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
(聊城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
民國時期大學招考的舞弊及其防控
李 濤
(聊城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大學招生考試舞弊指參考人員、考試工作人員以及社會其他人在考試過程中,為謀取不正當利益,采取欺瞞、弄虛作假等手段實施違反入學考試規(guī)則的行為。民國前期“假文憑”現(xiàn)象突出;民國中后期“盜賣、泄露試題”現(xiàn)象突出;出現(xiàn)了“護航”、“公司”、“作弊委員會”等集團舞弊新現(xiàn)象。這三種作弊現(xiàn)象都表現(xiàn)出了集團化、組織化、專業(yè)化的特點。另外,夾帶、槍替、換卷子等傳統(tǒng)舞弊方式依然最普遍。民國時期針對大學招考的舞弊現(xiàn)象采取的防控措施是:通過各種輿論宣傳舞弊的危害,制造一種以作弊為恥的社會氛圍;大學和教育當局采取一系列的行政手段壓制、打擊舞弊;考生以上書、罷考、鬧風潮等方式應對舞弊;最為嚴酷的方式就是追究刑事法律責任。從本質上說,舞弊就是參與主體以違反招生考試規(guī)則的行為為手段,進而獲取入學資格的行為。舞弊現(xiàn)象反映出了許多問題:民國初期中學教育發(fā)展遲緩;科舉老傳統(tǒng)沒有丟,“應試教育”已經(jīng)形成;盜賣、泄露試題反證了統(tǒng)一招生具有更大的權威性;集團化作弊的新現(xiàn)象,專業(yè)化、制度化甚至民主化的運作方式是現(xiàn)代社會孕育的現(xiàn)代化舞弊;抗考、罷考、上書、鼓動風潮反映了學生的思想大大解放;社會腐敗加劇,向上層社會流動的狹窄渠道走向封閉;泄露試題事件往往夾雜著黨派斗爭;舞弊概念泛化;大學企圖用拖延來消弭舞弊與社會的矛盾,損害了公平的價值;人情社會締造了考試,同時孕育了舞弊,最終使考試走向僵化。
民國教育;大學招生;招考考試;考試舞弊
考試舞弊也稱“作弊”,“指在考試過程中采取欺騙、蒙混、串通等手段以達到取得好成績的行為。也是考場中諸如抄襲、偷看、傳遞、替考、換考等違規(guī)行為的統(tǒng)稱?!盵1]舞弊與考試總是相伴而行,它猶如蛀蟲一樣侵蝕著考試。處理不當,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危害,甚至導致整個考試制度崩潰。大學招生考試舞弊指參考人員、考試工作人員以及社會其他人在考試過程中,為謀取不正當利益,采取欺瞞、弄虛作假等手段實施違反入學考試規(guī)則的行為。舞弊行為貫穿于命題、報考、測試、閱卷、記分及公布成績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它破壞考試秩序,損害考試的公正性和科學性。民國時期的大學招生考試的舞弊也是十分嚴重的,厘清并分析其表象、危害、處理方式及原因,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民國時人觀察到,“青年學生,從初中起,幾乎十分之五六(也許還要多一點)是慣于在考試時作弊的。從初中作弊作到大學畢業(yè),踏進社會,舞起弊來,真可以說是老手了。這是一個可怕的現(xiàn)象?!盵2]大學招生考試當然也不能例外,其作弊的嚴重性有過之而無不及。
