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末長吉圖近代學校教育發(fā)展述論

2016-12-16 06:05陳陶然
關鍵詞:延邊學堂長春

陳陶然

?

清末長吉圖近代學校教育發(fā)展述論

陳陶然

清末政局動蕩,為了維護統(tǒng)治,實行新政,進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制度,開辦近代學校。清末新政以前,由于特殊的社會原因,長吉圖三地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近代學校,隨著“新政”的開展,長吉圖三地的近代學校開始得到發(fā)展,并形成各自特點。移民的涌入,使長吉圖三地人口迅猛增長,在客觀上促進了近代教育的發(fā)展。新式教育雖然蓬勃發(fā)展,但舊的傳統(tǒng)教育并沒有立即退出歷史舞臺,無論怎樣,清末近代教育為民國以后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長吉圖;近代教育;清末

清末由于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引發(fā)了社會各個領域的變化,教育亦不例外。長吉圖三地由于受地理環(huán)境、國內外移民等因素的影響,在由封建科舉教育向近代學堂教育的轉變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一、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改革

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朝統(tǒng)治搖搖欲墜,內外矛盾日益尖銳,國內人民反抗不斷,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而俄日兩國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更加肆虐。面對大廈將傾的危局,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認識到:不改革不足以救中國,改革必須從教育開始。一時間,改革成為勢不可擋的一股潮流。為了維護統(tǒng)治,為了順應民意,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勢力也不得不進行一些改革,實行“新政”。

在教育方面,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七月,清廷連續(xù)下詔,諭令停止武生童考試及武科鄉(xiāng)、會試,而在各省會地方建立武備學堂。“著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yǎng)學堂……著各該督撫、學政,切實通飭,認真興辦。”[1]第二年,清廷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又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這兩個章程對新式學堂的教學綱領、教學宗旨、教學內容、教學計劃、課時安排、班額、教學評定等都做了明確規(guī)定。

雖然開始了教育改革,但舊的教育體制還在,特別是科舉制還在,它嚴重阻礙了改革的順利進行,故許多有識之士便把斗爭矛頭指向了舊有的科舉制。直隸總督袁世凱、兩湖總督張之洞也認為科舉制阻礙了學堂的建立,延誤了人才的培養(yǎng),因而他們聯(lián)合上疏稱:“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礪實修之志。民間更相率觀望,私立學堂者絕少,又斷非公家財力所能善及,學堂決無大興之望”;[2]62“轉瞬日俄和議一定,中國大局益?!婆e不停,學校不廣,士心既莫能堅定,民智復無由大開,求其進化日新也難矣?!盵2]62此言對慈禧與光緒觸動甚大,遂下令:“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其以前之舉貢生員分別量予出路。”[2]65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從此被徹底廢除,取而代之的則是近代學堂教育。

二、清末長春近代教育的發(fā)展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清廷實行“新政”。在教育方面連續(xù)下詔,要求各地廣建學堂,由此拉開了興辦新學的序幕。吉林將軍屬地當時有沙俄軍隊盤踞,局勢動蕩,故興辦新學比關內各省要晚。長春最早的近代學堂是基督教會創(chuàng)辦的教會學校。“1893年,英國牧師紀禮備來長傳教,1897年,買下地基,開始修建教堂、醫(yī)院、學校等?!盵3]由于教會學校以傳教為目的,所以在教學內容設置上,把神學作為主要課程,《圣經(jīng)》則每日必讀。

