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安
摘要:一個良好班集體的建立,班主任既要重視班風建設,也要重視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的建立。這樣,就一定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班集體。
關鍵詞:班集體和諧人際關系
根據我21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我認為,良好的班集體的建立,班風建設是核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是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那么怎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呢?我認為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關鍵在班主任。
首先,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學生對班主任的第一次最清晰、最深刻的直觀感覺。它將長時間的停留在學生心目中。每個學生無論是優(yōu)秀生還是學困生,對一個新的集體、新的班主任都會產生某種渴望,渴望得到班主任的理解和關注,渴望自己在新的集體中占有滿意的“角色”。因此,班主任給學生的第一影響如何,能否點燃他們心靈深處的希望之火,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其次,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步加深師生的感情。學生對班主任良好的第一影響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隨著師生交往的加深繼續(xù)保持和發(fā)展,也會逐漸淡化以至轉化。關鍵在于班主任的思想心理品質和工作水平。班主任要得到學生的信任就要悉心了解學生,努力使自己與各種性格的學生打成一片,逐步架起師生間心靈相同的橋梁。
第三,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己”。學生需要理解。不理解學生,教育就無法收到效果。有些班主任整天對學生苦口婆心,說破了嘴皮,卻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以致出現師生關系緊張。老師一張口,學生就故意“頂牛”的現象。因此,只有理解學生,才能把握住學生的脈搏,才能讓學生敞開心痱。如“學困生”他們并非生來就笨,即便是自卑感嚴重,破罐子破摔的學生,心靈深處有著渴求上進的火花。班主任如果不理解“學困生”的這一心理,一味批評訓斥,就會把他們推向故意與你“作對”的方面。
做到了以上的三點,就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那么,怎樣培養(yǎng)和建立學生之間互尊互讓、和諧相處的人際關系呢?
我認為,培養(yǎng)和建立融洽、和諧的同學關系,關鍵也在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四點:
1.創(chuàng)設友誼情境,指導學生交往。在班集體,有的學生樸實厚道,從不斤斤計較;有的學生待人熱忱,愿意主動幫助別人;有的學生內向持重,能冷靜的處理同學間的矛盾。對這些學生個性心理品質中的優(yōu)點,班主任應及時進行表揚,在指導學生交往上,班主任要悉心創(chuàng)設交往情境,組織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鼓勵學生特別是那些不善交往的學生,介入交往并讓他們懂得互助友愛是集體中必不可少的,應該理解別人,關心別人。
2.及時發(fā)現并引導學生中自發(fā)形成的各種非正式小群體。學生的交往上如成人一樣,不可能是等距離的,在班集體內外,客觀的存在著各種由學生自發(fā)形成的非正式小群體,對此,不應感到大驚小怪,也不能采取硬性拆散的措施。在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學生選擇性交往的結果。是建立情誼關系的基地。然而,恰恰是這些小群體,在某些時候,某些場合左右著班級的局面。造成了同學之間的你親我疏的不團結。對這類小群體,班主任要運用教育藝術,及時的予以引導,可采取情感疏通、“角色換位”等方法,引導他們擴展交友范圍,將個人的情感融入集體之中,同時,干預不正當交往,從而減少離心力,維護班級和諧的局面。
3.做好個別學生的工作。在一個四五十人的班級里,總會有幾個有點怪癖的學生,他們明顯的表現出與班級大多數人的不協(xié)調,對集體持一種漠然的態(tài)度。由于他們個性心理上的缺陷,這些學生不但現在難以適應班級,走上工作崗位后也難以適應社會。對此,作為班主任要想法設法創(chuàng)設各種教育情境,改造他們的怪癖,幫助他們調整好個人同環(huán)境的關系,拋棄心理不健康因素,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4.讓集體充滿友誼和愛。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是在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中產生的,是在生動教育情境感染下,正確班級輿論的影響下形成的。因此,在開展內容充實的集體活動中,應當重視使活動成為集體評價的對象。在形成正確的集體評價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友誼感和集體榮譽感,使每個學生自覺地把自己融于集體之中,逐步養(yǎng)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好習慣。
總之,一個良好班集體的建立,班主任既要重視班風建設,也要重視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的建立。這樣,就一定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班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