首先,民國前期“假文憑”現(xiàn)象突出。大學僅招收具有中學畢業(yè)或同等學力者,而中學發(fā)展遲緩,大量自修者、未立案私立中學學生或未畢業(yè)的中學生通過假借、偽造中學畢業(yè)證書,以獲得報考資格。早在1918年教育部“審核各校所送名冊”,認為“所謂中學同等程度者大半為中學修業(yè)學生,夫中學修業(yè)生亦可以當中學同等程度,則中學生若欲升入專校何必待至畢業(yè)?”*《咨各省省長專校招生宜切實整頓文》,載國家圖書館歷史檔案文獻叢刊:《(民國)教育部文牘政令匯編》(第三冊),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4年版,第1390頁。到20世紀30年代,浙江省教育廳發(fā)現(xiàn)學生畢業(yè)后,“其入學時冒用他人畢業(yè)證書情弊”,故教育部重申,“近查各校呈報新生,各機關查詢學生畢業(yè)資格”,“時有偽造證書,企圖蒙混情弊”*冒用他人畢業(yè)證書于核準畢業(yè)后始行發(fā)覺者應撤銷其畢業(yè)資格并追繳證書,載楊學為等主編:《中國考試制度史資料選編》,黃山書社,1992年,第657頁。*令為學生偽造證書應予開除學籍偽造官廳印信者應送法院究辦,載《國立同濟大學校刊》,1933年第3期,第1-2頁。。以上官方文件證明了“假文憑”現(xiàn)象嚴重,但沒有事實說服力強。著名教授黃侃的一兒一女,投考武漢高等師范學校,二人均未在中學畢業(yè),“居然每人拿一個假文憑來校投考。其后閱卷員有評判他們程度不夠者,黃侃拍桌大罵,并以將實行三不主義相恐嚇。結果大家調解,錄取其女了事?!盵3]這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當時的教育官僚化、商業(yè)化嚴重,故學校對于考生,來者固然是不拒,可是往者卻還是要追?!皩W生以贗品文憑投考,學校憑贗品文憑收生,你入學時用的是偽造紙幣,你畢業(yè)時給你的是不兌現(xiàn)的支票?!盵4]即使是品學很好的學生也可能造假文憑,倘使有人去調查,“教育局已經(jīng)疏通好了,所以回電來,承認有這樣一個學生”,如果僅有學力而無學歷是不會被錄取的,“成績非常好,可惜你們學校沒有立過案,所以不曾取”,“因了資格和文憑,品行好的學生也只好忍了良心上的責備去偽造?!盵5]1-3造假文憑還給大學帶來了許多奇怪的問題。1930年清華大學發(fā)現(xiàn)新生劉歷榮的文憑為偽造,“校務會議議決除名”,“劉君以數(shù)陳苦況,迄未邀準;且不勝經(jīng)濟環(huán)境二者之交襲,遂行自殺以殉!”[6]這是比較極端的現(xiàn)象,另外大學新生要求改名字的非常普遍,如北京大學日刊屢有報道,理由多是犯了祖先的諱。仔細調查才發(fā)現(xiàn),“原來十有八九都是借別人的文憑來投考的?!盵5]1-3
其次,民國中后期“盜賣、泄露試題”現(xiàn)象突出。20世紀30年代盜題事件零星發(fā)生,“某大學因為題賣了出去,后來被考的人多半都把題答對了,這種額數(shù)超過了所要收的數(shù)額,于是不得已又考了第二次。去年某大學的預科題又丟了,不得已臨考時更換了題,到了復試時竟把印刷工人鎖到屋內,哎,這不是怪現(xiàn)象嗎,當局是干嘛的,考試委員會是干嗎的,不都是貪婪無恥的東西嗎?”[7]大學入學考試的嚴肅性、公正性受到了金錢、關系的嚴重挑戰(zhàn),神圣各顯神通,有的是用金錢買來的——“對此我不能不佩服金錢的魔力之偉大”;有的是用親戚關系偷來的——“于此我又不能不佩服國人之篤于私情?!盵8]當潘多拉的盒子打開之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20世紀30年代盜賣試題多為零星的散發(fā)狀態(tài),且多限于一校,到了20世紀40年代逐漸蔓延到大學聯(lián)考,甚至會考也不能幸免,其危害范圍和程度明顯擴大,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20世紀40年代典型的盜賣、泄露大學招生考試試題事件