長春地區(qū)官辦學堂最早出現(xiàn)在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長春府按清廷規(guī)定開設了中學堂。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成立勸學所,作為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此后,在勸學所主持與推動下,長春地區(qū)陸續(xù)興辦了一批近代學校。如:城區(qū)第一小學堂,長春女子小學堂,長春鄉(xiāng)區(qū)第一小學堂等。一些社會團體和個人也出資開辦學校,如長春清真初等小學堂,是由長春回民寺院創(chuàng)辦的專收回民子女的學校;萃文女學堂,是由中華基督教會創(chuàng)辦的只收女學生的學校;農(nóng)安縣私立女子小學堂,是當?shù)厥考澴笳锥€人創(chuàng)辦的女子小學校。據(jù)統(tǒng)計,到1911年(宣統(tǒng)三年),長春縣擁有各種小學堂52所,學生2 100人,[4]中學堂4所,以及各種實業(yè)學堂多所。農(nóng)安縣當時有學童14 930名,農(nóng)安縣人口為35 537戶,287 708人,[5]1056如果每戶按2名適齡兒童計算,應有71 047人,教育普及率已高達21%,這與全國同時期不同地區(qū)相比差距不大,與新政之前相比,無論是學校數(shù)量、學生數(shù)量,還是普及率都有了很大提高,這主要是“長春地當三省衝要,開化較早”之故。①參見吉林官報,1904年第2期第4頁,政界紀聞。1900年以后,俄、日兩國不斷加強對中國東北的經(jīng)濟侵略和文化侵略?!霸诼肪€(指中東鐵路)之內,南至長春,北至滿洲里,東至五站,沿站設立男女大小各種學校,多至四百余所,完全俄制,課程俄文,教師俄人,專教養(yǎng)成俄人子弟,不準華人插足其間?!盵6]在長春,俄國人開設的學校主要有附屬地俄國鐵路員工子女學校等。俄國在日俄戰(zhàn)爭失敗后,只占據(jù)以寬城子火車站為中心的鐵路用地這一狹小地帶,勢力大為縮減。

日本侵入長春后,陸續(xù)開辦了一些學校,如室町尋常高等小學校、實業(yè)補習學校等。這些學校設備先進,條件優(yōu)越,教學水平較高,因而吸引了很多學童入學。但這些學校把日語作為主干課,為了保證日語的教學,取消了歷史、地理、圖畫等課。他們還自編教材,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1907年,日本人在大阪《每日新聞》中自我暴露地說:“夫如是(指其建立學校),其明效大驗,豈少數(shù)學生留學于我邦內地所可以擬者耶?我大和民族欲施聲聞于戰(zhàn)后之新地,而垂國光于永久,其亦一計及此乎!”[7]俄、日開辦的學校,客觀上帶來了先進的近代教育思想,以及先進的教學方法、管理方法和教學設備,給當時清政府設立近代學校提供了樣板,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國近代學堂的發(fā)展。

三、清末吉林近代教育的發(fā)展

吉林與長春一樣,最早出現(xiàn)的近代學校亦系西方教會學校。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羅馬公教巴黎教會派遣神甫蘭祿葉來吉林城布教。同時附設神羅學院、菁華小學、啟蒙小學等?!盵8]由于史料缺乏,我們對這些學校的具體情況了解不多,但可以肯定地說,它開了吉林地區(qū)近代學校的先河。1904年(光緒三十年),英國愛爾蘭長老會創(chuàng)辦了女子學校,這是吉林地區(qū)最早的女學。

按清廷相關諭令,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省城吉林對原有官學、書院及義學進行改造,建立新式學堂。接著,“將舊有崇文書院,改為學務處,并于東西南北四處,各設初級小學堂一所,每堂先招學生二十名,共計學生八十名,教以初級淺近之學?!盵9]379

由于不了解新式教育,師資缺乏,更由于觀念保守,這些新式學堂在教學上仍然以“四書、五經(jīng)、綱常大義為主,以歷代史鑒及中外政治為輔?!盵9]379教學方法陳舊,只是徒有近代學堂之名而已。為了改變這種情況,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吉林將軍達桂奏請設立吉林師范學堂,并“由內省訪聘品端學粹,崇實黜浮之流”[9]380充當教員,開設修身、經(jīng)史、國文、算學、輿地、體操、習字、繪畫、音樂、生理、衛(wèi)生、格致、教育等課程。當年四月,初級師范學堂正式開學,還附設1所兩等小學。吉林初級師范學堂,是吉林省最早的師范學校,培養(yǎng)了大批懂得近代教育的人才,為吉林地區(qū)乃至全省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深厚基礎。

