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羽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體育人文社會學
中美適應體育研究的比較分析
王 羽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從中美兩國關于適應體育的研究這一角度入手,采用文獻資料法和比較分析法,對中美兩國適應體育的研究進行比較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的適應體育研究與美國的適應體育研究相比無論是在適應體育的教學、學科建設、適應體育教師的培養(yǎng)以及對適應體育的評價研究等方面都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通過對中美兩國適應體育研究差異的分析,借鑒美國適應體育研究方面的經(jīng)驗,對我國適應體育的研究提供可參考的建議,以促進我國適應體育研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適應體育;比較研究;中美
適應體育,其英文為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目前,國際上比較有代表性的適應體育概念界定有3種。國際體育科學和教育理事會主席、德國著名適應體育專家Doll-Tepper (1989)對其作以下定義:適應體育是指對身體條件受限的個人,如殘疾、健康受損人士或老年人的權益和能力給以特殊重視的體育活動和運動[1]。國際適應體育聯(lián)合會前主席、美國著名的適應體育專家Claudine Sherrill將適應體育定義為:改善心理動作問題以達成個人成就目標與自我實現(xiàn),并建立積極、主動、健康的生活狀態(tài)[2]。LaurenJ.lieberman(2010)提出“適應體育是設計體育教育以滿足殘疾兒童的需要。它是孩子們獲得的一項服務而不是安置”[3]。綜合上述觀點,本文認為適應體育是為了使特殊人群達到最佳的適應狀態(tài)而設計的體育活動。適應體育在我國僅有10多年的歷史,在適應體育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之前研究的熱點多集中在殘奧會、特奧會等領域,并且存在研究規(guī)模小、合作密度低等問題。通過對中美兩國適應體育的研究進行比較與分析不僅可以為我國適應體育研究的發(fā)展提供依據(jù)與可能,而且對未來我國適應體育的發(fā)展有借鑒意義。
1.1 研究對象以中美兩國對適應體育的研究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以“適應體育”為關鍵詞在CNKI數(shù)據(jù)庫和PrimoCentral進行檢索,查閱文獻100余篇,以及國內外的適應體育專著,為本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1.2.2 比較分析法對中、美兩國適應體育的教學、評價和教師培養(yǎng)研究等采用比較研究法,以為我國適應體育的研究提供合理建議。
2.1 對適應體育教師的培養(yǎng)研究1995年,美國的《適應體育國家標準》(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Standards)作為職業(yè)標準和評價標準出臺,其目的是確保殘疾兒童的體育教育是由合格的適應體育工作者所履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適應體育教師必須要了解這一標準中的15個具體組成標準(其內容包括人類發(fā)展、動作行為、鍛煉科學、測量與評價、歷史和哲學、學習者的獨特屬性、課程理論和發(fā)展、評價、教學設計與計劃、教學、咨詢和員工發(fā)展、學生和項目評估、繼續(xù)教育、倫理學和交流)以完成他們的工作[4]。這一標準不僅定義了適應體育教師的規(guī)范和責任,而且為促進全國認證的適應體育工作者的培養(yǎng)指明了方向。1995年出版的《每個特殊教師必須知道什么——有關特殊教育教師培養(yǎng)和資格證書的國際標準》一書,正式對所有準備成為特殊教育教師的人員提出了共同核心性知識與技能的要求。Sherrill(1998)提出適應體育教師是服務的直接提供者,不是相關的服務提供者。
Lytle Rebecca(2010)等人提出了高質量的適應體育教師應具備的條件。它指出不僅要有本科學位和獲得教師證書,而且提出了針對殘疾兒童的培養(yǎng)高質量教師的4個標準和高質量適應體育教師所必需的知識內容結構。高質量適應體育教師的知識內容結構不僅包括傷殘研究、殘疾個體的動作評估、特殊教育法、行為管理、社區(qū)和家庭咨詢以及體育的輔助技術等,而且建議1學期至少從事12小時的殘疾學生的服務[5],為幫助指導適應體育教師未來的職業(yè)方向提供了依據(jù)。美國科特蘭大學針對如何成為一名認證的適應體育教師提出了不僅要有體育的本科學位和200個小時的直接服務,還要通過適應體育的國家標準考試并獲得證書[6]。可見,美國適應體育教師入職不僅要經(jīng)過針對普通學生的本科體育教育的學習,而且必須要經(jīng)過嚴格的專業(yè)培訓和實踐服務,門檻很高。
