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現(xiàn)代文學視野中的福建散文

2016-12-16 17:43李保森
福建開放大學學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福建散文創(chuàng)作

李保森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福州,350108)

現(xiàn)代文學視野中的福建散文

李保森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福州,350108)

福建散文,強調(diào)的是寫作者的地域歸屬,突出的是其地理意義、文化意義?,F(xiàn)代散文發(fā)生以來,閩籍作家一直在其中閃爍著亮光。試從福建散文具備的幾個特點著手,深入研究。

現(xiàn)代散文;福建;創(chuàng)作;批評;研究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生,與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有著密切關系。在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中,對社團流派的介紹、分析與歸納,既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也是對文學史的有效梳理手段。

共同地域是文學流派成立的一個有效前提,但本文并不以“閩派散文”為指稱,一方面,是考慮到以往的流派研究中,因為過分追求某種共同性、趨向性和一致性,而有意忽視或無意埋沒了作家個體的獨特性存在;另一方面,在現(xiàn)代文學發(fā)生近百年的歷史長度中,刻意地以“閩派”這一籠統(tǒng)的概括來觀照基于同一地域的散文創(chuàng)作,顯然有失客觀?;谝陨蟽蓚€方面因素的考慮,本文放棄使用“閩派散文”這一可能更為響亮、更能引人注目的叫法,而使用“福建散文”這一雖然通俗卻也更為客觀、準確的能指。福建散文,強調(diào)了寫作者的地域歸屬,突出的是其地理意義、文化意義,但這種文化意義并不是建立在福建這一兼有行政單位與地理環(huán)境雙重特性的所在,對散文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的內(nèi)在影響和制約作用,而是指這些不同時期的散文作者通過他們的散文寫作使福建成為一個耀眼奪目、令人傾心的文化版塊。

文學史上的桐城派建構了一個清晰完整的文學脈絡和圖譜,得以超越地方概念而成為一個文學流派。福建現(xiàn)代散文顯然不具備前者的整體性特征,但這并不能掩蓋其創(chuàng)作實績。整體來看,福建現(xiàn)代散文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散文史和研究、散文理論和批評、散文創(chuàng)作全方位展開,研究、批評與創(chuàng)作互相砥礪,使福建散文獲得了充分的養(yǎng)料,并以整體姿態(tài)在散文方面占據(jù)領跑地位;第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閩派”批評家,關注地方的散文創(chuàng)作,并能提出中肯的批評;第三,福建散文創(chuàng)作始終保持著開放的格局,既能夠積極參與散文創(chuàng)作潮流,不落后于時代,又往往能開風氣,引領或轉變某一時期的散文風尚。

由于散文本身所具有的選材廣泛多樣、結構自由靈活、表達真情實感等特質(zhì),在相對于小說長度的只言片語間,更能勝任記錄時代生活片段、抒發(fā)個人情緒體驗、表達一己哲思感悟、傳達人生玄妙哲理等個人性的文學書寫。因此,散文的繁榮就首先體現(xiàn)在參與者眾多,數(shù)量驚人,風格多彩絢麗。

在不同歷史時期,一批批閩籍作家不斷涌現(xiàn),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敢于求新求變,呈現(xiàn)出不同的氣度與格局。從寫作者自身來看,閩籍散文家兼有多重身份,如學者、記者、編輯等,這既調(diào)整了他們對散文的一般理解,又擴大了他們的表現(xiàn)視域;從文體風格來看,福建散文以雜文隨筆見長,充滿智性和趣味,如許地山、梁遇春、鄧拓、孫紹振、南帆等;又呈現(xiàn)了南方作家情感豐富、長于抒情、文筆清新的特點,如冰心、廬癮、林徽因、陳慧瑛等的抒情散文;從散文創(chuàng)作潮流來看,閩籍作家或開風氣、引領時代,或能夠積極匯入時代的共鳴中;從寫作者的地域歸屬來看,閩籍外圍作家[1]與本土散文創(chuàng)作之間多有互動,如余光中散文的情深意切與古典鄉(xiāng)愁、董橋小品文兼有英國散文之淵博雋永與明清小品之情趣靈動,是福建散文繼承古文傳統(tǒng)又取法歐美隨筆的又一證明。

