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義有
當代詩詞漸趨繁榮,《鄭欣淼詩詞稿》(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應該說就是這
芳林中的一葉。此書選錄作者1965年至2013年的詩詞作品800余首,藝術質量略有高下,但其高
處已入“大、雅、化”的境界,所以還是令人敬佩、值得一談的。
首先是大,題材重大,胸襟博大,大氣回旋。請看《水調歌頭·贈王亞民同志》:
烴赫帝王府,國寶自藏賅。綿綿禹甸文脈,傳布冀吾儕。錦繡故宮經(jīng)典,風彩瑯函秘笈,馥郁
到埏垓。昔日武英殿,今者十三排。名山業(yè),達士志,濟時才。半生書劍風概,脫穎暢襟懷。
燕趙猶多奇氣,受命危時不辱,際會有新裁。記否駝梁約?同賞野芳開。
按一般說法,這是一首應酬詞,贈給作者同事的。但詞的主旨卻是寫中國的文化大業(yè)和自覺的
文化傳承意識以及肩負的歷史責任。首二句寫文化的層次、數(shù)量和質量,是最高層次,是國家
一級的,并有非常豐富的儲藏。次二句寫國寶歷史之悠久,今日傳承在自己肩上責任意義之重
大。五六句再寫故宮寶藏的內容種類及其品格和影響。七八句寫國寶珍藏的地方和同事的工作
單位。下闋前三句贊揚同事的事業(yè)、志向和才力,語簡氣豪,情深意重。后五句分寫同事的生
平、襟抱、地望、創(chuàng)新和成就。末兩句回顧交誼,以“同賞野芳”的閑情逸致作結,蕩開詩
境,余音裊裊。真可謂大筆如椽,大氣盤旋,文采煥然也。類似作品很多,如《蘇幕遮·贈秦
孝儀先生》《高陽臺·陪連戰(zhàn)先生參觀故宮》《賀新郎·張忠培先生過訪》《水龍吟·秋游富
春江》《金縷曲·半坡訪古》等,都是大視野,大題材,大襟懷,大手筆。
其次是雅,語言雅健,風格典雅,具有雅人高致。請看下面五首七絕:
又見齊州九點煙。春風送我出云天。
此行端賴直通力,歷塊過都抵掌間。
根脈相承情亦通,同人一句款深衷。
者番且卜文王卦,否去還迎大有功。
今又凌虛寶島行,風云幻化看滄溟。
別來半載憑欄處,無恙圓山依舊青。
萬卷琳瑯絕蠹埃,久違今我進書齋。
咳珠唾玉幸承教,又看題詞八斗才。
一波難阻夢魂通,尤有故宮為彩虹。
不負遙遙畫師意,船行何懼打頭風。
這是作者2009年春秋兩季訪問臺灣故宮時所寫的組詩,原作三十六首,此錄五首。第一首寫他
3月1日乘飛機直達臺北機場。組詩前有小序云:“2009年3月初,為進一步協(xié)商,余率北京故宮
博物院代表團回訪臺北故宮博物院,多有感觸,擬小詩16首,聊志鴻爪?!薄爸蓖Α笔侵福?/p>
“2002年12月下浣,余曾赴臺訪問,時經(jīng)香港轉機,頗費周章。此次直航,不足三小時?!?/p>
(作者詩前小序)第二首寫他到臺灣后兩岸同人歡欣鼓舞的心情。作者云:“3月2日午后舉行
新聞發(fā)布會,余以《周易》六十四卦為喻,認為兩岸故宮關系,已過否卦,現(xiàn)處同人階段,正
共同為達到大有而努力。”第三首寫作者秋季訪臺的感受。組詩前小序云:“余于2009年3月初
曾回訪臺北故宮博物院,商談兩院交流合作事宜。同年10月初,又有臺灣之行,專程出席兩岸
故宮聯(lián)辦‘雍正一一清世宗文物大展開幕式。其間參與多項活動,堪稱風塵碌碌,行色匆
匆。茲擬俚句20首,聊記見聞,并抒所感?!薄盁o恙圓山”是指“10月5日,由北京乘機直赴臺
北,出席雍正大展開幕式,距3月初回訪臺北故宮,僅七閱月耳,仍下榻圓山飯店906房?!钡?/p>
四首寫作者在臺灣訪問著名學者李敖先生的情景。詩前有注:“同日(指10月9日)下午,拜訪
李敖先生。李先生曾于2006年向北京故宮捐獻文物。余此次贈先生《韓熙載夜宴圖》復制品,
先生則贈余臺灣七十年代影印《山谷老人書贈其甥雅州張大同卷》(張大干藏品)一函二冊,
并于其上題‘山谷內外欣淼永藏8字,暗嵌余贈先生《紫禁內外》《天府永藏》二書書名?!?/p>
第五首寫作者迎難而進致力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決心和深情。詩前小注云:“余甫由臺返京,即獲
臺灣高雄寄來一已裝裱畫作,畫面為余與周功鑫院長同捧臺北故宮圖片。經(jīng)聯(lián)系得知,作者劉
妲妤女士為職業(yè)畫家?!边@五首七絕,都寫于訪臺期間,既要會見各界人士,又要參加各種活
