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蘋
摘 要:本文以我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為研究對象,從現(xiàn)實與理論兩個層面進行分析與探討,明確情感教育在思政課中的重要性和現(xiàn)實意義,探討高職院校思政論課情感教育教學模式,構建和優(yōu)化情感教育在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合理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 情感教育 思政課
情感教育是根據社會對人的要求,有目的地施加專門影響,使人形成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各種相互聯(lián)系的高級情感及相應行為方式的教育。這種教育滲透于思想政治課程之中,其目標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fā)展大學生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大學生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人類教育活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均有情感教化的傳統(tǒng),無論東方儒家、道家文化傳統(tǒng),還是西方基督教文化傳統(tǒng)都如此。雖然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階級有不同的思政教育內容,但情感教育卻貫徹始終。
一、思政課中融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正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思政課擔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的任務,是學校德育的主陣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和品質的養(yǎng)成有著舉足重輕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樣校的思政課都普遍面臨著學生不愿意、教師不愿意教的困境。這也是筆者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高職院校大學生為什么對學習思政課興趣不高?吸收和內化思政課內容的動力是什么?通過深入研究分析認為,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往往較多關注學生認知的培養(yǎng)、理論知識的灌輸,在努力追求認知目標實現(xiàn)的同時忽視了情感這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這種傾向抑制了學生主體積極性的發(fā)揮,也制約了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影響到教育效果的實現(xiàn)。本人經過十多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探究學習,深切體會到情感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所起的重大功效,尤其是對思政課教學的價值作用。思政課教學不僅是理論層面上的教育,更是具體的實踐活動。思想政治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及其對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影響,實現(xiàn)這一目的關鍵是要充分發(fā)揮情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促成認知和情感的平衡發(fā)展,對增強當前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二、情感教育融入思政課必須理解的重要理念
思政課教學若要真正成為一種抵達心靈的教育,一定要訴諸情感,情感教育目標要求教師在自己的工作中要樹立師生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諧教育理念,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情感教育法要求教師尊重每個學生,尊重學生的想法、個性、自尊,將課堂教育重點放在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習的結果上,讓學生為了興趣而學,提高教師對課堂把握的能力。師生間應該強調接納和包容,彼此傾聽、互動、接受,將教學活動建立在師生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礎之上,在和諧教育理念中引導學生的情感健康發(fā)展。
情感教育法更是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情感素養(yǎng);協(xié)調組織呈現(xiàn)情感教學資料能力;調動學生積極情感的能力等。所以,教師要想激發(fā)出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自己就必須有真情、動真情、用真情,把自己的真情融入教學之中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使學生受到激勵、鼓舞和鞭策,心靈受到陶冶、洗禮和凈化,從而使情感變得更純潔、更健康、更高尚;信念變得更充實、更崇高、更堅定。
三、情感教育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高職院校思政課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運用,需要老師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對情感要素進行把握,將課前準備好的情感教育材料和活動融入課堂,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加深自我情感體驗。情感教育法需要在充分考慮高職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下,將高職思政課所要求的思想教育、知識傳承、能力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
課前,教師應注意對課本教材、教參進行閱讀分析、考慮課本知識內容和積極情感因素的結合點,尋找目前學生感興趣的國際形勢、國家大事、身邊的故事,思考怎么巧妙運用這些要素設計出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情感的體驗共鳴以便達到情感目標要求。
課中,在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情感特點時將情感教育與知識傳授動態(tài)相結合起來,運用情感教育法的積極情感因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倡導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及實踐,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同時情感方面也得到支持和滿足,促進自身身心發(fā)展不斷完善。
課后,通過實踐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積極情感的認識、理解、深化,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對周圍的環(huán)境產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情感體驗。
四、情感教育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實現(xiàn)路徑
1.合理設計課堂中情感教育元素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將情感教育置于重要地位。如何保持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成為教師的挑戰(zhàn)。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準備,對課堂各種情感元素有個充分合理的設計和把握。
(1)教學目標情感定位
在教學目標上教師除了要滿足學生增長知識的目標和運用知識的技能外,還要充分挖掘教學目標的情感因素,滿足學生不同的情感訴求。教學目標的情感定位即指政治課不僅教授學生知識,還能帶給他們生活的希望和夢想,激發(fā)情感、塑造人格,讓每個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生活的樂趣,其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認識、價值和態(tài)度。
(2)教學資源情感把握
教學資源指的是教學中教師所要用到的教材、講義、教參、教學素材等資源。成功的教學實施離不開充分、合理的教學資源。高職思政課堂應以素質教育為導向,要求將學生“知識、能力、覺悟”統(tǒng)一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教學資源時充分考慮情感因素。也就是說,教師對教學資源使用上既要尊重課本教材,又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教學元素等進行加工、整理,既關注社會熱點又適合高中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資源,善于將積極情感因素寓于其中。
2.重視情感教育內容的討論和評價
教師在對課堂把握時除了對上述所講授的目標、資源、活動、學生情感有所把握而外,教師應該重視課堂中涉及情感內容的討論和評價。學生素質所要求的情感價值、態(tài)度體驗、能力素質及與他人合作、社會責任心等都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以鞏固,這就需要在課堂中緊緊圍繞情感中心任務來設計有價值問題,學生在討論中相互交流,探討各種社會現(xiàn)象、熱點問題、在討論中發(fā)現(xiàn)情感疑問、在解答中產生情感共鳴。同時,教師在擬定討論題目時要結合現(xiàn)實問題,讓學生善于表達情感、釋放情感,使教學課堂煥發(fā)出青春的生機。
3.運用新媒體教學技術增加情感教育感染力
多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課上的廣泛使用更是推動了思政課教學的變革,成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教師運用現(xiàn)代交流工具使情感教育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眾多的現(xiàn)代交流工具,如QQ、微信、微博等方式都可以和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教師在自己的微博上寫出自己的心得故事、人生感悟等讓學生了解教師遇到問題時會如何應對,心靈距離的縮短拉近師生間的關系,在平等觀念中學生更愿意和教師進行溝通,易于接受教師的情感教育。教師還可以編輯一些積極向上的勵志短信或愛國敬黨的教育短信,對學生情感教育進行課堂內和課堂外相結合,讓情感教育更具時代性和感染力。
4.利用課外實踐活動升華情感教育
引導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到各種社會實踐中,用自己在實踐中的真情實感來感悟積極情感教育。教師要利用各種課外實踐活動來引導高中生在日常生活或實踐活動中提煉出正確的情感體驗,并不斷地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師在活動中尊重學生的情感發(fā)展規(guī)律、特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生活、情感上面的問題,幫助學生解決面臨的問題,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除了以上活動還可以組織學生義務勞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假期三下鄉(xiāng)等。鼓勵學生在課堂外將自己的情感和實踐相結合,鞏固自己的積極情感體驗。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感受強烈的自主性和參與性,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是一個漫長、積累形成的過程,針對學生的情感發(fā)展的相關特點,情感教育法運用的滲透性更應引教師要有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將學科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結合起來將積極、樂觀的情感在課堂實施中持續(xù)傳遞給學生,借此將學生消極、悲觀甚至不健康的心態(tài)逐漸扭轉成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因為情感的理解,價值觀的轉變和內化是斗爭、揚棄過程,學生在接受的過程中有可能反復多變,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應猶如春雨潤大地一般慢慢滋養(yǎng),為此,情感教育成果需要等待,需要學生慢慢接受、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