許地山的散文筆端充滿宗教的智慧和哲學的趣味?!犊丈届`雨》是他唯一的散文集子,而這個集子的名字恰巧說明了許地山的寫作風格,即清麗、質(zhì)樸,充滿宗教氣息。梁遇春取法于英國隨筆,他的文字流露出懶散的紳士氣度?!洞乎布氛務撝R,探索人生,語言機智又富有文采,瀟灑自如,玲瓏剔透。比如,其對“睡懶覺”的理解和雜談,趣味盎然。林語堂在1920年代提倡幽默小品,主張以幽默的藝術揭示生活矛盾、針砭社會,這一時期的作品集有《剪拂集》;他在1930年代,提倡幽默、閑適和獨抒性靈的創(chuàng)作,“在看似閑適的表達中,包含了作家的現(xiàn)實對抗立場和文化姿態(tài)”。[1]郭風的散文在文體上不斷探索,把童話和寓言引進散文創(chuàng)作中。他的散文從描寫閩南鄉(xiāng)村的樸素自然到揭示都市社會的黑暗污濁,是隨著個人涉世漸深而有所變化發(fā)展的,但他的赤子之心、純真熱情、熱愛自然一直貫穿在其中。此外,同時代的彭燕郊、莊瑞源、單復等的散文也取材于自己的故鄉(xiāng),充滿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

女性解放是“五四”時期的重要主題。女作家通過寫作,展示她們的心路歷程、表達她們的愛恨悲歡。母親、兒童、自然與愛,是冰心散文中的常見意象。她的筆調(diào)清新、婉轉,對新生活的的熱情謳歌總能打動讀者。冰心以游記、通訊的方式,如《寄小讀者》,記錄了出游赴美留學的見聞所感,顯現(xiàn)的依舊是她的溫情與童真。抗戰(zhàn)時期,她的《關于女人》,以敘事藝術見長,在散文中帶有小說的痕跡,多描寫人物,風格平實。她的長篇抒情散文《南歸》寫出了對亡母的愛與思念,凄婉動人。同時期的另一位女作家廬隱的散文在選材處理、情感基調(diào)等方面與冰心迥異。廬隱更多地表現(xiàn)著時代女性的苦悶、對愛情的勇敢追求以及對悲苦命運的掙扎。廬隱的早期散文,是其個人生活不幸的真實寫照;1930年代的《東京小品》,擴大了寫作視域,抒情細膩,但仍可見一絲辛酸;她與李唯健的情書集《云鷗情書集》有著豐富的熱情,安慰著飽經(jīng)滄桑的心。廬隱的散文,率真自然,記錄了獲得獨立的女性在人世間艱難跋涉的足跡。林徽因的散文創(chuàng)作并不多,但她的文字清新、流麗,感情充沛,受到讀者的認可。林徽因敏感多思,善于觀察,總是能夠抓住具體的、細膩的感覺,并能恰到好處地進行表達?!兜恐灸Α贰都o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兩篇為悼念好友而做的文章,情深意切、哀婉動人。