2.2 對適應體育的教學研究對適應體育教學的研究,美國已經(jīng)從籠統(tǒng)的、全面的研究向具體的和分類的研究方向發(fā)展,并且關注適應體育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Houston·Wilson, Cathy,Lieberman, Lauren J.(2003)等人提出了對自閉癥學生的教學策略,如為自閉癥學生建構空間,告訴學生在哪里進行活動,器材在哪里,如何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教師需要制訂具體的活動界限等;當新的或不一致的信息以隨意的方式呈現(xiàn)給自閉癥學生時,常常會引起他們不適應的行為反應,教師應該把即將到來的重大事件的日程表與日常活動的安排結合起來以減少他們的壓力[7];H.R. Tlirnbull,Stowe,&Huerta,(2007)等人致力于提倡在適應體育中對待殘疾人要使用積極的語言,零拒絕、沒有歧視的評估,個性化的和合適的教育,最少受限制的環(huán)境,程序化的過程和父母參與等是適應體育教育的核心原則;Grenier,Michelle(2007)提出在包容的背景下體育教師和適應體育教師合作教學;Davis,Kathy等人提出適應體育教師和特殊教育教師合作對智障學生實施體育活動;Jin,Jooyeon&Yun,Joonkoo(2010)倡導在適應體育教學中采用循證實踐,因為循證實踐可以使教師具備有效的教學和解決問題的技巧,而且可以幫助教師獨立和有效地克服一系列挑戰(zhàn)。他們主張適應體育中要整合教師個人的教學策略和最好的可行的事實來滿足學生獨特的性格和體育教育背景下特殊的需要[8]。Martin E.Block等人(2011)提出對自閉癥學生的教學;Kelly,Luke(2013)提出在適應體育教學中可以采用遠距離的視頻監(jiān)控,并提出其優(yōu)點、局限性和未來的可能性[9];Lavay,Barry(2014)等人提出了管理殘疾學生的行為計劃,同時也對影響計劃執(zhí)行的身體和社會的環(huán)境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行為管理方法[10]。
2.3 對適應體育學科的建設研究在美國適應體育的發(fā)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課程設置及實踐活動的開展在不同的學校中差別較大,靈活性較強。很多高校中不僅體育教育本科專業(yè)開設適應體育課程,其他如運動科學、護理學以及健康和教學專業(yè)相關的學生也學習適應體育課程,并且有相當數(shù)量的大學都設有適應體育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Bishop,Jason和Drive,Simonr(2007)提出在本科適應體育中開展服務學習,即志愿者服務與實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是活動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服務學習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有意識地結合了學習研究與社區(qū)服務,對教師、學生和代理機構都有極大的益處[11];本科教學中適應體育3學分的教學時數(shù)對一般體育教師而言很難既掌握適應體育內容又有高質量的教學實踐[12];Jiabei Zhang, Kristin Cowell,Amanda Rapeljet等(2014)對全美31所高校的適應體育碩士計劃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平均學分為34學分,其中核心課程5學分、專業(yè)課程18學分、選修課程5學分、綜合性課程(畢業(yè)論文或畢業(yè)設計)6學分,31所高校的課程設計并不統(tǒng)一,因此建議全美有統(tǒng)一的適應體育碩士的培養(yǎng)計劃[13]。
2.4 對適應體育的評價研究Davis(1984)Wessel & Kelly(1986)和Block(1994)對濫用標準化測試確定個人教育計劃存在擔憂;Angelo and Cross (1993)認為學生的評價是提供掌握知識和技能的證據(jù),為了改善學習,學生們需要盡早和經(jīng)常的接收適當?shù)暮图械姆答?;Martin E.Block(1998)論述了適應體育真實性評價的6個特征:根據(jù)現(xiàn)實世界中的需要選擇任務;高級思維和概念應用;事先明確的標準;評價是課程的一部分;學生經(jīng)常當眾呈現(xiàn)工作;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展示能力[14];Palaestra(2008)雜志上一篇文章指出美國適應體育評價尺度2的唯一特征是測試運動項目的4個方面,包括永久的運動功能、對物體的控制、移動技巧和體力。
2.5 對適應休閑娛樂的研究Miller(2009)等認為社區(qū)和相關機構是殘疾人在休閑娛樂中提高社會技巧、獲得友誼和休閑活動技能的保證,學習特殊的休閑體育活動技巧既是整合社區(qū)休閑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適應體育的組成部分;Nancy-Mendes等(2012)對娛樂和休閑設施上的改進研究以德克薩斯州的摩根樂園為例,首先是要讓殘疾人感到環(huán)境是安全的和沒有壓力的。
3.1 適應體育基本理論的研究盧雁(2008)對殘疾人體育、特殊體育和適應體育幾個概念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在我國統(tǒng)一和規(guī)范適應體育概念[15],采用適應體育的概念既符合國際慣例又利于學術上的交流。舒川、吳燕丹(2015)提出我國的適應體育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方面均與國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并針對我國適應體育學科建設中出現(xiàn)的學科歸屬、概念、學科范疇等基本理論問題進行探析,修正人們對適應體育理解上的偏差,并提出可以依據(jù)相關的政策促進我國適應體育服務機構的發(fā)展。同時,建立適應體育指導員體系,以滿足當前社會對適應體育人才的需要[16]。金梅(2015)對《世界殘疾報告》的全面分析,提出要“完善殘疾人公共體育服務建設,提供專業(yè)適應體育人員服務,促進學校、社區(qū)、家庭三位一體的健康環(huán)境建設”[17]。