此后,吉林又陸續(xù)開辦了各級學堂多所。中學如:吉林官立中學堂、吉林滿蒙中學堂等;小學如:吉林滿蒙兩等學堂、吉林私立第一女子初等小學堂、烏拉初等小學堂、烏拉高等小學堂、吉林十旗兩等小學堂、吉林回民學堂等;專門學堂有:吉林政法學堂、吉林巡警學堂、吉林方言學堂、吉林陸軍測繪學堂、吉林推廣官話字母學堂、吉林實業(yè)學堂、吉林女子師范學堂、吉林武備學堂等。

“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智。”①參見東方雜志,第2卷第11期,第257頁。為了普及教育,政府的一些部門也開辦“堂”、“所”之類機構,對所屬人員,或補習文化,或培養(yǎng)技能。如巡警總局傳習所、農(nóng)事試驗場附屬農(nóng)業(yè)學堂等。

為了普及教育,吉林提學司還要求,凡“經(jīng)費稍裕之中小學堂及勸學、宣講等所,均須酌量附設(簡易識字學塾),其教師即以各學堂教員、勸學員、宣講員兼任,而校舍校具亦無須另行設備,以其費輕易舉……不得將私塾變易名稱強行湊數(shù)?!雹趨⒁姟凹痔釋W司為在學堂內部設簡易識字學塾事呈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檔案號033-03-0435,縮微號005-1633。在這種情況下,簡易識字學塾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到1911年,全省已有200余所。這一舉措,為“年長失學及無力讀書者”提供了機會,對提高國民素質,普及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經(jīng)過幾年努力,吉林地區(qū)的教育有了很大發(fā)展?!斑吇淖枞?,風氣大開,炫誦之聲,幾希內地。”[5]1413

新式學校雖然蓬勃發(fā)展,但與時代潮流相悖的私塾卻仍然有增無減,嚴重阻礙了近代教育的發(fā)展。有識者認為:“改良私塾為輔助教育之要圖,即為普及教育之基本?!雹蹍⒁娊逃s志,第10期,第89頁。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吉林成立了“省城私塾改良會”,按照學部頒布的《私塾改良章程》進行評定,不合格者予以取締。對塾師進行命題考試,合格者頒發(fā)準予設館教授的證書。為使他們能有進一步提高,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凡已經(jīng)考驗合格之塾師,均令其于每星期六至勸學所聽講,其學科分教育、國文、算學、格致四門。每一月中復開會一次,研究改良方法。行之數(shù)月,學究陋習,為之一變?!盵5]1413經(jīng)過兩年的改造,成效很大。吉林府城鄉(xiāng)有各級小學堂19所,學生553人,私塾68所,學生960人,有文憑塾師54人,無文憑塾師14人。[10]

四、清末延邊地區(qū)近代教育的發(fā)展

延邊地區(qū)最早的新式學校應是中俄書院。咸豐朝以后,琿春與俄國相接壤,雙方經(jīng)常因邊界、僑民等問題進行交涉,故急需俄語人才,吉林將軍希元遂上奏清廷,請求設立俄語書院。1887年(光緒十三年),在琿春開設中俄書院,調內閣中書慶全為俄文教習,繼任者為工部候補主事毛鴻遇。他們二人均為同文館畢業(yè)生,受過近代學校教育,懂得近代學校管理,從該書院的教育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來看,它是延邊地區(qū),乃至吉林省最早的近代學校。

日本認為“鮮人移入滿蒙,即為日本帝國對滿蒙權利之伸展”,因而他們積極煽動和欺騙朝鮮人來華。清末,朝鮮人來華出現(xiàn)了又一次高潮。宣統(tǒng)年間,延邊地區(qū)已有華民65 561人,韓民78 825人[5]117,朝鮮移民躍居人口第一位。[11]日本還積極插手延邊教育事務,“日人欲用此策以要結人心,令一進會在各處假朝鮮文部省命令斂財勸學,設立學校、義塾等名目,意欲使韓民識字者漸入其范圍”。為了奪回教育權,清朝有識者認為,“欲求抵制,惟有自行推廣教育。”[5]124這種特殊的矛盾斗爭,對延邊地區(qū)近代教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從學校的設置上來看,在城鎮(zhèn)及滿、漢為主的鄉(xiāng)村,多由政府開辦官立學校,招收各族適齡兒童入學。在朝鮮人聚居區(qū),他們多自行開設學校,招收朝鮮僑民學生。