再次,出現(xiàn)了“護航”、“公司”、“作弊委員會”等集團舞弊新現(xiàn)象。所謂“護航”,就是保護航行安全,是多人維護一人考試通過的集團化作弊方式,成員間一般以某種利益為交換條件[9]。比“護航”組織性、針對性更強的是“公司”,“有許多學生,異想天開,將題目先期設法弄出,合組公司,專司其事,時有所聞?!盵10]“公司”不僅具有集團化的特征,甚至延伸到盜買試題,專業(yè)化程度高,涉及范圍增大。除此之外,還有些考生追隨潮流,“‘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而融會貫通,成了‘作弊委員會’?!盵11]它借鑒了合議民主制,發(fā)揮了考生的創(chuàng)造性,只是用錯了方向。以上三種作弊新現(xiàn)象都表現(xiàn)出了集團化、組織化、專業(yè)化的特點,這降低了作弊風險,提高了作弊成功率,同時削弱了作弊者心理上的罪惡感,作弊范圍和程度均大大擴展。
最后,夾帶、槍替、換卷子等傳統(tǒng)舞弊方式依然最普遍。1924年某大學招考考場內,“認識二十六個,其中有三個是某‘最高學府’的,兩個是某‘貴族學?!模邆€是某‘教員養(yǎng)成所’的,一個是某‘工頭大學’的,一個是某學院的,一個是天津某‘化緣大學’的,二個是天津城外某大學的,這十七人大約也是和我一樣,——為人幫忙的。”[12]筆者猜測“最高學府”指北大,“貴族學?!敝盖迦A,“教員養(yǎng)成所”指北師大,“工頭大學”指北京工業(yè)大學或北洋大學,“化緣大學”指南開大學,如此多名校在校生參與替考,令人瞠目。另據(jù)某位自稱已被“全國最老而最有名的一所大學”錄取的考生爆料,某大學招考新生座椅未分開,監(jiān)考不嚴,抄襲成風,以致懷疑“她所取的XX,真的都是成績優(yōu)良的學生嗎?”[13]8全國最好的大學尚且如此,其他大學的狀況可想而知了。
舞弊的危害是很嚴重的,誠如陶行知所言:“欺親師”、“自欺”、“違校章”、“辱國體”、“害子孫”*陶行知,《為考試事敬告全國學子》,載楊學為主編:《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第7卷(民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3-74頁。。輿論、大學、教育當局、考生,乃至社會各界為了消弭舞弊,必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首先,各種輿論宣傳舞弊的危害。雖然宣傳并不能直接消除舞弊,但是可以使人們知道其不合理性,警示考生違反規(guī)則會付出代價,是一種預防性措施。當時的各大報刊報導舞弊事件,刊載研究舞弊的論文,批判舞弊丑聞,闡發(fā)國家相關政策,是非常普遍的。輿論制造一種以作弊為恥的社會氛圍,給考生以心理壓力,是一把懸在考生頭上的道德利劍。具體輿論報道如表2所示。
表2 民國時期部分大學招生考試舞弊相關報導
續(xù)表2
年份作者及文章報刊1928象山:《商業(yè)式的學?!贰冬F(xiàn)代評論》,第8卷第196期1930任范:《暴露與揭發(fā)!!!入學試驗的怪現(xiàn)象替考、盜題、偽造證書》《大公報》,1930-7-25,星期五,第一張,第三版蔣壽駿:《清華大學校長問題》《清華周刊》,第34卷第9期1932柏:《入學試驗與作弊》《現(xiàn)代學生》,第2卷第1期1933《令為學生偽造證書應予開除學籍偽造官廳印信者應送法院究辦》《國立同濟大學???