上世紀80年代之后,女性散文迸發(fā)出新的活力。閩籍女性散文作家表現(xiàn)不俗。陳慧瑛的散文以抒情見長,無論是對個人職業(yè)見聞的記述,還是對往事的追述,都可見寫作者自身的感情投射。她的文字清麗,富有文化氣息;唐敏最擅回憶性篇什,其中的兒童眼光和心理帶來了新鮮有趣的閱讀感受,但她戲謔、夸張的筆墨總是有悲有嘆;斯妤以記敘性文字勾勒市井婦女卑微茍且的斑駁畫像,為“抒寫心靈的苦痛、揭示人生的荒誕、表現(xiàn)豐富復雜的人性”而“有意致力于散文新形式的尋找”;[2]林丹婭的散文取材于自身的成長歷程,是對女性成長經(jīng)驗的訴說,敘事性強,同時流露出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以朦朧詩寫作著稱的舒婷,在進行散文寫作時,放棄那種高度凝練的智慧表達,而是自在自如地表現(xiàn)世俗生活,充滿諧趣;呂純暉擅長寫實,筆觸靈動活潑,能夠把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娓娓道來,保持樸素本色,不見涂飾,但在表層的敘述之下又隱藏著深厚的內(nèi)蘊;胡曉夢的散文表現(xiàn)了世紀末青年的孤獨感、荒誕感和游戲心態(tài)。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南帆為代表的“審智”散文體現(xiàn)了閩籍作家的創(chuàng)新意識。他的散文寫作從一開始就帶有異質(zhì)性,既不同于一般的敘事抒情散文,又與流行的文化散文有著明顯距離。正是這種異質(zhì)性,使得南帆的散文寫作具有“史”的價值和意義。他不沉浸于對往事,也無心于“宏大歷史敘事”。他的獨特性在于融合了個體的感性經(jīng)驗與深度的理性分析,“用巧妙的措辭對真理進行重新表述,這些真理的永久正確性可由其自身的平凡得以證實”,[3]既不會導致與讀者的隔離,又不至于大而無當。無論是《叩問感覺》對人的身體器官掃描式考察與細致分析,《關于我父母的一切》對渺小個體與龐大歷史之間關系的追問,還是《與山海為伍:閩南風華筆記》對福州歷史的敘述及個人往事的訴說,《馬江半小時》的對歷史進行另一種解讀的嘗試,都始終保持追問的姿態(tài)。而人、歷史、日常經(jīng)驗既是邏輯起點,也是落腳之處,既是其寫作時的觀照中心,也是行文的重要線索。

此外,朱以撒、施曉宇、陳希我等學者的散文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注意。朱以撒多取材于“前塵往事”,文字散發(fā)著幽暗的古典氣息,流露出對往昔歲月的留戀和對古樸情懷的向往。施曉宇的散文創(chuàng)作既有敘事抒情,又有雜文隨筆,還有長篇攝影散文、游記等。他擅長從日常生活發(fā)掘題材,進行思考與闡發(fā)。以小說創(chuàng)作為業(yè)的陳希我,其雜文散發(fā)著銳利的鋒芒,對事物保持警醒地叩問姿態(tài),能夠揭穿裹藏于事物之上的各種外衣,同時呈現(xiàn)自己的獨特見解。

以“閩派”著稱的福建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對散文理論建設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運用理論分析,深化對散文文類的認識;第二,試圖建構現(xiàn)代散文理論體系;第三,關注當下散文創(chuàng)作,及時予以批評。

孫紹振認為“傳統(tǒng)散文理論之所以陷入困境,原因在于,機械反映論和線性表現(xiàn)論,狹隘功利論和內(nèi)容決定形式論”。[4]基于這種弊端,他借用歸納的思維方式,按照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從審美、審丑(亞審美)、審智等維度梳理現(xiàn)代散文的發(fā)展脈絡,同時有意識地以此來建構散文理論。其中的審美,指散文中常見的表達激烈或溫和之感情;審丑,則是“不一定是對象丑,而是情感非常冷,接近零度”,[5]其中也包括幽默散文;審智,“把智性觀念、話語形成、產(chǎn)生、變異、轉化、倒錯乃至顛覆的過程,在讀者的想象中展示出來”。[5]這三種維度是從已有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提煉出來的理論總結,有賴于具體散文作品的支撐。這種處理方式固然有利于邏輯上的統(tǒng)一,也能在歷史中得到證明,但是其內(nèi)涵未必恰如其分,比如對“審丑”的界定:如果僅僅指情感的冷淡,其與冷靜的審智散文又如何區(qū)別?此外,它對未來散文寫作的囊括能力有待檢驗。