1904年(光緒三十年)成立的局子街官辦北山中學堂,是延邊地區(qū)最早的中學(后因條件不具備而改為官立兩等小學堂),并附設1所蒙養(yǎng)班。此后,敦化官立兩等小學堂、和龍峪官立養(yǎng)正初等小學堂、馬牌官立初等小學堂等相繼成立。

除官立學堂外,還有更多的私立學校,特別是針對朝鮮人開辦者,數(shù)量甚多,成分也很復雜。一是在清政府支持下朝鮮人開辦的學校,李同春等人創(chuàng)辦的養(yǎng)正學堂最為有名;二是朝鮮進步人士為開展“民族文化啟蒙運動”而開辦的學校,較著名的是李相卨等人設立的瑞甸書塾;三是日本人開設的學校,以龍井間島中央學校(1910年改稱間島普通學校)為最大;四是沒有政治背景的朝鮮人開設的學校;五是在日本勢力支持下朝鮮人開辦的學校。后兩種由于學校眾多,情況復雜,史料不足,不易分辨。

延邊地區(qū)還有一些教會學校,如朝鮮天道教會設立的私立振陽學校,朝鮮基督教牧師高師賁等人開設的東光學校,德國神父在八道開辦的朝陽學校,天主教會在智新創(chuàng)辦的德興學校等。

除中小學外,延邊地區(qū)還開設了敦化巡警教練所、延吉廳巡警學堂等專門學校。為普及教育,還開設了半日學堂、夜學堂、簡易識字學塾等不同形式的成人文化補習學校。

清末,長吉圖地區(qū)的教育都有了一定發(fā)展,但是發(fā)展速度與水平是不同的,吉林地區(qū)發(fā)展最快,水平最高,長春地區(qū)次之,延邊地區(qū)殿之。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很多,其中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與外來影響是主要原因。

五、長吉圖近代教育發(fā)展的異同

清末興辦新學,近代教育正式出現(xiàn),長吉圖三地由于各種因素的作用,使其在發(fā)展過程中體現(xiàn)出一些異同。

1.長吉圖近代教育發(fā)展的客觀推動力相同

中國近代教育發(fā)展的主觀作用是救亡圖存,而長吉圖近代教育發(fā)展還有一個客觀的推動力,即國內外移民的涌入。清末民初,政府為移民實邊,鼓勵移民,使東北人口迅猛增長。為了提高移民的素質,滿足社會生產(chǎn)需要,必須大力發(fā)展教育。“學生未限籍貫,吉省土著較少,流寓較多,……現(xiàn)在各處學堂皆一律并蓄兼收?!雹賲⒁娂止賵螅?905年第12期第68頁,教育。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今長春地區(qū)約有1 2 51 618人,吉林地區(qū)有953 588人,延邊地區(qū)有144 512人。到1927年(民國十六年),今長春地區(qū)約有1492027人,吉林地區(qū)有1091024人,延邊地區(qū)有243191人。[12]及至1931年(民國二十年),長春地區(qū)約有1 923 567人,長春縣識字人數(shù)為213 000人,識字率約為45%;吉林地區(qū)有1 418 314人,永吉縣識字人數(shù)為210 000人,識字率約為29%;延邊地區(qū)有412 014人,延吉縣識字人數(shù)為111 370人,識字率約為40%。[13]從上述數(shù)字來看,長春地區(qū)、延邊地區(qū)人口增長速度較快,并且大量的移民接受了學校教育。