3.2 中美適應體育的比較研究李群力(2009)提出特殊學生的體育課程學習的最佳選擇就是適應性教學,特殊體育的師資課程標準在制訂時應具有本土意識與視角,特殊體育與普通體育一樣也應以終身體育為理念,適應體育專業(yè)人員的培養(yǎng)須采取專業(yè)證書制度。李沛立(2011)對美國國家層面的《國家適應體育教育標準》進行研究,對我國適應體育教師的培養(yǎng)提出了建議。曹烴等(2012)建議應該在立足于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借鑒美國適應體育教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經(jīng)驗,探索有中國特色的適應體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道路。曹烴等(2015)對中美兩國特殊體育教育法律制度進行比較,提出我國應健全特殊體育教育法律體系、增強法律的權威性和可操作性等對策。
3.3 對不同殘疾類型學生服務的研究劉紹曾(1992)對盲童的體育教學進行了初步的研究;楊春鳳(2003)針對聾啞學生的心理偏差在體育教學中如何矯正進行了研究;施敏(2006)針對重度弱智學生如何運用全腦型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研究;錢旭強(2013)采用體育活動的干預方法對自閉癥兒童進行干預,通過體育活動干預之后,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在語言與溝通、社會交往、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感知覺、認知、生活自理及模仿能力上均有了一定的進步。
4.1 適應體育研究的歷史差異分析美國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認識到資源不均衡對學生、對社會帶來的不利影響。所以,對平等與公平的追求,促使適應體育從矯正治療、運動康復和殘疾人體育不斷演繹和發(fā)展。正是在演繹和發(fā)展中,對適應體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日趨豐富和完善。我國對適應體育的研究起步較晚,以“適應體育”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資源總庫上進行搜索,最早的對適應體育研究的文章出現(xiàn)在2006年。如果追根溯源,可以說我國對適應體育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且多以對殘疾人體育和特殊體育的研究而命名。目前,我國也仍然存在著特殊體育、殘疾人體育和適應體育3種概念并存的局面,名稱上的混淆不僅使有些學者進行無意義的重復研究,而且使我國適應體育的研究無法與國際上適應體育的研究接軌。
4.2 適應體育研究的范圍差異分析就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美國的適應體育研究涉及范圍只相對于殘疾人。對殘疾學生診斷的分類標準及通過教學后所達到的標準、對適應體育教師的標準評定等都有比較強的可操作性,對適應體育教學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理論思辯的研究,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以及針對不同殘疾類型的學生如何采取有效的具體教學行為等,都已經(jīng)進入到整個教學研究中。此外,學科建設研究已經(jīng)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娛樂適應體育的研究也具體實施到公眾游樂場所,高校、社區(qū)以及相應的機構和家長的參與對學生適應體育學習計劃的制定或實施提供了保障,并且也納入到適應體育的研究范圍中。相比之下,我國對于適應體育研究中的適應體育教師的培養(yǎng)研究及教學和學科建設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對學校、社區(qū)和家庭一體的健康環(huán)境建設的研究也沒有上升到具體的操作層面。按照國際上對殘疾人的診斷分類標準進行適應體育的研究,仍然有幾種類型的殘疾人的體育活動和對特殊人群所使用的器材和設備的研究沒有被納入到研究者的視野中。造成我國適應體育研究范圍涉及面較窄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適應體育立法的保駕護航,缺乏對特殊群體的實質平等的重視。
4.3 適應體育研究的基礎差異分析美國的適應體育研究數(shù)量豐富,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將研究應用到具體的實踐中,再對具體的實踐加以不斷地反思和提高的過程,這其中與參與對象的廣泛不無關系。在美國,對適應體育的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從國家、州、地方以及當?shù)厣鐓^(qū)、學校一體的研究基礎,研究人員不僅局限于學校的教師,而且還包括社區(qū)機構的工作人員、醫(yī)護人員、殘疾學生的家長以及專為殘疾人參加體育活動制作器材和設備的技術人員等,并且這些人員相互配合和協(xié)作進行適應體育的研究。我國當前對適應體育的研究以高校教師為主體,而高校教師與社區(qū)和特殊服務機構的銜接并不順暢,致使適應體育理論研究缺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的土壤,研究中缺乏有效的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對策。再加上目前我國殘疾人這一群體體育活動的開展大多處于政府主導地位,體育活動中的其他機構的參與者無法明確其職責,因此對適應體育研究的參與意識淡漠,造成從事適應體育研究隊伍的人數(shù)不多、人員單一,研究質量不高的局面。