上世紀90年代,南帆從文類角度入手,對散文進行了有效地分析,深化了對散文的認知?!拔念惖牟煌问?,事實上形成了不同的感知、把握世界的范圍和能力”,[5]在南帆看來,散文毋寧說是反文類的,“散文的文體旨在顛覆文類權威,逸出規(guī)則管轄,拆除種種模式,保持個人話語的充分自由”。[6]散文的這種特性,為人們提供了便利的、可靠的的言說空間和平臺,使人們在選擇、刪除、整理和重構個人經(jīng)驗時,擁有充分的自由,“散文對于文類的瓦解同時包含了心理模式的再塑造。它使既有文類所攜有的時間感覺和空間感覺開始失靈,經(jīng)驗和意識的秩序遭到了改組??傊?,散文將拆除舊有文類的固定視域,從而使人們有機會得到一套不同的立場、不同的眼界和不同的事物組織程序”。[7]但與其說這一理論性總結是對散文的界定,不如說是對散文所具有的文類意義的肯定,對其承載個人話語可能性的認可。

孫紹振、南帆不僅在散文理論建構方面有著積極的探索和研究,也關心著當下的散文寫作,在散文批評方面常常能獨抒新意。

南帆是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其散文寫作亦頗為突出。孫紹振早在1990年代即對南帆的散文創(chuàng)作予以關注,并積極推介,肯定其散文創(chuàng)作在散文史上的意義。此外,孫紹振對舒婷、周曉楓、樓肇明、李輝、余光中等人的批評,都展示了批評家主體的文學趣味和眼光,也顯示了其一貫的學術追求,在歷史的流動中分析散文家的寫作意義,同時在共時性的比照中彰顯寫作者的獨特性。

理論家的素養(yǎng)、散文寫作的經(jīng)驗積累,使南帆在從事散文批評時更能有會心的洞見。前面提到南帆對散文文類意義的發(fā)掘,代表了其對散文寫作的理解。這一觀念既體現(xiàn)在其本人的散文寫作中,也體現(xiàn)在散文批評上。在評價方希、劉春、雷平陽等人的散文寫作時,南帆認為“這一批散文家的文體不拘一格,可以向各個角度敞開。在他們手里,散文顯示了無數(shù)的可能。”[8]個人表達的可能性,使其對外在世界的表現(xiàn)有了多樣化的途徑,由此呈現(xiàn)了更寬廣的視域。

謝有順的散文批評以“文學的常道”為旨歸,既以讀者的眼光去欣賞,又以批評家的視角來鑒定。他認為有些散文是拒絕闡釋的,“面對散文,我們所需要的,也許更多的是重新做一個讀者——一個有閑心的讀者,一個不易闡釋代替閱讀樂趣的讀者”。[9]面對另一些散文,人、人心、人間、生活現(xiàn)場、日常細節(jié)等是其進行批評時的關鍵詞,這顯然是批評家個體對散文自身的獨特理解,也顯示了對那些命題沉重或過于輕靈以至于離開生活本身的散文寫作的不滿。

黃科安、袁勇麟、呂若涵、蔡江珍等學者在學術研究之余,也積極參與當下散文寫作的批評。

散文史的梳理,既是梳理散文創(chuàng)作所呈現(xiàn)的審美形態(tài),也是梳理特定歷史時期在文學上的倒影;而這樣的梳理,既是散文經(jīng)典化的有效方式,也是總結散文發(fā)展歷程、探討其藝術得失、呈現(xiàn)其歷史面貌的必然過程。但是因為散文呈現(xiàn)方式的零碎性和中國現(xiàn)代歷史的特殊境遇(民族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文革”等),散文史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帶有相當大的難度和難以想象的挑戰(zhàn)。因此,散文史的編寫殊為不易。

俞元桂先生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研究提供了一個歷史研究的范式。正如一位論者支持,“現(xiàn)代散文史類的專著中,以俞元桂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為最重要”、“這部50余萬字的著作,給人的第一個印象便是扎實”。[10]這種贊揚性的評論肯定了這部散文史的學術價值和重要意義。在該著緒言中,編者就這本散文史的相關概念、編寫體例、論述重點等事項做出說明。在本書所使用的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相對而言的,它包括廣義的文學散文文體,或稱雜文學散文”,這樣“既考慮其體式的特殊性,又充分認識它社會功能的多樣性,以及它的思想傾向、審美特點、藝術風格的多元化優(yōu)勢”。[11]同時編者也對散文的特點加以總結,提出“散文,它有如下的共同特征:其一是‘真’,它是最足以發(fā)揮個性、表現(xiàn)自己的文體;其二,散文取材廣泛,可以表現(xiàn)有意義的、有意思的或有意味的思想;其三,散文又稱‘美文’,散文的藝術美要求自然,也要求錘煉;散文的語言要求質(zhì)樸,也不摒棄文采;散文的結構要求自由舒展,也不排除整飭靜美”,這樣的理論限定,規(guī)定了它所處理的對象,保證了它的容量,因此議論性的雜文、紀實性的報告文學、一般性的敘事抒情散文都是散文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就理所當然地在本書的論述范圍之內(nèi)。不過,在本書的論述中,編者以敘事抒情散文為主,而雜文、報告文學則為輔,概述性地一帶而過。