動,誠如作者所說:“風塵碌碌,行色匆匆”,但卻風流儒雅,談笑風生,觥籌交錯,應對裕
如。肚子沒貨不行,詩思遲鈍也不行。總體來看,兩次訪臺,往返一共9天,寫詩36首,實在了
不起。雖有個別字句尚待推敲,但總體質量甚高。語言清新雅健,用典恰切,風格典雅,頗有
雅人深致。
第三是化,語意圓融,篇章渾成,詩藝進入化境。請看《雜感十首》(錄一):
沉沉小院向南開,覆地繁陰有老槐。
耕讀相傳差亦足。飽溫自奉實堪哀。
三秋稼穡人勞頓,四處求知我去來。
聞道故園貌非舊,此心憶往尚如孩。
《元旦抒懷》:
江山無恙總多情,乾轉坤旋歲又更。
東海夷氛須廓定,南天民氣復充盈。
舊邦風雨惟新命,盛世憂勤謹遠程。
隱隱春蹤何處覓?周回已看一陽生。
這兩首七律,前一首寫于1996年12月,是《雜感十首》中的第一首。詩前小序云:“因目疾住
院日久,輒思往事,頗有感觸,擬就小詩若干,縷述前塵,既是回顧來路,亦為聊遣日
月?!闭f明寫這一組詩的緣起和立意。又有此詩小注云:“余家居鄉(xiāng)曲,祖輩務農,父雖參
加革命,根基仍在農村,家不富足,但溫飽尚有余?!笔茁?lián)寫故鄉(xiāng)舊居,是個獨立小院,門
向南開,并有一株老槐樹,根深葉茂,繁蔭覆地。頷聯(lián)寫祖?zhèn)骷覙I(yè)與現(xiàn)實家境,祖祖輩輩以
耕讀為生,既是家業(yè),也是家風。到父母這一代,還能飽溫自奉,也就是能吃飽肚子穿暖衣
服。這事現(xiàn)在說來微不足道,但在當時卻是生存大計,最好的家境了。絕大多數(shù)都是吃不飽
穿不暖的,年年二三月叫“青黃不接”,靠挖野菜或借貸過日子。就是整個中國幾千年歷
史,能溫飽的沒有幾個時期,大多處于缺吃少穿、饑寒交迫之中。此便是讓作者感到“實堪
哀”歷史背景。頸聯(lián)寫農家生活與個人追求,一面參加農業(yè)勞動,一面四處奔走拜師求學。
三秋,義有多項,此處指農忙三事,秋收、秋耕、秋種。也有指麥秋、谷秋、棉秋,即收
麥、收谷、收棉花的??傊侵皋r家最緊要的三個時段三種農作,其“勞頓”程度非親歷者
難以體會。末聯(lián)寫現(xiàn)在的聽聞和心情,為故鄉(xiāng)的發(fā)展而高興。起承轉合,絲絲入扣;抒情記
事,情景交融。語言樸實而有深情,聲律諧和而無縫隙,如讀陶詩,看似淡然,實含至味。
第二首寫于2013年元旦。首聯(lián)寫節(jié)序,但寫的活潑風趣,夭矯多姿。頷聯(lián)寫國內外政治形勢,
面對“東海夷氛”、“南天民氣”,雖錯綜復雜,形勢多變,但國勢如磐,大局在握,因而
神閑氣定,成竹在胸。頸聯(lián)寫國家運勢和高層領導,有所希翼也有所建言。末聯(lián)寫春天腳步
已經(jīng)開始。此詩特點是古典斑斕,新意深含,辭氣渾然,詩意盎然。“江山無恙”,即社會
穩(wěn)定,天下太平;“乾轉坤旋”,即天旋地轉,自然運行規(guī)律不受干擾;“東海夷氛”,即
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猖狂和搗亂;“南天民氣”,即南方老百姓的期望和呼聲;“舊邦風
雨惟新命”,即古老中國的風雨歷程斗爭歷史,如今又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盛世憂勤謹遠
程,即居安思危,清醒謹慎地搞建設,促進國家各項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半[隱春蹤”,指隱
約看到即將來臨的春天腳步?!爸芑亍保恢苎h(huán)又從頭開始了。這里用了兩個典故,一是
舊邦新命,語出《詩經(jīng)》:“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二是冬至陽生,源于《周易》六十四
卦中的第二十四卦“復卦”,卦象是“雷在地中”,唐·孔穎達解釋:“復謂反本,靜為動
本,冬至一陽生,是陽動用而陰復于靜也。”用冬去春來表示中國已經(jīng)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
遇,既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也深含哲理。一首七律,大處著眼,大氣包舉,把詩家的個人情
感和民族的思想智慧融為一體,頗有名家氣象。