第3期端木凱:《考試舞弊刑法上應有規(guī)定》《不忘》,第1卷第8期1935澤家:《論考試作弊———其方法及是非》《宇宙風》,第1期1936孟和:《偽造與抄襲》《獨立評論》,第214期1940山湖:《“跳樓自殺”和“作弊委員會”》《學生月刊》,第1卷第6期1941《自我招供:考試頂替記》《申報》,1941-7-1,星期三,24179號,第三張,111943何其外:《切勿作弊》《新學校月刊》,第3卷第4-5期1944騮:《本年大學招生感言》《文化先鋒》,第4卷第4期1945心絲:《招考與投考》《中央日報》,1945-7-23,第五版,6148號,1柯育甫:《廢除大學入學試驗之商榷》《中國青年》,第12卷第1期1947《山大考試發(fā)現(xiàn)盜賣試卷情事》《申報》,1947-8-15,星期五,24964號,第二張,6《北大行政會議決議》《申報》,1947-9-4,星期四,24984號,第二張,6張漢清:《記四大學北平區(qū)聯(lián)考漏題案》《觀察》,第3卷第1期1948楊祖之:《泄露試題·沙坪壩六千學生罷考》《時與文》,第3卷第16期
其次,大學和教育當局采取一系列的行政手段壓制、打擊舞弊。(1)以“假文憑”現(xiàn)象為例,教育部為加強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22年要求各大學呈報新生名冊時,將新生的中等學校畢業(yè)證書“一并匯送備案”,這種“防止冒濫的方法”并沒有奏效,教育部“發(fā)現(xiàn)者如同一學校而證書式樣甲乙不符,或同一證書而校長私章彼此互異,作偽僥幸于教育前途大有妨害,”進而規(guī)定,“以后各大學或專門學校招收新生時對于未經(jīng)蓋印之中學畢業(yè)證書即不得收考?!钡乔拔奶岬降那迦A大學發(fā)現(xiàn)新生劉歷榮文憑造假后,劉以經(jīng)濟、環(huán)境原因相推脫,并以自殺相威脅,最后“蒙救之后,校務會議為適應環(huán)境計,乃復許劉君留校,并力言后不援例云云?!盵14]再如《北京大學日刊》刊載了20世紀20-30年代大量新生改名的事例,這足以說明大學針對“假文憑”所采取的開除、限制等措施并沒有奏效,甚至處于放任和默許的狀態(tài)。教育部不得不制定更嚴格的措施,先后頒發(fā)《冒用他人畢業(yè)證書于核準畢業(yè)后始行發(fā)覺者應撤銷其畢業(yè)資格并追繳證書》、《計檢發(fā)修正限制學生更改姓名辦法》*《冒用他人畢業(yè)證書于核準畢業(yè)后始行發(fā)覺者應撤銷其畢業(yè)資格并追繳證書》,載楊學為等主編:《中國考試制度史資料選編》,黃山書社,1992?!队嫏z發(fā)修正限制學生更改姓名辦法》,載《教育部公報》,1933年第5卷第25、26合期。。(2)其實大學對于一般的夾帶、替考也沒有好辦法,無非是口頭警告,“下次不許如此,這樣是犯考規(guī)的!”[13]8最嚴重的也不過是“當即扣考、令其出場?!?北京大學招考余聞.申報,1920-07-23(3)。(3)盜賣、泄露試題事件,最令大學和教育當局撓頭。1947年山東大學發(fā)現(xiàn)試題走漏,“召集緊急校務會議,商對一切。”*山大考試發(fā)現(xiàn)盜賣試卷情事.申報,1947-08-15(2)。同年北平四大學聯(lián)考漏題,北京大學校長胡適、教務長鄭華熾先后出面澄清,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召開緊急會議會商,最終北京大學當局抱定“心定自然涼”[15]18-19的態(tài)度,事情不了了之。1948年重大漏題事件,除召開緊急會議外,“南開大學的主試想抓幾個質詢的最厲害的學生來‘彈壓’,反被考生群斥了回去”,“重慶大學理學院試場的主試想把最先離開試場的人關在門外,再繼續(xù)考試,門窗玻璃就被打壞了幾塊,考試仍未能進行。重慶大學當局拿不出辦法”,最終動用軍警予以彈壓[16]15。盜賣、漏題事件一般都涉及權錢交易,為考生深惡痛絕,學校當局也難辭其咎,而又拿不出證據(jù),面對罷考、鬧風潮的考生,大學僅靠澄清、開會討論等被動手段,而沒有查清事實,反而采取一種寧事息人的策略,不僅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損害學校名譽。
