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靈芳
摘 要:“少教多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這種理念下的初中英語寫作課堂,教師精講,學生多學,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與學的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英語寫作;少教多學;能力
一、理論依據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那么,教師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呢?
二、初中英語寫作現狀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也是一種語言技能。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五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然而,很多學生在寫作方面存在很大問題,如面對題目不知所措,或寫出的作文不成篇幅,具體表現在:(1)詞匯量小,單詞拼寫錯誤率高。(2)句法知識不扎實,主謂矛盾,不會寫長句子。(3)語法運用能力差,時態(tài)混淆,基本語法錯誤嚴重。(4)“漢語式”英語,中文思路,逐字翻譯。(5)條理不清楚,銜接不自然,語言不流暢。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和采用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寫作教學模式是分不開的。
三、“少教多學”教學模式在英語作文中的運用
筆者認為應該依照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嘗試“詞、句、篇”三部曲的寫作教學:
1.巧記單詞
按照語言學習規(guī)律,英語寫作教學的順序應是:詞—句—篇?!霸~”是基礎,“句”是過渡或橋梁,“篇”是目的。整個訓練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不斷提高。這三個階段彼此銜接,教會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學會運用詞句,從而達到在書面表達教學中“教、學、用”三者的統(tǒng)一。
2.用詞造句、連詞成句
寫作應從詞句練起,掌握所學詞和詞組的最好方法是在使用的過程中進行鞏固。學生可以通過口頭和書寫兩種形式練習造句,也可以通過模仿課本例句或做替換練習進行記憶的鞏固。教師應重視教材中的單句練習,引導學生從對單個句型的掌握,逐漸過渡到多種句型的混用,直到學生能連貫自如地表達思想。
3.連句成篇、線面融合
此項訓練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把語法項目、教材內容和文章體裁有機結合起來的能力,也是根據要求形成有效篇幅的環(huán)節(jié)。通過日常對詞、句、篇三方面的大量練習,學生為英語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具體寫作環(huán)節(jié),筆者認為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步驟:
(1)審題討論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作文主題、時態(tài)、文章格式以及可能用到的詞組進行分組討論,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查找生詞,記下自己喜歡的好詞好句,然后各組對材料進行信息整合,最后教師請每組派一名代表把整合的信息寫在黑板上。小組分析準備階段的目標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面分析、掌握材料,形成寫作提綱。上述過程都由學生完成,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的指導作用表現在引導學生思考該干什么,指導學生如何干以及糾正他們所犯的錯誤。
(2)獨立寫作
自由討論后,要求每個學生在10分鐘內獨立完成命題作文。根據不同的學習水平,學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寫作。對于英語程度較好的學生,教師鼓勵他們自由發(fā)揮,這樣更能發(fā)揮他們的內在潛能和想象力,增強了他們的成功感。
(3)自評互評
教師提供給學生一些評價標準,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自評,然后再交組內互評,標準如下:
A.要點是否齊全
B.內容是否連貫,句子和段落之間是否用到連詞
C.有無人稱、時態(tài)、語態(tài)、主謂一致等方面的錯誤
D.有無單詞拼寫、大小寫、標點符號等方面的錯誤
E.是否符合命題要求
每位學生根據以上標準進行自評,然后根據自評結果對文章進行修改,完成第二稿后,再進行互評。根據互評的反饋意見,學生再次對文章進行修改。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中以便解答學生的疑問。
(4)作品展示
每組挑選一篇最好的作品參與展示,教師可讓學生大聲朗讀自己的作品,也可在課后把作品貼在墻上或利用多媒體投影進行展示,任何一組都可以對其他組的作品進行點評修改。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鑒賞優(yōu)秀作文來學習別人的寫作優(yōu)點并反思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的不足,在互動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
(5)教師點評
評價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教學活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講評過程中,教師要顧及各層次的學生,錯例糾正和佳作點評應是此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兩個重要方面。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注重在寫作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對學生進行引導,以低起點、小步子、容量適中的原則反復進行訓練,從而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宋運來.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3]生本教育體系研究課題組.坐看云起時[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