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要】語文課堂是最靈動的教學過程,很多動態(tài)的生成在無痕中出現(xiàn)。文章圍繞打破板塊設計,處理課堂動態(tài)生成;容許“異音”涌現(xiàn),共同收獲意外驚喜;生成適可而止,踐行語文教學目標;關注教學動態(tài),讓分歧在無痕中生成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旨在抓住生成使之成為教學資源。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成;無痕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語言是人際交流最重要的工具,而語文課則是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應該采取開發(fā)的教學方式,抓住課堂中學生對問題的不同認識。并對這樣的認識進行深入的剖析,使之成為一種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實踐證明,一種能使學生感興趣的課堂策略,這樣有助于學生發(fā)展自己的語言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不斷的踐行新課改目標。
一、打破板塊設計,處理課堂動態(tài)生成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在《教學目標分類理論》中指出:“教學應按照教學內容的需要由簡單到復雜提出問題”。因此,教師與學生之間處于相互學習,相互問答。學生與老師進行平等的交流,教師不必非要跟著教材,讓學生把書本內容全部吸收。其實有時候教材中的內容不是所有的都是學生需要的,教師可以調整篩選,整合。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讓學生先去了解這篇文章中的字詞意思,通過字詞去揣摩文章主人的思想意圖,這是一種方式,但有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思維方式。對學生的見解加以討論,正確的處理這樣的思維生成。例如:在教學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時,教師可以和學生直接交流分享老舍寫這篇文章時的境遇,心情。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就會體會到為什么老舍會寫濟南,為什么如此寒冷的冬天在老舍眼里如此“溫情”,一個人的心情決定著周圍環(huán)境的對自身的價值,通過這些,學生理解整篇文章也就不難了。把握文章整體基調,學生就可以自己獨立去選擇、理解文章中的其他內容,有助學生獨立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二、容許“異音”涌現(xiàn),共同收獲意外驚喜
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一定的權威性,學生總是對教師的言行舉止當成是自己學習的榜樣,把教師的言論當成哲理。教師對這樣的學生不是批判、否定,而是要給予學生說的機會,不管對錯,都是學生思考的表現(xiàn),在這些見解中或許就會發(fā)現(xiàn)驚喜。即使學生的思想有些大膽、奇怪,但作為教師都應該去思考、討論,使課堂充滿活力,成為一個動態(tài)的學習基地。例如:在課文《故鄉(xiāng)》中,寫的最多的就是對楊二嫂如今的外貌描寫,通過楊二嫂的言語,讓人知道這個人物的尖酸刻薄,所以對這個人物很多學生都不喜歡。但也有學生會問:“老師,楊二嫂以前是什么樣的人呢?”讓學生自行搜集資料討論,自己找到答案,對楊二嫂有看法的學生或許就會有轉變。因為在資料中顯示,楊二嫂在過去是一個勤勞的人,她每天都打扮得很漂亮,就只是為了多賣掉豆腐,可見她為了生活很努力。有同學又會問:“老師,那楊二嫂肯定很漂亮,她制作豆腐的技術也肯定很好。”雖然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不太符合教材記載,但學生這樣的猜想也是可以理解的。這都體現(xiàn)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生成適可而止,踐行語文教學目標
新課改下課堂教學不再是教與被教的兩種角色。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多交流,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是只有唯一答案,具有不確定性,學生也可以是問題的生成者,這符合了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學生是問題的生成者,他們的問題有時候比教師事先備課預設好的問題精彩得多,例如:在學習《孔乙己》這篇文章時,孔乙己膽小怕事,不敢得罪別人,遇到事隱忍,學生會問:“如果孔乙己去官府告欺負他的人,他會贏嗎?如果他活在現(xiàn)代,去打官司,會有人替他辯護嗎?”遇到學生提出這些問題,教師最好的選擇就是改變原來的教學計劃,和學生一起討論研究這個問題,這節(jié)課可能會變得很有意思。但在問題的生成的同時,教師也要辨析這些問題的價值性,因為有些問題的答案有時候其實很清晰,沒有必要討論,有些任務的結局是必然的,就像孔乙己,有他的性格特征,還有當時的社會背景,教師在教學時有時也要考慮一些必要的教學目標,不要讓課堂偏離現(xiàn)實太遠,偏離太遠就沒有學習的價值了。
四、關注教學動態(tài),讓分歧在無痕中生成
課堂是動態(tài)的,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預測在這期間會發(fā)生什么。即使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有時也會被突如其來的意外攪亂,結局或許是完美,抑或是一團糟。但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勇往直前,一堂好的教學課不是你根據(jù)自己的計劃上完,而是在面臨那些突如其來的意外時,教師能靈活的去解決,抓住時機,把意外當作是教學的一個點,尋找其中有價值的地方,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樣的教學方式有時會比那些完美的課堂上的更有意義。學生是有差異的,對待問題的看法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在烈日和暴雨下》這篇文章中,作者把祥子的拉車情境寫得很完整,有些學生會同情祥子,對坐車人在下暴雨和烈日下沒有讓祥子停下腳步躲躲雨感到心寒,有的學生覺得這是應該的,每一份職業(yè)都有其責任,有其艱辛,在這個問題上學生就會產生分歧,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就他們的分歧展開討論與交流,而不是聽聽就過了。有時候在分歧中學習反而會促進學習的效率,教師要正視這種分歧。
總之,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因此,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學生會有很多很多的解決方式。我們不要輕易去否定,因為這正是學生最獨特的思維方式。抓住這樣的課堂生成并使之成為教學資源,有助于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參考文獻
[1]薛禮橋.初中語文課堂生成教學優(yōu)化策略[J].課外語文,2012(8).
[2]陳大偉.善待課堂生成——初中語文教學探究[J].現(xiàn)代語文,2014(2).
[3]黃琪.基于情感體驗的語文情境教學研究[J].北方文學,2013(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