再次,考生以上書、罷考、鬧風潮等方式應對舞弊。雖然說舞弊者是少數(shù),但是當大多數(shù)發(fā)現(xiàn)夾帶、偷看等抄襲者時,一般沒有報告主考,而是假裝沒看見,甚至有的懷有一種羨慕、嫉妒、恨的態(tài)度。主要是因為:一方面自身的利益并沒有受到根本損害;另一方面害怕因舉報而帶來打擊報復。而當面對盜賣、漏題事件時,考生的反應強烈。這時大多數(shù)考生的利益受到了威脅,考試的公平性難以維持,群體從眾心理,以及法不責眾的理念驅使他們采取上書、罷考、鬧風潮等極端手段。如前文提到的成都聯(lián)考漏題、西北大學盜賣試題案,考生均上書教育部申訴,如,《嚴究漏題事件》、《部分西北青年為西北大學招生敷衍及盜賣試題等致教育部長陳立夫函》、《周傳儒等為西北農學院注冊組織長劉子長等盜賣此次招生試題請予法究致教育部長陳立夫呈》。其言辭懇切,且切中要害,生等“孜孜不倦,每日辛勤,求得真切之學,而竟不取埋沒人才,專以金錢為標準,生等苦痛傷悲,哀難訴情,國家若不設法救濟,不知其禍害伊于胡底,非怪青年思想歧途行動赤化,由于環(huán)境強使然也。如此貪污,惡流,竟能存于高等教育機關”,“故為保護將來不再有此類事件發(fā)生計,我們亦有理由主張嚴究此次泄題事件。”*《周傳儒等為西北農學院注冊組織長劉子長等盜賣此次招生試題請予法究致教育部長陳立夫呈》,楊學為主編:《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第7卷(民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5頁。*《嚴究漏題事件》,楊學為主編.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第7卷(民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6頁。如果得不到公正解決,考生還可能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如北京匯文中學成立“匯文抗議國立四校走漏入學試題委員會”,發(fā)表宣言,陳述漏題的證據(jù),向大學提出徹查真相的要求??忌顬榧ち业姆磻褪囚[風潮,如山東大學漏題、重大漏題事件,考生們“紛紛跑到‘主考休息室’去質問”,“在群情激憤下,五千九百多考生罷考了”,“一大堆考生圍著重慶大學張洪沅校長的小汽車”[16]15。
最后,最為嚴酷的方式就是追究刑事法律責任。1933年面對嚴重的上海市中學畢業(yè)會考漏題抗考事件,有人提出“考試舞弊刑法上應有規(guī)定”,但不主張嚴刑峻法。教育部認為“有他處學生事前來滬煽惑罷課罷考”,“對于彭煽抗考及在試場行兇之人從嚴究辦”,而對于漏題事僅“令一并嚴密查明處理具報?!盵17-18]隨后制定了較為嚴厲的刑法,如《考試舞弊中央決定科刑原則》、《令為學生偽造證書應予開除學籍偽造官廳印信者應送法院究辦》、《教部嚴令取締學生偽造文憑》*《考試舞弊中央決定科刑原則》,載《中央日報》,1933-10-8,1959號,第三版?!读顬閷W生偽造證書應予開除學籍偽造官廳印信者應送法院究辦》,載《國立同濟大學???,1933年第3期,第1-2頁?!督滩繃懒钊【唽W生偽造文憑》,載《申報》,1947年3月2日,第24798號,第二張。,均要求對作弊者開除學籍,移送法院,依法究辦。動用司法手段打擊考試舞弊可能是最嚴厲的手段了,但是其效果如何,值得懷疑,民國后期大量的盜賣、泄露試題事件即是明證。