2.長吉圖近代學校發(fā)展種類不同

長吉圖三地在近代教育起步時,出現(xiàn)的學校即不同。如前所述,長春最早的近代學校為基督教會創(chuàng)辦,吉林最早的近代學校由羅馬公教巴黎教會開辦,延邊則是官辦的中俄書院。

清末“興學”后,長吉圖三地在學堂的建立與發(fā)展上也有很大不同。首先,從官辦學堂角度來說,長春地區(qū)以興辦中小學堂為主,專門學堂較少。吉林地區(qū)各級學堂同時發(fā)展,專門學堂尤為突出。延邊地區(qū)教育相對落后,故此時主要是發(fā)展小學堂。其次,從私立學堂角度來說,吉林地區(qū)由于官立學堂多,故私立學堂很少;長春地區(qū)官立學堂不能滿足學生就學需要,故有一些私立學堂來補充;延邊地區(qū)由于特殊原因,私立學堂數(shù)量遠遠超過官辦學堂數(shù)量。

3.教育經(jīng)費不同

清末吉林興辦新式學堂后,政府對官立學堂基本上是全額撥款,但其具體來源不同。吉、長二地教育經(jīng)費,主要來源于坰捐、地方撥款、學田地租、存款利息、公款提充、學生繳費、個人捐助、雜項收入等幾個方面。延邊地區(qū)由于特定原因,吉林地方政府為維護國家教育主權,廣開官辦學校,把它看作是邊疆防務的一部分。“欲求抵制(指日本插手延邊教育),惟有自行推廣教育之一法……所需經(jīng)費暫由邊務動用?!盵5]124延邊地區(qū)日本面向朝鮮人建立的學校,經(jīng)費由咸鏡北道地方稅中抽出。吉林地區(qū)教育經(jīng)費支出相對要多,長春地區(qū)次之,延邊地區(qū)最低。

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客觀上把資產(chǎn)階級思想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傳播了過來,同時也使長吉圖三地在清末新政之前就出現(xiàn)了近代學校。清廷教育改革開啟后,長吉圖的近代教育得到快速發(fā)展,東北邊疆文化落后的現(xiàn)象得到改善,為民國以后教育的繼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1]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總4719.

[2]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吉林市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省城吉林教育史跡1693—1949[M].吉林:吉林省內部出版物,1991:7.

[4]王秉禎,董玉琦.長春市志·教育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43.

[5]徐世昌.東三省政略[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6]白眉初.滿洲三省志[M].北京:北京求知學社印刷部,1924:157-158.

[7]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067.

[8]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志·教育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41.

[9]吉林省檔案館.清代吉林檔案史料選編·上諭奏折[M].長春:吉林省內部出版物,1981.

[10]吉林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吉林市志·教育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109.

[11]倪文宙,張梓生.東北事件[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23.

[12]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志·人口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17-18.

[13]東北文化社東北年鑒編印處.東北年鑒[M].沈陽:東北文化社,1931:156-164.

【責任編輯李麗】

On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hools in Changjitu Are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hen Taoran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of Beihua University,Jilin 132013,China)

As a result of the political unres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Qing government implemented the New Deal,carried out the educational reform,abolish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opened modern school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rule.Before the New Deal,there had been modern schools in Changjitu Area due to the special social reaso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Deal,the modern schools began to develop there,and forme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Meanwhile,the influx of immigrants led to the rapid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Although the new education was booming,the old traditional education did not immediately withdraw from the historical stage.However,the modern educ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ft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angjitu Area;Modern education;End of Qing Dynasty

K252

A

1009-5101(2016)01-0091-05

2015-08-30

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長吉圖地區(qū)關內移民與社會結構變遷”(2014B8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陳陶然,北華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吉林地方史研究。(吉林132013)

猜你喜歡
延邊學堂長春
靈動優(yōu)雅 長春花籃
長春“方艙醫(yī)院”投入使用
北京師范大學長春附屬學校
延邊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作品
延邊大學美術學院繪畫作品
韓語近義動詞的意義關系分析
——以捆綁動詞‘’為中心
森林學堂
寶寶國學堂
寶寶國學堂
長春大學教師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