歷史事實、揭示中國革命的任務及其歷史特點。
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上述分析,不僅論證了中國革命發(fā)生的歷史合法性,而且指明了中國革命發(fā)展的現(xiàn)實可能性。這也為后來中國共產(chǎn)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即便在當下,這些認識和判斷,對于抵制和批判歷史虛無主義者所鼓吹的“侵略有功論”、“否定革命論” 也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摘自《哲學研究》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