從本質上說,舞弊就是參與主體以違反招生考試規(guī)則的行為為手段,進而獲取入學資格的行為。因此舞弊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學招生供給不足與考生入學需求過剩之間不可克服的矛盾。舞弊頻發(fā)的直接原因又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參與主體主觀上的原因,比如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低下,舞弊成性;另一方面是客觀原因,考試制度不合理,招生規(guī)則違背規(guī)律,令考生不得不“舞弊”。從經(jīng)濟學的視角看,人是以利益最大化為追求的,當面對大學入學資格這樣的高回報時,低成本的舞弊似乎是值得的買賣:長達十幾年的艱辛的學習歷程較之舞弊一時的風險投入,其成本差距是如此之大,收益卻相差無幾,如何抉擇不言自明。從社會學的視角看,社會道德淪喪,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腐敗流行均不同程度的熏陶著學生,學生的社會化不僅表現(xiàn)在正向方面;“破窗理論”說明“壞的會越來越壞”,初期的舞弊沒有得到很好的矯正,將會加劇惡化。從心理學的視角看,從眾心理、僥幸心理,反感考試、虛榮心和自尊心都會促進舞弊的發(fā)生。從教育學的視角看,中小學教師沒有把學生的舞弊扼殺在搖籃里,監(jiān)考者執(zhí)行規(guī)則不嚴;考試內容和方式偏重于死記硬背;教學方式采取片面的填鴨式,一味迎合“應試”。
其實,民國時期大學招生考試的舞弊現(xiàn)象反映出了許多問題。其一,“假文憑”泛濫說明了民國初期中學教育發(fā)展遲緩,且未立案的中學龐雜,水平參差不齊。但是大量中學未畢業(yè)者能夠考上大學,并順利改名,說明了“限制文憑”政策不完全合理,教育當局和大學都采取了默許的態(tài)度。其二,夾帶、槍替等傳統(tǒng)作弊手法甚為流行,一方面說明考生的科舉老傳統(tǒng)沒有丟,另一方面說明“應試教育”在民國已經(jīng)形成。中學填鴨式教育,大學招考以記憶性知識為主,“升學主義”初露端倪。其三,盜賣、泄露試題多發(fā)于單獨招生、聯(lián)合招生,反證了統(tǒng)一招生具有更大的權威性。民國大學統(tǒng)一招生雖然只有短暫的三年時間,但具有重大的意義,統(tǒng)一出題、印刷、運送、審閱、榜示,以國家權威把權錢交易的風險降到最低。這說明當時各大學的考試規(guī)則和國家考試制度均不完善。其四,集團化作弊的新現(xiàn)象,是現(xiàn)代社會所特有的。專業(yè)化、制度化甚至民主化的運作方式也是考生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孕育了現(xiàn)代化的舞弊。其五,一有風吹草動考生就抗考、罷考、上書,甚至鼓動風潮。深刻反映了新文化運動以后,學生的思想大大解放,考生爭取民主、自由、權力的意識得到強化。另外,考生也容易聽信漏題的謠言,采取非理性化的暴力應對方式,既反映了其思想的不成熟,也給當局武力鎮(zhèn)壓以口實。其六,民國后期大量的盜賣、泄露試題現(xiàn)象說明社會腐敗加劇,向上層社會流動的狹窄渠道走向封閉。其七,泄露試題事件往往夾雜著黨派斗爭。北平區(qū)聯(lián)考漏題,“目的是為了三青團員的打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二校?!盵15]18-19重慶區(qū)聯(lián)考漏題,“有一說法是這樣的,有人想加強學生問題的控制,本年擬大批保送‘青年’入學,但恐因而引起各校同學的反感,故令他們也來參加考試;這次漏題,是由重大訓導長主持的,他把題目拿出來教給XX中學的負責人,要他如此這般,此外也有憑私人關系看到題目的。”[16]15兩起事件都若隱若現(xiàn)國民黨三青團的身影,其中夾雜著國共兩黨爭奪大學,國民黨內部派系斗爭。當局指責有“職業(yè)學生”運動風潮,暗指共產(chǎn)黨制造事端。另外也說明了國民黨對大學的控制力較弱,大學運動加速了舊政權的滅亡。