5.1 加快適應體育法的理論研究特殊人群作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其權利最易被忽視,所以他們權利的實現(xiàn)更依賴法律的特殊保障。美國的適應體育發(fā)展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離不開聯(lián)邦政府的推動。其中,聯(lián)邦立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目前,人們對特殊人群參與體育活動權利的認識水平不高,社會所提供的特殊人群參與體育活動的場地、器材與設備等與特殊人群的體育需求相比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等狀況是我國特殊人群實現(xiàn)參與體育活動權利所面臨的最大困境。因此,為更好地保障和促進特殊人群的體育活動權利,促進適應體育的發(fā)展,迫切需要加快適應體育立法的理論研究和立法進程,加大對特殊人群參與體育活動的保障力度。
5.2 重視適應體育教師的培養(yǎng)研究高質量的適應體育教師的培養(yǎng)是適應體育教育發(fā)展的基礎。適應體育教師的培養(yǎng)研究不足是制約我國適應體育發(fā)展的瓶頸。我國應該建立嚴格的適應體育教師的入職認證制度,可以以美國的《適應體育國家標準》為參考,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適應體育國家標準》,而且也應該致力于對適應體育教師的知識內容結構的研究,使適應體育教師培養(yǎng)要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要加大對適應體育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論知識、適應體育理論知識內容等方面的培養(yǎng),對已從事適應體育工作的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繼續(xù)教育的方式促進其專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
5.3 拓寬適應體育教學研究適應體育的教學研究不僅可以促進適應體育教學經(jīng)驗的提煉和傳播,而且可以促進適應體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我國對適應體育教學研究還處于一個比較模糊、籠統(tǒng)的狀態(tài),雖然有學者針對個別類型的殘疾學生的體育教學進行了研究,但對適應體育教學中的具體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技巧以及教學評價涉獵很少。適應體育教學領域有著廣闊的研究空間,有待于更多的學者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5.4 強化適應體育學科建設研究美國適應體育學科建設研究已形成與人體工學、建筑學、生物力學等若干專業(yè)相互關聯(lián)、相互支撐的學科群。有關適應體育的文章、書籍的數(shù)量都異常豐富。我國的適應體育學科建設中無論是特殊教育本科專業(yè)還是殘疾人體育碩士研究方向均始建于2001年,起步較晚。以適應體育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資源總庫搜索,共檢索到論文31篇,碩士學位論文2篇;我國現(xiàn)有適應體育教材2本;適應體育與特殊體育、殘疾人體育概念劃分模糊、學科定位不清晰等這些都表明我國適應體育學科建設研究非常薄弱,強化適應體育學科建設研究勢在必行。
5.5 擴大適應體育研究領域從法律研究到師資培養(yǎng)研究到評價研究再到適應休閑娛樂的研究,美國的適應體育研究領域非常廣泛。隨著我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發(fā)展,我們對弱勢群體權利的維護和需求的尊重會越來越重視,因此,加強學科交叉、拓寬適應體育研究領域將會是我國適應體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的適應體育發(fā)展與美國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差距也會激勵更多的專家學者去不斷地思考與探索如何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適應體育發(fā)展之路。這種發(fā)展之路必須在以交流與借鑒的基礎上不斷拓寬適應體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為根基,因此,本文對中美適應體育研究的比較分析可為適應體育研究的發(fā)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1] G.Doll-Tepper,C.Dahms.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M]. Springer-verlag.1990.
[2] 吳雪萍主編.適應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 Block,Martin E,Liberman,Lauren J.Authentic Assessment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J]. 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Dance,1998(3):48-55.
[4] LE Kelly.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Standards[S].Academic Standards,1995.
[5] Rebecca Lytle,Barry Lavt,Terry Rizzo.What is a highly qualified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J].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 n&dance,2010,81(2):1-64.