在有關散文理論建設的章節(jié)中,編者既介紹散文自身的理論建設,也涉及不同時期關于散文定義、作用、表現(xiàn)對象、取材范圍及其價值等有關問題的論爭。這些理論和論爭,在很大程度上為散文發(fā)展提供了積極有效的因素,如開創(chuàng)期對散文的規(guī)范和定位,使散文具有自身的特定屬性,而后來散文的拓展和繁榮,則擴大了散文的關注點和社會面。自然我們也會在這些論爭中看到散文在其變革過程中的艱難生長。

學術的創(chuàng)新有賴于學術的傳承。對于人文學科而言,傳承的使命尤其重要于創(chuàng)新的渴望。以俞元桂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學人,兢兢業(yè)業(yè),在編史的過程中,展現(xiàn)了優(yōu)良學風,為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打下了扎實的學術基礎,孕育了優(yōu)秀的學術傳統(tǒng),使其成為全國有名的現(xiàn)代散文研究中心。后學者深受老一輩學者的感染,在學術訓練、治學風范、學術視野等方面獲益良多,不斷推進對現(xiàn)代散文的研究。

姚春樹扎根于現(xiàn)代雜文研究領域,成果頗豐;汪文頂此后則一直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領域辛勤耕耘;王光明對散文詩的專注與研究,引人矚目。一批散文研究新銳迭出,使福建師范大學的學科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新世紀得到傳承和弘揚,其中的佼佼者有黃科安對中國現(xiàn)代隨筆和外國散文理論譯介的研究、袁勇麟對中國現(xiàn)代雜文和臺港澳地區(qū)散文的研究、鄭家建對魯迅散文的研究、呂若涵對“論語派”散文及散文文類的理論研究、江震龍對解放區(qū)散文的研究等。此外,蔡江珍對中國現(xiàn)代散文理論的研究,也受到學界好評。

以學院為中心的學科體制和研究范式,集聚了一批有志于學的青年學者,他們既繼承了老一輩的學術傳統(tǒng),又勇于打破框框而開拓創(chuàng)新,由此使福建的散文研究在全國一直保持領先優(yōu)勢。

[1]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71.

[2]斯妤.斯妤散文精選·自序[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3](美)艾布拉姆斯.文學術語詞典[M].吳松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661.

[4]孫紹振.散文:從審美、審丑(亞審丑)到審智:兼談當代散文理論建構中歷史的和邏輯的統(tǒng)一[J].當代作家評論,2008,(1):5,10,14.

[5]南帆,劉小新,練暑生.文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8.

[6]南帆.文類與散文[J].文學評論,1994,(4),97.

[7]南帆.文學的維度[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15.

[8]南帆.7個人的背叛:沖擊傳統(tǒng)散文的聲音·序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5.

[9]謝有順.散文是在人間的寫作:談新世紀散文[J].文藝爭鳴,2008,(4):29.

[10]黃修己.中國新文學史編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74.

[11]俞元桂.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修訂本)[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4-5,8-9.

[責任編輯:姚青群]

I236.61

A

1008-7346(2016)02-0070-05

2016-02-16

李保森,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2014級現(xiàn)代文學專業(yè)散文方向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福建散文創(chuàng)作
中國這十年·福建封
十一月 福建黨史上的今天
散文兩篇
散文兩章
那個夢
福建藝術戰(zhàn)“疫”
生與死的尊嚴(散文)
《一墻之隔》創(chuàng)作談
創(chuàng)作隨筆
創(chuàng)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