其八,拋開政治糾葛和利益紛爭,將舞弊概念泛化,似乎中國社會文化早已習慣了這種行為。這種占便宜、揩油的貪污小事不斷塑造著國人的性情,這恐怕是社會腐敗的文化根基。考生不講誠信,大學輕易變通規(guī)章,監(jiān)考敷衍了事,不都是國人特有性情的表現(xiàn)嗎?其九,大學針對盜賣、泄露試題事件往往采取“心定自然涼”的態(tài)度,企圖用拖延來消弭矛盾。不是認真的查明真相,抓出腐敗者,堵上漏洞,而是怕事態(tài)擴大影響學校聲譽。殊不知這樣就縱容了舞弊,給社會和考生以錯誤信號,仿佛“嚇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從長遠上看,這樣會使考生對大學失去信心,損害公平的價值,其社會危害更大。其實,中國公共部門面對丑聞時,歷來秉承“家丑不可外揚”的精神,全力掩蓋之。民國時期大學卻把這種權謀之術應用的如此嫻熟,其客觀的科學精神何在?其十,人情社會締造了考試這種至公之物,同時孕育了舞弊,最終使考試走向僵化,惡性循環(huán)不能自拔。極為重視個人關系的社會,在選拔人才的過程中,為了摒棄關系和金錢的干擾不得已使用考試制度,否定推薦制。人們迷信考試的公平性,關系和金錢卻以舞弊的方式腐蝕考試。應試教育的僵化和舞弊的腐朽最終會埋葬考試。科舉制、民國時期大學招生考試、高考都是例證,難道考試是必要的罪惡,如何才能掙脫這一惡性循環(huán)呢?
[1] 楊學為.中國考試大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475.
[2] 何其外.切勿作弊[J].新學校月刊,1943,3(4-5):19-20.
[3] 劍 公.教授形抑流氓耶?[J].現(xiàn)代評論,1925,2(42):22.
[4] 象 山.商業(yè)式的學校[J].現(xiàn)代評論,1928,8(196):9.
[5] 劉熏宇.教育漫談(四)——從官僚化到商業(yè)化[J].教育雜志,1926,18(10).
[6] 蔣壽駿.清華大學校長問題[J].清華周刊,1930,34(9):1.[7] 任 范.暴露與揭發(fā)?。。∪雽W試驗的怪現(xiàn)象替考、盜題、偽造證書[N].大公報,1930-07-25.
[8] 柏:入學試驗與作弊[J].現(xiàn)代學生,1932,2(1):13-14.
[9] 心 絲.招考與投考[N].中央日報,1945-7-23(5).
[10] 柯育甫.廢除大學入學試驗之商榷[J].中國青年,1945,12(1):25-27.
[11] 山 湖.“跳樓自殺”和“作弊委員會”[J].學生月刊,1940,1(6):55.
[12] 陳一偉.某大學招考一幕[N].晨報副刊,1924(194):4.
[13] YY.對于P大學招生委員會的忠告[N].晨報副刊,1925(1248).
[14] 蔣壽駿.清華大學校長問題[J].清華周刊,1930,34(9):1.
[15] 張漢清.記四大學北平區(qū)聯(lián)考漏題案[J].觀察,1947,3(1).
[16] 楊祖之.泄露試題·沙坪壩六千學生罷考[J].時與文,1948,3(16).
[17] 端木凱.考試舞弊刑法上應有規(guī)定[J].不忘,1933,1(8):47-54.
[18] 教育部指令[Z].教育部公報,1933,5(25):19-20.
10.3963/j.issn.1672-8742.2016.06.005
李 濤(1983-),男,河北保定人,講師,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大學招生考試。
G529
A
1672-8742(2016)06-0041-08
2016-03-20;編輯:榮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