[6]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Programs.[EB/OL].http://www.cortland.edu/ apens,2016-07-28.
[7] Cathy Houston-Wilson,Lauren J Lieberman.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students with Autism in Physical Education[J].Th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August,2003(6):40-44.
[8] Jookeon Jin,Yun Joonkoo.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dance,2010,81(4):45-46.
[9] Kelly,luke.Remote Video Supervision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dance,2013,84(1):26-29.
[10] Barry,lavay.Ron French,Hester Henderson.A practical plan for managing the behavior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general physic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dan ce,2007,78(2):1-58.
[11] Jason Bishop,Simon Driver.Implementing Service-Learning in Undergraduate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 on&dance,2007,78(8):1-58.
[12] Anonymous.Is one three-credit course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sufficient for general physical educators?[J].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 & Dance, 2009,80(2):12-15.
[13] Jiabei Zhang, Kristin Cowell,Amanda Rapeljet. A Master’s Degree Program of Study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J].RQES:2014 SUPPLEMENT.
[14] Martin E,Block.Authentic Assessment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1998,69(3):48-55.
[15] 盧雁,韓松,鄭守吉.適應體育概念辨析及應用的必要性[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0):1391-1394.
[16] 舒川,吳燕丹.我國適應體育學科建設的基本理論問題探析與展望[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39(5):1-5.
[17] 金梅. 從《世界殘疾報告》看我國適應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5):82-86.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WANG Y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This article adopts literatur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study, carries on the comparison to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y comparison, it found that there is a great diflerence between the study of fitness in China and the study of fitness in the USA, both in terms of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the cultivation of PE teachers and the evaluation of PE. diflerence. By analyzing the difl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aptation of sports research and adopting the experience of American sports research, this paper can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study of adaptation sports in China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orts research in China.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comparative study; Sino-American
G80
:A
:1004 - 7662(2016 )09- 0001- 05
2016-08-06
王羽,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